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刚刚读到《中国中医药报》两篇文章,颇为感慨。一篇是4月21日第四版登载的题为“脉象客观化离不开医生知觉”,作者是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的王强先生,王先生认为中医脉诊是通过医生的知觉实现的,人工制造的脉搏仪的脉搏图参数不能全面体现脉象,医生感知的脉象无法客观化的统一规范,因为中医脉诊的不规范、医家不同的学术观点等可影响脉象的判别;一篇是是4月22日第四版登载的“《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的基础”,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教授,钱教授从《辅行诀》与《伤寒论》的渊源关系中得出结论,张仲景“述”了《伤寒论》,所谓“述”者,遵循旧说而作文也。所以我推测张仲景是做了他那个时代的医学规范化工作的,简单说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只是一部现今常见中医辞典而已,现代的中医大家们以非同寻常的热情编著各种医学辞典,极力推广规范化,殊不知张仲景老前辈早就完成了,也不知道张老夫子那时候得了多少版税?!呵呵——
由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我记起了刚惜别不久的沙丘沙先生,沙丘沙先生是《辅行诀》的正宗嫡系传人,著有《经方杂谈》一书,我真的很羡慕他的造化,钦佩他的勤奋好学精神。沙先生偕同北京一位孙姓同道不远半万里的辛苦的赴临寒舍,孙姓同道的望诊功夫十分了得。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仅仅才几天,但沙丘沙先生说与我共同面对一个病人时,他与我的脉诊、用方用药可以达到符合率80%以上,我非常惊讶,也非常佩服。此前与沙先生在南京只有一面之交,谈不上对他有多了解,而孙姓同道我更从未谋面,短短数日,我们仨却十分融洽,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彼此的思想是如此接近,对经方脉学的热情是如此相同。从这几天的切磋之后,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医界会流行着“面对一个病人时,十个中医会开十张不同的处方”的说法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没有普及经方的诊疗模式即张仲景提倡的“病脉证治”方法。面对西医诊疗的规范化的复制模式,众多的中医专家强调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实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又无能。 |
上一篇:中医,和而不同下一篇:中医的标识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