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82|回复: 19

四逆与四顺——兼论四逆汤中是否有人参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12-6 15: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逆与四顺——兼论四逆汤中是否有人参

      前段时间有网友提问四逆汤中到底有没有人参?缘由是《桂林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有人参。从我搜索古代主要方书来看,并不见有人参的“四逆汤”。增加了人参的“四逆汤”在宋本《伤寒论》中叫“四逆加人参汤”或“人参四逆汤”,也有的方书叫“四顺汤”。

一、        关于“四逆汤”

      宋本《伤寒论》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宋本《金匮玉函经》同。

      《千金翼方》中《唐本伤寒论》同。

      《太平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的“四逆汤”药味相同,但三味药都是一两。

      历史上其实还有其他类型的“四逆汤”。

      《脉经》[ 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有“附子四逆汤”:“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无方。可能就是“四逆汤”。

      《外台》[卷第十四 风失音不语方八首]有:“又四逆汤。疗卒中风不能言。厥逆无脉手足拘急者方。山茱萸、细辛、干姜(炙各一两)甘草(三两炙)麦门冬(一升去心)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菜。(出第九卷中)肘后疗卒不得语方。”

      《外台》[卷第六 霍乱后脉绝手足冷方四首] 有:“千金四逆汤,主多寒,手足厥冷,脉绝方。(千金是形容词,不是〈千金〉)吴茱萸(二升)当归(三两)桂心(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生姜(八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九味切,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旧方枣二十五枚,今以霍乱法多痞,故除之,若除枣入葛根二两佳。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短剧〉同,仲景伤寒论此方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霍乱诸方 ]:“治伤寒。霍乱吐利。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宜服四逆汤方。甘草(炙微赤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以上各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

       《太平圣惠方》[ 卷第十一.治阴毒伤寒诸方]:“治阴毒伤寒。脉候沉细。四肢逆冷。烦躁头痛。四逆汤方。干姜(炮裂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甘草(炙微赤锉)白术当归(锉微炒)(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之。”

      《桂林本伤寒论》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二、        关于“四顺汤”

      宋本《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宋本《金匮玉函经》中叫“人参四逆汤”,方同,四味药人参排最前。

      《千金翼方》中《唐本伤寒论》中“四逆加人参汤”同宋本《伤寒论》。

      《太平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无此方。

      鉏桂祥 俞雪如 的《<康治本伤寒论>与<康平本伤寒论>》一文说这两本书的“四逆汤”中有人参,不知是哪种版本,我看到的日本安政五年(1858)京都书林刻本《康治本伤寒论》的“四逆汤”没有“人参”,且“甘草”笔误成“草草”。日本康平三年(1060年)丹波雅忠藏本《康平本伤寒论》的“四逆汤”也没有人参。《康平本伤寒论》“四逆汤”作“回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作“回逆加人参汤”,“四逆散”作“回逆散”,药味、分两都同宋本《伤寒论》。

      “四逆加人参汤”或“人参四逆汤”汉代之后被称为“四顺汤”,但药物分量有所变化。

      《脉经》[ 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脉经》中是“四逆汤”和“四顺汤”并列存在。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方\霍乱第六 四顺汤] :“治霍乱转筋肉冷汗出呕者方。附子(一枚)人参、干姜、甘草(各三两)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四顺汤”之前就是“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并列一处。

      《千金翼方》[卷第十八•杂病上\霍乱第一 四顺汤] :“主霍乱吐下腹痛、手足逆冷方。大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人参甘草(炙,各一两)上四味,咀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外台》 [卷第六 霍乱吐痢方一十二首]有:“又霍乱吐痢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外无热,脉微欲绝,或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又四顺汤,与前疗同,常用此方。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附子(二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温分三服,转筋肉冷,汗出呕哕者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千金》同,《删繁》、《范汪方》云:利甚者加龙骨二两妙)”。

       《千金》、《外台》都是四顺汤、四逆汤并存的。

       《医心方》[卷第十一 治霍乱手足冷方第十一 ]有以下内容:“《录验方》∶霍乱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外无热,脉微欲绝,或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顺汤主之方: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附子(二两)甘草(三两)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转筋肉冷汗出、呕者良。(《短剧方》同之。)”

      《医心方》中四顺汤还有五味的——加当归二两,《僧深方》是加龙骨二两。如下:

      《医心方》[卷第十一 治冷利方第二十]:“《范汪方》治寒冷下利方:干姜(四两)人参(三两)桔梗(四两)附子(四枚,炮)半夏(三两,洗)凡五物,下筛和丸,平旦服五丸如梧子,日再,渐加,勿热食。
      又云:四顺汤治逆顺寒冷冻饮料食不调下利方: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当归(二两)附子(一两)干姜(三两)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今按∶《僧深方》加龙骨二两。)
      又云:四逆汤治下利清谷,身反恶寒,手足逆冷,此为四逆,四逆汤主之,相视病患与方相甘草(二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

      《医心方》也是“四顺汤”、“四逆汤”并列一处。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七 治霍乱四逆诸方] 有:“治霍乱。吐下腹痛。手足逆冷。四顺汤方。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人参(一两去芦头)干姜(一两炮裂锉)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
      《太平圣惠方》在卷八、卷十一、卷十二都有四逆汤。此书也是四顺汤、四逆汤并存。

三、分析讨论

      由于《脉经》(公元三世纪)、《范汪方》(约308-372年)中已经“四顺汤”、“四逆汤”并列(见《医心方》引用)。葛洪(公元283——364年)《肘后救卒方》中也说“凡治伤寒方甚多,其有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而药难尽备,且诊候须明悉,别所在撰大方中,今唯载前四方,尤是急须者耳”(此句确定是葛洪原话)。可见在汉代之后不久,就有医家将“四逆加人参汤”称为“四顺汤”,估计是模仿四逆汤起的名字。四逆汤与四顺汤古典中一贯是同时存在的,来历已古,四逆不是四顺,两者区分得很清楚,至少元代以前的医家都很清楚,两方所治疗相类而有所区别,从药物分量上看,“四顺汤”更象是“通脉四逆汤”加人参。而且从相关的论述来看,那时治疗霍乱吐痢之类的首选方就是理中、四顺,不行再考虑别的方剂。

      我搜索了宋初之前的主要方书《太平圣惠方》、《千金》两书、《外台》、《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博济方》等,未见有称“四逆汤”者是含人参的,甚至那些非标准的“四逆汤”,所增加的药物也没有一个是属于“寒”药的(《本经》中的人参“微寒”——尚志钧辑本),基本都是热药。可见当时医家对此方的温热性质的维护。

      网上有一篇《四逆还是四顺》的文章,作者不知何许人,大概是台湾某位中医给学生讲课的内容,其中以为古代“四顺汤”是“四逆汤”的别名,这大概是古书没认真读。

      如此看来,《康平本伤寒论》“四逆汤”作“回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作“回逆加人参汤”,而药味分两同宋本《伤寒论》。这不令人起疑是很难的。虽然有的学者长篇大论地论证了“回逆”的合理性,也能言之成理,但还是难脱嫌疑的。我看倒不如认为是作者或传抄者自以为是的改写来得实在,毕竟《伤寒论》中四逆方出现多处,而《康平本》全改成“回逆”,笔误是不可能的。而若说或原本为“回逆”也不太可能,因为除《康平本伤寒论》以外,似乎未见其他古书有将“四逆汤”称“回逆汤”的,孤证不为定论。

      如果改个名字而药味、分两不改的《康平本伤寒论》还是令人起疑,那么混淆四逆与四顺,将“四逆汤”中改加人参成四味的《桂林本伤寒论》就更不用说了,其作者估计还是古书看得少,不知古有“四顺汤”。我怀疑《桂林本》的作者是受了柯琴的影响。柯琴于公元1669年作《伤寒论注》四卷,在《伤寒论注》[卷四 四逆汤证上] 柯琴说:“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疼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用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因本方之脱落而成之耳。”柯琴认为“四逆汤”应该有“补”的人参,尤其是“通脉四逆汤”。尽管柯琴这么认为。但他论后所列的附方还是老老实实的遵照古典,未敢擅改。柯琴虽为博学之士,但似乎也不知古方另有“四顺汤”。明末清初,正是人参如日中天的时候。早于柯琴有无医家如此认为就不知道了。单以此推测,《桂林本伤寒论》的成书或在1669年之后。

      《伤寒论》中“四逆汤”、“四逆散”的命名的确是比较异类的,这个自古应该就有医家注意并疑惑过,并出现各种解释“四逆”的论述。传统中医方剂的命名大略有两类,一是“主药+剂型”式命名,甘草汤、黄连丸之类;二是“方效+剂型”,下气汤、大陷胸丸之类;“四逆汤”辈是回阳救逆的,却使用了一个描述症状的方名,有些不伦不类,我以为这并不奇怪,正表明了此方剂的古老,在《伤寒论》之前一段时期,方剂的命名主要是“治……方”(省略处是描述所治症状),这种命名方式可参考《武威汉简医方》,“四逆汤”可能正是某古老“治……四逆……方”演变而来,方名没有进化完全,带有古方名的遗迹。而可能在张仲景之前就叫“四逆汤”了,且是名方,以致张仲景也没敢擅改方名,照用了这个名字。

      我过去曾写《四逆与四厥》一文,提到“逆”字的一种解读。查字典就知道“逆”的本义就是“迎、迎接、迎着”,“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而战国、秦汉时代以“逆”为“迎”是很常见的,而“迎”又有“接”、“合”的意思,所以常用词有“迎接”、“迎合”。因此“四逆汤”也可以认为是“四迎汤”、“四接汤”的意思,因为经脉闭塞不通了,气血断流到达不了四末,所以要用“通脉四逆汤”这类热药温通经脉把气血迎回来,使中断的经脉气血相接。如果这样解读四逆,那么“四逆汤”的命名就属于“方效+剂型”了。“逆”的本义似乎古来未有医家注意到。或许汉代的仲景因为清楚“逆”也可作“迎”解,才采用或保留了这个一语双关的命名?汉后命名“四顺汤”的人不知是否知道“四逆”有这个意思?
      秦汉时代的关东、关西大约是以函谷关为界的,关西就是今陕西、甘肃以至西北一带, 西北地方寒冷、多風沙,伤寒是常见病,中国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伤寒”方基本都出自这一地区,典型的就是《武威汉简医方》中的治伤寒方。“四逆汤”辈的组方如果是关西传出来的,如按上面的解释,就不应叫“四逆汤”了,而应叫“四迎汤”。所以这一标新立异的解读也有些问题。不过南阳、洛阳一带属于关东。另外,出土的这些伤寒方组方比“四逆汤”要复杂,似乎还不如“四逆汤”古老,《本经》中“天雄”生“少室山谷”(河南登封),乌头出“朗陵川谷”(河南确山),附子生“犍为山谷”(四川犍为),或许“四逆汤”是源自这些地区?

      以上关于“四逆汤”名的两种推测,不知哪种更接近历史真相?或许还是第一种?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12.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5
zhiban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经方治疗急性肾炎
下一篇:仲景学术探微之少阳病

21

主题

1058

积分

56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钱塘江畔参气立,侣山

Rank: 4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2-12-6 2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知道"四顺汤"!
经方者,水火之剂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82

积分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82
发表于 2012-12-6 22: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四逆与四顺

我还没听过四顺汤,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2-12-6 23: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四逆的解释有理,不过厥逆如何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0: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些问题的,再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黄煌 的帖子

黄煌:汤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四逆的解释有理,不过厥逆如何解释? (2012-12-06 23:02) 

厥 (经脉)气闭 、中断的意思。所以《刺节真邪》说治厥者,先要温通经脉。
逆  厥逆的逆是不顺,是引申义。《脉书》说“气者,利下而害上”,气的反方向就是“逆” (气上而不下) 。逆的表现就是四末渐向上退热变冷。古人认为厥和逆都可导致四末变冷。

厥逆用于头部就是闭气昏倒,厥逆用于四肢就是拘急抽筋、肤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2-12-7 11: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逆,迎也,这个解释确实很好,这样解释,四逆就不再是症状,而是疗效,符合伤寒其他方剂的命名规律。但是,书中以四逆汤治厥逆,厥逆、四逆并提,恐怕这个逆字不会各作一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逆,迎也,这个解释确实很好,这样解释,四逆就不再是症状,而是疗效,符合伤寒其他方剂的命名规律。但是,书中以四逆汤治厥逆,厥逆、四逆并提,恐怕这个逆字不会各作一解。 (2012-12-07 11:58) 
这个也考虑过,有一定道理,汉代的仲景应该是清楚逆字的本义的。

或许正因为此,他才采用或保留了这个一语双关的命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2-12-7 17: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这个也考虑过,有一定道理,汉代的仲景应该是清楚逆字的本义的。

或许正因为此,他才采用或保留了这个一语双关的命名? (2012-12-07 15:12)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相当小,倒觉得康平本作回逆汤,更似本来面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我觉得这个可能性相当小,倒觉得康平本作回逆汤,更似本来面目。 (2012-12-07 17:04) 
从推理角度考虑,回逆汤的可能性极低。

《伤寒论》里四逆是很多处出现的,谁都不可能全部笔误。且非《康平本》系统的《伤寒论》版本又有多种,这些系统的《伤寒论》都抄错了就更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3: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逆汤主阴盛阳虚,加人参助阴气,故四逆汤一定无人参。
385:利止亡血,用四逆汤加人参,是阴寒得去,要兼补阴血了,故加人参。
仅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12-8 1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逆若作迎,接解,意近顺,而非反义。四逆即四顺。四逆是否气阳两虚而有人参?以独参汤救急崩,是能急补阴血否?我启蒙老师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人参以大补元气而回阳救阴,非本补阴之用。仅供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12-8 14: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0、337条是不是对四逆的解释呢?双手双足逆冷,是不是四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2-12-8 16: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从推理角度考虑,回逆汤的可能性极低。

《伤寒论》里四逆是很多处出现的,谁都不可能全部笔误。且非《康平本》系统的《伤寒论》版本又有多种,这些系统的《伤寒论》都抄错了就更不可能 .. (2012-12-07 23:07) 
四逆可能不是笔误,而是有意为之。假设早期某个抄写者看到“四”与“回”的抄写混乱之状,取四而舍回,就可能造成目前的情况。当然,这只是个臆想。

如果先抛开考据不说,光是从方名本身来看,回逆汤比四逆汤更合理更贴切,若说仲景用的真是四逆汤,还真不太好接受~~。不过,估计在下一个千年之中,四逆汤之名仍将继续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里四逆是很多处出现的,抄错的只能是少个别,后人看见这种混乱情况,一般会取最多出现的那种为准;再退一步,如果四与回都多次出现在同书中,后人更可能取“回逆汤”而不是“四逆汤”。再再退一步,恐怕还要注明“一说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那些看伪《康平本》的学者而言,“回逆汤”之“回”是一根针,虽然细小,却是一针见血。他们认为这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搜索了宋初之前的主要方书《太平圣惠方》、《千金》两书、《外台》、《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博济方》等,未见有称“四逆汤”者是含人参的,甚至那些非标准的“四逆汤”,所增加的药物也没有一个是属于“寒”药的(《本经》中的人参“微寒”——尚志钧辑本),基本都是热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查了一下,其实《脉经》中已经是“四逆汤”和“四顺汤”并列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12-9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经》[ 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有“附子四逆汤”:“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无方。可能就是“四逆汤”。
前有: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9:52 , Processed in 0.18761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