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 一五九 经方药量 以变应变
罗大伦先生有篇网文,通过一个真实的炙甘草汤医案,就天气的骤然变化,导致的阴阳失衡。阐述了疾病变化无常、经方药量增减的重要性。也明确一个道理,经方药量,以变应变。是用好经方的重要一环。墨守成规则不妥。
说的是朋友(圈外朋友)八十六岁高龄的老母亲,一天心脏病突然发作,难受不已。当地中西医都因患者年纪大,不愿接诊,让家属准备后事(如此冷漠不作为的医生,当今社会上真不少,可恶可恨!)。绝望之际,朋友想到罗大伦书中的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可治心脏病,于是朋友没找罗大伦,自己直接按书中所讲之方配药给母亲服用。孝心感动天地,服用一剂后,奇迹发生了,老人家居然立刻转危为安。连着服用了几天,老人基本恢复健康。十五天后,因为当地天气骤然变冷,朋友的母亲再次发病。家人再次按部就班配方服药,但收效甚微。无奈只好请出罗大伦先生。罗先生分析当地天气骤然变冷,导致寒邪更盛,阴阳失衡,引得旧病复发,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以温制寒。炙甘草汤中滋阴和温阳的药物都有,把温阳药物的剂量加大。炙甘草汤的桂枝用量翻番成十二克(原来是六克),人参加大成十二克(原来是九克),再添加利尿的茯苓十二克来祛湿(叶天士有句名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阴气盛了,增加温阳药的分量;如果阳气盛了,就增加滋阴药的分量(罗先生特别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著有《阴阳一调百病消》一书专论阴阳)。结果,这个新方子服下去以后,老人家再次转危为安。可见经方的用药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先贤虽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经方剂量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但药方毕竟是用来治病的,受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病”会变的,原先治病的方(或药的剂量)也得变。否则,如何体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病准则。仲景书中也有很多增加药方药量的例子,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同样是三味药,但药量不一样,都起回阳救逆的作用;如果是“强人”,附子的用量自然就要加大。罗先生增加药量后的炙甘草汤,同样起到“复脉”的作用,治愈了老人家的心脏病。至于药量如何变,是主要的变还是局部变,变多还是变少,甚至是否要增加或减少一、二味药,这些都属专业范畴,这就是罗大伦朋友与罗大伦的区别,这更是上医、中医、下医的区别。没有个十年寒窗、十载临床的苦苦修行,难成正果。
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人一方,最是对的。东汉时代人的体质与当今人的体质应有差异、每个人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再加上季节湿燥、天气寒热、患者心情好坏,在遣方用药时,都要充分考虑仔细周全。处方犹如写文章(处方自比写文章重要得天上人间),推敲推敲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