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058|回复: 1

医之上工是如何用药的?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44

积分

8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4
发表于 2017-4-27 17: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屡用达药
作者/刘炳凡

《先哲医话》:“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效者为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与和者为之上工,夫察机要和,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 。

黄芪

根据“临证察机”、“使药要和”的道理,在临床实践中,宜研究药的共性和个性,“用药如用兵”,“兵贵神速”,如黄芪这味药,《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大风癞疾,补虚,小儿百病”。余常用于冠心病之短气不足以息者,黄芪配丹参;风湿病之关节痛者,黄芪配防己、白术;高血压,短气不足以息者,黄芪配丹皮、珍珠母;脱影证,汗出如浸者,黄芪配白术、苓、泽、冬桑叶;尿频尿急,属阴虚气陷者,黄芪配桔梗、女贞子、旱莲、蒲黄、白茅根;慢性淋病遇劳累即发者,黄芪头30克,配白蜜的30克,名玉屑散(见徐灵胎《兰台轨范》);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久不愈者,黄芪配芍药、饴糖;久败疮,黄芪配甘草;内脏下垂及睾疝久不愈,黄芪配升麻等等。以上诸证用黄芪的理由,正如刘潜江的《本草述》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本经疏证》作者邹润安很赞赏这句话,认为补脾胃,益中气,是黄芪实质性的认识。盖阳不升,则阴不降,阴阳升降之机,实本于脾胃之健运。黄芪之用与参术不同,彼长于守,此长于走,欲降者,必先升之,欲止者,必先行之,无余蕴矣。

附子

又如附子之用,徐灵胎曰:“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刚暴驳烈,性发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但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因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尤所当慎也”(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余用附子之方甚多,因此对本品亦曾深究,不敢掉以轻心。尝治心衰血压下降,附子与人参同用,但强心回苏,附子用量不宜大,一般3—5克为宜;治风湿关节痛,本品可为防己黄芪汤的佐药,与白术并走皮中逐水湿;“风虚头重眩”。本品佐白术、甘草,温其脾肾,而阳和自复,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异曲同工;治头风眩,头倾视深,用附子佐淮山、山萸,《千金方》名三五七散。张锡纯善用淮山、山萸以固脱,此加附子以温阳,即“炉中覆灭火不灭”之法,亦是从芍药附子甘草汤衍化而来,以恶寒为用药的指征。余曾遇一例小腹冰冷,寒疝绕脐痛,胸膈灼热,烦渴尿黄,治寒则碍热,治热则碍寒,用《本草纲目》仓卒散,附片配栀子,两剂而愈。此则源于附子泻心汤法。

解放前夕,我在农村行医时,一童养媳被阿婆逐于户外,露宿一宵,次日声哑不能言,其家求治于余,令张口视悬壅垂,色淡白而下垂,乃寒客会厌,“阳亡则声不出”,给蜜炙附子噙之,次日声出而愈。凡遇慢性咽喉炎及慢性口腔炎,服清凉之剂而加剧者,宜反其道而行之,审视局部则正如《喉科紫珍》云:“虚大喉疼,不肿不红不壅塞;治非实例,忌寒忌刺忌攻风”。辨证特点,咽津则痛,吞硬物则不痛,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而润,喉中常有痰涎粘滞,甚至口吐涎水,大便微溏,小便淡黄,两足清冷,脉象细弱, 此属肾虚火浮,治宜六味地黄汤加附片、牛膝、炙甘草。从阴引阳,使火就燥而归根,此柔剂养阳法也。

然“附子无干姜不热”,此说须作解释。因附子本身就是热药,用之增加体温并不待于干姜。不过附子性走,干姜性守,走则温布全身,守则热集一处,附子得干姜能突增热药之效能,甚至影响机体的平衡,正如徐灵胎氏之所指,因此,除四逆,理中证外,我很少姜附同用,此亦扬长避短之意。

然而,近人徐仲才说:“附子不愧为一味温阳要药,若能配伍得宜,力峻效宏”。历代医家所以重视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正是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出发的。例如明代张景岳是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录》中指出:“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只治者,阳气也。”他在另文对附子之评价又指出:“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势不可为,不得已然后用之,不知回阳之功,当于阳气将去之际,渐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后,死灰不可复燃矣”。赵养癸譬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其躯壳未尝不存也”。与此互发。

苦楝根皮

“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有毒之药也要具体分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余承担了临湘云溪公社东方红大队的驱蛔任务,当时在山道年、派哔嗪缺乏的情况下,主张用苦楝根白皮驱蛔,该队反映:前一星期用苦楝根皮驱蛔已毒死8人。余首先调查分析8例死亡原因,乃当地医生采用了屋前后大苦楝树肥根,成人用量超过了30克,只煎半小时就给药。故头晕呕吐,呼吸困难,麻痹抽搐,失去知觉,导致死亡。此非药之过,乃用者未达药性之过。 说明道理,征得队上同意,即于大路两旁采取苦楝树根白皮,成人30克,小儿置减,统一煎熬四小时。大小按量排队服药,次日工地及垦场前后厕所,发现排出的蛔虫100余处,多则200余条, 少则数十条,均安全无恙。社员们叹为神奇。可见,同是用苦楝根皮,用法不同,得出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局。关键在于 ①生药的种别(入药当用雌树之根皮);②剂量的准确;③煎熬的火候,减毒以保胃气。唐代孙思邈说:“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 真是医家的金科玉律。

治疑难病难,识疑难病尤难。先哲经验,“博涉知病”,故欲吸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多诊识脉”,是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屡用达药”即实践出真知。此是古今医家治疑难病的要诀。推而广之,无余蕴矣。





上一篇:为何葛根汤可以解酒??
下一篇:医苑杂谈 四二 药食同源话葛根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4-27 21: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9:47 , Processed in 0.15684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