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961|回复: 17

[经方求索] 学医心得(03)——中医的思辨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38

积分

7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8
发表于 2018-5-23 1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大抵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思辨,一个是实证。比方说物理学,有的人坐在办公室想想算算,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则用实验来不断验证而不断前进,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前者是思辨,后者是实证。著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的特点是思辨能力超群,被认为智力超过爱因斯坦;而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则重于实践。特斯拉评价爱迪生有段非常经典的话,“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感觉”,无疑,特斯拉所强调的即思辨的重要性。历史事实也证实,爱迪生与特斯拉相比,爱迪生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极少。
与西医相比,中医重于思辨模式。比如拉肚子,西医是从血液或粪便中检验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解决掉原因。中医不这么做,从脉和症来辨证,把身体的偏枯调整到正常,拉肚子就好了。假如辨证为热利,在人的肠胃则未必一定有热,但这么做就有效。中医辨证的过程就是思辨模型,思辨模型可以看成一个黑盒,脉症即输入端,结论即输出端,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不用管它中间细节是什么。这就是中医的高妙之处,没有陷入到局部,没有陷入到细节,而是强调人的思维能力。西医,普通人学几年就OK,中医,勤奋之外,则是天赋与慧根。
多年以来,我的思维都站在《周易》这一边,这一边的特点重于思辨。举个例子,《形而上学》很多人都是很熟悉,不过大多数人熟悉的只是这本书的名字。当我读到《形而上学》的时候,我觉得亚里士多德太牛了,在那个年代,能具有这种认知能力,是很了不起的,我非常叹服亚里士多德的思辨能力。但是,当我读到《国富论》的时候,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几百字能讲明白的东西,硬生生讲了几十万字。
很多人难以接受中医思想,原因在于,中医里,所有的思辨模型都是“虚”的。比如中医所说实热,按照西医的思维,“实”和“热”一定要找到对应的物质或者指标数据,“实”是什么地方实,填充物是什么,“热”是什么地方热,热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按照西医的思维去找中医所言的“实”和“热”,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进入中医门径。实热这件事在中医怎么理解呢?通过望闻问切,用某种思辨模型判断为实热,然后“随证治之”就行了。
用软件行业的思维来讲中医,西医就是比特币台矿机,数量庞大,只能执行简单运算,而且搞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不解决实际问题;中医就是少数的高配电脑,强大的存储能力(博览全书),强大的运算能力(辨证),还有强大的虚拟机能力(Virtual Machine)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能力。
中医典籍中几乎看不到中医实验。不是因为中国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分科来得太晚,而是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做。前面提到的《雄黄砒霜及其复方治疗白血病的现代研究》这本书,我评价是“精于科研,疏于中医”,如果做这些实验的人有深厚的中医和道家功底,哪怕是从历史和人生中汲取一些灵感,也很容易事半功倍。而他们所做的实验,总让人感觉颇多爱迪生的味道。
当代中医名人黄煌,他讲述药物的时候去掉了归经,还有中医名人叶橘泉,他的思想也几乎是西医的思维模式,虽然他们都是名人,但读了他们的书,很容易勾起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悲伤。还是需要再次重复,中医的要领在于思辨,只有思辨,中医才有出路。如果我们把中医最核心的东西都摒弃,中医至多只能叫经验医学或者药物学,与其这样,还不如去玩西医(都是忽悠)。当今中医从业者质量下降,这些人当是罪魁祸首。
古人所讲的中药的性味归经,用的是“内证”。内证,就是从身体内部去证明,这与动物实验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当人的精神境界达到高度专一、纯净、安宁(数息观心,入静,入定),直接可以看到、听到身体内外所有的一切(内视返听),直接记录下来就是了,哪里需要什么实验归纳?中医是上层是道家,人没有极高的智慧,没有内心的虚明,其它一切“知”、“识”,都是偏见和妄念。
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提到的名医李阳波,是一个思辨能力很强的人。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开篇就强调“阴阳术数构系”的重要性,而李阳波的《中医望诊讲记》则讲了大量“相学”有关的东西。比如面相的三庭,上庭、中庭、下庭,一般来说,下庭较窄的人晚景不佳,如果格局高、神气足则例外(比如鹤形人)。为什么下庭窄的人晚景差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特点,用现代的话讲,可以说是“同结构,同因果”。比如漏斗,入口宽出口窄,从漏斗口接水,必然是先宽后窄。“先宽后窄”用到人身上,那就是前面路子宽,后面路子窄。这就是思辨模式。稍微验证一下,发现真的就是这样,那么这个模型就是成立的。思维再扩展一下,这个人为什么会晚景不佳?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厚道到后边(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坑,是否也是和“先宽后窄”是一样的结构?还可以继续推测这个人的子女情况,他自己就是现在,他的子女就是将来,“先宽后窄”是否也暗含了他的子女将来门路较窄?
为什么中国会有阴阳术数这样的学说?因为这些是有效模型。记得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说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我觉得这种表述只能解释物理现象,不能反映生命现象。在我的观念中,一直把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区分开来。比如说路上有一个坑,用石子填起来,那一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物理现象。再比如,邻居五保户吴老二,脏乱差懒,政府每个月给500元生活费,这些人只会越来越懒,这就是生命现象。以物理现象的思维来解决生命现象,从出发点来说就不靠谱。反过来看,生命现象则必然包含了物理现象,比如人体的骨骼肌肉和运动,这就是物理过程。甚至可以说,一切事物的终极,都是生命现象。生命现象包含了物理现象,所以,孔子在《周易》十翼中有“易与天地准”之说。
这一节强调思辨。要强调思辨,是因为我们达不到内视反听的水平,我们这种层次的人,只能依赖思辨去解决问题。略读藏医,感觉藏医还未形成严整的系统,而中医应该还包括巫医,巫医跳过了思维过程直接论结果,高出我辈一个维度。而思维方式中,阴阳术数构系最善于解释生命现象。
合起来3句话:1、健康问题是生命现象;2、阴阳术数构系是生命现象的有效模型;3、中医用阴阳术数构系来解决健康问题。




上一篇:柴胡人感冒后的发烧、身痛与扁桃体肿大
下一篇:学医心得(04)——多元论

10

主题

148

积分

54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48
发表于 2018-5-23 1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完全同意您的观点,但是我却说不出原因,中医应该不是那么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6

积分

24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6
发表于 2018-5-23 14: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浅见。
中医博大精深,阴阳术数、五运六气、针灸、外治、经方都是中医的组成部分,各有用途。
但就规范性及入门性而言,阴阳术数及五运六气等确实非常玄奥,初学者不易把握。而经方及针灸则着眼人体,症状及治疗方案比较明确、客观,只要勤于理解积累,容易找到抓手,反复实践,从而入门,我猜这也是针灸、经方在国外的土地上能健康生长的原因。一门学问要长久的发展更新,必须是更多人更容易的使用并且看到效果,而不是有心学习,但一开头就被各种玄妙的术语让人望而生畏。
当然,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有理论体系的支持,以经方或针灸入门,之后的长足精进,需要反复的体会中医的经典理论,包括阴阳术数,这样的顺序可能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5-23 17: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实验不是没有,而是留下的线索太少,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包括靠思辨或靠内观的说法,其实,如果真的有思辨力,这个地方只能存疑而已。

术数的问题在于它什么都能解释,什么都能说圆,谁能把别人说不圆的事情说圆,谁的水平就高,这就是所谓“慧根”,我恰好也蛮擅长这种东西的,但这其实是相当反智的。玩术数的人也从不质疑术数这套工具本身是否有问题,这也正好是思辨的反面。中医被五运六气之类的东西束缚得太久了,反而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中医正统的路子,还令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殚精竭虑、走火入魔。

凡是古人能掌握的东西,今人却不能或更难掌握,对这种东西一定要小心,比如传统武术、医术、算命、丹道、神通,掺杂了太多神话,而一旦人放不下对它们的美好愿望,就很容易在神话身上浪费自己的一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4

积分

87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14
发表于 2018-5-23 19: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学术数  只会虚无飘渺
先行实证  简易入门之捷径
但实证简要而不面面俱全
有余力  则以术数之法融会贯通
得左右逢源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74

积分

35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18-5-24 0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术数才是中医正途?

唉,前两篇帖子还不算太离谱,到这一篇让人大跌眼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8-5-24 08: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兜售自己的一套所谓“高见”,都是这个路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2

积分

23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8-5-24 11: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小白,但我觉得写的挺好的,这是他自见的看法,觉得有共鸣就觉得遇到了知音,觉得有失偏颇,就觉得索然无味高谈阔论,但是把真实想法表现出来,自己心里一定是挺舒坦的,支持多谈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38

积分

7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学医心得(03)——中医的思辨

coorus 发表于 2018-5-23 17:39
中医实验不是没有,而是留下的线索太少,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包括靠思辨或靠内观的说法,其实 ...

谢谢。
五运六气这套东西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能发挥太过,过火了就会出大麻烦,这貌似仍然是思辨的问题。
人的智力说到底是个慧根深浅、大小、有力无力的问题,类似于子平术干支五行得地/得气/得朋党之说。
阴阳术数也有大道小道之分,小道解决小问题,大道解决大问题,这同样是思辨的问题,不存在反智。
周易佛家道家,能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科技进步的背面,是否证明了人类思辨能力的下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积分

9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0
发表于 2018-5-24 21:19:2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广告看疗效,不管什么套路,能治病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5-25 06: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8-5-25 06:42 编辑

思辨和实证,不是两个方向,而是两种方式方法。思辨是理性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实证是感性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思辨终归要落实到实证上,实证也必然要归纳到思辨上。思辨和实证的问题,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比方说物理学,有的人坐在办公室想想算算,能解决问题”,那一定是根据实际问题想想算算,而不是空想。“有的人则用实验来不断验证而不断前进,也能解决很多问题”,那也是在不断地思辨中解决很多问题。用实验来不断验证的不就是思辨吗?实证在前,思辨在后,没有实证,何来思辨?
西医从血液或粪便中检验出来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根本上的原因。中医从脉证上来辨别,才是从人体根本上查原因。假如辨证为热利,则病人的肠胃必定有热,肠胃无热者必定不是热利。
中医所有的思辨都不是“虚”的,而是与实际灵活对接的。比如说阳气,认为阳气是“虚”的,那是没有与实际灵活对接。比如:体液在脉中为阴,在脉外为阳;脉中的血细胞为阴,血浆为阳;脉外的胶状物质为阴,粘液物质为阳。
实和热,就是血液充实者为实,充实的血液流行受阻之处发生郁热,就是实热。反之,血液不足者为虚,亏虚的血液流通不到之处发生虚冷,就是虚寒。望闻问切就是联系实际进行思辨,而不是脱离实际去臆想。
中医典籍中没有理化实验,就是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理化实验。中医的要领在于思辨联系实际。只有将传统中医的思辨方法联系到现代认识的人体实际,中医才有出路。
所谓“内证(内视返听)”,其实就是忽悠,中医没有用“内视返听”看病的。
归纳一下:西医和中医都是研究生命现象和健康问题的,只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同。术数的“数”,就是数据。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術數而不可欺也,審於法禁而不可犯也。”
现代理化实验数据,完全可以用中医阴阳学说加以指导,辅助中医临床辨证。比如: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的度数,可以替代古代中医触摸体温的“身微热,身热,身大热”的程度;用白细胞参数的高低,可以辅助中医诊断实热证和虚寒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6

积分

21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6
发表于 2018-5-25 0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术数,太过玄妙,且无法证伪,容易被一些江湖术士利用。

个人觉得,中医还是要靠疗效说话。经历了近代以来的风风雨雨,明确的看出,中医如果只讲一通玄之又玄的理论,疗效却不佳的话,估计早就完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5-25 09: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之又玄的理论不是中医理论。
太过玄妙者不是术数,术数并非太过玄妙。所谓术数,“术”是方法,“数”是数据。古人曰:“有术数而不可欺也”就是有术数为证据,因而不可欺也。例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为得病日数;太阳受之,为病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若静者,为脉象保持为脉浮不变。以这些“术数”为凭,就能够证明,目前之病证是太阳证,邪气没有传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34

积分

135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4
发表于 2018-6-3 0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问题切中中医的要害,实在而又尖锐!
李师的阐释通俗明析而又老到!此为上乘,能把复杂问题说得如此明白通透,绝非常人所能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6-3 09:24:20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赞一个。

请继续。所有论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人都认为自己聪明,别人傻。正常!楼主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6-3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罗育儿 于 2018-6-3 09:49 编辑

楼主的黑盒白盒比喻非常正点。

我正好是作通信系统软件validation测试的,所以你一说白盒黑盒,我就有感觉了。这里不妨推广一下:

validation测试,也就是黑盒测试,测试人员是站在最终用户的立场上来验证这个软件是否好用,有没有bug,测试人员不关心你的具体算法,你的具体流程,只关心你达到用户的需求没有!有没有bug?引申到中医这个具体的地方,valdation测试,就是疗效测试:我不管你是用伤寒,还是时方,还是温病;我也不管你是用了台湾的脉法,还是大陆的脉法;......,你没有疗效,你疗效不稳定,你甚至出现严重的反映【bug】,患者就可以直接说你:二货。这是患者的权利,不需要资格认证,直接就可以说你二货。

白盒测试呢?是对医生而言:有具体的四诊合参,有具体的处方分析-方义,有具体的脉法,你认为会有一个好的疗效。实际上呢?不一定如你所愿。最终疗效是患者说了算,不是医生说了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6-3 09: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公平。我们作通信系统也是一样:

最终用户用你的产品不好用,有bug,直接骂你垃圾产品!不需要资格认证。不需要了解你用了什么先进算法,什么AI人工智能,.......,直接可以骂你二货,垃圾。

这就是黑盒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6-3 09: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伤寒方和时方究竟有无疗效上的差别呢?天壤之别!

真正在自己和六亲身上对比过伤寒和时方疗效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中医界的浑水我们还是不要去趟浑水了:时医的确不行,我们靠自己自学经方解决大部分问题就行了,剩下的解决不了的,找到10%的专业经方中医去解决就行了。

唯独不能信任时医,他们根本不懂伤寒,不懂六经辨证。他们以为他们可以用他们的专业词汇,口中念念有词,来糊弄患者:阴虚火旺,桂枝下肚阳盛则毙,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随他们去吧。患者,也就是消费者,会用脚给他们投票。

糊弄消费者的产品,糊弄衣食父母的产品,最后都会死得很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02 , Processed in 0.08968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