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66|回复: 1

中医文化核心与中医通俗化纲要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11-5 2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文化核心或者内涵的表达与中医通俗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一、能通于俗,即表示着在一般文化中占据了主流的位置,能通俗就意味着已经把中医学的内涵外延以及层次搞清楚了,所以能够雅俗共赏,雅俗共存,雅俗互通。

1.中医通俗化在中医内部一直存在着。明清以来社会中增加了大量的科举落第人员,急需解决生存问题,以医卜星相为业成了士子的优先选择(但仍承续元代下九流的分类,并且出现了医户等严格的管理),这就要求有便于自学的的书籍出现;同时由于市民阶级的出现,娱乐出版逐渐兴盛,医学书籍的出版也应市场需要而发达。而随戴思恭的入主御医院,奉其师朱丹溪为尊(儒学也奉朱熹为尊),逐渐形成了一种御医(官医)的学术标准,明代的名医大多出于此,金元时代的的门派至此被打破。他们为了给更多的自学者提供教材,诸家摸索并发掘出了八纲、脏腑气血阴阳的辩证模式(如龚信、龚延贤父子),清晰化、规范化、简单化了中医诊疗。虽然在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的背景下,会出现把抽象慨念当实存的问题,从而容易出现阴阳气血分割、五行对立、对号入座的僵化趋势,但在当时它无疑的一种进步,是先进的。之后的中医发展即以此为基础,一直到现在的分证型,未脱其窠臼。这正是一种学术核心的提炼,也是一种通俗化,同时还是一种标准与规范的建立,但它只是针对从业者,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医不需要进一步通俗,中国文化也不需要通俗。(明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以前的民俗基于传统礼法制度的余绪和地方风俗的混合,明之后的民俗出现了大量通过戏曲、小说传递的,有士子主观教化思想的内容,这一时期一方面思想高度统一,雅(官)俗(民)界限不大。以官学为主;一方面因为南北经济的不均衡,文化的不均衡,雅俗的分别又是很明显的,如情色小说。也就是说中国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知识停留在官家的说法及通俗著作的灌输中,并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直到现代。当代的儒学热也只是一种笑话、热闹。士大夫们只关注政治,等文化碰撞发生后,发觉开启民智为时已晚,整合文化的事业又在近代英、日、苏、美各家学说的冲击下一直没有完成。所以中国文化成了不能靠岸的小舟。所以这个问题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在中医内的表现。)

2.在有了文化比较,并且处于弱势之后才需要通俗,目的是争取信众。

①.必须放在国际文化背景下看:

a.中华文化的劣势(参考历史中儒道释三家在不同时期如何争取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方法;参考基督教的发家手段)

b.社会转型期,以利益为主(参考英美等国家转型时期的文化政策以及强势文化凭什么建立,何时建立的)

c.国外意识形态借文化传播对国内的渗透、控制进一步扰乱了中国文化的总结、提高的进程(涉及思路、标准、与一般生活模式的关联以及传播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还有强势文化传播中的单级化、伪造化)

②.放在国内中西医文化并存的背景下

a.文化的评价模式问题

——经济力量决定文化

——西方广告营销式的文化灌输对文化心理的干预

——国人对于固有文化的迷茫(以前就不了解,只知道有四书五经,不知什么经史子集,老庄内典,道佛大藏,还需要国外研究什么,国内跟风什么。知识分子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外来文化的膜拜(就表示了文化自信没有建立)(参考“改造我们的学习”)

    b.封建思想的复辟

——殖民文化、娱乐文化的传播与扰乱

——所谓“国学热”,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不加批判的推广,投国人文化迷茫、空虚之所好,但是以经济利益为主,不是真讲文化。

——宫廷、官场斗争“文化”的乐此不疲

——茶文化、饮食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舍本逐末

——迷信思潮,与社会规范的空洞,政府组织力下降,社会信仰缺失,人心理的没有安全感密切相关

    c.人的一般思维对事物的接受模式和中国固有精英文化的对立:形而上学——辩证法

    d.中医内部的问题:

    中医社会地位低,直接影响到从业者的生存,从而更加的功利化,更加汲汲于利益。逆流学派化、门阀、僵化模式,更封闭。乡愿气息浓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敢发表意见,制造中西医一团和气的现象,不敢树立自己的旗帜。放弃中医的组织,中医力量极其分散,涣散,没有娘家。中医从业者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很低。这是放弃话语权、生存权的表现。以上均导致无法在从业者间建立一个辨证的、有效的评价模式,更不用说在民众间建立影响力。老百姓对中西医的选择现在停留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上,不涉及文化。所以在一些调查结果和现实间产生矛盾,即嘴上说喜欢,行动上可有可无,或者只是附庸、人云亦云。

    3.方式

    a.有待于大的文化环境改善趋势的出现——经济建设之后的文化建设的拐点的出现(其中的关键首先是能不能经受得住外来文化的渗透、演变;其次是中医必须在等待中主动参与进去,做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赶紧总结出自己的精粹,完成一个划时代的提高。钱学森预言中医是新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是有道理的。其它学科已经有了积累,开始以中国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总结问题。中医不能落后)。


    b.以大型营销手段(中西医诊治比赛),配合形象重塑(纺锤形:高端患者,低端患者。中间以消费来对待疾病的城市患者放弃,专注农村、低收入、流动人群和高端人群)。这需要一批有信仰、有高水平的中医才能承担起来。也不容易。

c.如何有理有利有节有步骤有针对的批判西方医学的理念错误,撕开西医主流宣传中的虚伪,一定要有真实、扎实的数据,让科学来说话(像《制药业的真相》之类的书,国内是处于半封杀状态的,这很可以看出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利益链之下,中国的西医群体独立性有多少?)。树立中医的文化意识形态观念,对于生存来说,这个阵地自古以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不容乡愿。即便一时不做也要有所准备,不然完全被动。平等在力量相当下才能取得,在实际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政治上要有优势,即正视和使人正视中西医的对立和不足。

d.改变一般人对中医的认识:如华佗、扁鹊、李时珍是民众言谈中首先提到的中医的代表。这就代表了一种思维:外科的、玄幻的、药物的中医。这是在比附西医学的语境下产生的。和我们的医学史思路是一样的,某某古已有之,领先西医多少多少年,这就意味着认可了西方的标准。而另一方面的喜来乐模式,体现了另一种思维:单方名医、民间中医、简单化中医。体现的是对复杂事物理解上的简单化倾向(文化素质低、形而上学思维)、官民对立(不信任官方又离不开官方)和对医疗的疗效的渴望与非理性交杂的复杂心态。

e.运用影视作品:一般的中医类影视作品偏向于宣传某老店,是药企投资、宣传、炒作的需要,却不完全符合中医的需求。西医的一些影视剧和广告偏于用一部分外科和急诊的内容做突破口,目的是用激烈矛盾冲突凸显医者,带动对整个医学的印像。中医宣传可以借鉴之,并且借鉴网络小说、传统经典等的成功方式,确定受众、宣传目标(如年轻人和女性):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为什么能深入人心?而且他们都完成了作者意识形态的灌输:好汉文化、强盗的正义性;毁道兴佛;刘家正统。描写上虚实相生,抓住当时的百姓或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官民对立、皇帝崇道废政、对改革-法家曹操的憎恨等)

网络小说的代入感、时代感,现代人需要什么?《恰同学少年》为什么成功?原来是金庸、古龙、黄易、邓丽君进攻大陆,现在港台小说大陆网络作家一枝独秀,这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影响力很大。但缺少写得好的,或者说抓不住表现中医的要点,停留在以上说的两点。

吸取《大长今》的失误,过于具体化实效(会带来副作用)。要体现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品质,一种重压下的心理寄托(小养生和大养生,服中药和服中医思维)。就好比《大决战》体现决策、风度、魄力、勇气,却不过于针对残酷、单兵战斗。侦破题材重点展现“诊断”,即如何寻找蛛丝马迹,如何取舍判断,却不多讲技术。或者将心理的起伏上下,纠结矛盾做描述却不讲操作。这些才能感染人。对于复杂性的事物的描述就是这样。

中医思维智慧要凸显以做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知行合一的表现,一种修养,一种求大道的途径。具体内容要隐去。关键是要使人明了中医施行之时知机辨位、明取舍、定主从、能转易、能坚守,非积学不易至。这种体现人的智慧风采和胆识气度的内容。

f.社会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g.新的学理的梳理:虚实相生,没有新一代宗师,没有中医理论的突破,一切宣传终将是水中月、梦中花。在有新的学理下,积极着手整理固有,统一学术核心的表述,建立平台,提供一个新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百家争鸣。

自古中医都靠向主流意识形态,古时地位不高,所以要儒医,要靠向群经之首,现代有靠向马列。当下要把它重成为一种文化主流——“道”的代表,儒道分家以前,中华文明的主干的一种表现。中医的变与不变均围绕这个展开研讨。

h.人心的影响往往不在一种具体的宣传,而在种种旁的暗示下才能产生。一味讲中医不一定可使之通俗,专业知识不可大众化,也不好玩,没有冲突不好看。单一的书籍宣传也只有很少的人看,加上书中不同作者的观点对立冲突更消解了其效力。所以小说、影视、名流的说法影响力相当大,一定要有正面的利用和引导。像茶文化、酒文化都是传统故事+名人情趣+大财力,使人羡慕,使人仿效、追随。所以必须设计一套中医的生活方式(可雅可俗,豪华装,家庭装)。而且一定要高度重视名流的作用。国家渴望有医学替代昂贵的西医模式以及摆脱西方的控制,在宣传发扬中医上就不能老是藏在背后不敢正面的支持、发扬中医,不敢投入资金。这是文化不自信及缺乏长远战略视角在国家层面的表现。

i.中医在参与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作用没有西医的规模化、简单化、便于控制、战伤速效等优势。但在文化建设上却是西医不能比的。就好像王朝兴替治国不能不要儒生。统治阶级文化是什么?或者说能为统治阶级文化贡献什么?能为治理贡献什么?如果中国仍然是工农联合,仍然是社会主义,那么摆脱西方控制,照顾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目标不变,就必然需要中医。如果中国变色了,那么要照顾那么多人,还有高端人群的需要,也同样要依靠中医。

j.成为文化了就意味着生存的土壤变了。故中医的文化不是一个向外寻求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建的问题,向内寻根的问题。是一个重建的问题。要从中医的变与不变来重述历史,什么有利于保证其独特性,兼容性、发展性,什么理论能保证中医理论的完整、统一、有效的解释力强,就选什么做中医的核心。什么易于被人接受就选什么(好像禅宗的崛起,阳明学的崛起)。上层和下层同时入手。以弱胜强必须参考中共的崛起。

k.古代中医为什么爱为达官贵人看病,是为了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为了在官僚士大夫的社会中获得一些尊严。并不全是为了钱。故而提高中医的收入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有新的价值评价标准,把智慧价值和分解的检查仪器价值分开,各取所需。同时,严格管理中医,减少中医卖身投靠的可能。近代中医无路可退所以抗争,所以创造。现代中医后路很多,不用中医药手段治病而转用西医很容易。这个要狠狠的管住。

以上是对中医通俗化的一点不成熟的、零碎的看法。

二、中医文化精髓是什么?有人写书把每一代中医生存年代的主流哲学思想梳理一遍,认为就是中医的文化。诚然它们作为思想的一般存在影响了中医从业者的思想(参考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但这绝不是中医的思想,而是儒家的、社会的、伦理的思想。秦汉——隋唐——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前三十年是中医学的几个大的分界。其中秦、王莽、隋、元、民国-新中国前三十年数个时期很短,但最为关键,而且也总为后代胜利者所篡改,这几个时代的中医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如鱼得水的。医生的地位也是最受重视的。也最少儒家干扰、贬低的。可以说是儒家的思想毁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这几个时代恰恰是最少受儒学侵蚀的时代。

1.什么是中医文化?首先就是中华文明的模式。如何对待自然,如何组织社会,如何对待周围国家民族,如何做为一个中心来主导国际体系?从管仲到朝贡体系,从老子到商鞅到吕氏春秋,从孔孟到墨子,从孙子到戚继光,从历代开国的国家设计到毛泽东,从三教合一到民族大团结,从农耕文明始,从家庭组织为主体起,从国家是应对灾害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从战争主动防御到被动回应,从国际观、战略思想、政治经济等的和谐、共处等,均可以在中医中得到体现。与西方文明模式大不同。在先秦各家未分的“道统”上,中医得其全。

2.还在于对宇宙、时间、空间的看法(参考李约瑟、《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并且中医思想完全可以对量子力学、新老三论做出更细致的帮助与提高,这是钱学森的看法(参考《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等书)

3.是对生命的看法

4.把以上放到西方文化体系中比较才能得出中医文化是什么,没有比较得不出特点

5.这个文化核心体现在诊疗上就是中医学的核心

6.中医文化的主体是人,是人的中医思维下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与众不同,是一种悟道方式,是以治病、养生,悯众生、解疾苦而立命,而安心,而悟道。中医的主体不是药,不是技术,不是器械,甚至不是什么学。

7.中医与波斯、希腊、埃及、吠陀医、阿拉伯、汉方医有什么异同?西医的年代很短,成为主流医学基本上是资本、宗教的推动力和舆论的力量。在借势国际势力全球大洗牌的条件下才上升为主流,本身不具备包容性,排他性、扩张性、消耗性很强,与西方文化内涵高度一致,与西方资本垄断和全球控制高度一致。所以,中国文化、中医文化要挑战、要面对的是整个西方和经济利益,所以阻力之大,近乎不可能完成。在没有全民族的齐心合力,没有全体中医的齐心合力,连绵延血脉都很难。这一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深挖广寻,板凳要坐十年冷,要有能升华中医的学术、技能出现;一方面要文化、医疗结构的总体调整,摆脱西方医疗资本的控制。不然中医只能沦为仅只是的“文化”,就进了博物馆,作为别人利用来包装商品的噱头了。

2014.8




上一篇:请来思考回答《中医百问》
下一篇:通俗中医理论笔记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7 12: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3:04 , Processed in 0.24764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