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91|回复: 3

任应秋 如何学习《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转]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6-11-6 09: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任应秋 如何学习《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转] (2012-12-26 09:26:57)[url=]转载[/url]

标签: 杂谈

任应秋 如何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辩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究竟如何阅读也?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论》者的参考吧。
(一)选本
一般读《伤寒论》的,往往都是读注本的多,很少从《伤寒论》白文本着手。其实这是研究伤寒论的关键问题,不应该忽略。因为白文本是仲景《伤寒论》的基本原貌,各家注本于《伤寒论》的本来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了。当然,所谓白文本,亦只指北宋林亿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们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论的白文本了。北宋刊本,亦为稀世之珍,国内还没有访到是否有这个本子的存在。其次是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本,据《经籍访古志补遗》说:“此本为仲景全书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面端正,颇存宋版体貌,盖伤寒论莫善于此本”可惜这个刻本,亦流传甚少,不易购得。无已,下列几个本子,还不失为《伤寒论》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国元年武昌医馆刊本,其次是民国十二年恽铁樵委托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华书局的影印本。这三个本子都是据赵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古旧书店时或可以买到。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也是据赵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发行,仍不失为较好的白文本,只是删节去原本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阴三各篇篇首所列诸法条文,可以称作《伤寒论》的白文本节。
(二)选注
注《伤寒论》的,从宋至今,不下四百余家,要想尽读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较好的注本,不仅可以帮助《伤寒论》的理解,还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路。因此,在阅读了白文之后,选几家较好的注本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兹选列数家如下,以供参考。
1、《注解伤寒论》宋·聊摄成无己注
书凡十卷,这是通注《伤寒论》的第一部书。汪琥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的确,没有蓝本可凭,而要注释这样一部经典著作,是不太容易的事。成氏注的唯一特点,基本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仲景在自序里曾说:“撰用素问·九卷”。而一般人也说仲景《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读了成氏注,更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伤寒论》说:“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成注以《素问》标本病传论先后问题,旧微溏里虚证是本病栀子豉汤证是标病、新病。里虚者,只能先温其里,这既是《内经》治病求本的精神,这次是仲景最为丰富的经验。又如《伤寒论》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成注云:“《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凡此都可以说明仲景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是非常纯熟的。尽管在《伤寒论》的文字中,很难看到仲景引用《内经》的成语,一经成氏注释,则知仲景立法,往往以《内经》为依据。足见仲景所说撰用《素问》、《九卷》,完全是有来历的。因此可以说,如果善读成氏注,实足以启发我们更好的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成氏于晚年还著有《伤寒明理论》四卷,反复分析发热、恶寒等五十个症状的性质,亦大足以 启迪我们临床辩证思考方法,值得一读。
2、《尚论篇》清·西昌喻嘉言著
书凡四卷,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篇三百九十七法”。喻是以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为依据而著的,其立论要点有三:首先驳正王叔和叙例,认为多属不经之语;其次是从仲景三是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纲细目,分别厘订;再次是指出《伤寒论》以冬月伤寒为大纲。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为大纲。因而他把《伤寒论》原文重新作了如下的调整:凡风伤卫证列于太阳上篇,寒伤荣证列于太阳中篇,风寒两伤荣卫证列于太阳下篇。太阳阳明列于阳明鼐篇,正阳明证列于阳明中篇,少阳阳明列于阳明下篇。合病、并病、坏病,悉入少阳篇。据腹之或满或痛而当下当温者列于太阴篇。凡本经宜温之证列于少阴前篇,凡少阴经传经热邪之法列于少阴后篇。凡肝肾厥热进退诸法列于厥阴篇,并以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诸病悉附入之。总之,喻氏是持错简方法治《伤寒论》的中心人物,前继方有执,后启张璐、黄元御、吴仪洛、周禹载、程郊倩、章虚谷诸家。把《尚论篇》阅读了,诸家之说,便可一以贯之。
3、《伤寒论集注》清·钱塘张志聪著
书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后来是由高士宗给他完成的。张志聪认为王叔和叙例自称热病,证候既非,条例又非,大纲与本论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叙例。他又以成无己阐发风伤卫、寒伤荣之说,而以脉缓、脉紧、恶风、恶寒、有汗、无汗等,分列桂枝、麻黄两证,与风寒两感、荣卫俱伤的大青龙证鼎足而三诸说,为始差毫厘,终挫千里,反足以蒙蔽仲景之学,不足为训。他尤其认为六经编次,自有条理贯通,不容妄为诠次。这一点是和喻嘉言一派持错简论的完全相反,他把六经诸篇三百九十八条,按照原本次序分做一百章,自为起迄,各具精义,决不能把《伤寒论》当做断简残篇,遽然予以条例节割;应该是拈其总纲,明其大旨,从汇节分章,使其理明义尽而后巳。至其治《伤寒论》主要思想,期在阐明人体“经气”的变化。他认为,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在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亦有。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便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经。懂得“经气”的道理,从而读《伤寒论》,便能因证而证正气之出入,因治而知经脉之循行。他的这个主张,又经张锡驹的继承发挥,陈修园的不断宣扬,于是他便成为维护伤寒旧论一派的中坚人物,并且对后学的影响很大。
4、《伤寒来苏集》清·慈溪柯韵伯著
书凡八卷,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论附翼》二卷。他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后,仲景原篇,不可复见,章次虽或混淆,距离仲景面貌,还不甚远。而方有执、喻嘉言等重为更订,只是仲景愈离愈远。惟《伤寒论》 既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等说法,必须它是以辩证为主的,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最实际的就是其中辩证的方法。因此,他主张不必孜孜于传仲景旧论的编次,更重要的是传仲景辩证的心法。例如太阳篇,他分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抵当汤、火逆、痉湿暑等十一证类,桂枝汤里汇列有关的凭脉辩证十六条,桂枝加附子等汤统列于此。麻黄汤下里汇列有关麻黄汤脉证的十四条,麻黄汤柴胡汤相关脉证一条,汗后虚证八条,麻黄汤变证四条,有关麻黄汤证五方,如麻黄汤、麻杏甘石汤等统列于此。其他诸证,亦无不按此类分条列。这就是柯氏以证为主,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的方法。他这样分篇汇论,挈纲详目,证因娄聚,方即附之,对于临证来说,是比较适用的。同时他在《伤寒论翼》里将全篇大法,六经病解、六经正义、以及合病并病、风寒、温暑、痉湿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足以启发学思不少。章炳麟氏谓柯韵伯能识《伤寒论》大体,就是指这几篇议论而说的。后来徐大椿著《伤寒论类方》,也是以方类证。不过他和柯韵伯的不同点是:韵伯分经类证,以方名证;徐大椿则以方分证,方不分经。这两种方法,在临证时都有现实意义。
5、《伤寒贯珠集》清·长洲尤在泾著
书凡八卷。全书各篇分立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为其组编的骨干。如太阳篇分做太阳正治法、太阳权变法、太阳斡旋法、太阳救逆法、太阳类病法五章。其他阳明、少阳、三阴诸篇亦无不如此辨治立法分条。如治伤寒者,审脉之或缓或紧辨其证之有汗无汗,从而用桂枝麻黄等法汗以解之,这是正治法。顾人体有虚实之殊,脏腑有阴阳之异,是虽同为伤寒之候,不得迳用麻桂法,必须考虑到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等汤,这是权变法。治疗中常常发生过与不及的流弊,或汗出不澈,或汗多亡阳,因而又有更发汗以及温经等法,这是斡旋法。不幸而误治,或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致成结胸、协利下利门下,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诸泻心汤等方法,是为救逆法。太阳受邪,绝非一种,如风湿、温病、风温、中暍等,形与伤寒相似,治则不能雷同,而有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治,这是类病法。说明尤氏是通过临床实践,从伤寒条文中体会出仲景的种种立法的,使人便于掌握,实有惠于后学不少。
(三)阅读方法
《伤寒论》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将辨证施治的方法,贯穿在理法方药之中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书,因而它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书籍。我这里所谓读,必须是读得烂熟。最低限度要能背诵六经条文,在读的时候,最好用白文本,不要用注本。例如谈到桂枝汤证,便能把前后有关桂枝汤证的条文都能列举出来;谈到麻黄汤证,便把有关麻黄汤证的条文都能列举出来,这才基本叫做熟读了。
熟读以后,才来细细地研读注本。前面所列举的几个注本,是最起码的。如研读成注有心得,能帮助我们把《内经》里许多理论与《伤寒论》联系起来,学习张仲景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于研读成注之后,再研读张注。读张注时,他的凡例、本义、最不要疏忽,因为从这里可以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是能按照他所分的一百章,扼要地写出提纲来。这样有帮助我们对《伤寒论》的全面分析。读张注后再读喻注,喻注是以三百九十七法和三纲份立说为基础的。姑无论我们同不同意分的分类方法,但三阴三阳、风寒营卫等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取欺经验,更好地来处理这些问题。读喻注后再读柯注,读柯注应先读他的论翼部分,因为这部分都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全论大法”、“六经正义”、“风寒辨惑”三篇,最关紧要。从这里识得大体以后,再阅读其他的“论注”部分,不仅易于深入,对我们辨识伤寒方证的关系,很有好处。读柯注后再读尤注,尤注是研究《伤寒论》的立法为主的,领悟其阐述伤寒确立治法的所以然,足以启迪我们临证立法施治之机。我之所以介绍这几个注家,并不是说他们可以概四百余注家之全,而是从成注以溯仲景的学术思想渊源,从张注以识伤寒论的立论大法,从喻注以辨阴病阳病传变之奥,从柯注以察辩证立方之微,从尤注以判施治立法之所以。这几广大赌耳了一定的工夫,庶几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伤寒论的辩证论治法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一定帮助。当然,各个注家之间,有许多不同看法甚至还有相互排斥、相互非议的地方,可以不必过于追究这些问题,而是取其各家之长,弃其各家之短。取长弃短的唯一标准,亦以能通过临证实践为指归。如成注“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有眴,不得眠”条说:“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眴,眴,瞬合目也。”而一般注家均解释为“额上陷,脉紧急”。这是临证时所未曾见,而理亦难通,深藏内在的经脉,称为陷脉,内经固有此说也。成注栀子豉汤方说:“酸夺涌泄为阴,若以涌吐,寒以胜热,栀子豉汤相合,吐剂宜矣”。这里成氏虽依据内经为说,诸家亦不乏同意成氏之说者,但临证时用栀子豉汤,从未发生涌吐。前者成氏之说,和者无多中,但理足事明,我们取之。后者成氏之说,虽注家多有和者,但非临证事实,我们弃之,从不阿其所好。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无论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虽然不断地在丰富,惟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医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渊源于《内经》的。因此学习《内经》,是学习祖国医学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才较好呢?我既没有很好的成熟经验,只得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谈谈,供大家参考。
     内容提要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素问》二十四卷,自“上古天真论”起,至“解精微论”止,凡八十一篇(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七十三篇本病沦原缺,至宋才发现这两篇遗文补足,但多数人认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灵枢》十二卷,自“九针十二原篇”起,至“痈疽篇”止,仍为八十一篇。两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分析其中所叙述的内容,约而言之,不外十五个方面。曰阴阳五行,曰五运六气、曰人与自然、曰脏象、曰经络、曰预防、曰病因、曰疾病、曰诊法、曰辨证、曰论治、曰针灸、日药食、曰方剂、曰护理。其中尤以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因、辨证、论治、针灸、药食等九个方面最关紧要。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对《内经》的分类,都未能越此范围。
   “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贯彻了朴素的唯物观点,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明确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原始物质的气,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对抗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而《内经》里所有十五个方面的内容,无不贯通了这一“阴阳五行”学说。《内经》里还有一个较突出的整体观念,它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着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因而无论言生理、病理,治疗、摄生种种问题,都不能离开“人与自然”这一整体观念而言。尤其在摄生防病方面它更起着主导作用。脏象经络,是《内经》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特殊学说。它虽与现代解剖生理学有近似之处,却不能完全用现代的解剖生理知识来说明它,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下,抽象地阐述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等不同机能相互间的‘生制”关系,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论。
    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伤三个部分,它是了解病变本质及发病规律的主要知识。
    辨证论治部分,辨证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如《灵枢·真邪篇》说:‘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虽寥寥数语,已深刻地表达出八纲辨证的奥义。自张仲景著《伤寒论》据此以发挥其大义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唯一论据。施治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诸篇。凡有关施治的气味性能、辨证立法、配伍方药、制约适宜、饮食宜忌诸端,无不阔发尽致,而为临证运用的准绳。
    关于针灸,《内经》里特别丰富,尤其是《灵枢》还有“针经”之称,可以想见。单以刺法言,便有刺营、刺卫、输刺、分刺、推引、解结等三十九种之多。讨论诸病刺法,竟达六十二种,其论刺热性病五十九穴,水气病五十七穴,理论和经验均称卓绝,其中实有丰富的宝藏可以发掘。
  《内经》里记载的药物虽不多,而于辨识药物性味的阴阳、喜恶、宜忌诸问题,则櫽栝无遗,故诸家论本草的,无不以此为渊薮。于此不难看出《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总结了先秦以前的医疗经验,而在于它善于运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以自发的辩证法观点给祖国医学奠定了朴实有用的理论基础。从来就被人们尊之为“经”,是很有道理的。
     阅读方法
    《内经》的内容已如上述,而其整个内容之中又都是贯穿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因而阅读《内经》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病理现象的,它认为人体的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五行生制的原则进行的。而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变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内经》的整体观念非常强。它认为人体脏腑的内在联系,以及和外界的联系,都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这是阅读《内经》最基本的关键问题。
    《内经》是秦汉以前的文字,应具有辨音读、明训诂的知识,才能对《内经》的文字作出较正确的理解,因经中文字,同此一字,平仄不同,意义悬殊,同此一句,句读离合,词义迥别。如阴阳别论篇云;“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易”应读为“施”,施即驰字。《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云:“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驰,易也”。释文,驰本作施,是易、施、驰三字,古通用。王冰注为变易,便失经义。又如痹论篇云:“逢寒则虫”,虫,即痋\\\字,音义均与“疼”字同。王冰注云:“虫谓皮中如虫行”,都由不辨音读,而望文生义耳。所谓训诂,即是正确地以今语解释古语,如诊要经终论篇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复,与“腹”字通,作厚字解。《礼记·月令篇季冬》云:“冰方盛,水泽腹坚”,郑注:“腹厚也”。又云:“中心者,环死”。环与还通,还死,犹言顷刻即死。王注;“气行如环之一周则死”,不通之至。凡此之类,不胜枚举,以此说明不辨音读,不明训诂,要想正确地理解《内经》文字,是有不少困难的。
    《内经》虽是谈理论的书,但绝非空洞浮泛的理论,而多半都是有指导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的。因而理解《内经》文字,一应以符合临床实践为准则。如玉机真脏论云:“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出白,犹言出汗,因剧烈的疼痛而致大汗也。白、魄、古通用,这里的“出白”,和生气通天论的“魄汗”,意同一义。故《淮南子》亦有“白汗交流”的话。疝证痛而汗出,这是临床习见的事,而旧注谓“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便非习见的事实了。又如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王注谓:“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这也不是临床事实,这个“足”字,只是义同“乃”字的虚字而已。所以说,我们要吸收《内经》的理论,统以能够指导临床为标准。否则,不能强作解人,而侈谈臆说。
    《内经》共一百六十二篇,每篇各有其命题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又由若干段、若干节来组成。每一段每一节,无不有其重点的旨意,均须一一渗透,得其旨意所在,才算是有了心得。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在阐发如何保养真精,来延长人类寿命的问题。全篇由四大段组成,第一段说明人类生命的修短,完全决定于自己如何讲求卫生之道,绝非幸邀可致的。第二段指出卫生之道,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第三段言先天禀赋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还是在注意讲求卫生之道。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讲求卫生之道,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较高的寿命。其他各篇,均应如此会悟贯通,才能逐次地窥其全貌。
    既领悟其各篇的全貌后,还要更深入的、系统的、分类的撷取其资料,使我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它。如前所述,《内经》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十五大类,便将各篇里有关各类的内容,分别摘录成为资料卡,各以类从,分别归档,而每一大类中,又要分做若干分目、子目,使其既细致又系统,如阴阳五行是一大类了。凡《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文字,都应归于这一类,类里分做阴阳、五行两个分目,每一分目里又据其不同内容建立若干子目,这样便能把《内经》的全部内容具体掌握了。掌握了以后,无论于治疗、于科研,都有绝大裨益,这实为研究《内经》最不可少的工作。如杨上善、李东垣、罗天益、滑伯仁,张景岳等,都下过这种工夫,只是他们都限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归纳就是了。
     如何选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能得善本,对于做学问是很有帮助的。什么叫做善本呢?张之桐曾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椠,不殊不阙之本也。故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钞”(见《輶轩语》)。因此,我们谓之善本,主要是指经过通人的精校细勘本而言。从版本的历史价值来讲,无论《素问》、《灵枢》,现在都还可以得到较古老的刻本。如《素问》有宋嘉祐刊本,绍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种刊本。《灵枢》亦还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但据我看来,都不十分高明,残阙的地方还是不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素问》,是根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戍武陵顾从德翻宋刊本影印的,《灵枢》是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商务印书馆1954年出版的《素问》,是据四部丛刊影印顾本复加校刊而排印的,《灵枢》亦是据赵本排的。两者比较,后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优于前者影印本。因而顾刻本《素问》,赵刻本《灵枢》,较为一般所熟悉。若以善本的标准衡量,顾赵两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绍几个善本的刻本如下:
    摹刻宋本《素问》,光绪甲申京口文华堂刊本。这是丹徒赵云生据蒋宝素医家所藏宋椠本而摹刻的,不仅字体端整,粗看一过,确较顾本为优。如卷十一举痛论“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顾本缺末句“绌急”二字,而摹刻本则补足完好。六元正纪大论“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句,顾本误“依则”,而摹刻本不误。标本病传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句,顾本误“后先”,而摹刻本不误。虽然摹刻本与顾本同样存在错误的也有,但确要少得多。(按:浙江有此复刊本,较劣。)
    黄校《内经鍼刺》光绪甲申黄以周校刊本,即《灵枢》。书末附《素问遗编》。字划最为端正,全书胍不作脉,痹不作瘁,决不作决,飧不做殓,医籍中校刻如此其精者,实少见。钱校《黄帝素问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钱校《灵枢经二十四卷附校记》守山阁单刻本咸丰二年刊。两书均为金山钱熙祚校刻,钱校多据《难经》、《甲乙经》以及两书相互校勘,《灵枢》的残缺甚于《素问》,而钱氏于《灵枢》的校勘,独多,尤为难得。两书的校勘记,当顾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语,都有所补苴纠正。无论其为或引旧说,或出己见,均极精当。因此这两部校刻本,对于治《内经》的帮助;很大。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医学会戊辰影印本还有流通的,在古旧书店里时或可购。
   《内经评文》光绪戊戌皖南建德周氏刊本。全书仍照《素问》、《灵枢》原本分卷,为周学海澂之氏所评。这个刻本的优点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内容分做若干段节,读起来易于理解,这工作姚复庵也做过,但有删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较好,基本上错误很少,断句亦较正确。过去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的断句坏,不可从。至于他用乡学究评点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说,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们选用这个刻本的优点,不取其缺点,对我们读《内经》仍有帮助。惟这刻本单独发行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极精),一般都在《周氏医学丛书》里,而《周氏医学丛书》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时而可以买到。
    以上这四种刊本,都是《内经》较好的读本。从这几部刻本入门阅读,必然会获得与阅读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选注本择取
    《内经》的注本并不太多,除去名存实亡的外,兹将能见到的书开列于下,以供大家的选读。
    (1)《素问》、《灵枢》全注本计有: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明马玄台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明张景岳的《类经》;清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节解》、清姚复庵的《素问经注节解》、《灵枢经注节解》;清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灵枢悬解》等六种。
    (2)《素问》单注本计有:唐王冰的《素问释文》;明吴鹤皋的《吴注素问》;清高士宗的《素问直解》;清张琦的《素问释义》等四种。
    (3)节注本计有;元朱震亨的《素问纠略》;元滑伯仁的《素问钞》;明汪机的《续素问钞》;明丁瓒的《素问钞补正》;明胡文焕的《素问心得》;明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明徐春圃的《内经要旨》和《内经正脉》;明王九达的《内经合类》,清章合节的《素问缺疑》;清汪昂的《素灵汇纂约注》;清薛生白的《医经原旨》,清徐大椿的《内经要略》和《内经诠释》;清陈修园的《灵素提要浅注》等十五种。
    他如《灵枢略》(不著姓氏)、沈又彭的《医经读》、余正燮的《持素脉篇》,都节文而无注,刘河间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刘温舒的《素问运气论奥》;罗美的《内经博议》;黄元御的《素灵微蕴》;程扶生的《医经理解》;方本恭的《内经述》等,都是据经而各自发挥议论者。胡树的《内经校义》;俞樾的《读书录》内经部,孙诒让的《扎迻素问》;廖平的《内经平脉考》、《诊络篇补正》、《营卫运行考》、《三部九候篇补正》、《人寸诊补正》、《诊骨篇补正》、《诊筋篇补正》;陆九芝的《内经难字音义》等,都属于训诂、校雠、考据一类的书,对于阅读《内经》都有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阅读就行了。
    至于上开的二十五种注本,究读那几家注本较好,各家各有其优缺点,都能阅读一遍最好了。如不可能,可以尽先选择几家来精读,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杨上善的《太素注》,最该精读。因杨注实为诸家注之所本,对杨注有较深的体会后,便有了权衡诸家注的基础。如杨注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识之”。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遗了。而后世的王冰注、马莳注、吴昆注。景岳注、志聪注等,都没有揭示出这个精神,惟高士宗据《太素》略有体会,而曰“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云云。的确,这段文字如不从脏气方面来体会,是要发生种种误解的。除精读《太素注》而外,他如王冰注于五运六气的发挥,马莳注于针灸经穴的详解,吴昆注于篇章大义的阐述,景岳注于五行生化的究诘,志聪注于就经解经的深切,士宗注于字句文义的参订,无不各有专长,能各取其所长而融会贯通之,进而参阅诸节注本,便是非判然,明辨诸掌矣。







上一篇:经方应用——竹叶石膏汤
下一篇:经方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0

主题

1312

积分

164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12
QQ
发表于 2016-11-6 2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8

积分

68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8
发表于 2016-11-17 1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52

积分

111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2
发表于 2016-11-17 15: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不止成就了<伤寒>,其是中医的源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28 , Processed in 0.08191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