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8 0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傷寒論中有云: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炙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上述條文亦云過汗導致心陽虛,下焦寒氣上衝
余無言有一醫案:適有趙婦,年四十餘,以產後三日,及勞作于菜圃中。時或坐於土地之上,體虛受寒,始則陣陣腹痛,繼則氣由少腹上衝。群醫以為惡露未盡,多用行瘀散結之品,不效。其痛益劇。發則其氣暴起,由臍下直上衝心。粗如小臂,硬如木棒,病者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手足發冷。如此約四五分鐘,腹中積氣四散,氣息復歸,神情漸安。一日夜中,要發七八次至十餘次不等。延以一星期之久,始延余診。
余決為奔豚證,因欲試驗加桂枝一法,是否有此能力,乃用桂枝六錢,芍藥四錢,他藥準此比例。與服一劑,不效。再劑,亦不效。而病者則痛更加劇,體更憊甚,米飲且亦不進。余思不能再以病者為試驗品矣。乃將桂枝減為四錢,與芍藥等量,加頂上肉桂五分,囑令將肉桂另行炖沖與服。迨一服之後,其痛大減,脘腹之積氣四散,時時噯氣,或行濁氣。繼服二劑,其病若失。余經此試驗,適足證明桂枝無此能力。讀者之疑,可以決矣。蓋桂枝氣味俱薄,散表之力為專。肉桂氣味俱厚,溫裡之力為大。今用桂枝以代肉桂,何濟於事乎?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四錢,芍藥四錢,炙甘草三錢,上肉桂五分,生薑二錢,紅棗十枚。
按:此方一服之後,其痛大減,衝氣漸平。繼服二劑,獲得痊癒。
試問此案與上兩案同為氣由臍下上衝,亦皆過汗後所致,而先生兩個醫案中的脈象又不相同,臨床實際應用時應如何鑑別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