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94|回复: 1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8-30)

[复制链接]

18

主题

0

积分

5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难得糊涂

积分
0
发表于 2010-4-19 23: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桂枝汤如果巧妙的加减,运用的仔细和得当,对身体大有效果。在天气它比较寒冷的时候,疼痛最容易发生,《伤寒论》里边治疼痛的方剂也比较多,桂枝汤用这个加减治疗也可以治疗许多种疼痛,比如风寒头痛,如果再加上一些药物还可以治疗背痛、肩膀痛、肚子痛等等。
《伤寒论》上有一个治疗出汗、项背痛或者肩膀痛的方子叫桂枝加葛根汤,就是桂枝汤里边加上葛根这味药物。葛根的作用主要是舒筋通络,而且可以往外发散风寒,这个桂枝加葛根汤在《伤寒论》里边叫项背将紧紧。这里面描述的是后脖子连着背的地方僵硬疼痛,叫做项背,如果患者有经常出汗、怕风这样的症状,就用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疼痛与一些颈椎病、腰椎病、颈肩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的一些症状相似,另外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一发作这个病就全身僵硬,也叫僵人综合症,患上这些病的患者,如果还有出汗现象,就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去治,如果不出汗,但也有相对疼痛,就在这个方子里边加上麻黄,就换成了另外一个方子,叫葛根汤。葛根汤使用最广,因为大凡项背疼痛的患者,出汗的情况少,不出汗的情况多,所以说葛根汤用的范围是最广。
葛根汤有发散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通络,能够解痉,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葛根在舒筋活络的同时,还可以乳润经脉,项背发紧的这些症状,尽管是寒引起来的这种经脉痉挛,但是它里边有缺津液的现象,不柔和,有些人没有受寒,手关节也不灵活,这种就是因为经络里边的水分减少导致,而葛根这味药物可以滋阴生津。它可以把其他经脉里边的水调太阳经里边去。然后它还入阳明经,这个阳明经是胃,这个经里气血比较足,如果太阳经里边的水少了,葛根可以从这里边把水把调到太阳经去,经脉就柔和了,疼痛自然缓解,因此葛根的解痉作用特别好。
麻黄在这主要是散寒止痛,麻黄发风寒,而且可以止痛,所以这里边加上麻黄,这个葛根汤的止痛作用要比桂枝加葛根汤还要强,所以它必须用于不爱出汗的患者,如果患者容易出汗,这种项背痛就不能加麻黄了,因为容易发汗太过,造成口干舌燥,严重还会虚脱,所以要辩证使用。
如果是由风寒引起的眼皮跳,或者是颈项疼、项背疼,可以找这个葛根汤,但是由于葛根汤里含有麻黄,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如果自己开,麻黄最好不要超过6克,葛根用10克,15克都可以。
       用葛根汤的时候,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点是有项背发紧,不舒服,疼痛这样的一些症状,第二点必须是不出汗的情况,如果爱出汗的我们就换成桂枝加葛根汤。
学习中医的人,都比较喜欢读一些古人、前辈或师长的临床验案,以从中汲取治病的经验和诊疗技术。的确,读验案,从临床实际出发,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医临证的气息与氛围,缩短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然而,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尤其是那些先贤、名家,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对临床经验的获得,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走过这样或那样的弯弯曲曲的道路,都会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教训,有时一个经验的积累,是数个教训之后所得来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前人、前辈的经验,更要吸取他们的教训,从而避免我们在中医临床上少走弯路。因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重要,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具有意义,所以只有不断剖析和发现临床中的失误与不足,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发,引起学术争鸣,并以此为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传授给了我们古代先贤高超的诊疗技术,而且还告诉我们许多在临证时容易犯的错误。《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核心内容有398条,其中谈到误治的就有130多条。

所谓误治,就是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给病人造成了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我们通常称作教训,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一个人悟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这种人为治坏的病称作“坏病”,为了防止“坏病”的发生,张仲景列出许多治法禁忌症、方药禁忌症,如咽喉干燥、淋家、亡血家、衄家、脾胃虚寒的人等不能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无汗的表实证、湿热内盛的酒客及热毒内盛证,不能用甘温的桂枝汤;在大青龙汤后面特别写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与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等等。
并对出现的坏病,一一写出救治的方法和方药。分别从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两个方面,以教育、启迪后人
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误诊、误治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事实,没有什么一看就明白,一用药就痊愈的“神仙一把抓”的医生,现代的仪器够先进的了,比起张仲景那个时代的诊疗条件不知好上多少倍,但依然有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再高明的大夫都有治不好的病,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小宇宙体系,人类的疾病也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有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完的致病因素的不断出现,我们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能把各种疾病医好。
但起码有一点我们敢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误诊、误治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经常总结经验,而且还有经常总结教训,找出发生误治的原因并告诉世人,一起共同诫勉之。
纵观发生误治的原因,使疗效不好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辨证不明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辨别清楚疾病的性质,误以虚为实,或误以实为虚等
临床所见,实证误补,一误再误,致病情拖延日久不愈的很多。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盲目认为多补可延年益寿,因而误补者有增无减。
补药误用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①因病情复杂辨证不确而把实证当虚证治疗。②受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的影响,认为中药补剂可增强免疫功能,有益无害,应验了古人“人参杀人无过”的说法。③受习惯认识影响,如年老多虚,超老年更虚,服跌打药破气血,当用补药,而对临床病证不作具体分析。④迁就病人,无原则满足病人要求。⑤市场经济对医疗部门的冲击,重经济效益,轻临床效果,均可造成误补。
2、不按中医理论辨证
要开中药,就必须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指导,对于现代仪器检查的结果,应予以参考。但应该明白的是,两者之间,并非等同。切不可一见有病毒,就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一看到有炎症,就用清热泻火的药物。
病毒类的疾病、细菌性的疾病,也有属于寒的,一定要辨证论治,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是热毒作祟,而妄用苦寒中药,否则,就会损伤脾阳,甚至肾阳,酿祸诸多。
中医无论看什么病,都要按中医的理论去认真辨证,不要受什么病毒、细菌的概念的影响,因为要开中药,必须在中医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肝病非常容易影响到脾,张仲景所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于临证实践,意义重大。
3、药方配伍不柔和
大热之证,陡然用大寒之药,寒热相激,导致金破不鸣,声音嘶哑。这就像一个烧红的铁锅,突然倒入凉水,铁锅必烂无疑。这就是教训,这就要求大夫开方子药物配伍要柔和,特别是治疗大寒、大热的病症,更应该注意刚中带柔,或于热药中反佐一点寒凉的药,或于寒药中反佐一点温热的药,以免大寒大热,寒热相激,使矛盾激化,另生它变。张仲景在治疗大寒证时就是反佐了凉药而用的,如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除了以上这些,药量比例失调,以及药物炮制不当也都会造成误治,我们在服用中药的时候都要注意。
这一个月都在听陈明老师讲各种《伤寒论》里的中医原理,讲各种方剂,但是在服药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问题,从来没给大家具体的讲解过。我们之前也征集了一些大家的反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煎药器具:砂锅最好,搪瓷类次之,忌用铁锅等金属类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煎药用水:自来水即可,有条件可用泉水更好,但不能用热水煎煮。加水量以浸过药面为度。
    煎药之前:先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以使药物成分容易析出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药物在煎煮时,  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滋补类药物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地黄、何首乌、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钟。但解表、清热,或芳香类药物,如桂枝、荆芥、防风、薄荷、藿香等等,煎煮10~15分钟,因为这类药物成分容易挥发。再者,煎药时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成分过多蒸发损失。




上一篇: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之六:中医多面手沈敬涵
下一篇:转帖--爱爱医绿衣的用药心得
相信自己!

4

主题

2625

积分

334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5
发表于 2016-8-14 08: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05 , Processed in 0.06890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