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42|回复: 5

[原创]经络体系和汤方体系不容混淆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7-6-6 21: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络体系和方药体系不容混淆
    马文辉 主题词:针灸经络 方药辨证 理论体系
提要:全文通过对中医两大理论体系的分辨和澄清,理顺和解决了历史上许多悬而未决、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中医未来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
祖国医药学的两大遗产:一为针,一为药。历代医家针药并举,身兼二能,使针药互为补充,成为有机一体。从临床来看待这一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理论上把二者混为一谈则造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极大混乱。
一、两种学术体系源流考
上古医学演变的史料,文献可考的。第一、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完成《黄帝针经》,发展为后来的《灵枢经》。第二、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完成《神农本草经》,发展为后来的伊尹《汤液经法》。从史籍可推其传承者,华佗为针经一脉,仲景属汤液一支。到了两晋时代,皇甫谧总结了汉以前的针灸成就著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王叔和整理编撰了仲景遗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传承授受,周秦至两汉之际,尚有可推见者,魏晋以后,医家的传授世次虽然中断,但简编缀辑者大有人在,使针药得以延续和发展。至宋元以后,针药出现交错融合,理论体系混同为一,不同的学术流派涌现出来,中医药进入了战国时代。
二、两种学术体系基本理论的渊源
中医理论是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杀死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当求其本”。中医学离开了阴阳学说,其理论就不复存在。
1、经络学说体系的形成。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内经》中的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起到了促进、规范和完善的作用,这是医学在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自此,三阴三阳作为手足十二经脉的代名词广泛应用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症候、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领域,这在当时医学界成为一种时尚和定理。然而,经络学说最具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还是针灸治疗体系。
2、汤方辨证体系的形成。从单味药到复方治病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并且没有成熟理论作指导,完全停留在经验医学阶段,相对于针灸治疗理论上显得就要落后许多。然而,面对大量的瘟疫流行,以经络学说指导的针灸又显得无能为力,《素问•热论》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药物治疗在不断的反复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许多身怀绝技的经方大家,《汉书•艺文志》就记载有经方十一家。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广泛吸收前人经方经验的同时,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把凌乱无章的方证归纳入一个崭新的辨证论治体系之中,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自此,方药治病从感性经验一跃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规范。
《伤寒论》虽然仍采用了三阴三阳的哲学思辨框架,但他完全从经络学说中摆脱出来。他以三部定位划分表证、里证、表里证,以六时辨病区分发热类型,以六证分型鉴别寒热虚实,以脉证单复来定论治方药。 L
三、三阴三阳在经络学说和汤方辨证中名同实异
手足十二经脉分别以三阴三阳来命名,它们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阴之脉、肝足厥阴之脉。
汤方辨证的三阴三阳是用来区分病时、病位、病性的。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厥阴主表,阳明、太阴主里,少阳、少阴主半表半里;三阳主热实证,三阴主虚寒证。经络的三阴三阳和辨证的三阴三阳一个是为针灸治疗服务,一个是为汤方治疗服务,决不可因名称相似而混为一谈。
四、后世医家均未突破《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
1、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分别从火热论、攻邪论、养阴论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三阳证的辨证论治内容,补充了太阳阳明合证的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一批有效方剂。
2、易水学派对三阴证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李杲发明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胃汤等对少阴太阴合证有很好的发挥。王好古对三阴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一个提出了当归四逆汤是厥阴证的主方。张介宾在六味丸、八味丸的基础上发明了左归、右归等方剂,丰富和发展了少阴少阳合证的治疗方法。
3、温病学派在温热论的基础上,通过明清两代许多医家努力,叶天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少阳证营血分的论治,创立了如清瘟败毒饮、牛黄安宫丸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方剂;薛生白提出了湿热论,发明了许多三阴三阳合证方,如太阳太阴合证的藿香正气散、少阳太阴合证的白虎加苍术汤等;吴鞠通修正和补充了温病后期阳证向阴证转化的治疗方法,如增液承气汤、大小定风珠等。
统观后世医家的发展,都是对《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发挥和提高。寒温之争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只有把各家统一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




上一篇:[资料]《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法
下一篇:伤寒两地书(第60、61条)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3-2 22: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马大哥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3-3 2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s:111]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3-4 14: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s: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6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3-5 11: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s: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7-19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8:18 , Processed in 0.11964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