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寒热并用治法特色
□ 王长洪 沈阳军区总医院
《伤寒论》诸方中,寒热并用法极具特色,在所列103首方剂中,寒热并用者竟多达53首,其内在的构建规律颇具科学价值。
所谓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组方无不考虑到疾病的寒热虚实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表里双解
用于表寒里热。表寒当用温热药散之,但里有热则恐其助热;里热当用寒凉药清之,但纯用清热又顾其表寒不解。是故寒热并投,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热,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二者虽病因不同,但外寒里热的病理是一致的,因此皆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生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共奏表里双解之功。此种配伍方法,对外寒入里化热的诊治,极具指导意义。临床常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感冒,柴胡、黄芩与桂枝、生姜并用,也是寒热并用和解表里之法,非常有效。
清上温下
用于上热下寒之证。上热下寒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寒热错杂证。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以黄连苦寒清胸中之热(上热);干姜、桂枝辛温以温下寒(下利),桂枝还能宣通上下,半夏辛开结气、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调升降。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乃表证误下,邪热内陷胸膈,又见脾虚中寒下利,以苦寒之栀子清胸膈之热,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药虽二味,最能体现仲景寒热并用之法度。此外,338条乌梅丸治上热下寒之蛔厥;357条麻黄升麻汤,以寒凉之石膏、黄芩、知母与辛温之麻黄、桂枝、干姜配伍,上清肺咽,下温脾阳止利;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干姜温散下寒,人参健脾,都是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的方剂。此法在现在临床中,也得以广泛应用,如慢性肠炎患者腹痛便溏肠中有寒,复见慢性胃炎胃中灼热,可宗仲景之法,黄连干姜同用,上可清胃热,下可止腹泻,疗效确实。
辛开苦降
多用于痞证。痞的主证为“心下痞,按之濡,但满而不痛。”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互结中焦,气机痞塞。149条、157条、158条对痞症做了具体的阐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条),此乃误用下法,伤及脾胃,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致心下痞满。以半夏、干姜辛温燥湿,治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中焦之热;党参、大枣、甘草甘温疗中焦之虚。如此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则脾升胃降,痞满自愈,成为中医治疗痞满之法门。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之痞满属于寒热错杂者,亦屡用屡效。157条生姜泻心汤,是治疗寒热互结、脾胃虚弱、挟食停饮之痞。“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不中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而成,散水气止呕之力增强。158条甘草泻心汤,是下后脾胃俱虚,寒热错杂,痞利俱盛者。以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功。此三方实则同一治法的三种加减,以针对寒热互结、上下痞塞之病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是治疗脾胃病中焦痞满的基本方法,切中病机。推测此方绝非先制而后用,是来自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堪称经方中之经典。 |
上一篇:[推荐]日本汉方医学的展望下一篇:马文辉先生“《伤寒论》三部六证及治法”在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