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22|回复: 13

许叔微谈“桂枝汤”中的“芍”和“桂”

[复制链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3-10-22 1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许叔微谈“桂枝汤”中的“芍”和“桂

许叔微是宋代著名医学大家,伤寒论经方派的创始人,有多部医书传世,特别是有关伤寒论的书写了多本。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但桂枝汤中的是桂枝,还是肉桂?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人们多有争议。芍药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是不分赤芍、白芍的,《伤寒论》》里面没有写用赤芍、白芍的。《太平太平圣惠方》里用的是赤芍。《海上方》用的是白芍。许叔微认为,赤芍、白芍有补泻之别,赤芍是泻,白芍是补,桂枝汤治表虚中风、卫强营弱, 卫强靠桂枝祛风,营弱靠白芍养营。因此,桂枝汤用白芍,不用赤芍。关于桂枝。宋代以前,桂枝汤中的“桂”桂枝、肉桂不分,桂枝汤是适用于外邪表证,桂枝是通阳的,用之散表邪的。肉桂是补命门火的,怎么能用肉桂呢?所以桂枝汤,“桂”一定用桂枝,不能用肉桂,“芍”一定用白芍,不能用赤芍。




上一篇:黄连解毒汤
下一篇:学习杨麦青伤寒论研究

3

主题

0

积分

1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22 11: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坚持认为是赤芍和肉桂的,用这种“桂枝汤”给病人服用一下,有没有效果更可知道了。何必老是争来争去的。

西医说中医不科学,就是这样,自认为的东西多,实践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3-10-22 11: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的读过许叔微的书?

建议楼主再把许叔微的书仔细认真看看,推究一下他说的“桂枝”具体应该是什么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3-10-22 1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叔微 《伤寒九十论》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一):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
    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3-10-22 1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如何解释?如果是你认为则无不可,为何说成古人之说?桂枝汤中芍药是赤是白有关如何理解桂枝汤证的实质。如果是赤芍,则营弱解释成疑待考。即桂枝汤证无阴虚,芍药之用不为补阴。自汗出之汗非阴分之汗。漏汗之汗亦非,所以但加附子助固卫阳为治。此亦解释为何相比自汗出,漏汗不止之出汗更多更严重,不加补阴之芍药反加助阳之附子之理。仲景不怕亡阴?如果是用白芍补阴分之不足,则漏汗不止更当加白芍,而不是但加附子。所以桂枝汤所用当为赤芍,且不为补阴。条文营弱者自汗出如何做解是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7

积分

108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7
发表于 2013-10-22 15: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学中医必须要亲自读古人的原文,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7

积分

108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7
发表于 2013-10-22 15: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旁听南中医的某老中医讲《伤寒论》谈到芍药时,我印象中他好像是这么说的:古代的白芍和牡丹一样,是观赏类植物,比较贵,而赤芍则漫山遍野都是,很廉价。另外白芍的根系比较深,汉朝医生是一遍采药一遍治病的,白芍的根很难挖出来,而赤芍则简单的多,随走随采,放在身后的药篓里。再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桂枝汤的芍药为赤芍,而不是白芍。至于桂枝,他倒认为就是当代的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872

积分

55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72
发表于 2013-10-22 16: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盲人摸象 的帖子

盲人摸象:我旁听南中医的某老中医讲《伤寒论》谈到芍药时,我印象中他好像是这么说的:古代的白芍和牡丹一样,是观赏类植物,比较贵,而赤芍则漫山遍野都是,很廉价。另外白芍的根系比较深,汉朝 .. (2013-10-22 15:59) 
人许叔微说的就是用赤芍
我以伤寒论序为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872

积分

55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72
发表于 2013-10-22 16: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许叔微说的就是用赤芍,你读错了吧
我以伤寒论序为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0

积分

30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13-10-22 17: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楼主真的读过许叔微的书?

建议楼主再把许叔微的书仔细认真看看,推究一下他说的“桂枝”具体应该是什么东西。 (2013-10-22 11:57) 
楼主水平实在太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0: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楼主真的读过许叔微的书?

建议楼主再把许叔微的书仔细认真看看,推究一下他说的“桂枝”具体应该是什么东西。 (2013-10-22 11:57) 
汤老师。此贴内容摘自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因人们比较关注此问题,故将其转贴。汤老师质疑,可参考此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3-10-23 16: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一半,是为了让想真弄清楚的人去看看原著。

许叔微的芍药观点,以前在《芍药》考证贴后跟网友思玥讨论过。许叔微的“桂枝”跟“天之君子”讨论过。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相关内容看了,任氏是有疏忽的,影响大,很不好,不要太迷信权威。他研究各家学说,重理论,大概看了许叔微《伤寒发微论》,没有认真看《伤寒九十论》,许叔微关于芍药的观点有相反的两种,相互矛盾。但是其实应该以《伤寒九十论》所说为准,因为这是他70岁时候的收官之作。

我估计任氏是没有看过《伤寒九十论》的,因为首段就是说用赤芍,看过的人不会忘记。如果任氏真看过还这么说,那治学就很有问题了,篡改前人观点,携带私货。

任氏是知道宋代以前桂枝汤有用肉桂的,但他论桂枝,大概也不清楚宋代的“桂枝”具体是什么东西,而想当然地以为就是今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3-10-23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时代的“桂枝”具体是指什么,最好还是先研究一下唐宋的官修《本草》的定义。

南宋许叔微成书于公元1132年的《伤寒九十论.桂枝证(三十一)》的医案反应了当时相关的历史状况: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许叔微说“桂枝轻薄者”。应是薄枝皮。这个可以参考唐宋本草所论。

许叔微开方是“桂枝汤”,而病家(注意是张太医家)用的是“肉桂”,这种情况在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之所以当时会发生这种事情,正说明当时的病家及医家还基本认为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南宋以前用药的传统习惯还在,不是很讲究的医家还没有象后世那样区分它们两者。这段医案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当时的桂枝和肉桂基本就是稍有区别的一类东西,常人,甚至医家还多认为它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二是说明桂类药药用部位在两宋开始逐渐分化,但南宋1132年时这种分化还未被普遍接受,即还没有完全定型。《伤寒九十论》属于医案名著,此则医案无疑更促进了桂类药药用部位的分化。

这则医案的效与不效,许叔微认为是“桂”皮的部位不对的原因,如果是单方,这较有说服力,但从逻辑角度看,前后的变量较多,并非唯一,所以取效是否真因为易厚桂为薄桂还难以确定,只能是许氏个人观点。

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论桂枝肉桂》中也论述了肉桂、桂枝皮功用不同的观点:“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今人例用之”一句,足见当时医家还是普遍混用的。肉桂与桂枝皮的效用分化,许氏在历史上应该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正因为宋代时,肉桂与桂枝都是“皮”,所以《普济本事方 治药制度例 》中只有一种交代“桂∶去粗皮,取心用,不见火。”在《普济本事方》卷八中,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中的“桂枝”都同样简略注明“去皮,不见火”。

今天所用的“桂枝”,大概主要是历史上“桂枝”越用越薄,最后细成小枝条了。这种枝条东西大概清代之前叫“柳桂”或“桂枝尖”,还不叫“桂枝”。

这里不讨论枝皮、枝条尖谁更好的问题,只讨论许氏所说的“桂枝”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3-10-23 17: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认为唐宋的“桂枝”(枝皮)接近今之“肉桂”。

主要是因为今天的桂类药物基本多是种植的,所谓肉桂或肉桂粉,给你枝皮就不错了,药农还指望桂树产叶子炼油以及嫩枝加工商品,谁舍得轻易去割那干皮,树木非死即伤的,虽然现在有新技术,取皮后用药水涂使之重生,但也是残忍和伤树木的事情。

唐宋时的“桂枝”与今肉桂或桂枝相较,还是更接近今肉桂。

古代(宋——清间)的肉桂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树干皮才入药。如今那些五、六年树龄的所谓干皮肉桂在过去根本就不能当肉桂入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5:06 , Processed in 0.33047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