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后世注家多着眼于“烦躁”与“四逆汤”二处,然而却忽略了此条(我认为的)真正的病机和茯苓的作用。例如,程郊倩说茯苓是用来“泄热除烦”的,尤在泾说是“养正”的,王晋三说是“引人参甘草下行安阳”,陈亦人教授说此处茯苓与人参同功,是用来“定惊安神”的。那我在读注解时不禁要问:一、此条并无热象,反有寒证,“泄热”之说从何而来?二、养正为何不多加人参而反加茯苓?三、茯苓虽生于土下,但观《本经》《别录》《证类》及后世本草书,并无一家言其能引入下焦,反而有升生之意,且何来安阳之意?四、既然与人参同功,何不加人参?而且张仲景定惊安神之药多选龙骨、牡蛎,为何此处却择茯苓?五、纵观伤寒全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小青龙汤(加茯苓者)、小柴胡汤(加茯苓者)、附子汤,凡用茯苓者,必有水饮,取其以利小便,止心悸,而为何独此方中,诸家舍其利水之功而作它解?
我在读这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此条必有水饮;第二反应就是,此条与第28条极为相像。伤寒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处“服桂枝汤”对应第69条的“发汗”(仲景多次在原文中提到桂枝汤为发汗之方),“或下之”对应“若下之”(或:再,进也),“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对应“病仍不解”(头项强痛、发热是水湿郁于表也,非有表证,故去桂枝,《金鉴》言去芍药者非也。当从柯琴、章虚谷、尤在泾、张兼善、冉雪峰、陈亦人水饮之说),由此看来,茯苓四逆汤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基本病机和病因上都是极其相似的,都有水饮内停之证,也必然都有小便不利的症状。但不同的是,茯苓四逆汤证是经汗下之后,损及阴阳,且以里寒之证为主,故需加附子、干姜以温寒除湿、人参以补阴,而不用芍药以避中寒。所以我将茯苓四逆汤看作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变方,后者为太阳挟饮,前者为少阴挟饮,是后者出现伤阳损阴之症时的主方,此时虽有发热、头痛之症,亦当以救里为先,里证解则热、痛自除。
那“烦躁”的症状是如何出现的呢?有人说是因为水气上戗于心,水乘火,所以烦躁。但需要注意,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真武汤这三个真正的水气凌心的并没有烦躁的症状,而是心悸,心悸与烦躁大有不同,且仲景用词描述症状是非常精准的,所以说烦躁是因为水气攻心所致肯定是不对的。而反观第29条:……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第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再结合诸家注解验证,可知此处烦躁是由于阳虚阴弱,阴阳不得相交,阳气浮乱扰神所致。故需四逆回阳,人参复阴。
说到人参,亦可将茯苓四逆汤方拆做“人参四逆汤加茯苓”看,也可以随之推测此方或有“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的人参四逆汤证和“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的四逆汤证。
那么到这茯苓四逆汤就说完啦!
再讲一下茯苓入药的方法,茯苓这味药比较难煮透(所以会有卷茯苓的存在),所以入药前最好捣碎,而且如果有条件,捣碎之后应该先倒入水中,把浮在上面的茯苓去掉之后再入锅煎煮,这些密度比水小的茯苓会伤害人的眼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生姜泻心汤阐微下一篇: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