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03|回复: 3

江厚万转祝世讷先生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4 1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科协第36期学术沙龙
——中医的新观点新学说
时间:2009年9月26--27日   地点:北京香山饭店)
祝世讷发言(订正稿)
 

(速录电子稿P30)

祝世讷:我不是学中医的,我的底子是哲学,1978年开始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做中医多学科研究和教学。“中医的新观点、新理论”话题很多,今天别的不说,就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整体思路问题谈一点认识,题目可概括为“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整体思路需要做战略性调整”。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国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科学技术在强调自主创新,中医也在强调自主创新,那么,什么才是中医的自主创新?有人说,只要是创新就行,不要分中医的、西医的、中西医结合的,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中医的自主创新就是中医的,从选题到研究成果,要有中医的自主权。问题在于中医有没有自主的创新资源,有没有自主的创新点,创新成果有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几十年来中医的科研花了不少冤枉钱,研究的成果不是真正中医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今天着重谈“一个观点”和“两个转变”。

    首先谈“一个观点”,即对中医自主创新的潜力和资源怎样估价。对于中医的基本评价已经争论了一百多年,我学习研究中医30多年,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是:“中医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个估价要郑重地、正式地提出来,不光在中医界讲,在中国国内讲,更要向全世界讲。中医作为中国的大发明,它的发明度、贡献度、引起的影响要比已有的四大发明强得多、深远得多,只是现在还没有真正显示出来,还没有被人们广泛地认识到,有些重大发现和发明还被误解、被否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那“四大发明”多数是由外国人提出然后被广泛认定,对于中医这一大发明不能再等外国人提,我们自己可以提,应该提。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的发明和发现,重大的有10多项,重要的可列数几十项,而凡是可称为“发明”或“发现”的,都超出西医的视野,这些内容早已公诸于世,但西医至今无法理解它,无法研究它,仍然为中医所独占,其本质,是在西医的还原论视野之外,发现和驾驭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深层规律和复杂现象,其中有些内容现代科学也还难以研究和说明,这是一批宝贵的“科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破解,不但会引起医学的突破性变革,而且将对现代科学特别是人体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以说,中医大大小小的“发明点”都是中医的“创新点”,它是中医独占的,从这里进行的创新,对于中医来说是继承创新,而对于整个医学来说则是自主创新,这是中医自主创新的战略资源,也是中医自主创新的战略方向,中医自主创新的整体思路应当提到这个高度,转移到这个方向上来。因时间关系无法展开讲,我曾写了8000字的论证,于2003年10月13日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题目就是“中医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其次谈“两个转变”,即中医自主创新的研究思路,需要从整体上作两种根本性的战略性的转变。第一是“选题方向”的转变,要从中医与西医的“交叉点”,转移到中医与西医的“差异点”。中医与西医的“差异点”才是中医的“发明点”、“创新点”,要专门选择中医理论和实践中,那些西医无法研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研究,从这里才有突破性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第二是“研究方式”(或“研究模式”)要转变,即从“以西解中”转变为“非以西解中”,摆脱“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医”的模式。“以西解中”可用于“交叉点”上的研究,无法研究和解决“差异点”上的问题,更无法在中医的“发明点”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需要寻找和运用西医之外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其中与西医的现有知识和方法不同甚至相反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要提出这“两个转变”,主要根据有二:第一是“知识产权”问题,即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关键在于创新成果要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即创新成果不包含他人知识产权的成份,不受他人知识产权的制约。对于中医来讲,创新的自主权,目前首要的是不能包含西医的知识产权的成分,不受西医知识产权的制约,不然就不是真正中医的自主创新。第二是“不可通约”问题,几十年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事实证明,中医与西医之间,在基本理论特别是核心理论上“不可通约”,即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和规律,中医的各项发明和发现都超出西医的视野,是中西医之间的“差异点”、“不可通约点”,但正是中医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既然已经发现在这里中西医不能“结合”、“通约”,再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那是一条死胡同。因此,要在“差异点”上进行创新研究,就必须摆脱“以西解中”的模式,开辟新的研究方式。

这“两个转变”是目前中医自主创新在思路和方法上的“瓶颈”,要转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而实现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建国60年来,毛主席提出中西结合50年来,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三个时间坐标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半个多世纪来,中医的现代发展经历了三项重大的有历史意义的实践:一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二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三是中医国际化研究,这三项实践都有成功的经验,有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教训,也有许多争论,应当做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的郑重的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东西。我最看重的是事实,这几十年来提供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事实,谁也否定不了,要以这些科学事实为依据来认识。我所以提出“两个转变”,是因为半个多世纪来形成了两种“新传统”,即从“结合点”上选题,用“以西解中”的模式研究问题,这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不是中医自主创新的思路。不冲破这个“瓶颈”,中医的自主创新就难有突破,更难有战略性突破,因此必须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速录电子稿P35,图娅之后,原文漏记我的姓名)

祝世讷:中医与西医的“通约”和不可“通约”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层次上,“通约”性不同。我讲的是学术内容,特别是基本理论和核心理论,即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所认识的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机制和规律不同、不可“通约”,掌握的生理、病理内容不同、不可“通约”。不是指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相互配合、相互参照。有些学术内容,中西医认识的是同一种机制和规律,在内容上是交叉的,例如中医对人的解剖形态的认识,与西医对人的解剖形态的认识,是“通约”的。但是有些深层次的内容,如经络、气化、证候、针灸作用原理、中药方剂作用原理等,确实超出于西医的视野之外,与西医的现有理论内容不可“通约”。这里说的“不可通约”是指,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所反映的那些机制和规律,在西医那里没有,与西医所认识的机制和规律没有相通之处,因而“不可通约”。

 

(速录电子稿P36)

祝世讷:15年之前我坚决拥护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但1995年以来,我对近50年来的中医结合研究和中医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反思性总结研究,发现存在好多问题。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以西解中”;但作为中医自主创新,要保持自主性,就不能“以西解中”,必须避开,不然,其研究结果很自然是中西医结合的。现在有一种现象或倾向,把中医自主创新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相混淆,需要把这个界限划分清楚,中医的自主创新不是中西结合研究。

 

(速录电子稿P37)

祝世讷:我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速录电子稿P117)

祝世讷:我补充一个事例。1995年在山东省广饶县大汶口文化遗址第392号墓进行发掘时,出土了一具男性骨骼,根据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碳14年代数据分析,其年代距今5200~5000年。发现这具人骨的颅骨右后侧有一直径为31mm×25mm的近圆形颅骨缺损,这个洞是死后所开?是因颅骨洞伤而死?还是生前所开?为弄清真相,国内考古学、人类学、医学界的多位权威专家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多科学考证,用X光照相、CT扫描以及三维成像等手段研究发现,该孔洞的颅骨内板和外板已经很好地融合,是在开洞后至少存活了两个月时间。经与1000多份颅骨手术后修复愈合的病例和X光片对照,证明该头骨的圆形缺损状态与现代颅骨手术的修复愈合状态一致。到2004年8月召开鉴定会,专家们最后确认,该颅骨的近圆形缺损应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长期存活、骨组织修复的结果,这位男子在手术后至少存活了两个月,甚至几十年,认为这是5000年前的一次成功的开颅手术,比世界上已知的开颅手术早1000年。

    (P117,何裕民发言后)
    祝世讷:不管叫不叫开颅手术,专家们认定是开颅之后最少存活了两个月。
    (P117,何裕民发言后)
    祝世讷:你不要强调国外的老结论,希望你看看材料弄清新事实再做结论。
 

(速录电子稿P121)

祝世讷:我提一个问题、一个建议。目前世界范围内甲型H1N1流行,中国因为有中医药参与,预治效果较好,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联系到前几年的SARS,因为有中医药参与,防治效果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再联系到上世纪50年代蒲辅周带领的团队防治乙脑所创造的成果,这些事实证明,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疾病上确实有效。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中医药防治这类病毒性疾病所用的中药和方剂都是很普通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从现在能够找到的各种材料来看,这些方药没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那么它是怎样起到防治病毒性疾病作用的?这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重大的课题,需要从这里进行研究、突破、创新。
因此我建议,请中国科协、中华中医药学会、包括在座的陈院长通过适当的途径提请有关方面,就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专门立项进行研究。可在现有病例的基础,进一步认定事实,通过必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把这些方剂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机制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从理论上讲,病毒不能单独生存,要生活在细胞里,按照现在流行的微生态学提供的理论,细胞是一个微生态环境,细胞又生活在它的环境当中,如果细胞内环境不适合病毒生存,病毒就不能在那里生存和繁殖,也就不会发挥致病作用。两个人接触同样的致病源,一个发病一个不发病,不仅仅是免疫系统的事,需要从病毒生存的细胞环境来考虑。中药的好多作用是对细胞的外环境和内环境进行调理,使细胞的内外环境保持在一种良性状态,如果这种良性状态不适合致病病毒的生存,使病毒没有发挥致病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就可以防治病毒性疾病,从理论上考虑,应该是这个路子。这样,就要找到这些普通方药如何调理细胞的内外环境的机制,这个路子需要打通,要通过实验研究找到这个路子。如果能够找到这个路子,把机制和规律揭示出来,这是中医药一个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它不只是贡献给中医、给中国的,而且是世界性的。这恐怕比研究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重要得多,它的作用的安全性要高得多,而且普及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可以作为中医药自主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速录电子稿P122)

祝世讷:临床事实应该弄清,事实要准确,在此基础上建议从这方面入手,“973”也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好,或者部里支持一下,争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上一篇:祝黄老师和诸位同道新年快乐
下一篇:写在看了中药石膏砷超标致两人死亡 北京一中医被诉一文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3
发表于 2010-2-16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祝老先生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2-16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愿祝老快升直上如坐火箭,尽早到达言出如令、颐指气使的地位!如此,不求人转达,不要求项目、不愁资金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宋文卿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2-18 12: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赞同这一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3:33 , Processed in 0.16016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