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24|回复: 1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转帖】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5-8-5 11: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许菁雯1、陈淼和1,2、辜美安1
1 南华大学自然医学研究所,嘉义,台湾
2 台北市立中兴医院中医部,台北,台湾
( 97 年11 月12 日受理,98 年03 月05 日接受刊载)
中医经典《伤寒论》记载疾病变化与治疗方式,部分内容涉及时间医学,其中「欲解时」条文记述六病之缓解或痊愈的时段;目前将「欲解时」应用於择时服药,於此时给药以助该病之向愈。《伤寒论》成书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自北宋校定宋本至今亦九百多年,仅少数学者对「欲解时」条文内容提出怀疑。现今《伤寒论》主流版本为宋本;然而康平本因保留古代书写格式,能分辨注解与后人追论,实为《伤寒论》之重要版本,故本研究以康平本对照宋本。康平本「欲解时」条文采低两格书写,属后人追论,书中其余「欲解」一词亦为后人加入;条文之时间表示方式异於汉代惯用法,故此系列条文非出自张仲景。「欲解时」条文并非后代医家长期观察之经验总结,而可能自《内经》推衍而得,不应以此条文预测临床治疗后之病愈时间。


关键字:伤寒论、欲解时、时间医学


前 言
提到中医时间医学,总不免论及中医经典《伤寒论》之「欲解时」,此6条条文记述六病欲解时段,即随著人体阳气或节律变化而有助该病向愈之时段。目前「欲解时」应用於择时服药,於此时给药以期收速效。《伤寒论》成书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自北宋校定宋本至今亦九百多年,仅少数学者对「欲解时」条文内容提出怀疑。今之主流为宋本(国家考试则采《医宗金鉴》版),然而康平本因保留古代书写格式,能分辨注解与后人追论,实为《伤寒论》之重要版本,但不受现今学者重视。依康平本,「欲解时」条文属后人追论,非出於张仲景;故本研究由此著手探讨「欲解时」条文是否为《伤寒论》原文,及其内容是否与临床吻合。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本研究采康平本与宋本对照。来源为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收录之康平本,叶橘泉《古
本康平伤寒论》,李顺保《伤寒论版本大全》—该书收录版本如下:《金匮玉函经》、《千金翼
方.卷九、十》、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敦煌出土之《伤寒论》残卷、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该书未收录之《伤寒论》版本尚有《脉经》等。
(一)康平本
康平本为唐代传至日本之《伤寒论》版本,依重抄落款之年代命名,近几十年传回中国。康平本因未遭逢后代医书校正,在日本以手抄方式流传,因此仍保有古代书写格式,可区隔正文与注解文字,故於研究与校勘《伤寒论》上具有重要价值。
1. 流传过程
(1) 唐代传至日本804年7月(日本 延历22年,唐德宗 贞元20年)日本僧人空海随第 17 次遣唐使来唐求法,806年返国时带回《伤寒论》抄本1。此抄本几经传抄,於康平 3 年(1060年,北宋仁宗年间)经丹波雅忠抄录并作跋,而后贞和2年(1346年)和气嗣成据此重抄并落款,故得名「康平本」,亦称「和气本」2。原仅於寺中流通传抄,至江户时代(17至19世纪中叶)僧侣垄断文化的局面不再,长期仅於寺中流通的书籍得以外传,寺中所藏之《伤寒论》抄录本得为外界所见3。1936年大冢敬节从旧书店购得利根川尚方之康平本藏本,又於坊间搜得其余《康平伤寒论》、《和气古本伤寒论》,经与其他版本校勘
后,於1937年刊行与四部传抄本对照的《康平伤寒论》4。1946年大冢氏赠与中国医家叶橘泉校勘后之康平本,次年由叶氏在中国铅印发行。
(2) 康平本之复刻
A.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原著1966年出版,1979年吴家镜译为中文):大冢氏将收藏之康平本传写本收录於此书。台南大众书局2001年出版之《伤寒论解说》(增订新版)将书名页之著者误植为矢数道明。陈淼和《伤寒卒病论台湾本》将大冢氏书中此部分收於附录。「欲解时」条文见大冢氏为传写本所编页码之第40、157、190、191、197、218页。B. 叶橘泉《古本康平伤寒论》(1947年由苏州有助出版社出版,今已绝版):叶氏依大冢氏所赠校印本校勘后发行。因经费之故将每行字数调整(改为每直行27字,降两格书写者25字)以节省篇幅,但低两格书写格式不变。「欲解时」条文见此本之第19、78、94、95、98、108页。
C. 李顺保《伤寒论版本大全》(2000年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2刷):依叶氏本校勘后收录(删除叶氏本序、跋、大冢氏眉批,改假借字或古俗字为通用字)。然依中国通用之印刷格式,全以简体印刷,改直书为横书、每段前空两格(原先低两格书写之条文变成空四格);降格书写条文之阅读辨识度不若前两本便利。2006年版因尺寸增大,故同一条文出现页数与2000年版不同。「欲解时」条文见於2006年版之第60、84、91、91、92、96页。上述三者为本研究之康平本来源。李氏将各版本《伤寒论》加入现代标点符号(大冢氏、叶氏本皆以顿号断句,例如「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故本文「表1」收录之不同版本「欲解时」条文皆引李氏版本。
2. 异於其他版本之处
(1) 书写格式:
相较其他传本经北宋医书局校正并刻印,康平本在日本因长期於寺中以手抄方式流传,其用字与书写格式异於其他传本,仍保留古代样式,每行15字(直书),亦有14字、13字成行者(各降一格、两格书写),另夹杂以小字书写之嵌注、旁注。据大冢敬节考证,15字成行者为《伤寒论》原文,13字成行条文(共计138条,3764字)为后人增入,非《伤寒论》原文5。
(2) 用字差异:
康平本用字有以下几点不同6:A. 避隋炀帝(杨坚)之讳,「坚」字全改为「鞕」(同其他传本),故此本於隋朝曾经传抄;B.「真武汤」皆作「玄武汤」,未避宋讳(因唐代即传日本),亦表示未经后人追改;C.「太」字皆作「大」(例如「大阳病」、「大阴病」),「四逆汤」皆作「回逆汤」。
3. 学术价值
康平本因仍存古代书写格式,故可清楚分辨原文、注解、后人追论,可用以比对其他版本。康平本小字旁注有110处,嵌注有102处(合计212处,约2100字),为后人注释,宋本全改为大字书写并排入正文;康平本的发掘,可发现宋本中含有《内经》观点的章句,几乎都是后人之说,而被宋本混入《伤寒论》原文中5。康平本在版本学、文献学上具有重大价值,於校勘上具以下重要意义7:⑴可鉴别窜入之文(辗转传抄而注文窜入正文之中);⑵可解决宋本有疑之文(注文传抄而窜入正文,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⑶可考出林亿等人校勘资料之出处;⑷可改正传抄中的讹字。钱超尘8依〈伤寒例〉部分文字出於王叔和,
推测康平本小字之旁注、嵌注属王叔和注释之语,低两格书写文字为王叔和发挥之语。陈淼和9认为小字旁注、嵌注为王叔和所作,而低两格书写之条文出自於东晋张湛。
(二)宋本
1. 流传过程
北宋成立校正医书局进行医书整理与校正,《伤寒论》由孙奇主校,高保衡、林亿协校,校定版本称「宋本」。北宋治平2年(1065年)以大字本刊行,后於元佑3年(1088年)另刊行小字本(内容相同),然今大字、小字本已无存10。金成无己注解宋本并增删(删宋本小字注解及校勘后语、方下所附王叔和按语)而成《注解伤寒论》(1144 年完成,1172 年刊行),简称「成本」11。北宋与辽金战乱频仍,且读者喜读经注解之成本,故宋本流传日渐稀少;至明代除少数藏书家收藏,坊间已难见到12。明赵开美於万历27年(1599年)刻印《仲景全书》前偶得宋本,与该书原收录之成本比对后,以小字加注其差异於成本条文上方;原宋本(后已亡佚)曾东传日本,日本学者将之与《仲景全书》互校而复原宋本,后传回中国(今所见之「宋本」来自此复原版)13。
2. 宋本特色
宋本校勘时删除重复之方,增加少量文字与条文辨析,新增子目,严格区分《伤寒论》「证」与「法」的不同,并将方附於条文之下,方下所附之王叔和按语则保留而未删减10。在北宋校正前,各传本分歧,宋本因由朝廷校定,故成为《伤寒论》定本,结束长期版本歧出情形11。子目仅见於宋本,置於〈太阳病上〉至〈发汗吐下后〉各篇之前,其内容为该篇中含有汤方的条文并予以编号。因宋本前已有卷一至卷十的目录22篇,相对於目录而言,置於这18篇前的小目录则称为子目;子目当撰於隋代,作用为统计方证法条,也可便於寻找后人增补条文14。
3. 宋本与康平本之差异
钱超尘15推测林亿等人可能以康平本为底本,再参考许多传本而校成宋本。钱氏比对宋本与康平本,内容与条文顺序几乎相同。相异之处为康平本部分条文采低两格书写,部分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嵌注;宋本将低两格条文一律上升两格刻印,将小字旁注和小字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是以宋本刊行以后,后世将注解处皆视为正文。康平本为1060年抄本,早於1065年经北宋校定之宋本,也早於经北宋校正之其他传本:《脉经》(校於1068年16)、《金匮玉函经》(校於1066年,现存最早为1716年陈世杰复刻版17)、《千金翼方》(现存最早为1307年梅溪书院复刻50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之宋校本18)。其来源古老(钱超尘19认为当为六朝传本之一),依其抄写格式,用以对照宋本,可辨别窜入正文之注文与更正传抄讹误之文字,为研究与校勘《伤寒论》之重要版本。自亥至卯时(21:00-7:00,共计10小时)。
一、「欲解时」条文非出於张仲景
(一)康平本中为低两格书写
宋本6条「欲解时」条文书写方式与正文无异,而在康平本中则较正文低两格。康平本之书写格式仍保留古代样式,低两格书写文字皆为后人加入,故今之六病「欲解时」条文并非出於张仲景。
(二)「欲解」一词皆为后人加入
「欲解时」条文非《伤寒论》原有内容,宋本中尚有其他条文出现「欲解」一词,经与康平本、宋本子目比对,《伤寒论》中「欲解」一词皆属后人加入,非此书原有用法。宋本《伤寒论》中以「(欲)解」、「愈」、「差」以及「已」描述疾病将痊愈。除了6条「欲解时」条文之外,宋本「欲解」一词尚出现於〈辨脉法〉、〈太阳病〉(共7条)、〈阳明病〉(1条)与〈少阴病〉(1条)。康平本无〈辨脉法〉,历代医家有认为此篇出於王叔和,亦有认为乃张仲景所作23;在此对〈辨脉法〉持保留态度,不予以讨论。三阳三阴病各篇含「欲解」之条文经与康平本比对,除第44、79条(此为现今宋本398条条文之通行编号)之外,其余含「欲解」一词的部分皆属於注解(康平本作小字旁注或嵌注)或属於后人增入条文(康平本作低两格书写)。第44条「欲解外者」实应视为欲「解外」者而非「欲解」外者,故此条可排除不
论。第79条宋本与康平本相同,但对照宋本子目,可发现子目中并无「欲解」字样。宋本「欲解」条文中有5条含有汤方(包含前述之第44、79条),可与子目相互比对,然这5条条文之「欲解」字样,在子目中皆不存在。撰於隋代之子目并不含「欲解」一词,故可推测宋本这5条条文的「欲解」属后人加入,非《伤寒论》原文。
(三)异於汉代之时间表示法
《伤寒论》中仅6条「欲解时」条文使用十二时辰。其余提及时间的条文有第30条:「夜半手足当温,兩脚当伸」;「夜半阳气还,兩足当热」(在康平本为低两格书写,非出於张仲景)。第61条乾姜附子汤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第145条热入血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另外尚有「时时」、「时有」数条。上述条文以「夜」、「暮」、「昼日」、「日晡」描述时间,仅「欲解时」条文以十二时
辰表示。「欲解时」条文以十二时辰表示时间,异於《伤寒论》其他用法(如上述「夜」、「暮」、「昼日」、「日晡」)。再者,条文之十二时辰表示方式(例如「从巳至未上」)亦非汉代惯用之时间表示法。
1. 汉代之十二辰纪时法
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或称十二辰)为时段名称,表示为「子时、丑时⋯⋯」。然而汉代尚不流行将「十二辰」与「时」连用表示,故本研究以「十二辰纪时法」称之。
⑴ 十二地支与十二辰
依《释名》、《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律书》与《说文解字》对十二地支的解释,原代表万物从发生,经过繁茂、成熟、衰减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状态,后来用於历法上以纪月24。最迟至周代,十二地支应用於天文方位上,将天空中天赤道附近的区域划为12等分,以十二地支为名,称为「十二辰」25。十二辰代表12方位(例如北、东、南、西方分别为子、卯、午、酉位),太阳一昼夜运行12方位回到原处,产生以太阳在天空所处方位(辰位)确定时间的概念26。有学者26认为以十二辰纪时约起於汉武帝太初改历时。亦有学者27, 28依秦简《日书》记载之
52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
「□□寅,日出卯,食时辰,莫时巳,日中午,未,下市申,舂日酉,牛羊入戌,黄昏亥,人定□,□□□(□:表遗漏字,共有6处)」,认为十二辰纪时法应於秦代已存在。然而十二辰应用於纪时之初,其表示方式并非将「十二辰」与「时」连用(例如「子时」)。
⑵ 十二辰纪时表示法之演变
学者依典籍出现之十二辰纪时内容,提出其表示法之演变:陈久金与杨怡26认为以十二辰表示时间,最早见於《汉书.奉翼传》以「日加申」表示太阳位於申的时刻;而后由「日加午」转变为「时加午」,之后进一步简化为「午时」。林聪益29认为十二时辰的演变,从原先称「日加」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时加卯」),演变成为「某时」(例如「卯时」),而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
时」、「丑时」、「亥时」等称法。高平子30说明最早见於《周髀算经》的「日加某之时」用法,其初当源於日影所加的方位,因方位的「十二辰」逐渐变为时间的「十二时辰」;先有以辰次配方位,则以太阳加临的方位表示时间亦为自然演变。例如日之方位在寅,则言「日加寅之时」,之后再继续演变(而为「日
加寅」、「时加寅」、「日时加寅」、「时日加寅」等用法)。
本研究搜寻线上典籍资料库,以厘清「日加某」、「时加某」(「某」代表「十二辰」)与「某时」出现年代,并验证学者所说是否无误。搜寻结果如下(各典籍顺序按年份排列):
A. 日加某、时加某
此用法最早可见《周髀算经》之「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然此书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可能来自古代盖天家集论,部分自周初(约公元前1100年)传来,其他为秦汉年间陆续加入31。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中出现类似描述,但无「日」字。此段为:「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东汉典籍可见:班固《汉书》之〈五行志〉曰「日加辰巳」;〈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曰「日加申」(即陈久金所提之《汉书.奉翼传》)、「时加於卯」。许慎《说文解字》曰「哺,日加申时食也」。赵晔《吴越春秋》之〈王僚使公子光传.五年》曰「时加於巳」;〈句践入臣外传.越王句践五年〉曰「时加卯」。
西晋陈寿《三国志》之〈方技传〉曰「日加午」;〈孙破虏讨逆传〉曰「日加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之〈五行志〉曰「日加卯」;〈郎顗襄楷列传〉曰「日加申」,亦见「丑时」、「巳时」。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天文志》出现「加时在午之半度、加时在寅、加时在酉」,也见「申时、巳时、午时、子时、丑时、亥时」的用法。
从两汉至南朝典籍多次可见「日加」、「时加」与十二辰连用的表示法;而十二辰与「时」连用表示时间的用法,未见於两汉典籍,首见於南朝宋《后汉书》。
B. 某时
依典籍所见,十二辰纪时在汉代以「日加申」或「时加申」的方式表示(陈久金认为先「日加」后有「时加」的用法,本研究搜寻结果未见先后差异),后至南朝宋《后汉书》才有「丑时」、「巳时」的记载(林聪益认为最早见於《南齐书》)。
参照学者27对出土汉简时称记载的整理,其中有2枚出现「巳时」,1枚出现「未时」。然而汉简其余时间皆以「平旦」、「日中」等时称记载(共472枚),以十二辰记载者仅此3枚(仅占0.63%)。
据此可知汉代十二辰纪时亦曾以「某时」表
许菁雯、陈淼和、辜美安53示,但仅见於3枚汉简,出现比例极低(十二辰纪时非汉简时间记载之主要方式),可能非主要表示法。汉代典籍中则以「日加某」、「时加某」形式出现,未见「某时」的用法;故汉代十二辰纪时表示法应以「日加」、「时加」冠於十二辰之前为主。
⑵ 汉代十六时制与十二辰纪时并存:以往仅知古代纪时制度有十二时辰制、漏刻制与五更制32。随著近几十年秦汉简牍出土,近一二十年来学者依简牍内容陆续证实秦汉实行十六时制,即十六时制与十二辰纪时同时存在27,33, 34。

A. 十二时与十六时并存的记载:
秦简《日书》与东汉 王充《论衡》同具一日分为十二时与十六时的记载,学者34认为此乃两者并存於秦汉时期的证据:
(A)《日书》:十二时的记载最早见於《日书》乙种之「日出卯,食时辰,⋯⋯(前已列出於此省略)」,以「日出」等时称配十二辰;《日书》甲种另有昼夜比例和为16之记载,显示一日分十六时。
(B)《论衡》:除简牍外,该书〈譋时篇〉为最早提到一日十二时的文献:「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说日篇〉另有昼夜比例和为16之记载。
B. 汉代之十六时制
(A) 一日分为十六时
关於秦汉时期一日分为十六时,学者34提出以下证据。a. 秦代简牍:除前述秦简《日书》甲种之记载外,《天水放马滩秦简》亦有相同记载。b. 汉代简牍与典籍:除前述东汉王充《论衡.说日篇》的记载外,亦可由汉简内容推算。居延地区出土汉简为两汉时期边防地区公文往来纪录,依当时规定公文书信的送达速度,再对照《居延汉简》〈E.P.S4.T2:8〉所载之两地距离与往来时间推算,每日当分十六时才符合记载。另有学者28指出《周髀算经》亦有类似内容:「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阳在午,日出艮而入乾。」此系将天穹分十六等分,在十二方位(十二辰)基础上加入「巽、坤、乾、艮」而成十六方位;其昼夜比例亦与《日书》、《论衡》相符。
(B) 十六时制之时称
学者根据汉简记载,分别整理归并出以生活事件或自然变化为时段名称的十六时称:「夜半、夜大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日中、哺时、下哺、日入、昏时、夜食、人定、夜少半」27, 35;惟不同学者提出之时称内容稍异。
汉代典籍除以「日加」、「时加」冠於十二辰之前表示时间外,也多次出现十六时制的时称。以「哺时」为例搜寻,可见於西汉典籍之刘安《淮南子.天文》,《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天官书〉(亦同见以下时称:日昳、下哺、日入)。东汉典籍有《汉书》之〈天文志〉、〈五行志〉、〈武五子传〉、〈王莽传〉以及《说文解字》亦可见「哺时」。虽未统计十六时称於汉代典籍出现之总次数,但单一时称「哺时」之出现次数已与以「日加」、「时加」形式表示之十二辰纪时法相近。汉简的时间记载则几乎以十六时称为主(仅3枚分别以「巳时」、「未时」表示,本研究计算其出现率仅0.63%)。
C. 十二辰纪时与十六时制何者为主流
学者认为西汉普遍使用十六时制,对十二时辰何时成为主流则有不同看法。
(A) 西汉后期十二时辰始为主流:陈久金32认为西汉中期之前通用十六时制。于豪亮33认为秦汉民间普遍使用十六时制;十二时制只为历法家等少数人使用,至西汉末年或新莽之时才普遍通行。
(B) 两汉皆以十六时制为主流:宋镇豪28认为54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晋代至六朝为十六时制向广泛采用十二时辰之制之过渡期,应迟至南北朝十二时辰之制才广泛流行。张德芳34依汉简内容推断两汉时期河西及敦煌地区实行十六时制;十二时制虽存在,迨隋唐时期才通行。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认为古代无一日分十二时(指十二时辰)之说,十二时(推测应指「子时」的表示法)为汉代以后才开始出现,汉代未有称半夜为「子时」者。依典籍搜寻结果,十二辰纪时法与十六时制并存於汉代(《汉书》、《说文解字》可同见此两种纪时法的出现);依两者於汉代典籍与简牍出现比例判断,本研究认为使用上应以十六时制为主。
以太阳病欲解时为例,按汉代十二辰纪时的表示法,应作「从日加巳至时加未上」、「从时加巳至时加未上」,但此处却作「从巳至未上」。搜寻古代典籍,汉代并无以「从巳至未」形式表示时间的记载,汉代之后的典籍才见此用法。例如:《北齐书.列传第四十一》、《北史.列传第七十七》之「从寅至午」。《周书.列传第三》之「从辰至午」。《隋书》见〈志地十六〉之「从寅至辰巳上」,〈列传第二十九〉之「从辰至未」。《旧唐书》见〈列传第一百五十下〉之「从卯至申」,〈列传第五十四〉之「从辰至巳」。《元史.本纪第四十七》之「从寅至巳方消」。因此以汉代的时间表示方式检视「欲解时」条文,有几点矛盾:⑴若采十二辰纪时法,应作「从日加巳至时加未上」或「从时加巳至时加未上」;⑵条文中「从巳至未上」的用法未见於其他汉代典籍;⑶依汉代典籍与简牍所见之时称用法以及学者考证,当时十六时制的使用应较十二辰纪时频繁,条文应以十六时称而非十二辰表示时间。以《伤寒论》出现之其他时间描述(夜、暮、昼日、日晡)检视「欲解时」条文,仅此处以十二时辰表示。
据以上几点,本研究依「欲解时」条文之时间表示非汉代惯用法(也异於《伤寒论》其他用法)而推断此非《伤寒论》原有条文。依康平本书写格式亦显示「欲解时」条文非《伤寒论》原有内容。再者,原本《伤寒论》无「欲解」一词,今所见之「欲解」及「欲解时」条文皆属后人加入。
二、条文内容非由临床观察而得
「欲解时」条文非出於张仲景,乃后人加入《伤寒论》。若此系列条文来自临床长期对各病欲解时段的观察,即使非《伤寒论》原有内容,仍具参考价值。然而试想古代医家观察各病欲解时可能遭遇的问题,发现「欲解时」条文非属临床观察之经验归结,而可能迳由《内经》内容推衍而得。
(一)应观察未治疗情况下的疾病变化
疾病痊愈有两种情形,一为接受治疗而痊愈,一为未接受治疗,静待人体机能恢复而自然痊愈。在未受治疗的情况下,由於不受针灸、药物等干扰,故疾病於患者身上可依时呈现不同变化;随观察样本数的累积,可能依此归纳出各病好转或痊愈之时间分布,即条文中的「欲解时」。然而,除「欲解时」条文之外,其余医书并未见类似观察记载。临床医案因记录治疗始末,故无未治疗情况下各病痊愈时段的记载。若患者得病后未就医治疗而听其自愈,除非医师本身或亲友患病,否则不易得知疾病自然演变下之欲解时;推测其个案来源应为医师本身或其亲友,而非不熟识的未就医患者。历代医案多为记述患者接受治疗的始末,鲜有关於不药自愈的记录,故后代医师仅能自行观察不服药的病愈时段,不易由前人著作获得资讯。不药而愈的个案在正邪纷争中,有利於医师观察其过程,先依症状辨病,再观察疾病之时间变化;累积相当数
许菁雯、陈淼和、辜美安55
量个案后,或可归纳而得痊愈时段之规律性。然而,当阳明病失治而演变至性命危急之际,医师任病人恶化而仅图观察其过程,委实不合临床。

(二)条文记述之部分时段不易观察
从如何观察病愈时段方面考量,发现条文之「欲解时」部分时段落於夜晚睡眠时期,於病愈的观察与认知上较困难,不易明确指出病愈於睡眠中的某个时辰。例如:太阴病「欲解时」(亥子丑时,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子丑寅时,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丑寅卯时,1:00-7:00),少阳病「欲解时」(寅卯辰时,3:00-9:00);这些时段可能部分与一般人睡眠时间重叠。
就临床观察而言,原先持续存在或定时发作的症状,若减轻或不再发作,则该时段可称为「欲解时」,即症状好转或疾病痊愈的时段。以少阴病为例,若病情於半夜好转,因患者已入睡,无从得知确切发生时间;待醒后察觉,仅能概略推测病情好转发生於入睡这段期间。若个案睡眠时间大多超过3个时辰(6小时),
即使少阴病事实上皆於此期间的某时辰痊愈,因无法明确指出,在收集统整所有个案的资讯后,所得之少阴病「欲解时」分布时段长度当超过3个时辰。以太阴病为例,其腹满症状若於亥时(21:00-23:00)好转,而患者尚未入睡,则可察觉此变化。腹满为自觉症状,若於丑时好转(1:00-3:00)而患者已入睡,他人无法从旁观察得知,醒后推测的病愈时段长度可能超过3个时辰。所观察之太阴病患者若有於清醒时痊愈与入睡后痊愈者,所收集的病愈时段分布可能长度超过4个时辰(例如:清醒时痊愈於亥时,入睡后痊
愈者睡眠时间为子丑寅时)。条文之三阴病、少阳病「欲解时」与睡眠时段重叠,即使实际上该病真於所载时辰痊愈,依临床资讯获得的角度来看,上述病愈时段恐怕无法恰巧为3个时辰。意即若「欲解时」条文内容全来自临床观察,则三阴病、少阳病观察而所得之「欲解时」应超过3个时辰;然而条文各病「欲解时」长度工整划分为3时辰,可能非全来自临床观察。
(三)规则的时段分布可能由推衍而得
山田正珍36引刘栋之说,认为「欲解时」属后人所言。余无言37对「欲解时」真实性提出质
疑:「六经之传尚无定轨,病之自解豈可准时以计而无错误耶?」胡希恕38认为张仲景理论体系
旨在依患者症状辨证论治,对病情变化与预后亦根据症状反应,书中没有以时间、五运六气推衍病情变化者;「欲解时」系为后人之言,仅供参考而不可拘泥。
本研究依「欲解时」条文於康平本采降两格书写,以及其时间表示方式异於汉代用法,推断此非《伤寒论》原有条文。康平本低两格书写文字为何人所增,前已提及钱超尘认为此属王叔和发挥之语,陈淼和认为出於东晋张湛。其「发挥」之基础是否源於临床观察心得,本研究先前已否定此推测,即「欲解时」条文内容非临床观察所得;则可能基於某种理论推衍产生此系列条文。
1. 注家对欲解时的解释
各病欲解时段皆为3个时辰,三阳病欲解时段自早至晚互相连接、涵盖所有白天时段;三阴病欲解时段皆在夜间,相互重叠而各差1 时辰。其时段划分工整,分布规则。注家多依自然界阴阳消长造成之人体阳气盛衰,以「某某之时」解释「某某病欲解时」。例如:「少阳之时为日出而阳气微之时,寅卯辰属少阳之时,故少阳病欲解,每多值本经当旺之时39。」既然「欲解时」条文非来自临床观察,推测此系列条文作者或许基於《内经》人体阳气变化推衍而得,其衍绎方式可能如下。

56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
2. 《内经》之人体阳气变化
学者将《内经》之「三阳三阴」具体所论分为5类40:⑴阴阳定量(按阳气多寡而为「太阳、阳明、少阳」,按阴气多寡而为「太阴、少阴、厥阴」);⑵经脉命名;⑶标本从化;⑷生理层次;⑸体质禀赋。亦有学者41指出《内经》在《易经》的基础上,根据阴阳各方数量之不同,将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将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同时指出中医古籍以及《内经》所出现之各种「三阳三阴」含义不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将人体阳气消长分为:「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灵枢.营卫生会》则指出「平旦」阴气尽而后阳气继起;「日中」阳气最盛,而后阳气渐衰;「日西」阳气衰,「日入」阳气尽而阴气渐起;「夜半」阴气最盛,而后阴气渐衰。《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
依上述人体阳气消长按其阴阳盛衰程度命
名:⑴平旦∕朝—少阳;⑵日中—太阳;⑶日西∕夕—阳明;⑷夜半—太阴。「平旦、日中、日西、夜半」4时段约可分别对应至12时辰的「卯、午、酉、子」时。若将一日分此4阶段,每阶段应占3时辰,即每日阳气变化之少阳阶段为「寅卯辰」3时辰,太阳、阳明、太阴阶段分别为「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3时辰;人体阳气变化可分此4阶段。此方式衍绎所得时段与三阳病、太阴病欲解时一致,但无少阴、厥阴阶段。阴气多寡以太阴最旺、少阴次之、厥阴最少;夜半「太阴」阶段阴气最盛,而后阴气渐衰,或许基於此将阴气次之的「少阴」阶段往后一时辰(子丑寅时),阴气最少之「厥阴」阶段再往后一时辰(丑寅卯时),并与阴尽阳气始生「少阳」阶段部分重叠。
3. 《伤寒论》的「三阳三阴」
本研究按注家解释「欲解时」条文的逻辑(例如阳气最旺为「太阳」,阳气最旺时间为日中(巳午未时),故此时为「太阳病」欲解时42),进而推测「欲解时」内容或依前述方式基於《内经》推衍而来。依此方式解释「欲解时」或按此推衍出此系列条文,须考虑此问题:阳气最旺的「太阳阶段」与「太阳病」有何关联。以下讨论此两者之异同。
⑴ 仅名称相同:
「阴阳」为古代哲学概念,作为相对属性事物之分类;虽同以「三阳三阴」为名,所指代事物未必相同。中医古籍与《内经》所见之「三阳三阴」,其所指代者未必相同(如前述),同以「太阳」为名者,可能指经脉名称,或代表生理层次等,仅同名而含义有别。按阳气多寡命名阳气最盛之时为「太阳」阶段,其时辰注家或称为「太阳之时」、「太阳旺时」。依以下学者的见解,六病之「三阳三阴」含义与此有别,不应将两者关连。
⑵ 六病之「三阳三阴」:
A. 古代医家见解:
(A) 经络说-成无己等以足「三阳三阴」经观点解释之;(B) 气化说-张子和与张景岳基於《素问》〈六微旨大论〉及〈至真大要论〉,以六气为本、「三阳三阴」为标解释六病;(C)〈热论〉说-王叔和与刘河间认为《伤寒论》「三阳三阴」论治据《素问.热论》推衍而来43。
B. 近代医家提出部位划分:
山田正珍44、汤本求真45、恽铁樵46、胡希恕47皆以部位深浅划分「三阳病」,先依机能亢进(属阳、热、实)、沉衰(属阴、寒、虚)区分阳病、阴病,再依部位区分「三阳病」,病位由外至内为太阳、少阳、阳明。恽氏、胡氏亦以部位划分「三阴病」,由外至内顺序为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即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病位相同而实虚相对。恽氏认为「三阳三阴」乃用以标病位,胡氏另提出六病即为「八纲辨证」。
山田氏、汤本氏则依病情轻重程度区分「三阴病」:山田氏以少阴病较轻、太阴病颇重、厥阴病则至极至重;汤本氏以三阴病为机能衰减於腹内之证,太阴病最轻微,其次为少阴病、厥阴病。
陈淼和48亦提出「三阳三阴」为躯体部位形层不同。「三阳病」著於部位之浅深,上半身为阳位:肩、项、背等为太阳之部位形层,颈、胸及两胁为少阳,阳明居於阳位核心内层。「三阴病」著於寒湿之多寡,其位於腹部形层:太阴为浅层、少阴为深层、厥阴为核心内层。暂不论各家之「三阳三阴」病见解优劣,然而据此可见注家解释「欲解时」的不合理处:按阴之多寡分别为太阴、少阴、厥阴,故「太阴」阶段亥子丑时阴气最盛,此属自然界与人体阴阳消长之阶段划分;「太阴」病属病位之躯体部位划分(或有视为足太阴经之病与其他说法者),所指代者有别。「三阴病」中阴寒最盛或病情最重者皆非「太阴病」,按前述各家见解或依条文内容亦然。足见阴气最盛之「太阴」阶段与「太阴」病仅命名相同而定义不同,但注家却多以亥子丑时为「太阴旺盛之时」解释「太阴病欲解时」。以经络解释六病者亦持同样说法,曰亥子丑时为太阴「经气」旺之时,然而足「太阴」脾经循行之旺时应为巳时。按注家解释逻辑,本研究推测「欲解时」条文作者或许基於《内经》人体阳气盛衰变化之
描述,将阴阳消长之「三阳三阴」阶段与《伤寒
论》之「三阳三阴」病按名称对应,遂为各病之
「欲解时」。然而,以「太阳」阶段对应「太
阳」病,实拘泥於名称而未见六病本质;应就各
病具体内容考虑有助该病向愈之自然界与人体阳
气变化因素。「欲解时」条文若真据此推衍而
生,正确性有待验证。另外,前已提及学者比对
发现宋本中含《内经》观点之章句几乎为后人加
入,故本研究推测同属后人加入的「欲解时」条
文或许也依《内经》观点推衍而得。
本研究依版本比对以及汉代时制考证,确认
「欲解时」条文非《伤寒论》原文。依临床观察
之合理性推测,「欲解时」条文非来自长期观察
之总结,可能自《内经》推衍而得。其内容尚无
其余记载佐证其正确性,目前相关应用为择「欲
解时」给药,以助该病向愈。然而,若将医案之
病愈时间落於「欲解时」视为对该系列条文的佐
证,或以条文预测临床治疗后之病愈时间,则不
宜也。

讨 论
一、研究者依欲解时给药以期乘势而解
现代学者提出择「欲解时」给药的想法,认
为条文之「欲解时」为人体生理状况有助於该病
好转的时段,故於此时给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利用此节律变化促使该病尽快向愈49。
胡剑北《中医时间医学》50收录病愈时段符
合「欲解时」之医案(见表2),其中「太阳病
例 1」与「太阴病例 1」皆以「欲解时」为服药时
间,目的为适时而治,以乘欲解之势而愈病;收
录之8例仅此2例符合择时给药的构想。其余医案
非於欲解时给药,但皆於「欲解时」好转。
本研究认为上述医案之病愈时间符合条文之
「欲解时」,此非必然现象而属偶然。给药时间
与个体差异都会影响服药后症状缓解时间,故同
样於「欲解时」之初给药,因个体差异亦可能恰
好落於「欲解时」之外而痊愈;给药时间往后延
迟,病愈时间亦可能延迟而非落於「欲解时」。
再者,其他医家医案记载之病愈时间并非皆落於
「欲解时」。以下就此进行说明。
58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
表2 病愈时段符合「欲解时」之医案
病 名医        案备   注**
太阳病(9:00-15:00)*
〔例1〕:张女。自述晨起即发寒战,头痛,颈项强,全身关节亦痛。
寒战甚时,头额出冷汗,口乾欲饮热水,大便稀,小便清长,口唇青
紫,舌苔微黄,脉浮弦。此太阳病桂枝汤证,主以桂枝汤。嘱其第一次
药在上午9时服,第二次11时服,第三次午后1时服。第一次服药后,约
11时,寒战解除,头痛项强均减。第二次服药后,身痛渐轻,第三次药
后,诸证消除。
以「欲解时」为服药
时间,以乘欲解之势
而愈病,结果获效
〔例2〕:王男。畏寒发烧,头痛六日,现症见汗出恶风,鼻塞乾呕,
苔白不渴,脉浮缓,体温39℃,证属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服已须
臾,饮热粥一小碗,以助药力,温覆一小时。患者8时30分服药,9时盖
被褥,11时开始出汗,体温38.2℃,13时体温37.5℃,15时体温37℃,
此后体温未见回升,次日诸恙皆除。
证实太阳病於巳至未上欲解的认识


阳明病(15:00-21:00)
高男。10日开始畏寒发热,12日就医,药后大汗,不畏寒但发热,热
更甚,口渴,烦躁。近两天发热夜甚,甚则谵语。诊见体温38.8℃,口
渴,濈然汗出,烦躁谵语,腹痛拒按,大便六七日未解,小便短赤,苔
黄燥,脉沉实有力,证属阳明腑证,与大承气汤。上午10时服药,12时
腹痛加甚,15时得燥屎5、6枚,后得极其腥臭黄水,体温38.8℃。17时
37.5℃,19时37℃,23时入睡,体温正常。第二日晨起觉腹中饥,诸症
除。此例阳明病退热之时,恰好是申酉戌时


少阳病(3:00-9:00)
徐男,寒热往来约22天,觉寒时体温37.8℃,觉热时体温39.5℃,食欲
不振,两肋胀痛。诊体温39℃,口苦咽乾,目眩,胸胁胀痛,默默不欲
食,舌红少苔,脉弦,此为少阳证,与小柴胡汤。第一日於14时用药,
18时体温38℃,22时体温38℃,一直到次日均为38℃。
第二日复诊,仍服用小柴胡汤。12时服药,16时体温38.5℃,20时体温
38℃,24时体温38℃,第三日4时37.5℃,8时37℃,之后体温仍保持在
37℃未见复升,临床症状均消除。
其热降复常之时,正是寅卯辰时


太阴病(21:00-3:00)
〔例1〕:武男。每晨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头痛憎寒,怕风乾呕,
已历三月,施治不效。细询之,尚有少食,腹胀痛,大便溏等症,综合
舌、脉分析,证属太阴病。其所以有外感现象,乃阳虚之兆,主以附子
理中汤。嘱其白天不服药,到晚上9时开始服,在半夜1时以前服完3次
药,结果6剂后病愈。
太阴病欲解时在晚上21点至1点,适时而治, 使三月之疾得瘥。不乘欲解之势,
其效何以为此
〔例2〕:曹女。3月4日就诊。腹痛、腹泻,不思食月余。证见形羸,
腹胀痛,喜温喜按,不思食,腹泻一日4至6次,泻下清稀或完榖不化,
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属太阴脾土虚寒,当温之,投理中丸。日3夜2
服,每次2丸,4天后泻止。3月7日晚2时,知饥能食,病情至此转机。
此例病情转愈与太阴病欲解时相符


少阴病(23:00-5:00)
王男。一日之中,吐泻数十次,遂至恶寒身踡,手足厥冷,舌蹇言微,
阴茎亦缩,脉微,急投四逆汤加人参,配合输液。14时开始服用中药并
输液,20时泻止。次晨1时30分手脚温,4时自烦,欲去衣被,脉阳微阴
浮,5时舌蹇、阴缩除。后调理2日而愈。
1 - 5 时, 属子丑寅
时,本例垂危病人转危为安正在其时,与少阴病欲解时相符


厥阴病(1:00-7:00)
蛔厥证属厥阴经病,100例蛔厥腹痛患者,用乌梅汤2至3日,89例在丑
寅卯之时缓解,11例在其他时间缓解。
缓解时与厥阴病欲解


时符合率达89%
资料来源:胡剑北,中医时间医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省,pp. 123-127,1990。
*括号内数字为「欲解时」的时辰换算成24小时制之时间。
**备注内容为该书对各医案之说明。

二、服药时刻与个体差异影响病愈时段
由动物实验可知方剂於服用后有一定的作用
时间。例如太阳病方剂「麻黄汤」於大鼠之发汗
作用在1.96小时达到高峰,半衰期为2.54小时51。
「桂枝汤」於家兔之降温作用在30分钟内可使体
温恢复正常,在60分钟达到降温之最大值52。阳
明病方剂「大承气汤」用於家兔肠套叠模型研
究,於肠内加入此方剂后15分钟可使肠套叠全部
还纳53。上述动物实验说明方剂於服用后几小时
内展现其作用,若患者服药时刻不同,症状缓解
时间也就不同,故未必都能在条文之「欲解时」
病愈。
除此之外,即使同为某方剂之适应证,在
个体差异下(或使用剂量不同),服药后症状消
除所费时间不同。例如同为太阳病「大青龙汤」
证,余无言的医案54服药后约半小时汗出(服药
至病愈共花2小时10分钟),张锡纯的医案55服药
后5分钟即汗出。阳明病「承气汤」证,张锡纯医
案56中有服大承气汤后3小时大便通下而愈者,亦
有服调胃承气汤2次,於第2次服用后2小时大便
通下而愈者。由於个体差异(体质不同),即使
同患太阳病,表现症状亦有轻重之别;在服用方
剂后的反应,以及服药后至病愈所花费时间也不
同。
服药后的反应时间具个体差异;两患者同时
服药,症状解除也未必同时。然而,根据人体阳
气或生理节律变动,以及各病之特性,六病有其
加重或缓解的时段。若於机体条件有利疾病缓解
之时加上药物治疗,应有助於病愈,但无法断言
服药后的痊愈时间会恰好落於条文所述之「欲解
时」内。
胡剑北收录之医案病愈时段与「欲解时」
条文相符,并不能以此验证「欲解时」条文,其
他医家之医案病愈时段亦有与「欲解时」条文不
符者(见表3)。外界自然变化影响人体节律,
症状因此於某段时间加重、某段时间减轻,若随
此趋势进行治疗(於症状加重时期或减轻时期给
药),或许有助症状缓解,故择「欲解时」给药
不失其道理;然而无法预期治疗后皆能於某时段
痊愈,在服药状况不同的前提下,病愈时间是否
存在一致性值得怀疑。
三、 医案记载之病愈时间并非皆符合欲
解时
表3收录病愈时段不符合「欲解时」之医
案,以太阳病为例,1案於晚间痊愈,其余都在夜
间服药后,至清晨醒来发现病愈。以上痊愈时段
皆与太阳病「欲解时」不符,阳明病、少阳病、
少阴病亦然。少阳病案例1之老妇「於午夜畅泻后
全身发冷,振战1刻许全身汗出,之后沉睡」;此
为疾病将愈之兆,但医案未交代「午夜」之确切
时间,实际病愈时段或许与少阳病「欲解时」接
近或重叠。本研究所搜寻之太阴病、厥阴病医案
并无痊愈时段记载,故无相关医案收录。
前已提及在不服药的状况下,因未受药物干
扰,较容易呈现疾病变化的规律,或可发现该病
多於某时段痊愈。然而服药治疗的变数众多,服
药时间、次数、剂量等都影响疾病的发展;即使
病属同一汤证,於相同时间以相同汤方治疗,服
药后至症状缓解或病愈的时间也因个体而不同。
医案所见之病愈时间随案例而不同,亦有恰巧於
「欲解时」痊愈者,不应将此巧合视为对「欲解
时」条文的验证。再者,不宜误将此系列条文用
於预测治疗后的病愈时间。
四、临床应用有待商榷
学者提出将「欲解时」应用於「择时给
药」,原理为该时段正值人体条件有利於疾病缓
解之时,藉由此时给药以期能加速康复,提高治
疗效果。此构想或许可行,但学者并未质疑「欲
解时」条文内容的正确性。
「欲解时」条文并非得自临床观察之总结,
60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
表3 病愈时段不符合「欲解时」之医案
病 名医     案病愈情况**
太阳病(9:00-15:00)*
〔例1〕: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徵,为张遇所虏。日夕置於舟艎
板下,不胜踡伏。后数日得脱,因饱食解衣扪虱以自快,次日遂作伤
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
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皇,罔知所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
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一投而喘
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资料来源: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收於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人民卫
生出版社,北京市,p. 149,1993。)
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两剂,至晚身凉脉和(病愈时段:晚上)


〔例2〕:民国25年6月24日起,天时突转炎热,沈君於其夜进冰淇淋
一客,兼受微风。次日,即病。头胀,恶风,汗出,抚其额,微冷,
大便溏泄,复发心悸宿恙,脉遂有结代意。与桂枝,白芍,炙甘草各
钱半,生姜一片,红枣六枚切。夜服此,次早又醒来,诸恙悉平。
又越日,孙君以进梅浆,病下利,恶风,冷汗出,头胀,胸闷,骨
酸,腿软,不欲食而呕,一如沈君,给方与沈同。惟孙君以午夜市
药,药肆不备红枣,任缺之。服后,一时许,热汗漐漐遍体,舒然睡
去。翌早醒来,不知病於何时去。
(资料来源: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市,pp.
4-5,1978。)
夜服桂枝汤,次日醒
来已愈(病愈时段:入睡后至醒来之前)
夜服桂枝汤,次日醒来已愈
(病愈时段:入睡后至醒来之前)
〔例3〕:贾男,61岁。中午过后,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周身关节
疼痛,微喘。往诊,身热无汗,恶寒喘息,舌薄质淡,脉浮弦而紧。
诊为风寒外束,急投麻黄汤一剂。头煎后微汗,热退,喘止;二煎未
服。当夜熟睡,翌晨神爽,照常干农活。
(资料来源:李文瑞主编,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市,
p. 76,1989。)
服麻黄汤一剂翌日醒来已愈(病愈时段:入睡后至醒来之前)



阳明病(15:00-21:00)


〔例1〕: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
以巴豆丸下之,虽得溏利,而病宛然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
裏,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
亟进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
(资料来源: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收於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人民卫
生出版社,北京市,p. 161,1993。)
阳明热结於裏服大柴胡汤三剂后,於夜间病愈(病愈时段:夜间)


〔例2〕:上海羊尾桥有陈姓妇,年42岁。於五月端午节前三日,患生
热病,初为恶寒发热,旋即但热不寒,濈濈然自汗出。至第三日,大
汗如洗,他医治之无效。第四日始延余诊。入室时,即见其仰卧於水
泥地上。赤膊赤足,仅著一短裤,周身皮肤如中酒,目亦潮红,烦躁
不安,反覆颠倒,无片刻之宁。自汗如珠,滚滚不已,四肢微厥,而
胸部扪之炙手,大渴引饮,欲得冰水以为快。诊其脉,则洪大而数,
重按之则微芤。察其舌,则色绛而乾,毫无润气。
余知为白虎汤证。但处方配药煎药,尚须一相当之时间,乃令先购隔
年西瓜,取汁恣意与饮之。为处白虎人参汤加花粉方,并嘱其先煎石
膏,次下诸药及粳米。俟米熟汤成,滤清与服。迨西瓜购来,取汁先
与饮之,呼快不已,自汗即渐少。再服汤药后,不二小时,而汗出热
退,烦躁渐停。续服二煎,得睡一夜未醒。次日晨,其病如失矣。
(资料来源:余无言,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余无言,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北京市,p. 29,2001。)
服白虎汤,翌日醒来已病愈(病愈时段:入睡后至醒来之前)


病 名医     案病愈情况**
〔例3〕:缪仲醇医案:治章衡阳。患热病,头痛壮热,渴甚且呕,
鼻乾燥,不得眠,其脉洪大而实。一医曰:阳明症也,当用葛根汤。
仲醇曰:「阳明之药,表剂有二,一为葛根汤,一为白虎汤。不呕吐
而解表,用葛根汤。今吐甚,是阳明气逆升也,葛根升散,用之非
宜。」与大剂白虎汤加麦冬竹叶。医骇药太重。仲醇曰:「虏荆非
六十万人不可,李信二十万则奔还矣。」别后进药,天明遂瘥。
(资料来源: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p.
47,1981。)
服白虎汤后,天明已痊愈(病愈时段:入睡后至醒来之前)


〔例4〕:《伤寒论直解》:一妇人患伤寒九日,发狂面白,谵语不识
人,寻衣摸床,口目瞤动,肌肉抽搐,遍身手足尽冷,六脉皆脱,聆
听其声重而长。此阳明壅实,热郁於内,故令脉迟不通,非脉脱,即
予大承气汤,挖开牙关灌之。黑昏即解黑便半床,次晨脉出身热,人
事亦知。
(资料来源:关庆增主编,伤寒论古今研究,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
阳,pp. 1182-1183,1994。)
服大承气汤,次晨已缓解(缓解时段:早晨)


少阳病(3:00-9:00)
常氏老妪,80高龄。素体尚健,1976年冬季晚间露天看电影著凉,病
已4日,请余往诊。证见寒热往来,寒则厚衣重被,热则尽弃不用,饮
食不纳,食尽吐之,神志时清时昏,清时应答明白,昏时谵语烦乱,
三日未大便,舌边尖红,左半侧无苔,右半侧苔黄而燥,脉弦略沉,
体温39.5℃,诊为少阳阳明合病,治以和解少阳,通润中腑。柴胡24
克,黄芩、半夏、白芍、枳实各9克,火麻仁10克,生大黄6克,连翘
15克,生姜3克,大枣4枚,1剂,水煎1日2次服。次晨患者孙女来告,
言其祖母服药后午夜畅泻一次,继而全身发冷,振战约一刻许,全身
汗出,后即沉睡,不知吉凶为何。余急往视,察其脉象和缓,之为伤
寒战汗作解,邪退正复,嘱家属勿惊扰,直睡至中午时分方醒,神清
气爽,言腹中觉饿。(《山西中医》1: 53, 1986)
(资料来源:关庆增主编,伤寒论古今研究,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
阳,pp. 1048-1049,1994。)


服大柴胡汤加减,醒后病愈(病愈时段:午夜畅泻后,全身发冷,振战,全身汗出之时)


少阴病(23:00-5:00)
曹茂林医案:秦某,女,1岁8月。一周前感冒,高热咳嗽,曾服阿斯
匹林、小儿克感敏冲剂,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又服中药辛凉解表剂
一剂,初则似可,夜半热势骤起,体温达40.5℃。家长惶恐,邀余诊
治。患儿气色不华,气息均匀,神倦纳呆,四肢不温,发热日轻夜
重,舌淡体胖,苔中心至根部黑润。素喜汗出,余无异常。余踌躇再
三,勉为疏方:制附子、白芍各3克,茯苓、白术各6克,生姜2片。
当晚服一煎后,体温徘徊在38℃左右,次日中午服完,体温正常且稳
定。(《四川中医》1991; (12): 18)
(资料来源:陈明、张印生主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436,1998。)
服附子汤两剂后,体温正常且稳定,时间约中午过后


(病愈时段:中午服完药后)


注:资料来源已附於各医案下。


*括号内数字为「欲解时」之时辰换算成24小时制之时间。
**该栏内容为本研究对各医案之说明。表3 (续)


62 伤寒论之欲解时析辨


或由《内经》内容推衍而来;故实际上人体条件
利於某病缓解之时段,究竟与条文内容相去几
何,仍待研究。再者,生活习惯、行为皆会影响
人体节律57,因地域气候、生活型态不同,今人
之疾病变化规律、痊愈时段未必仍与一千多年前
相同。「欲解时」条文乃后人加入《伤寒论》,
内容非来自临床观察总结,是否与今人得病后之
变化趋势吻合亦待研究。古人或限於当时环境与
研究方式,以推衍方式得「欲解时」条文;今之
临床试验正可检验一千多年前混入《伤寒论》之
「欲解时」条文是否需要修正,才能正确地加以
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657,1993。
2.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627,1993。
3.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665,1993。
4. ( 日) 大冢敬节, 伤寒论解说( 吴家镜译),大众书局,台南市,p. 44,2001(原著出版年:1966)。
5. 王长风、李华安,康平伤寒论的发掘及其学术价值,江苏中医,21:39,2000。
6.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p. 673-674,1993。
7.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p. 679-681,1993。
8.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p. 676-677,1993。
9. 陈淼和,伤寒卒病论台湾本(附金匮要略方论),集梦坊,台北市,p. 539,2008。
10. 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6:23-25,2004。
11. 钱超尘,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演变大系(续),医古文知识,2:45-48,1996。
12.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426,1993。
13. 陈淼和,伤寒卒病论台湾本(附金匮要略方论),集梦坊,台北市,p. 529,2008。
14.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428,1993。
15.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p. 678-679,1993。
16.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147,1993。
17.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77,79,1993。
18.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136,1993。
19.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677,1993。
20.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 673,1993。
21. 刘渡舟主编、李宪法、秦克枫、任汉阳编,伤寒论辞典,解放军出版社,北京市,p.476,556,1988。
22. 刘渡舟主编、钱超尘副主编,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市,p. 50,1989。
23.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市,pp. 101-102,1993。
24.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五册),明文书局,台北市,pp. 23-24,1988。
25. 郭盛炽,中国古代的计时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市,p. 10,1988。
26. 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商务印书馆,北京市,p. 118,1998。
27. 宋会群、李振宏,秦汉时制研究,历史研究,6:3-15,1993。
28. 宋镇豪, 试论殷代的纪时制度( 下) ,2005。2008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kychg/44.html
29. 林聪益,午时三刻-古中国的时间制度,科学发展,420:58-63,2007。
30. 高平子,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台北市,p. 50,1987。
31. 高平子,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台北市,p. 4,1987。
32. 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商务印书馆,北京市,p. 116,1998。
33. 于豪亮,秦简《日书》记时记月诸问题,收录於于豪亮亮学术文存,新华书局,北京市,pp. 157-160,1985。
34. 张德芳, 简论汉唐时期河西及敦煌地区的十二时制和十六时制,考古与文物,2:67-75,2005。
35. 陈中龙,「丁宫等入关檄留迟推辟」简册试析,简牍学报,17:235-247,1999。
36. (日)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收录於景印皇汉医学丛书(陈存仁编校),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市,pp. 12-13,2000(原著出版年:1789)。
37. 余无言,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9 版),千顷堂书局,上海市,p. 13,1955。
38. 冯世纶、张长恩主编,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市,p.122,2006。
39. 邢锡波( 编著) , 纪民育、刑汝雯( 整理),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市,p. 230,1984。
40. 万晓刚,六经概念源流考,湖北中医学院学报,3:5-7,2001。
41. 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安市,pp. 107-108,2004。
42. 吴谦(撰),鲁兆麟等(点校),医宗金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市,p. 45,1997(原著出版年:1742)。
43. 郑曼青、林品石(编著),中国医药学史(初版4刷),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市,pp.82-83,2006。
44. (日)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收录於景印皇汉医学丛书(陈存仁编校),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市,pp. 221,269-270,2000(原著出版年:1789)。
45. (日)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周子叙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市,1956(原著出版年:1927)。
46.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旋风出版社,台北县,p. 44,1966(原著出版年:1923)。
47. 冯世纶、张长恩主编,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市,pp.23-28,2006。
48. 陈淼和,伤寒卒病论台湾本(附金匮要略方论),集梦坊,台北市,pp. 469-470,2008。
49. 祝恒琛,时辰治疗学(修订版),华夏出版社,北京市,p. 310,2006。
50. 胡剑北,中医时间医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省,pp. 123-127,1990。
51. 周海平、孔增科、王永梅主编,常用方剂药理与临床应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赤峰市,p. 27,2005。
52. 周海平、孔增科、王永梅主编,常用方剂药理与临床应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赤峰市,p. 31,2005。
53. 周海平、孔增科、王永梅主编,常用方剂药理与临床应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赤峰市,p. 423,2005。
54. 余无言,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余无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市,pp.11-12,2001。
5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省,p. 408,1974。
5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省,pp. 449-450,1974。
57. Hastings M. The brain, circadian rhythms, and clock genes. Br. Med. J., 317:1704-1707, 1998.
本文来源:J Chin Med 20(1,2): 47-64, 2009转自http://tieba.baidu.com/p/3123870383




上一篇:考考大家
下一篇:经方中的一两或等于饮片4克多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0

主题

2985

积分

776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85
发表于 2015-8-5 1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解时,确实不号理解,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1:03 , Processed in 0.08792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