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025|回复: 9

请来思考回答《中医百问》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11-5 2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多年来一直在考虑中医怎么才能发展,作为中医的生存环境的中国文化怎么才能发展,中医为什么会失败等等问题?想了很多,积累了一些问题,我想不妨大家一起来想,来讨论,互相砥砺,希望能找到一个理论框架、平台,使得爱中医,行中医的同好能够有组织起来,能够集成力量,能够协作攻关。古语说“礼失而求诸野”。中医在西医的冲击下,在非主流的位置上具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着涵容深广的思想体系;而作为最广大的非体制上层的中医者,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一样具有发展中医的热情和追求。不妨先从统一思想开始,从反思开始。因为我一直考虑这些问题,也想看看有没有专业的学者研究它,这两天找到一本书,观点和我基本一致,但只是从中国文化的方面来讲的,不过却是正本清源的,书名叫《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郑永年),大家看看或许对中医的问题会有新的思路。以下是我选择的一些问题,看看我们以往的回答经不经得住追问,在专业问题之前我们是不是还缺少更深层广阔的思维?希望大家有兴趣思考、回答。谢谢。

                                                                                                        中医百问

1.我们是要复兴中医,还只是要复兴某一个流派?复兴中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关注了哪些,遗弃了哪些?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2.中国人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国“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中医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医是什么”?


3.中医的“宏大的论述”(郑永年)建构完成了吗?中医也要随西方社会-自然科学的大流转移研究方向到微观领域?


4.中医从业人员、研究人员有“意识”去确认、修正、建立中医的知识体系吗?


5.为什么中医理论没有西医理论吸引力大?为什么听众爱听西医的病案分析,却不爱听中医的临床思路分析?


6.为什么从业者爱听经验、验方的讲授而不喜欢听理论课?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7.从我们周围的情况来看,有多少中医人员在学习、思考中医,在想着发展中医;在不为了晋职称的情况下阅读中医,使用中医?在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人群中又有多少重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


8.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有效率大概有多高?临床医生有多少看病时是使用理论指导而不是凭经验方、高效方、方证对应?


9.我们对医学的理解是为了支持自我认知体系,还是为了指导临床,宣扬发展医学?


10.一般的中医从业者要中医理论干什么?是作为一种象征存在吗?


11.中医理论是语言、习惯,同时也有内在逻辑,二者如果发生冲突,何者为重?


12.中医发展中是改变发展环境重要还是专业发展重要?


13.现在中医的思维是缺失的,是加强中医思维培养重要,还是加强中国人的思维的培养重要?二者有什么关系?


14.中医研究中,社会心理学、价值观、综合素养、专业素养、个人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专业思维受限制于其它更深层次的思维定式,那么专业思维可以通过培养而改变吗?


15.先有经验实践,再出现理论观念。但一旦人开始使用理性工具,使用理论后,每一次理论的突破(而不是技术改进或者知识的积累),都要从理论思想上开始,理论没有突破,一切经验的东西均不能产生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中医的发展是不是陷入了经验发展的泥潭(故经济学中的“无发展的增长”)?为什么中医界不敢(不能)突破理论禁区?


16.人在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后,人即会使用其来应对问题,认知会反受其控制,即使遇到与模式不符的事实出现,往往会改变事实以符合模式,而不会改变模式以应对新的事实。在模式形成的“筛子”面前,一切不符合的东西均被筛掉,西医如是,中医如是(中国的儒家传统尤其如此)。应不应改变,如何改变?


17.一个研究者,其求学时期接受的基础教育,青壮年时期积累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常识,以及生存方式,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加上各种娱乐、习俗习惯等的影响,先后天心理结构上建立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最后综合成了这个研究者的体系。这个体系如果和学术发展不相应了,怎么办?


18.乔治·考莱夫的“框架”理论(《别想那只大象》)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中医人一贯追求疗效来说话以吸引患者,以求得发展就是一厢情愿的,不可能成功。那么中医界自身以交流经验为发展的想法是不是也同样幼稚?经验事实只会造成纷争和分散,形不成组织力,构不成价值观,怎么办?无所适从的患者怎么从中领会中医的价值与理念?


19.人都会找借口,诿过他人,不承认某事实,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自我评价不垮,这是心理保护机制,同样证实了乔治·考莱夫的“框架”稳定说,即不会接受与框架不相符合的事实。如果我们的理论出现了错误,我们如何举措?导致信仰垮塌怎么办?哪些人更容易认知迷茫?哪些人更坚持不愿意更改?


20.中医理论到底是一个解释体系,还是一个临床体系?如果是解释体系,崩溃了就代表精神世界没有了支持;而如果是临床体系,那么崩溃就代表着无法看病。那么这两个体系的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甚至是分裂吗?


21.我们的理论当中有多少是事后追认式的解释(好比对历史),而不是事先的理论指导?


22.在人类社会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变化,在决策和判断上,人有一种追求简便快捷的模式内在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对医学的影响是什么?


23.《内经》就是中医吗?《内经》是完整统一的吗?哪一本书,哪一个流派可以代表中医?后世如《难经》是什么体系的?周学海等的假说可以被加入教科书作为基础理论来确认,为什么再后世的假说不可以?


24.所有中医理论、认识、观念、技术当中,一以贯之的是什么?这个“道”如何外化为各种具体的学说?


25.中医在使用解剖学等知识时,应当用什么模式组织它们?或者说是如何从中医角度解释西医发现?


26.中医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也就是说,随时代可以改易的和具有永恒性的东西是什么,枝干的分别在什么地方?


27.《易》曰不易,简易,变易。中医理论符合这个标准的是什么?


28.中医基本观念形成是在诸子百家之前还是之后?她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一种传承?


29.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影响学术的多,还是影响生存环境,影响从业者的多?


30.为什么中医的地位自古就没有西方同道高?为什么中医要以清贫拼命为有医德?这种儒家的道德洗脑有价值吗?


31.在中国,精英思想和一般人思想有什么区别?西方的精英思想和普通人思想有什么区别?中国和西方的一般人思想有什么区别?中西方精英思想有何区别?


32.中医发展过程当中,有过形成全行业统一认识,形成基本观念平台的时段吗?欠缺是什么?


33.有多少中医理论的总结是受政治或者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有何优缺点?


34.现代科技史、思想史研究均从“内史”转向“外史”,内外合参。研究为什么会这样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宗教、民间社会(社团、行会、帮会、乡绅)、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气候地理、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综合来看,这一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医学史还在固守旧说,某时代有某著作,某某中医古已有之,比西医提前多少年(这样说的前提是已经接受了西医的价值观和判断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对对方标准的肯定)。我们如何知道医学发展的脉络、大势、转折、传承?如何知道医学何所取舍?



35.《内经》吸收了时代的精华,马克思吸收了西方前代的几乎一切精华,为什么中医现代发展中吸收不了新的内容?是因为对中医的根本理解有偏差吗,所以对接或者涵容不了新的知识?


36.为什么清代以后医家著作多以医案名世?过多强调“医者意也”会不会消解中医的统一的学术平台(中介),如同个人的领悟消解了经学和教会?


37.对中医学术发展,其制约因素有哪些?引导目前发展的方向、方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8.《金匮要略》的疾病分类法,《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的疾病分类法,《三因方》的疾病分类法以及明清医书的分类方法有什么差异?其实质指向是什么?八纲分类、脏腑分类、六淫分类法与《千金方》的分类法的差异是什么?分类的不同指向什么样的思维差异?


39.张仲景的理论是什么?如何在中医理论构架中理解他?这个理论希望展示的是一种什么病生理状态,或者说是思维分析方法?


40.中医理论里五臓理论和经脉理论是什么关系?三阴三阳理论和以上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什么是共通本质,什么是差异?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各占据什么位置,负责哪种情况的分析?能不能(有没有必要)混用?


41.八卦有先后天之别,意义何在?那作为对八卦扬弃的产物,五行有先后天之别吗?人体有先后天之别,那么理论如何与之相应?


42.患者就诊时呈现的状态可以算是体质吗?体质是一个固定状态吗?气虚、血虚等可以单独、长期存在吗?它们是一级病因吗?如果不是,能算是体质吗?


43.五行中南北东西的图式,南北东西代表的是上下左右吗?五行的内涵特性从哪里确定?


44.如何在疾病分析中体现五行的层次性?如咳嗽这样的肺疾,如何把全身的五行、局部的五行、解剖的五行系统、有机的统一起来?


45.五行五臓如何以现代的方式加以表述并展示其特性?如何在病生理的具体中体现?


46.为什么十一脉灸经的经脉循行是以四末到中心?而现行经脉循行却加以改变,改变的理由是什么?从生命本质来看,有道理么?如果经脉循行是主观确定,那么是不是还可以再变?


47.如果说经脉与实质解剖相应,那五脏六腑以外的脏器如何归属?如果说是以循行多经共管,那五脏六腑也有多经通过,为何又单单归经?如果说不与实质相应,那么又为何要与五脏六腑杂合在一起?


48.奇经八脉为《难经》所出,《内经》别经甚多,置它们予何地?经脉既然在现代条件下都观察不到实体,那么在古代数次观测中,血管、神经、筋腱等会被认作什么(和奇经八脉的描述相比)?


49.如果说五臓不是实质概念而是功能概念,那么是什么功能?哪种(类)功能?依照什么划分?六腑又是哪种概念?如果不是一类的概念可以表里联系吗?


50.为什么中医五臓与西医脏器的对应正确与否成了一个研究的禁区?


51.如果说五臓是藏象,那它又如何与经脉相应?一条经脉如何可以和一种范围全身生命活动的运动方式对应?


52.如果说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和血管,那肾主骨又如何联系?其它三藏均如是。如果肾肝脾肺不是脏器,那么心臓还可以是吗?如果不是,心主血的基础理论意义何在?为中医理论结构提供了什么?


53.血脉是指气血的分配,还是指血管的整个功能?主脉是指主脉中之血还是脉本身?是脉的结构还是脉本身?


54.肺-皮-大肠,肝-筋-胆,心-脉-小肠,脾-肉-胃,肾-骨-膀胱,如果把筋脉肉皮骨看作一种符号,其隐喻是什么?而六腑还可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55.君臣佐使的方剂比喻是否合适?为何言战不以军阵之学喻之?是王霸之学,以文制武等儒家思想导致的,所以不敢轻易吗?而君臣佐使可以指导人们创制新方吗?还只是一种事后性的解释之学,而不是理论?


56.中药可以对气血水分开单独调整吗?


57.世传性味归属为何与《辅行诀》、《异法方宜论》不符?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说肝心为阳为升,但为何酸咸涌泻为阴;肺肾为阴为降,辛咸却有兴奋之效?酸苦甘辛咸是补是泻?酸对肝肺作用的区别是什么?苦对心肾作用的区别是什么?甘对脾肝呢?辛对肺心呢?咸对肾脾呢?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依性味分析?如果不能分析,有大量方剂的药物应用并不符合它,那可不可以说这种五味归属是错误的,应该择其它之善而从之?


58.中医古代理论论述变化均分太过不及,为何到药性上却不分了,这种简化对吗?是否意味着《内经》理论体系的重大矛盾和主观优化的存在?


59.以酸为例,乌梅泻肝,为何五味子补肺?如果说金克木,那辛克酸,辛泻肝木吗?


60.为什么熟地至甘却以之为补肾之药?山茱萸味酸也以为补肾之药?若说山茱萸也补肝,那为何酸味又云泻肝?


61.为什么地黄味甘,理应补土,反而碍脾胃?但有些时候痰湿内阻极至地黄反而助健运,是哪里出错?


62..苦味为何能清热?什么叫“清热”?苦味为何又能补肾?“封髓丹”为何能敛阳?


63..甘味的甘草、忍冬、鱼腥草等如何可以清热解毒?甘味的效果是什么?什么是“毒”?


64.升麻真的升吗?通过什么升?苦味可以升吗?如果是升,那么怎么发挥其解毒之效?


65.石膏辛寒中的辛如何解释?


66.心肾相交是针对心肾不交提出的目标,不是手段,针对心肾不交有几种手段?


67.如果因为气血的引导使腹腔各种悬韧带的力量增强,其自然而然的拉紧内脏,使之复位,这是升还是降?


68.本草载某药如何如何,怎样分辨是治疗结果还是治疗机理?如果是结果的话,其所以然之理仍未知,不可以拿来做某药有某效的结论,只有在知道为何效的前提,方能运用有效。但我们的药物有多少是这种情况?


69.为什么肝心脾肺肾五臓之热所用药差别不大?都用苦味,而不用五味补泻?


70.为什么五臓之补多用甘味,少用五味?真的是“五臓”病吗?还只是一种命名?


71.如果肾形入肾,脑形入脑,那么胃形、肠形又是什么?心形是什么?如果红色入心,五味子等红色药入哪?那黄色为什么不入脾,如三黄栀子等?黑色之熟地却味甘,这种矛盾如何分拆?青色入肝,本草岂不均入肝?白色又何其之少?在完整意义上颜色、产地、季节、喜好等药物的特性到底是什么?要以什么理论来统摄?


72.脉法中的正邪如何表现?如何区分?


73.外感、内伤之分是逻辑抽象还是实存?





74.什么叫补、泻?它代表身体中气血的怎样的调动、利用?补泻在五行中如何体现?在五臓中和经脉中与区别吗?


75.卫气营血的理论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逻辑吗?营卫皆属气,如何能与气并称?或者只不过是一种“分期”?


76.什么是“血热”,是实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如果是实体那么血热如何与一般的血液分开?如果是抽象,那么血这种抽象又怎么“热”?


77.什么叫“入血”、“入营”?药物不都要在血中分布?


78.什么是“上火”,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79.三焦辨证是以解剖部位、范围代替藏象,还是仅以《内经》的一句话延展而来?上焦病不得从中下焦治吗?如果可以互相为治,那么三焦辨证有什么意义?


80.三阴三阳的表里说来源于经脉的表里,经脉的表里又是按脏腑的表里来的,有道理吗?


81.经方系统的临床为什么很少用三阴三阳分析病因病机,而多用八纲,更多用方证条目?那么仲景方和两晋南北朝经方有多大区别?和后世经验方有何本质区别?如果仅仅只是效果可重复性高一些,那如何拿她来改变中医,改变世界对中医的认知?


82.为什么我们解释经方时要用后世的理论?经方的药理是什么?方剂理论是什么?


83..方证能够体现三阴三阳吗?如果不使用、不会用三阴三阳,仲景学术能被真正继承吗,能创造出新的经方吗?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方与一般经验方有什么区别?使用时没有理论,解释时又不得不借用脏腑八纲理论,这种局面如何改变?


84.人们选择一种流派或辨证模式,是因为师传?是因为符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与思维习惯?是因为主观喜欢?是为了作为一种身份标识?有没有经过什么比较研究?


85.“阴阳”和“矛盾”的区别是什么?阴阳的基本内涵我们忘了什么?


86.什么是“表”、“里”?麻黄汤类方所治疾病中有很多脏器疾病,脏器疾病属表属里?通下和温阳均曰治里,里为何指?


87.什么是“寒”、“热”?人体、药物、自然如何统一于这种概念?


88.什么是“虚”、“实”?虚实的存在是怎样的时间、范围、状态?气虚、阳虚体质真的广泛存在吗?“虚”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存在吗?是“第一因”吗?古之虚实皆称太过不及以表示不同的运动形式,与虚实何异?


89.如果说气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气虚即有量的因素,也有序场的因素,就已经是一种基础概念了,如果用“宇宙弦”比喻,更加贴切。那么“阳虚”又算哪一层次?应该出现这种概念吗?这种概念何时出现的?


90.什么是中药里的寒热?为什么磁石性寒却说可以补?怎么补?寒泻热补的对应正确吗?芒硝是咸,为什么不补肾?


91.麻黄味苦,厚朴味苦,皆云可发汗,机理何在?麻黄何时被改成辛温?

许多非辛味方药均可发汗,如酸,如苦,那发汗的机理何在?


92.人体自升降出入,如宿食于中不得升降,或吐或下使阻滞除,自可复升降,可谓吐是升,下是降吗?若头晕升降异常,此当升当降乎?若承气汤使之愈,是升是降?泽泻汤使之愈,泽泻难道是升吗?我们如何把人体的自主功能和治疗的结果混淆的?人体自主的功能有哪些?如何把握而不使用主观工具混淆?


93.“六淫”是气候还是象?内涵是什么?运气学说中的三阴三阳到底是符号意义多一些还是阴阳意义多一些?


94.为什么要提出“辨证论治”?有什么优缺点?


95.补血怎么补?四物汤辛甘苦酸均有,什么是补血?


96.泌尿系结石的中医病位在哪里?肾臓吗?肾脏和膀胱属于五臓的谁管?




97.影响中医治疗的非疾病因素有哪些?


98.有一种思维,出汗即需止汗,咳嗽就要止咳,腹泻当需止泻,发热当然要清热,虚弱就要补,干燥就得润,怕冷就是阳虚……这种思路符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虚实对应方,何错之有?而往往与西医思路也基本相似。而另一种思维,出汗也好,腹泻也罢,咳嗽或者其它什么问题,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不能把表象当病机、病因,不能把结果当作过程,而不管是什么证,未必指向第一因,那就要找第一因。为什么这两种思维并存于中医里?前者还很广泛且由来已久,还可以便于中西医结合?这种区别对中医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启示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前者这种思维方式广泛的存在于中国人、外国人身上,为什么中国人不具有自身文明的思维?


99.一个复杂疾病的变化,一症罢一症又起,患者为什么会选择罢医更医,认为是治疗无效。这与我们大力宣传一剂知,两剂已的神话、特殊病例,以及不正确的治疗观有关系吗?与社会认为一些中医爱吹牛,中医治病慢等非理性认识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评价、治疗、宣传等等具有共通要素和内涵的体系,那单独的一样都没有抗打击力,中医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100.为什么定位准确的诊断法可以对人的影响那么大,甚至代替其它诊断,让人崇拜、迷信?


101.中医医者在使用西医术语,使用诊疗规范、诊疗设备、临床思路日久之后,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西医理论临床模式的框架,还有没有可能让自己所剩无几的中医内容有思想上的归宿?体系的崩塌如何重建?


102.为什么说“十个医生就会有十个处方”是个伪命题?依靠这个来宣传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是不是荒谬的?


103.辨证模式与《影响力》作者提出的“自动反应”模式是否一致?


104.中医的思维与实践中如何体现“奇正”观?《孙子·始计》对中医有什么借鉴?


105.一类病人有各种症状,经方家使用经方模式,眼里只有方证对应的症状;一个温病家使用温病模式,眼里只见温病症状,皆可以使之愈,若交换病人会怎么样?当然实际中一个病人不可能好两次,那如何比较评价两种模式的优劣?


106.武器和人的关系与医疗技术和人的关系有何异同?能不能把人体单纯的看作是战场而征伐?人体是治疗的对立面吗?


107.中西方的发展模式比较对中西医比较研究有什么启示?


108.兵法是不是科学?可不可以重复?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手段能不能重复?医学呢?医学的规矩和不规矩在那些地方表现?


109.人的认知中能不能全然消除迷信?医学中迷信的出现表示了什么?


110.中医的劣势在哪里?反过来说,西医的优势在哪里?这种优劣之分有几种层次,影响何种范围?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111.什么叫创新?为什么我们中医界的专家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就是不对旧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化,重释?基础是一切理论的源泉,根基,我们真的理解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四时体系了吗?我们是不是丢掉了钥匙?


112.西方意义上的宏观和微观是对立的,中医的宏观和微观呢?


113.如何把现代医学发现,医学知识整合到中医理论中?应以哪种模型为平台?


114.对于人工无法模拟的复杂对象,如人体,中医学采取个体化的应对,其背后的思维是针对复杂事物建立的辨证模型;人们在现代复杂社会更倾向一种简单、快捷、广谱的思维、判断方式和经验性的应对,以减少复杂判断的付出,比如体现从众、权威化、一致性等心理原则。对复杂性思维是排斥的。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如何让人接受辨证模型?西医也有模型,虽然人们不懂其中的大量内容,但无损于他们的接受,为何?中西医皆有模型,皆有联系,均可自认为有个体化,区别何在?


115.什么主导医学的发展?患者、zhengfu、资本、学术在其中各占什么位置?占多大比例?


116.zhengfu对医学的支持,最关注的是什么?患者对医学的支持,最关注的是什么?资本又关注什么?人对医学的选择和支持,其判断力的基点受什么影响,可不可以被干预?


117.为什么虽然终身服药,也不愿意数月数年的根本治疗?现代人求简捷方便的心理定式如何改变?


118.西医的价值观是什么?它为何会使人信从?


119.医学临床指南、评价标准的非医学意义是什么?


120.正大力推广的中医临床指南、诊疗规范如何扼杀中医?


121.中西医结合是市场与利益的扩张,还是学术的结合?


122.为什么中医不注重内需市场的建立,而寄希望于外国市场的发展,并以之来影响国内市场?


123.对于中医交流中的验案怎么评价,怎么比较可以展现其真正的意义?


124.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中西医两种治疗下的中医效果?在有西医支持及基础治疗下的中医治疗,其效果如何总结、提高、推广?会不会妨碍了更高水平的中医治疗的发现?


125.中医的价值观是什么?为何信从的人少?


126.现有的价值观结构可以改造以便于我们利用吗?


127.在中医发展中战略和战术要点应该主要针对什么?要怎样才可得以执行?


128.人们(中国,西方)在健康上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恐惧的什么?这种需求和恐惧能在其心理结构中构成何种思维定势?如何利用?


129.服药不便捷真的是患者不选择中医的原因之一吗?中医自身接受或使用了几种借口来对医疗的下降做掩饰?


130.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疾病的新变化在中医角度看来应该怎么分析?如何分析无证可辨的疾病和慢性侵蚀性病理?


131.我们宣传中医是像教牧师传播信仰?还是像学者探求真理,建立价值观?还是如营销一样诱导行为或者培养一种习惯?我们怎么对待自己的?


132..我们对于崇拜的对象是被他的专业知识所吸引还是其他?


133.中医怎样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发出自己的声音,突破其它利益集团的围堵和控制?


134.中医人如何获得正当的,符合自身价值的回报,以使人才不流失,使使用者、研究者没有后顾之忧?并减少甚至杜绝中医里的假大空、保守封闭、盲目竞争等乱象?


135.中医市场要做强,中药市场要做强,与西医药界应该有什么区别?市场竞争需要吸取什么经验(从全球经济竞争的角度和经验来看)?中医对于中药的重要性何在?中药企业能够丢开中医价值观建立市场吗?中药企业能够丢开中医理论的深化来运用一般养生营销建立市场吗?


136.如何增加中药企业的合力?


137.哪些病种的病机变化比较单纯,可以开发疗效较为固定的中成药?


138.中国的医学如何不沦为患者决定的、政策指挥的、资本附庸的医学,而具有独立性的可能?


139.中医的治验是很好的推广中医的途径,但是如何把中医之所以得效讲给不懂中医的人听懂?这要依靠什么?

转自复兴中医网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5 欢迎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关于《伤寒论》之阴阳——最好别再争论
下一篇:中医文化核心与中医通俗化纲要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4-11-6 00: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们是要复兴中医,还只是要复兴某一个流派?复兴中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关注了哪些,遗弃了哪些?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答:复兴中医,必以复兴流派为代表。
2.中国人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国“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中医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医是什么”?
答:世界不看解释,只看实力。
3.中医的“宏大的论述”(郑永年)建构完成了吗?中医也要随西方社会-自然科学的大流转移研究方向到微观领域?
答:不是转移,而是发展,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4.中医从业人员、研究人员有“意识”去确认、修正、建立中医的知识体系吗?
答:极少。通常是不看知识,只看疗效。其实没有知识的支撑,难得疗效的卓越。
5.为什么中医理论没有西医理论吸引力大?为什么听众爱听西医的病案分析,却不爱听中医的临床思路分析?
答:因为中医的阳气既信马由缰,又深邃无比。
6.为什么从业者爱听经验、验方的讲授而不喜欢听理论课?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答:还是阳气的问题。
7.从我们周围的情况来看,有多少中医人员在学习、思考中医,在想着发展中医;在不为了晋职称的情况下阅读中医,使用中医?在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人群中又有多少重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
答:中医的根基阴阳学说之阳气都说不清道不明,内经和伤寒论都认为人体内的阳气为津液,却被某些学中医者发誓要批个体无完肤。中医思维只能脱离实际。
8.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有效率大概有多高?临床医生有多少看病时是使用理论指导而不是凭经验方、高效方、方证对应?
答:无话可说了。
9.我们对医学的理解是为了支持自我认知体系,还是为了指导临床,宣扬发展医学?
答:谁能说得清
10.一般的中医从业者要中医理论干什么?是作为一种象征存在吗?
答:讲给病患者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10

积分

129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无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0
发表于 2014-11-6 06: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出这139问,当真不简单。
君心似水,无欲则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10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6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被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5348

积分

6891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348
QQ
发表于 2014-11-6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中医是研究生命健康的学科。对于中医经典的解读脱离了临床,只是死知识、伪科学;基于临床,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新的见解,才是对中医经典的最好诠释。
面壁十年图破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003

积分

100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道法自然

Rank: 4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11-6 11: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真的学好了,发扬光大了人类就真正幸福了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4-11-6 15: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中医理论是语言、习惯,同时也有内在逻辑,二者如果发生冲突,何者为重?
答:逻辑为重,修改语言。
12.中医发展中是改变发展环境重要还是专业发展重要?
答:专业发展重要
13.现在中医的思维是缺失的,是加强中医思维培养重要,还是加强中国人的思维的培养重要?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加强中医思维培养重要。二者的关系是中国人的思维决定中医思维。
14.中医研究中,社会心理学、价值观、综合素养、专业素养、个人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专业思维受限制于其它更深层次的思维定式,那么专业思维可以通过培养而改变吗?
答:个人科学思维决定专业思维,改变专业思维就是改行了吧?
15.先有经验实践,再出现理论观念。但一旦人开始使用理性工具,使用理论后,每一次理论的突破(而不是技术改进或者知识的积累),都要从理论思想上开始,理论没有突破,一切经验的东西均不能产生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中医的发展是不是陷入了经验发展的泥潭(故经济学中的“无发展的增长”)?为什么中医界不敢(不能)突破理论禁区?
答:不是不敢,而是没有中医国老率先突破。谁先突破谁就是众矢之的。
16.人在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后,人即会使用其来应对问题,认知会反受其控制,即使遇到与模式不符的事实出现,往往会改变事实以符合模式,而不会改变模式以应对新的事实。在模式形成的“筛子”面前,一切不符合的东西均被筛掉,西医如是,中医如是(中国的儒家传统尤其如此)。应不应改变,如何改变?
答:改变不了。
17.一个研究者,其求学时期接受的基础教育,青壮年时期积累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常识,以及生存方式,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加上各种娱乐、习俗习惯等的影响,先后天心理结构上建立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最后综合成了这个研究者的体系。这个体系如果和学术发展不相应了,怎么办?
答:打破
18.乔治•考莱夫的“框架”理论(《别想那只大象》)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中医人一贯追求疗效来说话以吸引患者,以求得发展就是一厢情愿的,不可能成功。那么中医界自身以交流经验为发展的想法是不是也同样幼稚?经验事实只会造成纷争和分散,形不成组织力,构不成价值观,怎么办?无所适从的患者怎么从中领会中医的价值与理念?
答:不知道
19.人都会找借口,诿过他人,不承认某事实,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自我评价不垮,这是心理保护机制,同样证实了乔治•考莱夫的“框架”稳定说,即不会接受与框架不相符合的事实。如果我们的理论出现了错误,我们如何举措?导致信仰垮塌怎么办?哪些人更容易认知迷茫?哪些人更坚持不愿意更改?
答:指出旧理论的错误之处,提出新的理论加以完善。信仰垮塌不好办。初学者更容易认知迷茫,功成名就的人不愿意更改。
20.中医理论到底是一个解释体系,还是一个临床体系?如果是解释体系,崩溃了就代表精神世界没有了支持;而如果是临床体系,那么崩溃就代表着无法看病。那么这两个体系的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甚至是分裂吗?
答:中医理论本来是临床体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是临床体系。后世理论越发展越脱离临床。比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认为阴之与阳异名同类,循环无端。后世医家创立了气血津液学说,便有了“气能生津,津能载气”的说法。于是阳气便成了有名无实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4: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谁,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因为历史原因,自来比较重视个人名声和利益,虽然爱中医,也多是从个人出发,没有真的爱“中医”。我们看病的时候知道整体思维,但是中医病了,我们却不讲整体思维。中医病的内外环境是什么?中医人作为内外环境的中介和桥梁,人思想病了怎么办?中医生活于社会转型,价值观冲突中,没有大环境的考量,中医没有出路,即便再多几个宗师也是回天乏力。所以,思维的问题、问题意识、整体架构至关重要。很可惜,中医人缺乏的就是组织性和整体思维(不是看病)。在这一点上西方做得很好,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走到了前面,现实中能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影响全球不是偶然,这些好处要学。中医人不能只想医学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医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医人相当的保守,这是不行的。这些问题值得一再思量,没有完整的解答,就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4: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11.中医理论是语言、习惯,同时也有内在逻辑,二者如果发生冲突,何者为重?
答:逻辑为重,修改语言。
12.中医发展中是改变发展环境重要还是专业发展重要?
答:专业发展重要
13.现在中医的 .. (2014-11-06 15:41) 
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谁,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因为历史原因,自来比较重视个人名声和利益,虽然爱中医,也多是从个人出发,没有真的爱“中医”。我们看病的时候知道整体思维,但是中医病了,我们却不讲整体思维。中医病的内外环境是什么?中医人作为内外环境的中介和桥梁,人思想病了怎么办?中医生活于社会转型,价值观冲突中,没有大环境的考量,中医没有出路,即便再多几个宗师也是回天乏力。所以,思维的问题、问题意识、整体架构至关重要。很可惜,中医人缺乏的就是组织性和整体思维(不是看病)。在这一点上西方做得很好,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走到了前面,现实中能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影响全球不是偶然,这些好处要学。中医人不能只想医学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医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医人相当的保守,这是不行的。这些问题值得一再思量,没有完整的解答,就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所以先生的回答我觉得过于局限,过于简单了,我们应该再站高一点,再追问深一点,从中医的行为、语言、习惯、影响力、框架、心理、模式等多角度来考察。这个世界是高度组织打败低度组织,阳气就是高度组织的气,高度有序的。庖丁是以无间入有间,以有组织如组织低。共和党为什么总压着民主党打我们要关心整体化生存,而不是一家一派。我们追问这几年中医出版红火,但知识和一千年来有本质区别吗?没有。我希望同道们都能考虑,慎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4-11-7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坤载 的帖子

坤载: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谁,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因为历史原因,自来比较重视个人名声和利益,虽然爱中医,也多是从个人出发,没有真的爱“中医”。我们看病的时候知道整体思维,但是 .. (2014-11-07 14:37) 
本质区别?真的不懂,要构架一个从整体上与一千年来的中医在本质上有区别的医学吗?是不是不叫中医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23:57 , Processed in 0.17140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