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68|回复: 0

伤寒论译释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30 0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接9月25号
六、    误治变证
太阳病为疾病的初期阶段,治之恰当,固能很快全愈,治不如法,也容易引起变端。太阳篇的内容最多,亦最复杂,除去上述经证、府证以及兼证的证治外,其中大多属于误治后变逆的证治。这里根据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病变,分为误治后变逆证治、误下后变逆证治,以及火逆证治等几个方面讨论。这些变证的产生,虽然绝大部是由于治疗的不恰当所引起,但亦有病人素因的关系或受邪较重,而疾病自趋变化的。再者在这些变证中有很多疾病,既可能由于误汗所引起,亦可能因误下或误吐所引起(吐法现在比较少用,同时误吐变逆的证治,亦不出误汗误下火逆证治的范围,故不专门论述)。因此对于这些变证,不能认为是误汗或误吐误火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根据证侯的性质而辨证论治,有是证即可用是药,不必为误汗、误下、误火而印定眼目。至于误治后,邪气传里,发展为阳明、少阳或三阴证者,乃属于六经证治范围,不在这变逆证治中论述。兹将误汗、误下、误火的变证分述如下:
(一)    误汗后变逆证治  太阳病邪在肌表,以发汗解表治疗,原为不错。但如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均由汗不如法的缘故。汗出不彻则留邪为患,汗出太过则正气受伤,都能产生变逆。现将汗后变逆的证治论述如下:
1、    表未解而正已伤,如汗后气营两虚,身疼痛脉沉迟者,以桂枝新加汤治疗。如阳虚液洩,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宜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身体疼痛,原为表证未解,如汗出脉浮缓的,可仍用桂枝汤治疗;如汗后又有表闭现象,而脉浮紧的,可用桂麻各半汤或桂二麻一汤治疗。今汗后身疼而脉见沉迟,是表证未解而正气已虚,营血亦衰。表未解者仍当解表,但气营两虚者,不得单纯解表,所以用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补益气营,使营气充,则表证亦解。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气虚衰则必汗漏不止而恶风恶寒,汗多津液耗伤,所以小便艰瀒不行。内经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难经谓“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今阳气既虚,阴液又伤,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证阳气虽虚而犹未至亡阳,且太阳表证未解,故用桂枝加附子汤固表止汗,复阳敛液。
桂枝新加汤证和桂枝加附子汤证均是表未解而正虚不甚,故以解表与补虚两治之。至于虚之甚者,又当先治其虚,或以扶正为主,佐以解表为辅,必需权宜轻重,随证施治。
桂枝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组论述: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方加重芍药生姜各一两,并另加人参三两而成。营虚血少,故加重芍药,生姜能振奋胃气,人参能补气生津,气营两虚,自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原方加熟附子。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复阳固表,阳回腠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表固汗止,则津液自回,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之拘急自伸。
桂枝新加汤证,是气营两虚而阳气未虚,故但加芍药生姜人参而不用附子。桂枝加附子汤证,是阳虚为本,液洩为标,故但加附子以复阳敛液而不用人参。
2、    如汗后脚部挛急,身觉恶寒,而并不伴有发热头痛的太阳证,亦不伴有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证,则为阴阳两虚所致,宜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复其阴阳。因汗多则阴液外洩所以脚部挛急,恶寒而无表证则知阳气亦虚,甘草之甘合芍药之酸,则酸甘益阴,合附子之辛,则辛甘养阳,阴阳两复,则其病自愈。本证性质,与桂枝加附子汤证相较,仅外无表邪,所以不用桂枝姜枣。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炙甘草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3、    如阳虚阴盛,证见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的,以干姜附子汤治疗。如阳虚阴盛,津气亦伤,烦燥无分昼夜者,以茯苓四逆汤治疗。
三阳热盛,均有烦扰不宁的情况,太阳表实则热郁于内,则不汗出而烦燥;少阳风火上逆,木邪犯胃则心烦喜呕;阳明热灼津伤则口渴心烦,况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今不呕不渴亦无表证而脉沉微,且是昼日烦燥不眠,夜而安静,同时身无大热,则显非阳证之烦燥,而是阳虚阴盛所致。白昼阳气较旺,人得天气之助,阳虚欲复而与阴相争则烦燥不眠;夜间阴气旺盛,阳虚不能与阴相争则反安静,但并不等于安臥,而是迷迷糊糊的神倦状态,此种情况,于少阴病每多见之。且身无大热,则知外有微热,是为虚阳已浮露于外,就病势而论,本证颇为危急,所以采用单捷小剂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
茯苓四逆汤证,根据原文所叙,只一烦燥见证。如前所述烦燥证状,可见于许多疾病,因此临床决不能仅凭烦燥一证,即可使用茯苓四逆汤。据其方组性质来看,实即四逆汤加人参茯苓,亦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由此,可不难理解,本方证除烦燥外,当有恶寒、脉微、肢厥、小便不利等阳虚阴盛,津液内伤的见证,所以用茯苓四逆汤温阳补虚而兼化气生津。
两方证均以烦燥为主,但干姜附子汤证病轻而势急,故方取单捷小剂;茯苓四逆汤证病重而势缓,故用复方而制大其剂。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方组论述: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因其证势危急,故用单捷小剂,以胜阴复阳,不用甘草者,恐牵制其雄入之势,反至迀缓无功。茯苓四逆汤的功用,以四逆汤扶阳却阴,人参补气生津,茯苓安定心神。
4、    过汗损及心阳,心下动悸,病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手按,或耳聋无闻者,治以桂枝甘草汤,如心阳虚而肾水上逆,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证状者,宜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汗为心液,过汗损及心阳,所以心下悸动,而欲得手按。虚者喜按,实者不欲按,从病人叉手自冒心来看,亦可一望而知心阳已虚,阳虚所以或有听觉衰退的耳聋情况,与实证耳聋听觉骤减的显然有别。
脐下悸与心下悸,不仅病位上有一在心下一在脐下之别,主要的还在成因方面,亦有很大区别。心下悸仅是心阳虚损,而脐下悸欲作奔豚,则为心阳虚而肾水上逆,心阳不足下焦水气偏胜,有上凌于心的趋势,故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奔豚证乃气从少腹上冲至心,甚或上冲咽侯,发作欲死的一种疾患,今仅脐下动悸,还未至上冲心胸的地步,只是欲作奔豚的预兆,与真正的奔豚证,实际上并不相同。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擘)
方组论述:桂枝甘草汤,桂枝入心以助阳,甘草补虚以益气,心阳复则心悸自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甘以振心阳,茯苓行水气伐肾邪,大枣培土制水,所以能治肾水上逆的欲作奔豚证。为求煎药之水,不助肾邪而利于下走可用甘澜水煎服。作甘澜水法:水置盆内以杓掦之,水上面有珠子相逐即可取用。若已作奔豚,则非此方所治。
5、    如脾阳不健而挾水饮,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的,可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
脾主健运,脾阳不振则水不运化,水气停蓄于中,则心下逆满,逆攻于上则气上冲胸而觉头晕,水饮阻遏于里,所以脉搏沉紧,本证应和苓桂甘枣汤证作出区别。该证是心阳虚而肾水上逆,病的重心在于下焦;本证是脾阳不振而致水气不运,病的根源在于中焦。中虚水不运化,治应温中化水,如再误用发汗,导致肾阳亦虚而水气又未去,则必筋脉动惕,而身体为之振颤动搖,是为少阴阳虚而挾水气的现象,可参阅少阴篇真武汤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方组论述:本方白术甘草健脾以化水,桂枝茯苓温阳而利水,脾运健,水气去,则逐证自除。
本方与苓桂甘枣汤,药物品味相差不多,两方比较,仅是大枣与白术之差别,但从药物的用量上去分析,苓桂甘枣汤茯苓半斤,且用大枣而不用白术,是以导下焦之水为主,而兼以实脾防水;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且用白术而不用大枣,是以健脾运化为主而兼以利水,这是两方主治的区别。
6、    汗后脾虚气滞而腹胀满的,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
腹部为脾胃所居,故脾胃有病,每多腹部证状,或者腹满,或者疼痛。阳明病府实证,腹部胀满,必拒按而疼痛,且有便秘等燥热结滞的现象,太阴寒湿为患的腹胀满,虽有阵痛,而必喜按,且有吐利等里虚寒的见证。今脾虚气滞而并无寒湿,是以腹部虽觉胀满,而并不吐利,与府实证的腹胀满,当然有显著区别。其次在脉舌方面,亦可作参考,实证腹满,脉必有力,苔必垢浊,虚证腹满,脉必无力,舌必质淡苔薄。
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片半斤)  半夏半斤(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方组论述:脾气虚弱,所以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气滞不行,所以用厚朴生姜半夏,辛散滞气,补泄兼施,则脾虚自复,气滞自行,腹部胀满亦自然全愈。如纯属脾虚不运之腹胀满,散气之药应绝对少用。若气滞甚者,补益之品亦当减少。
7、    热邪廹肺,汗出而喘,有口渴里热现象,而体表热反不甚重,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
发热恶寒无汗而喘的,为麻黄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气逆而喘的,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今汗出而喘则不同于表实无汗之麻黄证,有汗而不恶风,脉不浮缓,则不同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且有口渴里热现象,是知汗出为里所廹而非表虚,喘为肺热,而非肺寒,且体表反无大热,尤为热郁于肺的明证。不过,也并不是绝对如此,热郁于肺,而体表热甚的亦甚为多见。除上述见证外根据临床体验,其病多咳嗽不畅痰粘,脉多浮数,浮滑,舌苔薄白而黄,且微有干燥现象,用麻杏石甘汤清化肺热,则诸证自愈。
麻杏石甘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炙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裏)
方组论述:如所周知,麻黄发汗故用于太阳表实,石膏清热故用于阳明经证,今汗出而用麻黄,外无大热而用石膏,似乎令人费解。要知欲求麻黄发汗,必合桂枝,且须温复,其效始著。如不合桂枝则但能宣畅肺气而治喘咳。用石膏而欲清阳明大热,必合知母,不合知母而合麻黄则能清洩肺热而发郁阳,麻黄合杏仁能宣肺气而治喘咳,甘草以和诸药,所以本方的作用不在发表而在宣畅肺气清洩肺热,里热清肺气畅,则诸证自平。又本方的运用,不必限于汗出,只要是肺热喘咳,而外邪不甚的,不问其有汗无汗,均可以本方治疗。实际上本方和大青龙汤都是属于外解表邪而清内热的方剂,不过大青龙汤证是外寒重而内热轻,所以用麻黄六两且合桂枝,而石膏只用鸡子大一枚,是着重在峻发其汗以外解寒邪而兼清内热。本证是肺热重而外邪轻,所以只用麻黄四两而不合村枝,而石膏则用半斤,是着重在清洩肺热而兼达肌表,故大青龙汤一定用于不汗出而烦燥者始为对证,而本方则不问有汗无汗,只要是肺有郁热而喘者,即可使用。
(二)    误下后变逆证治  攻下目的,在于去除肠胃实邪,太阳病邪在肌表而里无实邪,所以只宜解表而不应攻下,即是兼有可攻之里,亦当先汗后下,或审其证状的表里缓急而定治疗的汗下先后,决不能仅具有太阳表证而妄用攻下,除极少数体质较强虽经误下,而太阳表证未有变化,仍可用解表治疗外,一般来讲,如误用攻下,徒使里气虚耗,表邪内陷而造成变逆。兹将误下后常见的几种变证论述于下:
1、    太阳中风证,误用攻下而脉促胸满表犾未解的,以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如兼卫阳虚而恶寒的应加附子。
太阳中风而用攻下,表犾未解的,仍当解表。但脉促胸满,非桂枝证所有,主要是由于误下后表邪随之欲入,而正气向外抗拒的表现。所以这里的胸满,并不是邪入少阳的胸胁苦满,也不同于邪热与水相搏结胸证的胸满硬痛,只是误下邪欲内入而正气敌于胸隔之间,所以病人胸部有闷满不舒的感觉。因此本证的脉促与脉来数时一止的促不同,而是并居寸口,脉形短促之谓。因其邪气盛于上部,故寸口脉显急促。若兼卫阳虚汗出多而恶寒的,可以加用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组论述:误下后表邪欲随之内入,幸正气尚能敌邪而未至深入于里,然仅能拒敌于内而不能托邪还表,故证见胸满脉促,同时又有太阳表证未解,所以治疗原则当顺正气祛邪之势,使邪气仍从表解。桂枝汤去芍药者,恶其酸收,恐留滞桂枝解表之性,而不利于使胸膈之邪外达,从表而解的缘故。如卫阳虚而恶寒,加附子以扶阳固卫,亦为当然之理。
2、    表证误下而致下利,有表热未解而成胁热下利者,有正气内伤邪气入里而成虚寒滑脱者,当分别论治。
胁热下利的证治,可分为四种类型,如太阳表证误下而致利遂不止,脉促者,为正气仍有抗邪外出的趋势,同时别无其他邪气内传的见证,此时治疗当仍以解表为主。但利遂不止为肠胃津液下洩,故欲求表解利止,必须于解表之中参用升津之品,如桂枝加葛根汤或葛根汤,可随证选用。如太阳病误下后,利遂不止,并无脉促情况,但肠胃热盛致喘而汗出者,可用葛根芩连汤清解肠胃热邪。此证下利正因肠胃热盛,所以脉必滑数,苔必黄腻,所下粪便多恶臭气,而且肛门有灼热感。上证表犹未解,而肠胃津液下洩,所以仍应透表为主;本证邪热已入肠胃,微兼表证,所以在清解里热为主。又本证的喘而汗出,与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而喘,应严格区别。汗出而喘,谓虽经汗出而仍不止,是知并非表邪所致,而是肺有郁热,故必喘甚而咳嗽痰粘,肠胃不受影响,所以并不下利;喘而汗出,谓因喘而致汗出,里热盛则呼吸困难而似喘息,肺气本无病变,所以喘必不甚且无咳嗽痰粘,因肠胃热廹,所以下利不止。两证病变性质,一为肺热,故以喘咳为主而用麻杏石甘汤;一为肠热,故以下利为主而用葛根芩连汤。如下后表犹未解而里气虚寒,因而利下不止,脾胃阳衰,气虚不运,致心下痞鞭者,可用桂枝人参汤治疗,一以解未尽之表,一以温补中焦。如下后表虽未解而脾肾阳衰,致下利清谷,当先以四逆汤温其脾肾之阳,待大便正常而表犹未解,,然后再以桂枝汤解表。由此可见,同一协热下利,在病的性质上有虚实寒热之别。实证热证,审其表邪重的治当解表,肠胃热盛的当清解里热;虚证寒证中,如仅中焦阳虚者,犹可温里与解表同治,如中下焦阳气皆虚者,虽挾表证,亦当以温里为先。下后正虚邪气内入,而呈中虚阴寒下利者,当与理中汤温之。如属下焦不能固攝而呈滑脱不禁的,应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固瀒。假使用理中汤治疗,药证不符,必致下利更甚。因理中汤只能温理中焦,下焦滑脱,非固瀒莫效。如用固瀒而仍下利不止,当属下焦泌别失职,水气全趋大肠所致,又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分清,谷走其道,则大便正常,所谓“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就是指的这类病变。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  黄芩、黄连各三两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炙甘草四两  白术、人参、干姜各三两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丸一斤(碎)
方组论述:葛根芩连汤,是治肠胃热盛而津液下廹的协热下利证。葛根轻清升发能从里以达于外,从下以腾于上;芩连苦寒直清里热,坚肠胃以止泻;甘草甘缓和中,是以本方能清热止利。凡是因里热而暴注下廹或痢疾初起因于湿热者,均可应用。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理中汤能温补中焦,桂枝能解表,所以本方治疗中焦虚寒而微兼表证者,最为适宜。
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药物,均有收敛固瀒的作用,所以能治虚寒滑脱的下利证。如内有湿热实邪,误用收瀒,反滋流弊。
3、    病人素有痰水内积,误下后,邪热内陷,与之相搏,则为结胸,所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根据证状的轻重缓急,而有大结胸小结胸证的分别,因而在治疗上也有大陷胸汤、丸,小陷胸汤的不同,这是属于热实结胸的证治。如属寒实结胸,而无热证现象者,当用三物白散治疗。但无论寒实或热实的结胸,都须和脏结证区别。因结胸属实,当用攻伐,而藏结证属虚,其预后本恶,如果误用攻伐,必速其死亡。
结胸成因,既是邪热与心下的痰水相搏,因之它的主要证状是心下鞭满疼痛而拒按。他如因邪阻胸隔以致呼吸困难,心中烦燥,懊憹不安,因热不得下泄而上蒸以致头部汗出,其热炽而邪结甚者,从心下至少腹都鞭满而痛不可近,并且舌上干燥而渴,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很象燥粪内结的承气汤证。但承气证为实滞在肠,它的特征是腹部鞭满疼痛而不涉及心下,本证却以心下鞭痛为主,这是两者的区别点。由于邪气阻滞于里,脉道为之阻遏,故脉搏多见沉迟,或沉紧。但因邪气在上的关系,有时寸部或见浮脉,然其病邪究属在里,所以其关部必见沉脉。以上脉证,是实热结胸的较为严重者,非用峻剂攻泻,则不足以驱其水饮邪热,是即属于大陷爱莫能助胸汤的证治。如邪结的位置较高,胸满鞭痛,病势向上扩展,而牵涉到上部,以致项强不能活动,有似柔痙的情况,而且病势较缓的,则当从在上者治宜缓的法则,可用大陷胸丸,缓以攻之。如结胸证,痰水不甚,邪热亦轻,证状表现亦在心下,但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因痰热阻滞,故脉不沉迟沉紧,而见浮滑,是即小结胸证。证象既轻,当然不宜峻剂攻伐,只须小陷胸汤清热、消痰、散结,即足以胜任。结胸热实,总缘邪气之甚,特别是大结胸证,邪气鸱张尤为严重,故在初起时正气未溃,尚能与邪相争而烦燥的尚不足虑。如在后期阶段,结胸证状应有尽有,而烦燥的,多为正不敌邪,预后多恶,当然还须参合其他脉证作出决定。
寒实结胸所不同于热实结胸的,一则为热与痰水相结,一则为寒与痰水相结,故寒实结胸的证状亦应有胸隔鞭满拒痛,呼吸困难,大便不通等情况。所不同的,祇是无发热、口渴、舌燥等邪热在里的现象。因寒实结胸,所以其舌苔多白腻而滑,三物白散,具有祛寒逐痰开结的作用,是治寒实结胸的主方。
藏结证亦有鞭满而痛,但性质与结胸证迥异,结胸虽有属热属寒的不同,而性质总属实证。藏结概为阴证虚证,决无阳实见证,所谓藏结乃指藏虚而邪气内结,因其胸无邪阻而胃中空虚,,故虽有鞭痛,而饮食仍能照常,与结胸证不能饮食恰恰相反。但是中阳不化,虽然能饮食,却不能泌别分清,以致水液偏渗于大肠而为时时下利。至于舌上白苔滑腻,亦属藏结证的特征,与结胸证之大便秘而舌上燥渴也完全不同。由于其阳气虚浮,亦可能寸脉见浮,邪结在里,亦可能关脉见沉,但属正虚而阴寒为患,所以脉必浮而无力,沉脉亦必小细而紧,与结胸脉之浮而有力,沉紧沉迟有力者,很易区别。另藏结证胁下素有痞连及脐部,痛引少腹,阴莖缩入者,是为阴盛阳绝的死侯,与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属于热实者,其性质根本不同。总之藏结为正虚寒胜阳气衰的难治之证,但为病人着想,可试投理中、四逆一类的方剂和炙关元气海等穴,一图万一。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匕
大陷胸汤方
大黄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干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方组及煮服方法的论述:大陷胸汤以芒硝软坚,甘遂峻逐水气,它不入其他药一共煎煮,以生药研末,随药汤冲服,其力尤峻。大黄取其荡滌泻热,使水热互结之邪从后便而下,并非欲其攻下肠实,故应先煎,取其熟则行迟。本方为攻坚逐水峻剂,如一服已得峻泻,应停止后服,以免攻伐太过正气不支而生他变。如结胸证脉浮大,按之有力,而表邪未尽者,或按之无力而正气内虚者,均不宜使用。表邪未尽,攻下太早,则致正虚邪陷。若正气已虚而复用攻伐,则必正气不支而成虚脱,所以仲景有“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的明训,应予注意。
大陷胸丸的药物品味,即大陷胸汤加葶藶、杏仁、白蜜。以其病位较高,故用葶藶杏仁,开结饮而利肺下气,白蜜以缓下趋之势,所以本方有峻药缓下之妙。峻则能胜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
小陷胸证,邪浅热轻,病势较缓,故不须大陷胸汤峻逐,只宜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已足胜任。其黄连之下热虽轻于大黄,半夏之破饮虽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虽缓于芒硝,但其蠲除胸中邪热的意义,则并无二致,故称小陷胸汤。
寒实结于胸中非峻攻则邪气不除,但苦寒攻下,反使寒凝不化,必须辛热之品才能开其水寒。三物白散中桔梗、贝母有开肺解结的作用,巴豆辛热有毒,能破胸中之寒凝坚结,前人喻之为斩关夺门之将。服之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如药后不利,应吃热粥以助药力,如利不止,可进冷粥以止之。因巴豆之性得热则行,得冷则解,所以中了巴豆毒的人,饮一些冷水,毒性很快的就可以解除。
4、    如病人胃气较虚,误下后邪热内陷而无痰水相搏,则为痞证,所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由于兼证的不同,故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的各异。为了易于辨证起见,将旋复代赭汤证也一并叙述于此:
凡是心下按之柔软,或者不软而鞭但决不拒痛,仅是病人自觉妨闷不舒的,均可谓之痞。因此它可以出见于许多病患中,如水蓄不行的五苓散证,中焦虚寒外兼表邪的桂枝人参汤证,均可产生心下痞的证状,但这里所说痞证是热陷于胃的诸泻心汤证而言。诸泻心证的成因,除了误下以外,亦有不经误下而成者,并且亦不一定由太阳证误下才能引起此证,即少阳证误下亦可能有此病变。总之,诸泻心证的原因是热陷于胃,这是可以肯定的。现将五泻心证治及旋复代赭汤证治,分别论述如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主要脉证是心下痞,关上脉浮。由于热陷于胃,故心下妨闷不舒,但并无有形实滞,试以手按心下,仍柔软自如而并不硬痛。关脉主侯中焦,浮为阳盛,因其胃有热邪,故关上脉浮,但不能以脉浮即为表证。如察其舌苔,必是黄腻,所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洩痞,则其病自愈。如兼有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待表解而痞热未除者,然后再行治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方组及煮法的论述:註家意见本方应有黄芩。按诸泻心汤均芩连合用,根据热聚于胃的病理机制,本方亦当有黄芩为是。诸汤药大多煮服,而本方却是用开水浸渍,以本证只是无形邪热,并无有形实滞,故用开水浸渍,欲其轻掦清淡,只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芩连大黄苦寒洩热而不致损伤元气。
附子泻心汤的主要证状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热陷于胃,则心下痞,阳虚于外,所以恶寒汗出,但须与太阳中风,作出鑑别。中风的恶寒汗出,必挾头痛发热,而阳虚的恶寒汗出必无头痛发热,因此两者也很易区别。本证阳虚而热陷成痞,如仅以苦寒治其痞热忘却扶正,则阳气益虚,如仅以辛热扶阳而不泄热,则痞热愈增,,因此用附子泻心汤,既扶其阳虚,复泄其痞热,证则虚实并见,故药亦寒热并用。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方组及煮服法的论述:本方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三黄苦寒洩热,欲其轻掦清淡,仍当开水浸渍。附子辛热回阳,浸渍则其性不雄,故必须煎煮。这样使生熟异性,寒热异气,并行不悖,而各奏其功。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见证是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腹中雷呜下利。其病理机制是中土较虚,邪热内聚,胃气未和,同时复挾水寒所致。胃为水谷之海,胃和则谷消水化,胃不和所以谷不消而为干噫食臭,水寒不化,所以腹中雷呜下利。本证之痞不仅热聚所致,且因胃虚不运,所以痞的情况较前证为甚,并不是按之濡软,而是有鞭满的感觉,但与结胸证的鞭满疼痛,其性质根本不同。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片四两  炙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论述: 芩连以洩痞热,生姜半夏,以散水降逆,胃气较虚且复肠呜下利,故不用大黄,而取人参干姜甘草大枣以补中温里。
甘草泻心汤的主要见证是心痞鞭而满,下利甚多,一天可至数十行,食谷不消,腹中雷呜,并有干呕,心烦不安的感觉。本证的病理机制,亦为邪热内聚,胃气未和而中土虚寒,所以下利肠呜。心下痞鞭满与生姜泻心证相同,不过中虚较甚而不挾水气,故无干噫食臭而下利较甚,并有干呕心烦等证。此因胃中虚甚,客气上逆使然,所以用甘草泻心,甘缓补中,着重在益养中气。
甘草泻心汤方
炙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斤(洗)  大枣十二枚(嬖)  黄连一两
方组论述:本证病理机制既同于生姜泻心证,不过不挾水气而中虚较甚,所以不须生姜散水,而加重甘草用量,以资甘缓补中。生姜泻心证,中虚不甚,尚用人参,本证中虚较甚,亦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的主要证状是呕而肠呜,心下痞满,其中尤以呕吐为甚。肠呜、心下痞满的病理机制与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证相同,惟胃气上逆较甚,而不挾水气,且中虚并不显著,所以它的特点是呕吐,而无生姜泻心证的干噫食臭,及甘草泻心证的干呕心烦。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炙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论述:半夏降逆止呕,芩连清热洩痞,参、甘、姜、枣,温中补虚。
旋复代赭汤的主要证状是心下痞鞭,噫气频仍,本证的痞鞭是胃虚而气虚不运,与诸泻心汤证因于热聚于胃者,其性质根本不同。本证的噫气频仍,属于胃虚而浊气上逆,并无水气食滞,同时肠不虚寒,所以他的噫气并不食臭,而且也不肠呜下利,这是与生姜泻心证的主要区别。由于胃虚浊逆的关系,本证也可能有严重呕吐的情况,这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现象。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论述:旋复、代赭、半夏、生姜,降逆和胃,逆气平,胃气和,则噫气呕吐自除;参、甘、大枣,扶中补虚,中气得运,则痞鞭自消。
以上数方均以痞为主证,其运用区别,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仅是热聚于胃,故治以清热洩痞;附子泻心汤证是热陷于胃,而阳虚于外,故治以扶阳洩痞;生姜泻心汤证是热陷于胃而复水气不化,故治宜散水洩痞;甘草泻心汤证主要是胃虚客气上逆,所以着重补中和胃;半夏泻心汤证是中虚热聚而胃气上逆,故治宜降逆洩痞;旋复代赭汤证是胃虚而浊气上逆,故治宜扶中降逆。
5、    如邪热扰于胸膈,而未陷及心下,为心中懊憹,不能安眠,甚或胸中闷塞结痛,此仅是无形邪热,则非有形实滞,所以祇宜栀子豉汤清宣洩热。本证在表热内传而尚未入里的过渡阶叚,每常见之,但又不同于少阳病。少阳病为邪在半表半里,故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见证。本证只是热留胸膈,心神被扰,所以证见心中懊憹,不能安眠等情况。
如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而致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可有栀子厚朴汤。此证腹满仅是气壅,而非燥屎内阻,所以满而不痛,按之亦无鞭块。如峻药泻下,致上焦留热,寒气留中,而身热不去,微有心烦者,可用栀子干姜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裏)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去皮,炙)  枳实四两(水浸,炙令黄)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方组论述:栀子苦寒清热,豆豉轻清宣洩,故本方有清宣洩热的作用。服后药物中病可有呕吐的情况,这是古人的说法,但在临床上并不如此,即使间有发生呕吐者,究其根源,亦与本方无关,所以不能认为栀豉汤确是具有催吐的作用。又栀子苦寒对素来中阳不足的便溏患者应禁止使用。如中气不足而兼气少不足以息的,可以栀子豉汤加甘草以补中气;如兼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可于栀子豉汤内加生姜以降胃逆。
栀子厚朴汤以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宽中洩满,邪热清,胸腹和则烦满自除。
栀子干姜汤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中寒,如纯属热邪,而无里寒见证,则本方不宜施用。
(三)    火逆证治  火法包括焼针、熏熨、艾炙、焼瓦瓦熨背、焼地卧炭等法。目的大多用于温阳发汗,所以较适用于阴寒见证。如三阳证及一切有里热伤津的患者,都不宜使用。凡太阳病误用火法治疗,因而则形成的变证,均称火逆,最多见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汗不出而火邪内攻,有热伤血络而吐血便血者,有热伤筋脉而腰以下重滞麻痹者,有热伤胃津燥烦谵语者,有阴虚阳亢而小便难,口干咽烂,手足躁扰,捻衣膜床者,.........总之均是热炽津伤的病变,其预后概以阴液来复为欲愈机转。另一种是汗出多而心气受损的病变。关于这一方面仲景订立了三个救治方剂,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加桂汤三方。兹将其证治,论述于下:
太阳病以火法取汗,致心阳受扰而烦躁惊恐者,可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证烦躁须与表寒未解阳郁于内的大青龙汤证,以及阳虚阴盛的干姜附子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作出鑑别。表寒未解阳郁于内的烦躁,必然无汗高热,但必有内热口渴现象。阳虚阴盛的烦躁,必有肢冷脉微等阴寒见证。本证烦躁是心阳虚而心神受扰,故无上述情况,而亦心神不宁为其主证。所以治疗方法以复心阳,安心神为主。如火法取汗,汗出较多,而惊狂卧起不安的,是心阳外亡使然。与前证比较则病情更为严重,前证仅是心阳被扰而未至外亡,故见证亦仅烦躁惊恐,本证是心阳外亡,则病情较为严重,故有惊狂臥起不安的现象,所以应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至于亡阳,有亡卫阳、心阳、肾阳的不同,在证侯与治法上亦各有异,应细加区别,亡卫阳则汗多恶寒,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即是;亡肾亡则汗多肢厥恶寒,脉微细而沉,治应扶阳抑阴如四逆汤证即是;亡心阳则汗多而惊狂烦躁,所以治宜镇摄安神,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蛎救逆汤。
如以焼针取汗,针孔受寒,致局部红肿如核,并因而引动下焦素有的寒水之气从少腹上冲于心是为奔豚现象,而表犹未解者可用桂枝加桂汤,以解外邪,制水气,同时更宜用艾炷炙其核上,以散外寒。本证应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相区别,彼仅是脐下悸而欲作奔豚,本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已经成为奔豚,且有表证未解,故彼则主以苓桂甘枣汤,而此则治以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熬)  龙骨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去腥)  龙骨四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片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论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药品,即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以振奋心阳,龙骨牡蛎以宁心神,但本方桂枝用量仅及桂枝甘草汤的四分之一,足见本方的主治重在心神不宁的烦躁惊恐,因而不一定有心悸欲按的情况。
惊狂卧起不安的证情,较烦躁惊恐为严重,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中的桂枝、龙、牡用量均较桂甘龙牡汤为多,以增强其复阳安神的作用。汗为心液,汗多则心气虚,心气虚则每多浊痰,所以本方除了使用姜枣资助中焦以益心气外,并用蜀漆以消除痰浊。
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方加重桂枝二两。因为桂枝有解肌降冲的作用,如果下焦水寒之气太甚,应当更用肉桂,才符合温肾阳,制水气,驱沉寒的目的。
七、    风湿证治
六淫之邪,由外浸入,必先袭于肌表,由于受邪的不同,因而证状表现与治法则也就随之而异,所以风湿在表的证治与风寒在表的证治应有所区别。太阳篇风湿三方证,实际上都挾“寒”邪所致,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则为行痹,寒胜则为痛痹,湿胜则为着痹”,两者成因证状颇相符合,所以本证治疗原则亦不出祛风、胜湿、温经、逐寒,使风寒湿三气之邪仍从肌表而解。
兹将三方证分述于下:
如身体疼烦,不能自行转侧,脉搏浮虚而瀒,并无口渴,呕吐等阳明、少阳见证,此为风湿之邪相搏于肌表,以风淫所胜则身体疼烦,湿淫所胜则身体重著,难于转侧。脉搏浮虚是为表虚,脉瀒乃湿寒阻滞,非血少之征。从脉象探测,本证当有汗出表疏的情况,所以用桂枝附子汤温经祛风胜湿。假使其人因脾虚不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鞭者,应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
若寒湿之邪较重,留著于筋骨肢节之间,致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疼痛益剧,同时卫阳虚而汗出恶风不欲去衣,里阳虚而呼吸短促,下焦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湿浸肌肉而身体微肿者,应以甘草附子汤以温阳除湿缓攻其邪。论病的性质,本证实较桂枝附子汤证严重,而治疗却缓攻其邪 ,似乎难以索解。要知前证风湿在外,利于速去,本证表里阳气皆虚,病入筋骨肢节间,故宜缓而行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炙甘草二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附子汤方
炙甘草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方组论述:桂枝附子汤,桂枝辛温以外散风寒,附子辛热温经逐寒湿止疼痛,甘草姜枣以调和营卫,本方药物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完全相同。其甘草姜枣的用量亦完全一致,所差者只是本方的桂附用量较多,因而治疗作用亦异,彼证脉促胸满,微恶寒,是因太阳病误下,致表邪内陷,卫阳亦虚,所以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扶阳救表。本证脉浮虚而瀒身体疼烦不能自行转侧是因风湿相搏致湿胜阳微,痹著筋骨,故重用桂附以开筋骨之痹。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去桂恐其耗损津液,加术所以补脾虚,脾健则水精四布,便鞭亦行。
甘草附子汤,附桂以温经逐寒,白术去湿,甘草缓和诸药缓以攻之,则筋骨之邪尽能托出,这就是本方附子所以少用而以甘草为君的原因。
三方均能治疗风湿,其运用区别,桂枝附子温偏重于祛风胜湿,使邪从表解;去桂加术汤,偏重于崇土胜湿,去桂是不欲其汗,以避免再伤津液;甘草附子汤偏重于温经除湿,尤妙在缓攻以祛邪气。
太阳病篇小结
性质——表热证,三阳皆属热证,太阳为三阳之表,故太阳病为表热证。
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证侯类型——经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太阳表虚——中风。
          ——恶寒、体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表实——伤寒。
                ——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府证——发热、汗出、脉浮、小便不利,乃热入膀胱气分,而水气不化—
                    蓄水。
                ——如狂发狂,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不利,乃热入膀胱血分,瘀热
                    不行——蓄血。
治疗——经证——表虚——桂枝汤解肌发汗。
表实——麻黄汤开表发汗。
            —— 虽经汗解,续有表闭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得小汗出,身痒——桂麻各半汤。
                                                      ——形似疟,日再发桂——
                                                          桂二麻一汤。
    ——府证 ——蓄水——五苓散化气利水。
——蓄血——行瘀逐血——如狂,少腹急结——桃核承气汤。
                                  ——发狂,少腹鞭满——抵当汤。
                                  ——少腹满,证势缓——抵当丸。
治禁——表实不得用桂枝汤,表虚不得用麻黄汤。
   ——阴虚阳虚患者,不能开表发汗。
兼证治疗——太阳中风而兼气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表实——葛根汤。
                           ——表虚——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兼里有郁热——不汗出而烦燥——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渴——桂枝二赿婢一汤。
       ——太阳病内挾水邪——表不解,心下有水,喘咳乾呕——小青龙汤。
                         ——胸胁有水气澼积,心胁下痞鞭满痛,乾呕短气,表解者乃可攻之。——十枣汤。
       ——太阳病而兼里虚——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汗后变——表未解而正气伤——气阴两虚,身体痛,脉迟缓——桂枝新加汤。
逆证治                  ——阳虚液脱,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
       ——阴阳两虚,脚挛急,汗出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
——阳虚阴盛,昼日烦燥,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
——阳虚而津气亦伤,昼夜均有烦躁——茯苓四逆汤。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手按——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肾水上逆,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
      ——脾胃阳虚,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苓桂术甘汤。
      ——脾虚气滞,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热邪廹肺,汗出而喘,外无大热——麻杏甘石汤。
      ——胸满——邪欲内陷,正气外拒,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
              ——前证兼卫阳虚而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下后变——下利——协热利——里热盛 ,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
逆证治                  ——里虚寒,心下痞鞭,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
              ——虚寒利——下利清谷——四逆汤。
                        ——中阳虚——理中汤。
                        ——下焦滑脱——赤石脂禹余粮汤。
      ——结胸——热实——大陷胸证,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鞭,甚者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大陷胸汤,如证势向上,如柔痙状——大陷胸丸。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无热证——三物白散。
      ——痞证——热聚于胃,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陷于内,阳虚于外,心下痞,恶寒汗出——附子泻心汤。
              ——胃气不和而挾水寒,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腹中雷呜,下利——生姜泻心汤。
              ——中虚较甚,客气上逆,心下痞鞭满,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呜,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
——胃气上逆较甚,呕而肠呜,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胃虚肝气上逆,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旋复代赭汤。
         ——栀豉汤证——热扰胸膈,虚烦不眠,心中懊憹与胸中窒——栀子豉汤,少气加甘草,呕吐加生姜。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
                    ——膈热脾寒——栀子干姜汤。
  火逆变证——心阳虚,心神被扰,烦躁,惊恐——桂甘龙牡汤。
          ——心阳外亡,心神浮赿,烦躁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气从少腹上冲心,是为奔豚——外用炙法炙其核上,内服桂枝加桂汤。
  风湿证治——风胜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濇——桂枝附子汤。
          ——前证而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大便鞭,小便自利——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寒湿转重,深著筋骨,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




上一篇:伤寒论译释
下一篇: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台湾JT叔叔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52 , Processed in 0.0692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