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705|回复: 7

《伤寒论》中提及天数的条文汇总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235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5
QQ
发表于 2014-2-18 18: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再读《伤寒论》,今天读至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由于断句的问题,有点混乱:“面色反有热色者,……”这一部分,是应该接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还是“一日二三度发”之后呢?苦思冥想也无所得,却产生了奇思妙想:
把大论中涉及到“XX病,XX日”的条文统统都找出来,然后按日子的递增,排个序看看,应该有新的收获:为什么呢?以前在学校,教材上面是按一个一个病证来论述的,譬如说“胃痛”,说完病因病机之后,是分型论治。感觉是在一个平面上,横向展开的讨论问题。欠缺了一个从“纵向”讨论问题的展示给我们,换句话说:疾病从发生、发展、缓解、痊愈,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每一个疾病都有着它的发展规律。而《中医内科学》,唯一一个提及到这个“纵向发展”的,就是“肺痈”:初起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而观仲景原文,虽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当中也不乏对该病的整个过程进行客观的论述。
所以有些前辈说:仲景文中提及的“XX日”是个约数,没有多实际的临床价值,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仲景当年遇到的那个病人,甚至是那些病人,就是在患了病,到这个天数,病情出现了转折、变化,而被记录下来。所以,是相当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更重要的是:从疾病的“第一日”,到“过经十余日”、“十三日以上”,如果心中有个轮廓、有个底,遣方用药起来,会得心应手许多——这是笔者今天汇总了之后,得出来的体会。
汇总如下:

·【1日】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1~2日】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2~3日】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小儿食积发热最常见此证:常规用汗法之后,热仍不退反增,可考虑用此方)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4~5日】
(0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5~6日】
(0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0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6~7日】
(0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0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7~8日】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8~9日】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0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10日以上】
(0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篇】
(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辨厥逆呕哕病篇】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霍乱病篇】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上文【辨厥逆呕哕病篇】、【霍乱病篇】有它独自的特点,且基本不涉及论方,所以特意区分开来。
而上文涉及一部分【阳明病篇】也归出来了,而且加上了第6条论及“温病”的起病过程,及误治之后出现的变证,笔者的用意也很明显了。虽然不说阳明病就是后世说的温病,但阳明病,特别是一起病就是表现为“但热不寒”,或者如: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起病一日之后,恶寒会“自罢”的,往往临床上,在第一天使用辛温解表的方法,会治不好的(个人体会),所以阳明病也会有“恶寒”,特别是在起病第一天的时候,更容易被混淆,这时候用“桂枝汤”、“麻黄汤”,甚至是“葛根汤”,会把病治坏的。所以特意点出来,希望得到重视。
如果有什么遗漏的话,欢迎大家补充。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15 收起 理由
SFDfsakfdc + 10 优秀文章,支持!
zhiban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大青龙汤是什么
下一篇:用分解法理解大青龍湯證

15

主题

1786

积分

333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国医馆主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6
QQ
发表于 2014-2-18 19: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后文参照阅读,很好的方法。
敬天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3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2-18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思路!之前考虑过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2-19 05: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樣的學習態度就非常可貴!

傷寒論很少沒用的字,天數絕對是不可忽略的信息,可以不理解,絕對不能說沒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发表于 2014-2-19 06: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如果把提及天数的条文再按病做一下归类,也很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4-2-19 1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经、六气无一没有时间与之相对。中医是以天地的运行为其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道,就是指阴阳五行。,阴阳者,地球自转之谓也(白天、黑夜)五行者,地球公转也。四时也,五行也,六气也。五运六气者,60年周期也。太阳系金木水火土五星公转之期也。伤寒论六经病皆有愈之时,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时间是解开中医的一把钥匙,也是解开伤寒论的一把钥匙。没有预测。就没有中医。预测是古中医的一个基本要求。看仲景预测王仲宣20年后,看华佗对病人18年预测,仓公对病人5、10、20日的预测,无不灵验。西医虽然发达,然与中国古中医的预测病人几年,十几年,甚至20年后的情况,还是远远不够。中医的博大精深全在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解读上。几千年的五运六气,居然准确地预测了前年北京的雾霾,去年的暖冬,今年的春寒。是现代科学至今无法理解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说得就是一个时间。楼主归纳了伤寒论里的时间,仅仅是开了个头,要比那些说阴阳五行是玄学、伤寒论讨论时间没有意义要强的多。坚决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78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2-19 1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惜磨如金,大量而准确的时间描述,对疾病的传变、预后苦口婆心地交代,必有其深意。楼主是有心人,抛砖引玉,真良善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3390

积分

7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4-2-19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数绝对是有意义的。而且我提一点体会,供大家讨论,即伤寒论中提到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感觉里边的伤寒有一种特殊的传变方式:即6日变换一个,即1-6日多在太阳,7-12日多在少阳,13日以上多在阳明。有许多条文可以例证,上面引用的仅是一点。不知大家有何新的见解。
信解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4:03 , Processed in 0.16009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