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737|回复: 1

《伤寒论》病因辨证系统与方法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491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491
发表于 2012-12-29 1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病因辨证系统与方法
                          王兴华 王光耀
    《伤寒论》中所述及的病因主要有外感、误治、劳复等。关于外感病因的论述很多,主要有寒、风、暑、热、湿等。据气象物候学家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描述,东汉时代的气候比现在寒冷,以之推测当时外感病因以寒邪居多,故以“伤寒”命名,是有一定根据的。再从原著内容来看,所论病因也确以寒邪为主。如太阳病篇所论述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等都与寒邪密切相关。寒邪致病特点在这些方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寒邪损伤阳气或郁遏阳气所致的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紧等。寒为阴邪,固多伤阳,但寒邪也易郁而化热,转为热病,《素问·热论》中就有“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描述,故寒邪为患在三阳病其它病证中也多有体现。而三阴病中表现为阴寒的病证尤为明显。寒邪为病固多,感受风邪者亦复不少,且风寒之邪常合并为病,难以截然分开。论述风邪为病者,多以“中风”称之,原著中言及“中风”的有18条,伤寒与中风同时出现的有3条。因中风而致的病证表现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关于温、暑等火热性质的病邪,原著中直接论述的虽少,但仍可窥其端倪,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等。再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药所治的病证,都是阳热之证,从“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的角度推测,当为温、热、火、暑以及“疫疠”等病邪致病。湿邪致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内湿者,常水湿并称,如“心下有水气”等。外湿者,常与风邪相兼,如“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等。

    除此之外,医生治疗不当,也常为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原著中论及误治的条文多达115条,将及全部条文的三分之一,当不容忽视。误治的方法较多,如误汗、误吐、误下、误火等,并介绍了救误的具体方法与方药。

    关于劳复,原著还列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专篇,论述大病初愈,因劳、因食等而致病情复发的辨治,体现了病后调摄的康复医学思想,是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一篇:《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观
下一篇:浅析张仲景苦辛法的临床运用
曲高和寡,君子失众;阳春白雪,小人朋党。

62

主题

3713

积分

19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713
发表于 2012-12-29 13: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竺可桢的文章明明说汉代的气候比现在暖和,中原有大量竹子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3:28 , Processed in 0.06609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