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病案: 李某,女,24岁,学生,2008年10月28日就诊。 患者全身起风团痒疹4日。10月24日患者中午起腹股沟瘙痒,下午三点左右午休醒则腰臀、腹股沟及双下肢起风团块,下午四点半左右洗澡后加剧,入夜受风寒,两胁、少腹、胭窝、足背、两腋、两臂内侧、颈背、双手手背起大如鸭蛋、小如黄豆大小团块,高出皮肤,色淡红,瘙痒难耐。患者畏风怕冷,微发热,烦躁不得入眠。次日晨起疹消,一点全无,一日避风无事,唯黄昏单衣出门遇风,回即身痒,入夜疹起,次晨又消,如是反复四天。现在症:恶寒,烦躁,口干,手心热甚,身困乏力,遏风感寒则疹起,疹色淡红,大小如黄豆到鸭蛋不等,高出皮肤,连接成片,胃纳欠佳,小便调,大便秘,舌淡尖红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沪医开清热凉血,活血祛风方,药用玄参,柴胡,生地,当归,制大黄,川芎,防风,红花,金银花,乌梅,甘草等。服药后10余分钟即呕出,药不得入。余等讨论病情后认为当用麻桂各半汤加减治疗,却因病人烦躁口干一症而束手,似辨证不准。遂求教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老师赵鸣芳,师言:“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用量可据寒热多少而定。”受师之鼓励,余等大胆一试,成方如下:桂枝10g,白芍药12g,麻黄5g,石膏15g,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5片,3剂,水煎服。嘱其煎药一大碗,分两次服下,药后服热稀粥以增药力。31日复诊,述药后微汗出,夜寐可,胃纳佳,偶受风疹出如绿豆大小,出疹面积较小,痒感轻,30日下午停药一顿,入夜疹出如前,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原方加大药量:桂枝15g,白芍药25g,麻黄5g,石膏30g,炙甘草10g,大枣9枚,生姜5片,5剂,水煎服,服法如前。后随访,患者自述服药1剂尽愈。 辨证分析及方解: 此病发于霜降后,天气骤冷,患者正气不足,皮毛汗孔开合失司,予风寒之邪所乘,荣卫俱伤,加之时值秋燥当令,大气下降,燥气早伏,今又外感表郁,阳气不得外达。表郁而内热,营卫不合,故患者既现恶寒发热,遇风受冷则疹出之证,又有烦躁口干之候。 治应以调和营卫为主,故以桂枝汤为主方。桂枝辛温通阳,温经散寒;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相合一散一敛调和营卫;患者体弱,纳差食少,又有脾胃虚弱之象,炙草、生姜、大枣大补中气,内外兼调,中气复,荣卫和,患者无汗恶寒,故少加麻黄,与桂枝相合小发其汗,祛邪外出;又病烦躁口干,故加石膏清其内热,方中姜枣量大,又嘱其服热稀粥,防其寒凉败胃。成方即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唯用量随证之寒热而加减矣。 体会 对于荨麻疹,中医认为是血中有热,血热生风所致,“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大都采用清热凉血,活血祛风方药治疗。以此理论指导下对该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在治疗无效,且病人并现呕吐后,带教老师想放弃中医治疗,改用西药挂水的情形下,余等再三揣摩,提出试用桂麻各半汤治疗。《伤寒论》麻桂合剂一般作为解表使用,治疗“表郁轻证”。本例荨麻疹病人没有恶寒发热之象,之所以选用其治疗,一是病因相同,是受风寒所致,二是病人皮肤瘙痒,与桂麻各半汤证之“身痒”一致,三是皮疹色红与原汤证中“面赤”相仿。由于病人有内热烦躁,征求赵老师意见而最终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成方之后请临床带教老师签字。老师看后问这是何方,答“桂枝二越婢一汤”,老师听后摇了摇头,似觉用药太少,又非猛剂,如何能治这怪病,最终却还是签了字,也许是觉得此方虽不能治病却也不致吃坏吧!莫说老师,就是余等虽知辨证准确,但见此方如此“单薄”,一共5味药(姜枣自备)而已,心中也着实没底。直到病人吃完头3副药后病情好转,才敢放胆加量。 人说中医见效慢,《伤寒论》已过时,余等以亲眼所见推翻此等谬论。此方疗效如此之好,让余等对中医充满信心,对《伤寒论》兴趣十足。经方制方严谨,配伍精妙,对经方的学习有助于初涉临床的医学生增加自信心,提高辨证论治能力,培养良好的用药习惯,有百利而无一害。《伤寒论》(不管她沦为选修课)魅力极大,奉劝各位在校生苦读,实习工作时自能体会其妙处! 本文来源: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作者:吕振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