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194|回复: 14

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研究

[复制链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4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发表于 2013-5-8 1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研究(转自春秋楚子博客)

《古本康平伤寒论》(简称康平本,下同),系已故著名老中医叶橘泉先生藏书。1946年叶老“在极端艰困中,精疲力倦而自筹排版付印,印数极少,现在几似凤毛麟角”.1988年瑚南科技出版社采用原书版式出版。康平本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简称宋本,下同)在条文编排、文字内容、旁引嵌注等方面确有许多不同,对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兹就康平本与现行宋本可信度间题及校勘讹误略陈管见如次:
    一,康乎本的流传洲源及可信度
    康平本封面注“传〔日〕唐本《伤寒论》”,标明该书系传自日本的唐本。唐本与宋本之辨,一直是《伤寒论》版本之争的焦点。
    大冢氏作康平本例言云:“本书之传来,在大宝之前耶,将在天平以后耶,固不可考之,然袭藏传写,以及康平之时依然存其古态式,一嵌注旁书极分明,阔字以口示之,自足窥晋代之遗型”。康平为日本天皇年号,说明书名不代表作者。古态式指唐卷子式抄本,说明传入日本、仍保持着唐本的原貌.现行宋本载有林亿等校理的注解而康平本不载,又说明康平本是在林亿等校理《伤寒论》之前的版本。因而康乎本较好的保存了叔和编次之旧,更可从叔和编本追溯到仲景《伤寒论》的本来面目。
    大冢还在康平本例言中说:“晋宋之史,已记我通聘之事,及李唐兴,经史百家之学术多入于我,而医方药术渐致其盛矣”。日本很早就同我国往来,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更加密切,在盛唐文化发展的巾兴时期,《伤寒论》传抄十分广泛,孙思邈著《千金翼方》时,得《伤寒论》乃“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收录于该书九、十两卷。日人来唐,鉴真东渡,唐文化广泛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包括医药、政治、文学、建筑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卷子式唐本《伤寒论》在唐代或残唐五代传到日本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康平本版本
可信度相对较高。
    康平本传回我国系抗战时期,由日本人大冢敬节抄赠叶老,如叶老在1988年重印康平本的原序中云:“今蒙大家君以古本康平伤寒论交换拙著,骤得是书,如获至宝而惊喜不寐”。康平本的流传渊源可归纳为如下所示:
                                                                                      传日,丹波雅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编本--唐·卷子式抄本--
                                                                                      高保衡等
                        川越根川尚方--大家敬节
   中(康平本)--
                        和气朝臣(和气氏古本)
                            金·成本《伤寒论》
    校理本(宋本)--
                           明·赵开美本--现行宋本
    最后,传日本由大家敬节传至我国叶橘泉。

    二,康平本文字古朴,嵌注清趁,可窥仲景原貌
    就今版康平本而言,虽已无唐卷子本之旧式,但其间有嵌注,有旁书,有阙字以口示之,以符号“注”标明嵌注,以“经”标志正义,且文字古朴,条理清楚,原文与叔和批住各自分明。而现行宋本则将叔和批注杂揉贯穿于正文之中颇多,鱼目混珠,诚如大冢先生云:“宋后之诸本其旁书嵌注多混入本文,阙必有滥补,有残削,伤意灭义者不为勘。又有分一章为二三章者,有合二三章为一章者,有转倒次序者,后世人古书改审之罪信不为轻也”。兹略举数例示之:
    1、宋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清龙汤主之”。本条康平本中“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为叔和旁注,先贤虽对上文未疑为叔和所注,但也认识到上文置于此处不合理,如汪苓友云:“小青龙汤主之,当在服汤己之上可知”,钱天来亦云:“小青龙汤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
    2、宋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也,……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康平本中“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也”为叔和嵌注,“衄乃解”作“衄乃愈”为叔和旁注,考其文理.“此当发其汗”句与“衄乃愈”句均为对前文的说明,去除后经文更加通顺,即以“阳气重故也”说明“剧者必妞”的原理.况47条便是阐述“自衄者愈”的经文,“衄乃解,,显为叔和参考47条对46条的批注。是故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所著二版《伤寒论译释》中张兼善疑云:“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气重之下。岂有衄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之理乎”。去除“衄乃愈”这一叔和旁注,疑问当自然释除。而“此当发其汗”句亦为叔和通顺文理之注,去之更显经文简炼朴实,故谓之经文亦不足为实。
    3、宋本94条载“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康平本“但阳脉微者,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为叔和嵌注。历代注家对‘脉阴阳俱停”,论讼不一。不论怎么论讼,试想既然脉阴阳俱停,还有什么脉象可辨?显然“但阳脉微者---”句为叔和之误注,绝非仲景原文。
    4、宋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康平本中“消渴”“吐蛔”均为叔和旁注。宋本将“消渴”“吐蛔”两个症状续入正文,从根本上混淆了厥阴病提纲的涵义,以致柯韵伯等将这两个症状作为厥阴病主证加以论证,把蛔厥与厥阴病混为一谈,这种误解延续至今,为害匪浅。
    此类条文大量存在于现行宋本中,有待作认真细致的校勘,纠偏正误。
    三、关于现行宋本的几个向题
      吴永贵在《国医论坛》1989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确实基本保持了仲景原貌”,“宋代校订的《伤寒论》也是基本可信的”。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但现行宋本是否较大程度地保持了仲景原貌?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疑点和问题。
      1、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是造成唐抄本绝迹的主要原因。宋本的来源是高继冲进献朝廷的唐本,由高保衡、林亿等校理出版,唐宋年代相去不远,所以说宋代校理修订的《伤寒沦》是基本可信的。但其后北宋南渡,金人兴起,以致元灭金、宋,在此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除成本《伤寒论》问世外,再无宋本再版,及至明·赵开美方再次梓行,从此国内学者莫不宗之.此即现行的所谓宋本,开美本是否真正宋本原貌,由于宋明两代相去久远,开美本的来源又不甚分明,当存疑待考。
      2、以康平本校勘现行宋本所发现的几个明显差异:
    (1)内容上的差异:与康平本相较,现行宋本多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及以下六个章节。以上内容一直是争议较大的部分,注家多认为不是伤寒论原为而系王叔和所增益.今康平本中未载。说明增益者非叔和而是后人。
    (2)注解上的差异:前面谈到康平本中叔和嵌注、旁注均有明确的标记,而现行宋本则将叔和嵌注、旁注的内容全部混入正文。还有一些显然不是《伤寒论》原文的字句,如小青龙汤方条下注“且芫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下注“疑非仲景方”,蜜煎方条下注“疑非仲景意”等均混入正文。这种明显系后人注解文字混入正文的现象,说明现行宋本《伤寒论》可信度的确存仁一些问题。
    (3)编排体例上的差异:“康平本无条文编号,其章节纯系自然而成,保留了古朴风貌。开篇为伤寒例,辨太阳病分为四篇,其中两篇在辨太阳病字样下分别标明为痉湿暍和结胸,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大阴病,辨少阴病各一篇,辨厥阴病二篇,其中一篇在辨厥阴病字样下标明为霍乱,最后是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标题简明扼要,没有“脉证并治第--”的字样。
    另外,现行宋本在很多条文中较康平本多之、平、者、也类的修辞语(字),虽于文润色不少,但却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伤寒论》古朴简炼的特点,并造成一些内容上的混淆。
    《古本康平伤寒论》回归我国已五十余年,由于解放前印数极少,流传不广,新版问世时间亦不长,故至今尚未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然而康平本与现行宋本相比较,其版本文字古朴,注解与正文排比分明,保留了叔和编次之旧,可信度大,可从中窥探仲景《伤寒论》之本来面目,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真实可信的版本。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zhib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伤寒论版本流传
下一篇:《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转帖)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3-5-8 1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实验录》作者姜佐景先生认为,此本或许是扶桑国后人编撰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施建邦先生的博士论文。但我个人觉得此本还是有较大价值。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5-8 14: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超尘教授写的宋本伤寒论访书记可参,其比较有权威性。全国经方论坛第一集有讲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4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15: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是说施建邦博士的(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一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4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2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佐景通过一些条文推定康平本为伪本,可是叶橘泉钱超尘教授却很推崇这本书,究竟康平本是不是伪本,谁能告诉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3-5-9 0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仲景弟子 的帖子

仲景弟子:姜佐景通过一些条文推定康平本为伪本,可是叶橘泉钱超尘教授却很推崇这本书,究竟康平本是不是伪本,谁能告诉我? (2013-05-08 21:34) 
古人抄医书一般不过为了实用,把内容全抄下来就行了,搞哪些退格之类的干什么?

青铜器行家高仿的青铜古董常令专家走眼,但破绽常是锈色太合规矩了,“真”到没有自然感。

康平本的问题就在于它太符合学术考据家考据的规矩了。

桂林本也有这个问题,把伤寒论中所有难通的、破缺的地方全改通顺了。两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有些乱码、破缺是很正常的,太“完美”了反而就不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4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7: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先生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3-5-9 08: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太在意那些,都可以参考,关键是实践检验,否则说再多也无用。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3-5-9 11: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古人抄医书一般不过为了实用,把内容全抄下来就行了,搞哪些退格之类的干什么?

青铜器行家高仿的青铜古董常令专家走眼,但破绽常是锈色太合规矩了,“真”到没有自然感。

....... (2013-05-09 01:19) 
凡是在书里面使用“桂枝”这个词语的,一律都是宋朝之后的本子。

先生,这个见解如何?

唐以前根本没有“桂枝”药物名称。所以,什么康平本,康治本,辅行诀,桂林本一律都是后人根据宋本伤寒论编造而成。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5-9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非仲景意  应该是林亿校正时加入,这与麻桂各半汤等方后解释是相同目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3-5-10 01: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金针徐风瑞 的帖子

金针徐风瑞:凡是在书里面使用“桂枝”这个词语的,一律都是宋朝之后的本子。

先生,这个见解如何?

....... (2013-05-09 11:12) 
这个也不敢绝对,只能说目前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唐朝之前有用“桂枝”药物名称的。不过《唐本草》有提到药物“桂枝”,大概写《唐本草》时期及之前已有所出现。前到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估计就算有也不多见。

还有一个就是后人抄医书或校正医书刊行,有按当时情况自以为是改写药物名称的情况。所以也不能都简单这样判断,考证东西不容易的。还是综合考证比较可靠。论据多些可靠。

近日正为“桂枝”困扰,《辅行诀》前34方用“桂枝”多于“桂心”。且“桂枝”多出现在补汤中。用“桂枝”药名多于“桂心”的情况的确是出现在北宋之后,但南宋之后医家多将“桂枝”用于外感方,一般不会用于补汤中。所以困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3-5-10 17: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这个也不敢绝对,只能说目前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唐朝之前有用“桂枝”药物名称的。不过《唐本草》有提到药物“桂枝”,大概写《唐本草》时期及之前已有所出现。前到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 .. (2013-05-10 01:31) 
就是因为模仿抄写的宋本伤寒论啊。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3-5-12 0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金针徐风瑞 的帖子

金针徐风瑞:就是因为模仿抄写的宋本伤寒论啊。 (2013-05-10 17:36) 
宋代官本三本仲景医书都用“桂枝”,无“桂心”,而《辅》前34方 ,两者都用;从第一、第二方看,作者清楚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前34方中用“桂枝”的方剂,有的与仲景有关,有的看不出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3-5-12 0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在清代之前,甚至清初,多数医家都清楚两者是稍有差别的同种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73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9-12-24 0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平本 有一定的可信度。  格式是从唐 抄过去的,肯定是原汁原味的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7:43 , Processed in 0.16619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