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放假前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书架上一本娄绍昆先生写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起初看到名字以为又是一本中医思辨性质的书,但是看到上架分类却是中医临床;而且书的开本这么大,而且又很厚,便自以为是的想着是不是又是一本拼凑起来的“学术作品”。就顺手拿下来,没有想到刚读了一会儿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于是开始坚持每天一小时,今天刚读完了第六章,只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精彩。
首先,是作者的文字功夫了得。开篇用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把大家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先生将要表达的对于中医的感受、治疗经验、学术观点在自述的戏剧性的故事中,用夹叙夹议的诗意的语言完美的阐述出来。结合先生自己的独特经历,以时间为线索,引人入胜,在不知不觉中就读了下来,有很强的身临其境的真实的参与感,随着作者重新回味着那些过往的青春岁月,体会着人生的起起伏伏。
第二,书中记载的各类方药、针灸的经验非常宝贵,很多的“干货”。没有为了充篇幅而大段的引述内容的情况,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介绍。书的中第一章第二章节中,将先生的针药并用的观点,以及方证对应的思想用故事渗透给读者。后面几章中通过表兄弟、邻里之间、父子之间、师徒之间的讨论,将先生想要表达的学术观点、经验交待给读者,方法很新颖,内容上有很有逻辑性,很符合初学者的思维状态。而且没有一开始就将理论、讲观点而是由具体的事件、故事串联观点,由具体到理论,水到渠成很容易接受。
第三,对于书中谈到陆渊雷书的三个模拟的病人的分析(娄书P171-175).我觉得其中的“进行症状的联想与替代”以及龙野一雄称为“借用”“转用”的提法,我没有读过的龙野一雄的书,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知道是否正确,这里也一并写出来,向论坛中的各位网友请教:“借用”“转用”的前提的方证对应,是否是说,在一个病人的身上《伤寒论》中原始的方证数量上达到80%或者更大的比例与原条文相似的情况下,对于局部的反应不一样的“证”可以替代使用?而且这种剩余的不相同的反应是否可以认定为实由于患者自身的体质造成?或者其他原因(如药物、疾病等)造成?这种症状的“借用”“转用”有病位的“就近原则”,如娄先生原书中讲的由“头上热”引申为“面热”“面色赤”等等;在《伤寒论》原著中的汗,现代引申不仅仅是汗而且是体液,我觉得也应该属于“借用”“转用”的范畴。
同时也非常羡慕娄先生可以在决定性的年龄读到决定性的书,遇到关键性的师友。以上是我读了娄先生书的一些想法,由于我中医基础比较浅薄,理解可能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论坛中各位网友,多多批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值得学习下一篇:姜白鸥“中医脉学检讨”各位老师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