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 八十 王洪绪 阳和汤
阳和汤 清 王洪绪 《外科证治全生集》 温阳散寒 和血通滞
熟地黄30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 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麻黄1.5克 炮姜1.5克
滋补精血 散寒解凝 温通经脉 行气活血
专治骨槽风 流注 脱骨疽 鹤膝风 乳癌 结核 石疽 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等证,系公认的治疗“阴证疮疡”良方。
孟河医家马培之说:“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者,不可沾唇”。
祝味菊评论阳和汤:“此方能振奋阳气,祛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为美中不足,余每次用阳和汤均加附子”。“祝附子”名不虚传。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中首倡“阳和汤”治顽痰咳喘。随证加减化裁应用,疗效确切。
外科名家赵炳南赏用阳和汤,用其治疗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等疾病。
何绍奇用阳和汤治疗中老年乳腺增生屡屡得效。
治痛痹 谨守温阳 痹症日久,阴邪深踞于筋骨、脏器,导致肝肾两虚。即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故其治,当谨守温阳,培肝肾之阴,壮筋骨以邀事半功倍之效。阳和汤加当归、丹参、白芍、炙甘草养血和营,活络解痉以止痛。加山萸肉、牛膝培肝肾之阴以壮筋骨。全方刚柔相济,攻补兼施,阳气振奋,脉络畅通,疼痛消除。
治心悸 和血通滞 阳和汤虽是外科的方,内科大夫用阳和汤来宁心悸,疗效显著。心悸有快慢之分。缓慢型心悸常责之于心阳不振,温煦失养,治当温阳立法,正合阳和汤的方意。故临床用阳和汤治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以鹿角胶、桂枝,温阳散寒。熟地、炙麻黄,和血养心,振奋心阳。炮姜温中散寒。合成温阳散寒,养心宁悸之方。
阳和汤是时方中的名方,温阳散寒,和血通滞。牢牢地把握这点,不论内科、外科、肿瘤科、消化科、骨伤科等诸多病患都可用上阳和汤。方中的鹿角胶在用鹿角霜代替时,要加大用量。清代医家爱用价格昂贵的动物药材,如犀角、虎骨、虎鞭、牛黄,马宝,猴枣、麝香,羚羊角,鹿茸、蛤蟆油,蟾酴、玳瑁,海马等,此风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