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87|回复: 7

麻黄升麻汤--一张好方为何不用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44

积分

8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4
发表于 2017-5-22 16: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麻黄升麻汤,一张好方为何不用
祁连中医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甘草(各六铢炙)。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张方使用率不高,相关讨论,病案也不多,不是这张方不好用,而是比较神秘,疑点较多,使用准确疗效很好,束之高阁,实在可惜。此条文历来备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意思是说这个方可能不是张仲景的方,而是后世医家加进来的,不管是不是《伤寒论》原著,后学者都以《伤寒论》原文研究学习
该方的辨证要点
1: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2:咽喉不利,唾脓血”。
3:泻利不止”。
4:手足厥逆
一般多认为此方的治法是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麻黄升麻汤证的寒热错杂是由于阳气郁遏,治疗偏于宣发。”
     张浩良、江静波 《略论麻黄升麻汤》:“根据我们的体会,认为本方是滋阴解表剂。它的适应证应是表实阴虚证”
江苏省昆山王彪:这个方子一共14味药,这个方子它就是大青龙汤的变方,组成成分主要是大青龙汤嘛!大青龙汤里面同时又加了理中汤的一半成份在里面。干姜,白术,甘草,它有理中汤的影子在里面,所以说里面有泄利不止,虽在厥阴篇里,但有太阴病的方证在里面。
又加了玉竹、天冬这些滋阴药,又加了石膏、知母半个白虎汤,同时大青龙汤里面还有麻杏甘石汤在里面,总观这个方子,大家解释的不是很清楚,《伤寒论》里面分解的也不清楚。大体上可以这样看,大青龙汤证既有外寒,又有内热,又有阴虚,对于阴虚大家可能有些忽略。
广州黄仕沛言麻黄升麻汤证乃属西医角度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等各种危重病之环节表现。窃以为,此类危重病于发生脱证之前当然可以见到麻黄升麻汤证,如出现脱证(不管阳脱还是阴脱)就绝非麻黄升麻汤所宜,
且麻黄升麻汤证不仅仅属于如此危重病阶段,普通门诊亦较多见,只是病情程度较轻罢了。如临床上可见到上焦热郁伤津、或热毒腐败血络而有燥渴、牙龈出血,咽喉疼痛,舌头肿痛,咳嗽黄痰,同时中下焦阳虚阴寒而有便溏泄利、遗精白浊、小便清长、脘腹腰连及下肢冰冷不仁者,以及手脚冰凉皆属此证。,既然冠以麻黄,升麻为名,就先谈谈这两个主药在临床的意义。
一:本方的麻黄应该不是发表的,是作用与振奋阳气,通络活血,利水
   首先看看《伤寒论》对发汗的禁忌,而本方的咽喉不利,下利不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以下是《伤寒论》不可发汗的条文
(八三)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八四)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八五)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八六)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陥,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八七)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八八)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陰疼,与禹余糧丸。
(八九)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蛕。
对于麻黄为什么先煮,医界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如今大略主要有两类说法:一类说是久煮药力会挥发掉一些,可减轻麻黄的锐烈发表之性;或说减轻麻黄发表之力,重取利水或通络活血之功。他们认为麻黄碱是挥发性碱,久放(麻黄属于“六陈”之一),久煎都会逐渐逸失,发汗力减弱。如余国俊在《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云其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g,亦不会发汗,……大剂量麻黄经久煮之后,其发汗解表之功几乎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却分毫无损。”这是认为麻黄久煮取其通络活血之力。
。   
《伤寒论》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在这里麻黄应该也不是用来发汗解表的
本方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应同类此,故用麻黄为主,振奋沉阳以救厥。不是发汗解表。
二,升麻,利咽解毒,非升阳

3.升麻升清阳作用,实为后世之臆说,仲景断无此意。更何况此方仲景以麻黄升麻为名,全方用量最重,断非引经之药
本方以升麻为名,且重用之(一两一分),便是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仲景用升麻仅有两方,一为麻黄升麻汤,一为升麻鳖甲汤。后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方用升麻为主(二两)配当归、鳖甲、甘草、蜀椒、雄黄。阴毒去蜀椒、雄黄。麻黄升麻汤证及阴毒、阳毒,三证均以升麻为主,可知升麻为解毒之品,能利咽喉。。
三:个药配伍的意义
麻黄,桂枝,干姜,芍药,甘草有麻黄桂枝各半汤的影子,属于小发汗的意思,虽然麻黄量大,其他量都比较小,但是麻黄经过久煮发汗力减弱,在有石膏,知母,白虎汤的作用发汗力进一步减小,属于小发汗作用,这里的小发汗是鼓舞阳气,改善厥逆,也就是改善血循环。缓解血管的痉挛收缩,与条文里说“•••汗出愈”的意义相同《伤寒论》的发汗解表的方剂里基本都嘱以,覆被,温服热粥等助其发汗作用而这张方没有这么说,所以他不是一定要出透汗,仅仅是微似身热而已
热毒壅胜于上焦,咽喉不利吐脓血,石膏,知母,黄芩,玉竹,天冬,当归,来清热养阴,根据方意应该有口渴,心烦,欲饮水的白虎汤证,加天冬,玉竹,当归,理血养阴,
下利不止,寸脉沉迟,厥阴脾寒,用干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的理中之意温中健脾。
可能有些医家认为咽喉不利吐脓血,桂枝不可用,因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说法,但是在本方里,有清热养阴的佐制,还有太阴脾寒的下利,不会有助阳升火的弊端,不可拘泥。可见本方构思绝妙,配伍严谨。






上一篇:请教小儿高热
下一篇:治愈20年顽固性高血压,国医大师周仲瑛验案分享,研究大师心法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7-5-22 18: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只是觉得是一个奇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8

积分

65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78
发表于 2017-5-22 1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案例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7-5-22 19: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梳理得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244

积分

8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9: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真在整理,过几天分享,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5-23 2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是奇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5-23 2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盼望案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05

积分

522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05
发表于 2017-5-25 0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ngtao 于 2017-5-25 01:08 编辑

升麻升清阳作用,实为后世之臆说,仲景断无此意,这是哪个说的。后世说升清阳为了解毒,要知道解毒药很多为什么此处偏偏用升麻呢?,在说了,故而取名是有含义的,升麻如果不是升之性,为什么用升取名。只能说解毒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可分割来看的,所谓解毒不过是清阳不升到了血也不升的地步,阳不行,阴亦不行的地步,血不行而到了唾血的地步,情形很极端的,故而一般而言,平常不会用到此方,不然的话用于伤寒有“杀鸡用牛刀”之嫌。
    说句内心话,看这类方子,你只能看古代名医的著作,现代人总是割裂开来,解毒与升阳把其割裂开来的看,就不会明白其真正的内涵,要知其解毒,不过是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这些不过还是清阳不升,肺气不能宣发,上焦之阳无以化而不能降,故而在下泻利不止,此类之毒用升麻,若是其他方式成毒,就不用升麻了。一句话,解毒是通过升阳来达到的。倘若解毒不能通过升阳来解,就无须升麻,如半夏中毒,用甘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0694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