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98|回复: 21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复制链接]

70

主题

2223

积分

698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发表于 2017-4-28 1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保柱

张仲景为什么要给疑似除中的病人“食以黍饼”。
2011-03-31 10:29阅读:899
· 方术自古就有门派之分,以医经家之理论,强解经方家之著作,这一错误做法,一直影响和困扰着后学达千年之久。导致伤寒学术研究始终未能走出重重迷雾笼罩的阴影。人们误读了古中医伤寒论,却还说它详于治寒而略于治温,更有甚者,曾放言“古方不可治今病”。其实伤寒论不传之秘,是有别于内经的三阳三阴理论体系和六病传变顺序以及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而最核心的机密则是对疾病的独特诊断——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如果没有师承相授,就很难搞清其中的奥妙之处,徒读条文而获益甚浅,也就只能按条索骥,对号入座的去辨证论治了。永远只能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做个治已病的中工而永远也不会达到,能够治未病的上工水平。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有一则条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解读《伤寒论》的关键是要知晓三阳三阴的实质和六病的传变顺序,而反观历代注释之著都不尽人意,阅后使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伤寒论》多种残卷传抄本将原文的“食以黍饼”错传抄成“食以索饼”和“食以素饼”,注释者又不详加考证,照猫画虎,随文敷衍而强释之,这一草率做法有违医圣本意,必须加以纠正,以维护仲景学说的严肃性,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伤寒六病的传变呈有序性和动态性,其传变顺序是永恒固定不变的,按日计传,日传一“经”,但此“经”不是单纯的经络之经,而是六病的经纬之“经”,河洛八卦气数之经,所以称“经”者,特指其位置是永恒不变的,比如织布时的经线是固定不变的,变者乃纬线也,六病在人身诸部是固定不变的,世人不识六病实质,又不晓传变顺序,只能糊里糊涂的阅读条文,阅后也始终不明究竟。伤寒始发热六日,就已传厥阴了,紧接着厥反九日,又回到了厥阴,病传至厥阴而厥利,应当出现不能食的必然临床表现,而今反能食者,仲景称“恐为除中”,除中是病危之人的一种典型临床特征,类似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现象,那么在疑似除中病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判断是真除中还是假除中,仲景采用了食以黍饼的办法,以测知病人的胃气还是否存在,如果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 尚在,必愈。为什么仲景对疑似除中病人要选择食以黍饼,因为黍饼是当时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一,是北方高寒作物黍米加工而成的,是早在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先民就已普遍食用的谷类之一,我地俗称其为縻子,又称黄米,用纯正的胡麻油油炸后就是外酥里软可口适中的最正宗油炸糕,在过去困难时期只有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时才能吃到,过端午节所吃得粽子也是用黍米加红枣包成的,黍饼是极难消化的食物,我地农村自古就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也就是讲吃上一肚子油炸黍米糕,可以步行四十里而不饥,所以给疑似除中病人食以极难消化耐饥的黍饼后,如果病人不发热,说明病人的胃气尚在,消化正常,病虽传至厥阴而出现厥利也有自愈的可能,就怕食以黍饼后出现发热那就是胃气已绝的真除中病了。接着后三日病又传至少阴,虽然也有热象,但根据少阴病欲解时,解在子丑寅,即平旦寅时,夜半子时,故仲景称其为“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经过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共十八日的传变,以传至少阴,因少阴病欲解时在子丑寅,故仲景称“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若经过十八日传变,病传至少阴而脉数,其热不罢者,知为少阴气有余,此气有余,是指邪气有余,故仲景判断为“必发痈脓也”。对于除中病仲景还有一条论述“伤寒六七日,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此名除中,必死”。因为按照六病传变顺序,伤寒六七日已传厥阴和阳明为常,在厥阴则“饥而不欲食”,在阳明则“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阳明也有寒证的时候,今病人脉迟为寒,反与黄芩汤除其热,必然会腹中应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就是除中病现象,仲景断言必死无疑。两则条文对举,除中病就不难辩了。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一书中在注释此条文时,称“仲景用试探之法以辩之,方法是给病人食索饼,索饼系仲景时代之条索状面食,似今之面条之类。。。。。。”此言非也,因为,此注释者所依据的稿本,是残卷错抄本,只能随文敷衍,张冠李戴了。中医药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中医药的真髓永远在民间那些背朝黄土面朝天甚至善医而无名的山民野夫手中,而不在那些身居都市的所谓。。。。。。手中。




上一篇:四逆汤方证小集
下一篇:医苑杂谈 廿四 “蜜丸”的简易制法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4-28 12: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7-4-28 12:27 编辑

按照此条文的意思,1、病人发热有六天,厥利有九天,接着还应该发热三天,病就好了;2、病人厥利九天后吃饼,如果不发热,就还有救。
那么问题来了,病人吃饼后的发热,到底算是除中,还是算补发三天热?这发热的后果或生或死,却根本无法判断。

伤寒诸版本中,只有唐本(《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写作“黍饼”,其余多作“索饼”,哪个对?索饼(面条)是普通食物,既不算太容易消化,也不算难消化,很难说是否能验证除中;而给病人难消化的黍饼似乎比索饼更适合用来验证除中,可是,作者有没有想过,病人吃了这么难消化的食物,就算没有除中,恐怕也要弄出除中来了,不是更快要了病人的老命吗?为求诊断的正确而冒弄死病人的风险,那是西医常干的事,中医可不这么干啊,仲景更不会这么干。

喂病人索饼或黍饼的方法,都不太合理;凑发热的天数“与厥相应”也给人很荒诞的感觉;文字上看,也非仲景行文的风格,由这三个理由,我认为这条文字可以忽略。

至于“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哈哈,这个名字我就要去笑一会儿[s:18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49

积分

78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9
发表于 2017-4-28 12: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保柱是个骗子,现在都被弟子追讨学费,人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8

积分

65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78
发表于 2017-4-28 16: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4-29 1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4-28 12:21
按照此条文的意思,1、病人发热有六天,厥利有九天,接着还应该发热三天,病就好了;2、病人厥利九天后吃饼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4-29 1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4-28 12:21
按照此条文的意思,1、病人发热有六天,厥利有九天,接着还应该发热三天,病就好了;2、病人厥利九天后吃饼 ...
按照此条文的意思,1、病人发热有六天,厥利有九天,接着还应该发热三天,病就好了;2、病人厥利九天后吃饼,如果不发热,就还有救。
那么问题来了,病人吃饼后的发热,到底算是除中,还是算补发三天热?这发热的后果或生或死,却根本无法判断。

伤寒诸版本中,只有唐本(《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写作“黍饼”,其余多作“索饼”,哪个对?索饼(面条)是普通食物,既不算太容易消化,也不算难消化,很难说是否能验证除中;而给病人难消化的黍饼似乎比索饼更适合用来验证除中,可是,作者有没有想过,病人吃了这么难消化的食物,就算没有除中,恐怕也要弄出除中来了,不是更快要了病人的老命吗?为求诊断的正确而冒弄死病人的风险,那是西医常干的事,中医可不这么干啊,仲景更不会这么干。

喂病人索饼或黍饼的方法,都不太合理;凑发热的天数“与厥相应”也给人很荒诞的感觉;文字上看,也非仲景行文的风格,由这三个理由,我认为这条文字可以忽略。

至于“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哈哈,这个名字我就要去笑一会儿


  索饼是指容易消化的稀面条,主要是为厥利九日的病人扶正气养胃气,如果真的已经到了“除中”(胃气衰竭)的地步,完全禁食同样会放任正气耗尽而无力回天,况且万一不是“除中”,再禁食下去岂不是严重影响了厥利病人正气的恢复吗?
  随时观察病情是医生职责所在的事,“食以索饼”之后更当密切注意。
  “食以索饼”当然不是为了去“验证”是否为“除中”,促师不会干这样荒诞愚蠢的事,普通中医也不会干这样的事,因为这是与仁心仁术的中医之道相违背的。
  至于理解“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不可忽略前面紧接的“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可见“其热续在”不是“暴热”而又“复去”,而是持续的轻热,是阳气来复的反应。再结合后面的“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可知:后三日指的是又过了三天,这种情况是阳气恢复过度而生热,必然导致“发痈脓”。所以并非要人为的“食以索饼”来“补发三天热”凑足发热九天,而是说当发热天数与厥利天数相同均为9天时,估计人体的阴阳已经恢复平衡了,故期望患者的病在“旦日夜半愈”,之所以是“夜半”愈,因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再说,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知是不是“除中”,这种重“求知”而轻“求实”的做法与中医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活检、穿刺、内窥镜、组织切片、剖腹探查等创伤性检验手段西医也是要必要时才使用,至于现实临床上滥用那属于医德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4-29 18: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听他讲那时候条件艰苦,“软面条”是部队的“病号饭”,伤病员才能吃到,普通战士吃干的“炒面”,就是炒小麦面、炒黄豆面、或者炒黄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7-4-30 0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孩在城市里面长大,竟然不知道:公鸡打鸣,母鸡下蛋!不知道蛋是母鸡下的。

不要用自己的所谓“常识”去解释然后去否定老祖宗的东西,这是要搞笑话的。

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存疑,不要去否定。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现在中国整个的环境是就是太容易标新立异了,太容易否定祖宗了,心有定不下来,还吃不了苦!
嗷嗷叫两声就伟大了!出名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4-30 1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老祖宗的东西”根本不是判断对错的依据,不可因它是老祖宗的东西就多半分肯定,也不可因它是新说法而多半分否定,就事论事,认理服理,才是正确的态度。今天很多人看待古书是宗教的态度、“两个凡是”的态度,不要说对考据不屑一顾,就算面对古书自身的矛盾,仍然要曲为之解,拼命说圆,这些人早有定见,没有办法讨论任何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4-30 11: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师古而不可泥古”但是“创新也不能离宗”,传承发扬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继承基础上的。

  对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传抄错误提出怀疑尚可理解,但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作根据,仅凭自己的理解、推导、引证就直接否定经典内容未免太过轻率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众人的实验,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敬畏,这不是宗教式的顶礼膜拜,而是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

  无法理解老祖宗的经典时,不要过早的把话说得这么绝对,先让自己的观点经历千百次的推敲、千百次的验证之后,再去置疑经典更为妥当。

  高看自己,藐视他人,普遍置疑,刚愎自用是当今的常见现象。
  如何评价自己,如何评价他人,不仅可以看出才识与格局,也足以影响进步与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4-30 1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就事论事,认理服理。虽然理有不尽,但只要有今天看来相对合理的解释,就没有理由尊古为先,经典与否,平等视之,敬畏、藐视,同为赘疣,若非心中早已定了高下,又怎么会厚古薄今、自赞毁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4-30 19: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就事论事,认理服理。虽然理有不尽,但只要有今天看来相对合理的解释,就没有理由尊古为先,经典与否,平等视之,敬畏、藐视,同为赘疣,若非心中早已定了高下,又怎么会厚古薄今、自赞毁他?
喂病人索饼或黍饼的方法,都不太合理;凑发热的天数“与厥相应”也给人很荒诞的感觉;文字上看,也非仲景行文的风格,由这三个理由,我认为这条文字可以忽略。

  条文字面上的意思都没有弄明白,也没有任何佐证,就疑非仲景的行文风格,这三点皆不值一驳。
  拿这样不求甚解、主观臆测、未做拷据的理由就能否定经典,还自称“认理服理”,不知理在何处?
  真的是“今天看来相对合理的解释,就没有理由尊古为先”?任何一个行业、一门学问,都有经典理论和著作,要修改经典都要有行内的普遍认可。不尊古为先,等于把创新放到了继承的前面,就像建造空中楼阁一样。
  “经典与否,平等视之,敬畏、藐视,同为赘疣”,把自己放到了经典同等的位置,把尚未广泛验证的新观点凌驾于经历时间考验的定见之上,未免自恃太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5-1 16: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1 17: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4-30 19:08
  条文字面上的意思都没有弄明白,也没有任何佐证,就疑非仲景的行文风格,这三点皆不值一驳。
  拿 ...

当年胡希恕讲金匮,认为整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为后人杜撰,并非出自仲景之手,因为仲景不是这么治病的,谁料台下一片哗然,学生竟集体罢课。我同意胡老的意见,认为《伤寒杂病论》中不少内容都是可以用伤寒自身的体系证明其非的,并不需要援引其它证据。胡老的态度只不过是严谨求实、不肯颟顸而已,如我所言,“经典与否,平等视之,敬畏、藐视,同为赘疣”,我看到的是胡老毋固毋我的精神,而当时的学生只觉得自己的信仰受到侵犯挑战,只看到胡老脸上分明写着“狂傲”二字,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1 21: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5-1 17:07
当年胡希恕讲金匮,认为整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为后人杜撰,并非出自仲景之手,因为仲景不是这么 ...
当年胡希恕讲金匮,认为整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为后人杜撰,并非出自仲景之手,因为仲景不是这么治病的,谁料台下一片哗然,学生竟集体罢课。我同意胡老的意见,认为《伤寒杂病论》中不少内容都是可以用伤寒自身的体系证明其非的,并不需要援引其它证据。胡老的态度只不过是严谨求实、不肯颟顸而已,如我所言,“经典与否,平等视之,敬畏、藐视,同为赘疣”,我看到的是胡老毋固毋我的精神,而当时的学生只觉得自己的信仰受到侵犯挑战,只看到胡老脸上分明写着“狂傲”二字,也罢。


  胡老的异议在于{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作者、和成篇年代,而非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即使此篇非仲景手笔,它做为经典的一部分流传下来,也是经历了历史实践检验的。
  这样的怀疑也许“可以用伤寒自身的体系证明其非”。

  但你怀疑的是经典内容(《伤寒论》第332条)本身的正确性,这是需要用临床事实来证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2 10: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7-5-2 10:25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5-1 21:56
  胡老的异议在于{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作者、和成篇年代,而非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即 ...

你可以去看看胡老讲课的记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他认为是错误的东西,本来是要略去不讲的,最后妥协下来讲了开头四段文字,其中质疑了五行生克理论,蛮大逆不道的。

经典不等于正确,本身就会有错误,甚至被后人混进了离谱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们鉴别出来,不是吗?完全不必被“经典”二字蒙蔽双眼。
伤寒论332条的自相矛盾之处我已经指出了。临床有没有人见过需要发热天数和厥利天数相等后才会好或就会好的病?我是没见过,也不认为有这种病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2 12: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5-2 10:03
你可以去看看胡老讲课的记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他认为是错误的东西,本来是要略去不讲的,最后妥 ...
你可以去看看胡老讲课的记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他认为是错误的东西,本来是要略去不讲的,最后妥协下来讲了开头四段文字,其中质疑了五行生克理论,蛮大逆不道的。

经典不等于正确,本身就会有错误,甚至被后人混进了离谱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们鉴别出来,不是吗?完全不必被“经典”二字蒙蔽双眼。
伤寒论332条的自相矛盾之处我已经指出了。临床有没有人见过需要发热天数和厥利天数相等后才会好或就会好的病?我是没见过,也不认为有这种病理。


  “杏林花雨无尽头,病例如棋局局新”,你我没见过的病症多了,如果都见过,就没必要学习别人的临床经验了,所以置疑还是不要这样轻率,要有确实的依据为好。有问题可以先提出个人的想法,存疑侍考。

  “发热天数和厥利天数相等后才会好或就会好”,332条有这个意思?
  原文是:“故之旦日夜半愈”,是希望、预期、预后,不是定论。且紧接着又讲:“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不是说还有病没好,继续发热的情况吗?
  个人没看出来第332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至于“五行生克”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在《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内容都以它为核心,如果被推翻,内经的大部分价值都不存在了,中医五行脏腑理论及其辨证体系也没有用了。这等于说独尊“医方派”,罢黜“医经派”,把“经家”几千年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全盘否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2 2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5-2 12:23
  “杏林花雨无尽头,病例如棋局局新”,你我没见过的病症多了,如果都见过,就没必要学习别人的临床 ...

1、原文:“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请不要回避其中的数字和计算。

2、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如果病人在第16天时,能吃东西了,吃了索饼,当天或早或晚开始发热,那么,其人预后如何?根据1,若发热持续满72小时,很可能病就好了;而根据2,只要开始发热,就说明病人胃气已败,当死。这就是矛盾所在。

关于五行的问题,其实也不复杂,用于四季养生及针灸没有问题,但在用药上,它是一个颟顸不合用的理论,就算是用五行理论开方的医生,也从来没把它当作真正的依靠,还是要按具体药效开方,而用五行理论把病情和用药解释通,只不过是医生给自己的一颗定心丸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3 12: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5-2 20:34
1、原文:“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 ...
1、原文:“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请不要回避其中的数字和计算。

2、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如果病人在第16天时,能吃东西了,吃了索饼,当天或早或晚开始发热,那么,其人预后如何?根据1,若发热持续满72小时,很可能病就好了;而根据2,只要开始发热,就说明病人胃气已败,当死。这就是矛盾所在。

关于五行的问题,其实也不复杂,用于四季养生及针灸没有问题,但在用药上,它是一个颟顸不合用的理论,就算是用五行理论开方的医生,也从来没把它当作真正的依靠,还是要按具体药效开方,而用五行理论把病情和用药解释通,只不过是医生给自己的一颗定心丸而已。


  《伤寒论》注家上千,字字句句都早被研究过了很多遍了,这种语义上的“自相矛盾”恐怕等不到你来发现。
  最好还是把这一条连起来看:“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前面的“不发热者”指即时(当日)不出现发热,怕就怕出现“恐暴热来出而复去”这种情况(胃气衰竭、除中了);而后面的“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是指“食以索饼”之后的第三天,且说的是“脉之,其热续在”,即摸脉发现脉数(内有生热、阳气来复),可见是轻微发热不是暴热,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有何“矛盾”之处?

  你对胡希恕大师的学术观点颇为推崇,不如听听胡老是如何解析332条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二00八年六月)
  第332条
  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一到厥就下利,是承上条说的,厥时下利,热时下利止,可是厥与热不相应,发热六天而厥反而九天(厥之九天是从发热的第一算起,即开始六天,即有厥又有热,第七八九天只有厥),这个现象不怎么好,就是说阳退而阴进,正不胜邪,“凡厥利者”厥利是一个阴寒虚衰的一种证候,此时胃虚的很,故“当不能食”,厥逆的进退正说明阴阳的胜复之机,最终归终到胃气,故在这里点出了,虚而有寒,当不能吃,如果病人反能吃,很有可能是除中,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恐为除中”,中就是指中气的中,就是指胃,胃气没有这个人非死不可,那么他这个要试验一下,“食以索饼”,索饼,有人认为是素饼,即是平常吃的饼,有人认为是没有肉的饼,都行,就是平时吃的饼,如果吃这个饼不发热,就没大问题,胃气还存在,没有除中,胃是好的,胃气恢复了,必愈。这是一个倒插语,他说厥逆与热往复的这种病,在厥逆的期间,不应该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如果此人嗜食,这个与病情相反,医生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恐怕有除中,故作此试验,食以索饼,如果一下子发高热,那就坏了,暴热去必死,此为除中。“后三日脉之”,它接着厥反九日而利来说的,原起发热六天,以前经过就是,然后厥,厥不是六天而是九天,第十天发热了,发热到第三天的时候,合前面发热六天,一共也有九天的时候,此时切其脉,其热续在者,还发热,就不紧了,这不是阴进阳退的样子,正相当了,虽厥利九天,但厥利九天后,又发三天热,共九天。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今日晚上说“明天早晨”,一过半夜就是明天早晨,有这么一种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解释,“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如果后三日,诊察时,也没厥逆,人也没好,怎么回事?太过了,“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也为要好的样子,此为热气有余,即过于亢奋,“必发痈脓也。”这个热久不愈了,已经满九天,后头老热起来了,热久不愈,必发恶疮,老在体表发热,在肌肉筋骨之间,营血受伤一定发痈脓的。
  这段是这个意思,这个厥与热,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一种情况,如果厥几天,热几天,过后了,再不厥不热了,这个病就期望在厥热相应的时间好,如果不好热有余,就会变为其它的病了,但不关乎虚寒之阴证了。在这个厥逆的阶段,人要是能吃也不是个好现象,有除中的可能。除中也不全是病理进展造成的,也有人为的,从下面可以看出来。
  第333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3 14: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5-3 12:27
  《伤寒论》注家上千,字字句句都早被研究过了很多遍了,这种语义上的“自相矛盾”恐怕等不到你来发 ...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中的“发热”,如果不是泛指发热,而是特指“暴热(很快就发热又很快不发热)”的话,那就不存在矛盾了,而且从上下文来看,这种理解有可取之处,所以我接受你的看法,这段文字中没有自相矛盾。

但是,我对于这段文字不是仲景治病之法,以及没有这种病理这两个观点仍然不变。胡老解释了字面的意思,并没有质疑,但历史上是有人质疑的,比如陆渊雷,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质疑者。10天出不了汗的病人不需要出汗10天才能好,10天没吃饭的人不需要吃10天饭才能饱,便秘10天的患者不需要拉稀10天才能好,厥利10天的病人不需要发热10天才能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3 18: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coorus 发表于 2017-5-3 14:44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中的“发热”,如果不是泛指发热,而是特指“暴热(很快就发热又很快不发热)” ...

可以先存疑,等日后有了更多的见识和临床实践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

对于332条的理解和感悟,还有一个更为详尽版本,

======推荐感兴趣的朋友看一下郝万山教授对《伤寒论》第332条的解读======

  好,现在我们看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伤寒,始发热六日”,记住,开始有六天是发热,这是阳气的恢复占优势,“厥反九日而利”,厥冷和下利九天,那说明阴寒邪气盛,“凡厥利者,当不能食”,凡是见到厥冷和下利的,这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那应当不能够消化饮食,不能食,“今反能食者”,结果病人现在呢,本来是有厥冷有下利的虚寒现象,反而有食欲,还能够吃,“恐为除中”,怕就是怕的是“除中”,“除中”是什么证候?我们讲义的词解说,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现象,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气,除中这个症状,是指的“中气败绝前,引食自救的回光返照现象”,其实一个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他残存的能量常常会发露无疑,我们上次讲吃了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后,脉暴出者死,那就是病人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现象,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除中”,本来是一派虚寒证的前提下,应当食欲低下,吃得很少,结果他反而出现了能吃,甚至还吃得比较多,这要特别提高警惕,会不会是中气消除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有些情况下,病人吃上一碗米饭,吃上一碗饺子,几个小时以后病人就死了。我小时候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我三舅妈,那个时候才二十八、九岁,在我小不点儿的时候,我觉得我三舅妈特漂亮,结果她的了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大咳血,人逐渐逐渐消瘦,长期卧床不起,“老怕伤寒少怕痨”,你想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少怕痨”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抗结核药当然广泛的应用,“少怕痨”的问题基本问题不大了,那个时候就不行。
  我三舅就是我妈妈的三弟,有一天突然跑到我家给我妈妈说,“姐姐,她要好了”,我妈妈说:“你凭什么说她要好了啊?”因为我妈妈心里有数,知道这个弟媳妇生命时间不太长了,说:“她一直都不能够吃饭”,因为她一直长期卧床,褥疮都好几块,都好不了,她一直不能吃饭,“她现在要吃饺子,要吃羊肉饺子”,我妈妈说,老三你给她包饺子吃了吗?他说:“吃了,包了。”(我妈妈说):“她吃了多少?”,(三舅说):“她吃了一碗。”我妈妈说:“你赶快给她准备后事。”我那个三舅当时目瞪口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她已经能坐起来了,又说话了,又能吃饭了,怎么要准备后事啊?”我妈妈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说得当地的一种民间的话,实际上就是“除中”,第二天的晚上,我三舅妈就去世了,当时才二十九岁,留下两个小男孩,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等我后来学医,学到“除中”这个词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那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其实我们在病房看到的临终的病人,不管哪个病人临终前都有回光返照的现象,这个现象有的是多言多语,有的是食欲突然旺盛,有的是一直卧床不起,突然有了精神了,能够下地了,遇到这种情况,在全身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突然有一些多言多语,有了食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说你看病人好了,你们外地的家属走吧,外地的家属刚离开北京,病人就没有了,所以这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虚寒性的厥冷和下利的病人,你怕他是“除中”,怎么办呢?“食以索饼”,食就是给他吃,索就是条索,饼是什么意思呢?饼的意思,“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饼是从饣从并,合并的意思,溲就是把那个面粉,松散的面粉和在一起,所以溲面使合并也,就是把松散的面粉加上水以后,揉成面团,这就叫饼。我们今天,饼成了一个专指的把面食做成片状的食品叫饼,什么饼干、烙饼,实际上古代不是,你只要把面合成面团,这就叫饼,合成面团以后怎么吃呢?蒸着吃的叫蒸饼,那不就是我们的馒头吗?馒头古代叫蒸饼,煮着吃的叫汤饼,那是煮在汤里面,那不就是我们今天的面片汤吗?古代叫汤饼,索饼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做成条索状的面食,那不就是面条吗?有一本书上说,像今天的北方的炒饼,这样一个危重病人,你怕他是“除中”,你给他吃今天北方的炒饼,炒饼不好消化啊,那病人一吃完马上就死了,那人家病人家属还不找你算账,所以这里的索饼是稀软的面条汤,给他吃完稀软的面条汤后,看看他的反应怎么样?你千万不要给他吃不好消化的食物,所以我那个三舅就犯了个大错误,我那个三舅妈临终前回光返照,出现了“除中”,你不要给他吃羊肉饺子,吃碗羊肉饺子她绝对不能消化,唯一的一点正气,来消化那点羊肉饺子,那肯定是促进她死亡,所以我妈妈说赶快给她准备后事,你要是给她吃一点稀稀的面条汤,也许给她调养调养胃气还能多活半天,所以“食以索饼”,给他吃一点儿稀软的面条汤,看看他的反应,“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这个不发热是指的没有出现突然的发热,而是慢慢慢慢的发热,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气在的反应,而不是“除中”,是阳气恢复的反应,“必愈。”这就会好了,在一派阴寒证的前提下,出现了能食,给他稍稍的吃一点稀面条汤,这给病人没有出现暴热,而是热慢慢慢慢的出现了,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阳的恢复,是阳气的恢复,那这个病就会好。“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怕的是吃完这碗面条汤以后,突然发热,这个热也突然退掉,那正是真阳发露无疑,真阳在消亡之前的回光返照的反应,这就像我们在讲白通加猪胆汁汤的时候提到,“脉暴出者死”,意思是一样的,“后三日脉之”,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这个“脉之”是指的检查病人,“其热续在者”,你看这个热呢,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不是指的那个暴热来而复去,而是慢慢慢慢出现这种热,持续又存在了三天,“期之旦日夜半愈”就寄希望于第二天的夜半,到了半夜,这个病人就好了,为什么这样呢?“所以然者”,之所以是这样,“然”就是这样,“本发热六日”,本就是原来,原来有六天发热,“厥反九日”,结果后来厥冷和下利有九天,现在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复发热三日”,这三天,“并前六日”,合起来也是九天,“与厥相应”,发热的天数和厥冷的天数是一样的,“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就是这个发热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的时候,没有再出现厥冷,没有再出现下利,那这就是阴阳相平衡了,阳复而阴退了,病就会好了。“后三日脉之而脉数”,结果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不仅脉数,“其热不罢”,我们在讲阳复太过的时候,不是提到第四个证候,有热不罢,热不止吗?
  这就是这个“其热不罢”,持续高热,持续热不退,“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这正是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的表现,“必发痈脓”,阳热泛溢肌肤,而导致了身发痈脓。
  到此为止,关于“厥阴阳复太过”的四种表现,我们都谈到了。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咽中痛,喉痹;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而出现身发痈脓,全身皮肤有多处化脓性的感染病灶;阳热太过,就出现了其热不罢。对“厥阴阳热太过”出现这四种情况,我们都应当按照热证来治疗,而且是真正的热证来治疗,“热利”的我们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热证的咽喉疼痛”,那我们可以参考“甘草汤,桔梗汤”来治疗;“身发痈脓”的《伤寒论》没有方子,用后世的“真人活命饮”来治疗;其“热不罢”的,那我们用了这些清热的方剂以后,来看看他的热退不退。
  仲景怕读者不知道“除中”是什么,所以在333条举了一个除中的例子,“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你看这里的“脉迟”是主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本来脉迟是寒盛的证候,用了“黄芩汤”来清热,这就是寒上加寒,一派阴寒内盛的证候,他不能够消谷饮食,所以当不能食,结果他反常的出现了能食,这正是胃气败绝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那这个病绝对预后不好,所以他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说明了除中的预后之差,同时也提示对伤寒病来说,用寒凉的药,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谨慎,也反过来对温热病来说,用温热的药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谨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4 1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载,李保柱论除中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5-3 18:22
可以先存疑,等日后有了更多的见识和临床实践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

对于332条的理解和感悟,还有一 ...

郝万山的讲解看过,主要是讲了个除中的实例,证明“索饼”是更合理的。厥热往复的问题,也是随文解义而已,跟胡老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4:22 , Processed in 0.19821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