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是一个相当宿命的人。
如同我相信人与人的悲欢离合最不可或缺的,是天意。
人与书亦然。
恰如杨麦青先生的《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我已不记得我曾多少次与它失之交臂。
我确信,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我曾与它邂逅,抽出,又放下,带着十分的抵触和厌恶。彼时,我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坚定拥护者,无条件地相信,中医学是独立于科学之外的另外一种体系,高高在上,无须证明与旁证;
我确信,在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的书架上,我曾与不止一次它重逢,抽出,翻一翻,再次放下,那时我已很想看一看,这本书写了些什么,但是这本书翻翻,很多研究是60年代开始的,斗转星移,恐怕早就过时了吧,于是,我们再一次擦肩而过。
200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是带着朝圣的虔诚,去专门寻找这本书,因为我最尊敬的师兄向我推荐这本书,师兄说杨麦青的《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你一定要读一读,看一看他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头脑,他从60年代开始做的事情,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至今很少有人比得上。当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似曾相识的封面,一时哑然。
一个人和一本书的缘分,将近8年的偶遇与错失之后,终于凌空而至,一见倾心,复印一本,置于案头,时时翻阅。
诧异于一个人可以在20年的时间内,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如此系统、严谨而层层深入的假说,并在临床上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亦无数次从中寻找思路和启迪。
“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置野藤中!”是不是总是先行者的悲哀,杨麦青先生并不为中医学界所熟知,曾经在网上搜索过杨麦青先生的生平,相关资料很少,据说杨先生有金匮要略讲稿一书曾有意出版,但至今市面未见。
只是从此后,再不敢轻易否定什么,一个人、一本书、一种观点与思想……
无法了解,无法沟通,也许并不是是非的缘故,而仅仅因为彼此触及的缘分尚未抵达。
而当缘分抵达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曾经轻易否定的,恰恰是你千山万水苦苦寻觅后的皈依。
ps:
杨先生认为,使用哲学、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逻辑判断,使用现代医学科学手段进行实践判断,上下交错,剪破一切固有观念的网络,必能将《伤寒论》六经传经实质揭露出来,其最初形式便是假说。
理论方面,杨先生在60年代,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提出《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限于当时西医发展水平,多从反射机制求解,建立了一个雏形。到82年,从微循环的角度进行了补充;88年,从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补充。
实践方面,60年代,杨先生就在沈阳,从六经的角度,对3000多例麻疹肺炎患儿及一些儿科多发病经行观察分析,据说其“假说”雏形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80年代又在沈阳传染病院用“假说”指导流行性出血热,对假说进行有效性重复、证实和补充。
|
上一篇:关于《辅行诀》原卷中有无金石方药之记载下一篇:方剂学新思维:第五章 证机法方论(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