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罗育儿 于 2018-4-3 09:02 编辑
伤寒论论猪苓汤与五苓散:
猪苓汤: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三三三:「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五苓散: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七九:「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一五五: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二五九:「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故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舆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