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aragraph]
转自《金梅说养生》
感冒医案一: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我的研解】此患者生病的起因先是冬天里受了寒,出现了伤于寒的证候:头痛发热,鼻流清涕,本应祛寒外出,却助纣为虐用了清热为主的羚翘解毒丸,误治后出现了精神萎靡不振、但欲寐、手足发凉、脉沉的证候,这些证候为少阴之象。
然而,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中,涉及脉沉有三个条辨: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为太阳、少阴表里兼治之法。以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证候除了“脉沉”外,还有“反发热”。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芍药各三两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为治疗少阴之里寒水凝之法,与太阳无关。所以,附子汤证的主要证候除了“脉沉”外,还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咀(中医用语。用口将药物咬碎,以便煎服,后用其它工具切片、捣碎或锉末,但仍用此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三两。
此为治疗少阴之气虚衰之法,与寒水凝结无关,与太阳无关,只要是少阴病,脉沉者,就可以用之。何谓少阴病?《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综上所述,如果此患者就诊时,除了其描述的证候外,还有发烧的现象,那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了;如果其没有发烧的现象,却有身体痛、骨节痛的证候,那就是附子汤证了;如果其没有发烧的现象,也没有身体痛、骨节痛的证候,只有但欲寐的证候,那就是四逆汤证了。这些证候的辨证非常关键,多一个证候或者少一个证候施治时所用的汤方却是大不相同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我们再看此患者证候的描述,没有描述有无发烧、身体痛、骨节痛的证候,只描述了“但欲寐”的证候,所以用了四逆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医案虽然没有描述有无发烧、身体痛、骨节痛等证候,对于我们来说却不得忽略,如果忽略了,就治错了。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四逆汤原方用药: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按照汉代的计量方法推算,炙甘草为30克,干姜为27.5克,附子中者一枚15克,大者一枚20-30克(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这样看来,非“强人”的用量中,炙甘草的量是最大的,附子的量是最小的,其中的用意在于一来和缓附子、干姜辛烈之气,二来发挥其“火无土不藏”之意。以此看出,仲景经方中每一味药的用量含义深刻,不容忽视啊。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附子汤中使用的附子都为炮附子,而四逆汤中使用的附子为生附子,这又有何不同呢?炮附子振奋少阴之气以固表散寒为主,生附子振奋少阴之气以温里扶正为主。
对比一下医案中四逆汤的用量,附子12克,干姜、炙甘草均为10克,与原方的用量不同,比例也不同,不知道是何用意?按照这个患者75岁的高龄来说,已不属“强人”之列,更应该遵循原方中炙甘草的用量大于生附子的用量,这样才更稳妥。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医案中开出的四逆汤,并未说明附子用的是生附子还是炮附子,是忘记写了?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求教《四圣心源》中提到的煎煮方法下一篇:头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