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97|回复: 0

江厚万贴:集创良方祛百病(陈树森医案评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1 16: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集 创 良 方 祛 百 病
——陈树森经验方治案按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树森教授积半个多世纪临证之心血撰著而成《百病良方·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一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丰富而平实,论点鲜明而允当,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一读。尤其所载陈老自拟各科经效验方100首,既渊源有自,又融入己意;释方述药,缕析条分;应用指征,扼要简明。与众不同的是,每方所列释项,除方解(原按)之外概附以临证实录,这对加深读者准确理解方义与灵活运用所举方药于临床,必大有助益,良苦用心,可谓昭然。兹选录该书中十五个病证(三十三首处方)之治案,聊附评述,供同道赏析。
、感冒方治案评述
1银翘合剂
适应证:风热感冒,咽红喉痛,目赤发热或咳嗽痰黄等。
药物组成:板蓝根、银花、连翘各30g,荆芥(后下)10g.
制法与用法:煎成50%浓液,每服30~60ml13次。儿童酌减。服药后多饮水。
随证加减:咳嗽加生甘草、桔梗、杏仁各10g;咽喉肿痛加锦灯笼、山豆根各10g
注意事项:风寒外感忌用。
1  靳男,20岁。19703月诊。
患者发热头痛,咽喉红痛,咳嗽痰黏黄,咯不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予上方加味,每服60ml13次。第2天热退,第4天咳嗽、咽喉红痛均解而愈。
原按:荆芥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板蓝根清热解毒,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解血毒,现代研究表明,它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李时珍称其为“疮家圣药”,现代研究表明,它能抗菌消炎、降温;组成复方为治疗风热感冒,上焦不宣之良方。
2. 加味葱豉汤
适应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嚏多、流清涕,肢楚无汗,咳嗽痰白等。
药物组成:豆豉、紫苏叶、生姜各10g,葱白5枚。
制法与用法:每日1剂,煎2遍,13次分服。服后多饮热开水。如无汗者,争取出汗为佳。
随证加减:头痛肢楚较重者加白芷10g;鼻塞嚏多较甚者加辛荑10g,麻黄6g;咳嗽加杏仁、桔梗各10g
注意事项:风热外感忌用。
2  叶男,25岁。19781210诊。
严冬多雪,患者2天前外出着凉后鼻塞,嚏多,流清涕,恶寒肢楚,咳嗽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予上方加味。服1剂后,微觉温热感,微微出汗,鼻塞已通,恶寒亦解。续原方2剂,诸证均减。
原按:豆豉、苏叶发散风寒;生姜解表散寒;葱白通阳发汗。4药合用相辅相成,发散风寒,解表发汗,使邪从汗解,诸证自已。
    评述:感冒居人类常见病发病率之首。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平均感冒1.25次。病因绝大多数为病毒之类,一般在气候骤变,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人体呼吸道内的或新感染的病毒等病原体便趋机增殖,引起呼吸道尤其是鼻咽腔黏膜充血、水肿与渗出,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咽疼、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症,通常简称上感。
   笔者以麻黄汤(《伤寒论》)加味与银翘散(《温病条辨》)化裁制成颗粒型(胶囊)分别治疗风寒型感冒162例与风热型感冒15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29%95.57%,对照组(96例)用速效伤风胶囊(精方制药厂)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差异有显著性,P<0.05(江厚万.感冒分型颗粒剂临床验证320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9):1874)。感冒为自限性疾病,但其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往往是致命性的,因此,临床应对此引起重视,在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发挥中医整体疗法与个体化治疗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气管炎方治案评述
1.清肺化痰止咳膏
适应证:痰热炽盛,气道失宣,咳嗽痰黄者。老幼咸宜。
药物组成:鱼腥草(后下)20 g,矮脚茶15g,麻黄、杏仁、甘草、川贝粉、桔梗各9g
制法与用法:上方10剂,先用水浸3~4小时,煎3遍去渣加在一起,再煎浓缩到1000ml,加蜂蜜300ml或白糖200ml,用文火熬到1000ml。成人每服20ml13次;1~2岁者每服3~5ml13次;3~7岁每服5~10ml13次。
随证加减:咳嗽痰多,剧则呕吐者加制半夏15g
注意事项:鱼腥草后下不能久煎;川贝母粉在加蜂蜜或白糖熬成膏后加入和匀。此外,加入蜂蜜或白糖后需用文火(小火)慢熬,同时要不停地搅拌,以防焦底发苦。
3 张男,2岁。198035诊。
患儿咳嗽3个月,时轻时重,痰黄而黏。予上方蜂蜜熬膏,每服5ml13次。服3天后痰黄转白,咳减。服1周后痰少咳止而愈。
原按:鱼腥草、矮脚茶清解肺热而化热痰;川贝母、桔梗化痰止咳;麻黄、杏仁宣降肺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宣肺气,化痰镇咳之效。
2. 川贝糖梨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黏或无痰者。
药物组成:川贝母粉、冰糖各10g,雪花梨或鸭梨1个。
制法与用法:先将梨切去一小块,挖去核,装入川贝母粉及冰糖,然后用切去的那一小块盖上,放于碗内置于饭锅或蒸锅中蒸之,约30~40分钟,待熟连汤药及梨分3次食之。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不要间断,至见效为止。预防受凉感冒,避免接触刺激性不良气体,忌食过咸及辛辣食物,以防复发。
4  王女,25岁。197056诊。
患者咳嗽咯痰不爽已延3个月,予本方连服2周而愈。
原按:川贝母性味苦、甘、凉,入肺经,功能润肺散结,止咳化痰;冰糖、梨甘寒、润肺生津,治嗽消痰。蒸而食之味美效佳。
3. 麻杏温肺汤
适应证:寒痰咳嗽、痰多稀白,秋冬天凉时加重,久发不愈者。
药物组成:生黄芪15g,麻黄、杏仁、百部、制半夏、钟乳石各10g,炙甘草6g
制法与用法:每日1剂,煎2遍,13次分服。
随证加减:动则气短,肺肾两虚明显者加仙灵脾、补骨脂各15g
注意事项:避风寒防感冒,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周男,61岁。197623诊。
患者咳嗽痰多30余年,早晚加重。予上方每天1剂,服1周后,咳嗽咯痰均减,服3周后,咳嗽咯痰十减八九。
原按:麻黄、杏仁宣肺降气;百部、半夏化痰止咳;钟乳石温肺化痰、治咳逆上气;生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补脾胃、润肺,调和诸药。本方功能温肺化痰、止咳定喘、补气固表。久服有预防感冒,减少气管炎发作之效。
   评述:气管炎大体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型。主要表现为咳嗽,或干咳,或咳痰,或伴咽痒不适,或伴发热、恶寒,或伴汗出、纳减,或伴胸闷、气急等相应症状。中医常以“咳嗽”、“咳喘”证名之。陈老所拟三方,一为清肺化痰止咳,一为温肺化痰止咳,一为润肺化痰止咳,药性之寒温不同,示病体之凉热有别,故施以寒热对治,然方证(咳嗽)相应则一,中医辨证与辨病论治之要义若是,不可不知。较之现代医学“见炎抗炎”、“见咳止咳”的对“症”治疗,无疑更为合理。后学如能参酌陈老经验,谅能大益临床。
    上海胡建华教授对咳嗽(气管炎)之论述尤具新意,值得探究。曰:“外感咳嗽,既见喉痒、咳嗽、痰多等症,又常兼有发热、恶寒,一般认为偏风寒宜辛温,偏风热宜辛凉,咳嗽初起宜宣肺,咳嗽日久宜肃肺。但临床体会,不必过于拘泥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的界限,常以辛温与辛凉相配,宣肺与肃肺同用,可以取得迅速退热、止咳的效果。
   《医门法律》说:“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丹溪心法》言:“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后药也。”二家之言,点出了久嗽邪却方用敛涩之要领。
已故中医学家黄文东先生依据咳嗽之寒热偏盛之异,提出治有温粛、清粛之别。温粛药常用紫菀、款冬、旋复花等;清肃药常用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等,如此细化,当视之为对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的一种丰富与发展。
笔者临床习用止嗽散(《医学心悟》)出入治急慢性咳嗽,无论有邪无邪皆可据证化裁,每获佳效。曾治一48岁妇,本市某医院护士长,反复咳嗽,痰少、色白、粘腻难咯,始有低热等外感症状,经输注大剂抗生素治疗,外感症除,但顽咳迁延3月有余,苦不堪言。予止嗽散加五味子、细辛、生姜,5剂症减半,10剂愈八成,进退共20剂,证悉除。
三、哮喘方治案评述
1.定喘烟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喉间痰鸣有声,痰多稀白者。
药物组成:曼陀罗花(或叶)(又名洋金花)。
制法与用法:上药切成细丝,用薄纸卷烟每支约重1g。哮喘发作时点燃吸烟,喘平即止。每次最大用量0.1~0.2g,不可过量,谨防中毒。
注意事项:痰热盛者、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忌用。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晕、眼花,心跳加快。
6  杨男,50岁。1970315诊。
哮喘反复发作已12年,逢冬季,受凉或感冒后诱发。3天前受凉,先是鼻痒嚏多,继则哮喘痰鸣,痰多稀白,不能平卧,舌苔薄白,脉象弦滑。已服宣肺平喘之剂,疗效不佳。予定喘烟吸入,每日3次,每次1/5支,第1次吸后约5分钟缓解,半天后发作再吸约5分钟又止,连续吸烟2天后发作停止。
原按: 洋金花辛温解毒,自古民间用于止咳平喘,现代药理研究洋金花生物碱具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加强排痰的作用。
2.宣肺定喘汤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
药物组成:地龙、牡荆子各15g,炙麻黄、炙甘草、杏仁各10g
制法与用法:每剂煎2遍,和匀,13次分服。
随证加减:痰黄粘发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g,炒黄芩、鱼腥草(后下)各15g
注意事项:避免不良气体的刺激,如香烟、敌敌畏、炒菜的油烟、汽油等,禁食容易过敏的食物如海味等。
7   张男,30岁。19801230诊。
哮喘冬季发作已3年,这次4天前受凉后发作,鼻痒嚏多,哮喘阵作,不能平卧,夜间尤甚,痰稀白。予上方服2天后哮喘减轻,5天后哮喘缓解。
原按:麻黄、地龙宣降肺气、平喘,现代研究二药均有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甘草润肺止咳,现代研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和抗变态反应。杏仁、牡荆子宣肺祛痰平喘。
3. 平喘丸
适应证:同定喘烟。
药物组成:曼陀罗花(或叶)30,炙远志、甘草、地龙各15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粒3g,每服1粒,13次。
注意事项:同第12方。
8    王女,35岁。1988110诊。
哮喘反复发作3年,3天前因受凉后鼻痒嚏多,哮喘阵作,胸闷气粗,夜间较重不能平卧,痰白而多,咯吐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予平喘丸1粒,日3次,第2天喘渐减,第4天缓解,咯痰亦少。
原按:曼陀罗花、地龙解痉平喘,远志豁痰,甘草润肺止咳。
评述:《医学正传》认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指出了喘和哮临床表现不同。然而喘与哮临床上决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合并为病。对于哮喘证要审其病因,辨认虚实,再立法用药。
湖北著名中医蒋洁尘教授论哮喘,证分寒热虚实,治宗仲景大法,详而有要,多有发挥,颇堪效法,兹予援引。曰:“哮喘多由外邪触动内饮而发,针对病因,宜究寒热。常见者有热哮,有寒哮,有寒包热哮三证。寒哮以小青龙汤为主;热哮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或时方中匀气八仙汤(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甘草、知母、贝母)亦可;寒包热哮主以小青龙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均可。针对病机,则须降气化痰,降气可用苏子、莱菔子、枳壳、金沸草;蠲痰可选用二陈汤、南星、白芥子之类。凡此均是实证。如系肺虚,宜补以生脉;肾亏加白石英、贞元饮(系景岳方:当归、熟地、炙甘草)之类;余如鹅管石、冬虫夏草,均可酌入。纯实者,不用肾药;肺气虚者,不滥用麻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190页)
洋金花提取物山莨菪碱(现已人工合成,异名654-2),系我国现代莨菪类药研究先驱们的一大发明。笔者常以之用于阳虚型哮喘,每次5~10mg,每天3次,效果确切,同道不妨一试。
四、过敏性鼻炎方治案评述
祛风宣肺汤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鼻渊),鼻堵,发痒,嚏多,流清涕者。因对风寒或某种物质过敏,以致肺气不宣。
药物组成:苍耳子、蝉衣各15g,炙麻黄、辛荑、甘草各9g
制法与用法:2遍和匀,13次分服。
随证加减:头痛者加白芷10g;涕多黄黏者加黄芩15g
注意事项:避风寒及接触过敏物质,发作时及早服药。
9   方女,30岁,工人。19801016诊。
3年来每逢春秋季节受凉即感鼻堵、鼻痒、嚏多、流清涕。此次发作3周,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服扑尔敏、点朴麻合剂时有效,停药则加重。予本方治疗,3天后症状减轻,连用1周后缓解。
原按:苍耳子、蝉衣祛风通窍;炙麻黄宣肺;辛荑利九窍而通鼻塞;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祛风宣肺,通利鼻窍为治鼻渊之良药。   
评述:陈老所创治过敏性鼻炎专方,药仅5味,价廉易得,临床大可验证之。然笔者认为,过敏性鼻炎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反复病磨,以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不耐寒热风雨环境之变,证见鼻炎之标,实属肺、脾、肾虚为本,应辨识何脏受损为病而随证施方,何况“汤者荡也,丸皆缓也”,故当以丸散缓图为是。
笔者临证喜以仲景金匮肾气丸为基本方出入,为患者专门制作丸剂,见效者嘱连服3~6个月,据15例治案回顾分析,九成有显效。  
五、慢性咽炎方治案评述
玄参麦冬饮
适应证:慢性咽炎日久不愈,属阴虚火旺者。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各10g,金银花6g
制法与用法:每日1剂,开水泡,13~4次当茶饮之。
随证加减:咽喉干燥,咳痰不爽者加生甘草5g,桔梗9g以利咽喉,润燥化痰;咽喉红肿者加锦灯笼6g(孕妇忌用),以清热解毒消肿;声音嗄哑者加胖大海5只,以清咽利喉。
注意事项:避风寒防感冒;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用嗓,多饮水。
10    张男,40岁。1980424诊。
患者慢性咽炎3年,受凉感冒或吸烟过多时加重,咽喉干痛不适,甚至燥痒干咳。予本方泡水饮之,1周后干痛减轻,2周后诸证消失而愈。
原按:玄参、麦冬滋阴降火;双花清热解毒。
评述:慢性咽炎(中医称之梅核气)临床多见,西药抗菌消炎对急性发作可解燃眉之急,慢性期则几无效果。笔者自拟清咽散(参照王凯主编《新编中药现代临床手册》)应用于临床达10年,效果确切。处方:蒲公英、连翘、银花、桔梗、玉蝴蝶、菊花、薄荷、生甘草,比例为4:4:3:3:3:3:2.5:2.5,打成散剂,取适量,沸水冲泡,当茶饮。兼有大便干结,易发面部痤疮,或时有燥热感者,可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近治一邮局工作人员王女,38岁,感冒后喑哑5天,渐重,服药、输液治疗无效,经治医生建议尽快到大医院五官科行喉镜诊治,检查结论是声带息肉,须手术治疗,嘱其立即住院(已开具住院证)准备手术。因素相识,急来我处咨询。我认真四诊一番,尤其反复细察咽部,并参照喉镜影像,据其素无喉疾,此次为急性发病,与息肉缓慢发展过程显然不符,觉得诊断尚可商榷,当先以保守治疗一试。遂取清咽散1包(150 g),每次取十分之一,沸水泡服,日1剂,当茶频饮。翌日患者喜告症减三成,第4天又告几愈,嘱继续服完以资巩固。患者及家人齐叹:若不是中医搭救,花钱不说,还要白白挨一刀,想起来都后怕!
笔者从此案中再一次领略到祖国医学的神奇疗效,同时也不能不使人思考一个问题:倘若此种简便验廉的“至简大道”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与推广,是不是会有更多本应被“刀下留情”者而幸免一刀呢?!

六、胃炎方治案评述
1. 健胃散
适应证:慢性胃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上腹饱满不适。
药物组成:生麦芽、陈皮、白蔻仁、蒲公英等份。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用1~2g13次,食前1小时温开水送服。
随证加减:大便溏结不定或体弱乏力者加炒白术等份共研。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均。
11   赵女,32岁。1980314诊。
患者时感食后脘疼不适,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弱。曾做胃镜诊为胃窦炎,予上方连服1周后,食欲渐振,食后脘部舒畅,服2周后体力亦渐好。
原按:生麦芽消积化食;陈皮理气健脾;白蔻仁温中健胃;蒲公英舒肝气,清胃热,消除胀气,增进食欲,共成健脾胃,舒肝理气,增进食欲之功。加炒白术则可加强健脾益气之力,脾主运化,脾强则运化有力,故便溏者能止,便结者能调。
2. 理气消胀散
适应证:脾胃虚弱,寒凝气滞之腹胀或吃生冷食物受凉后腹胀者,胃肠蠕动,消化功能不良者宜之。
药物组成:广木香、砂仁、枳实、干姜等份。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用10g,开水泡半小时后去渣服汤,12~3次。或用0.6~1g温开水冲服,12~3次。
随证加减:大便秘结加制大黄等份共研。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吃牛奶后腹胀者须停牛奶或改吃酸牛奶为宜。
12    陈男,50岁。198035诊。
腹胀3年,下午尤为明显,排气后减轻,胃纳尚可,经X线钡餐胃肠造影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为肠功能紊乱,予本方开水泡饮1周,排气增多,腹胀减半,服2周后腹胀消失。
原按:木香、枳实理气消滞;砂仁、干姜温中散满;合而用之,共奏温中理气、消除胀满之功。
3. 健胃止痛散
适应证:慢性胃炎而有脾胃虚弱气滞之证者,如胃纳不振,食后上腹胀满,隐痛或嗳气泛酸等证。
药物组成:.藿香叶、炒白芍、炙甘草、生麦芽、延胡索、煅乌贼骨各100g,沉香5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用1~2g13次,食前温开水送服。或每次10~15g开水泡半小时后去渣服汤,12~3次。
随证加减:呕吐者用制半夏15g,煨生姜10g煎汤送服。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症状缓解后继续服药2~3周以巩固疗效。
13   李女,40岁。197854诊。
慢性胃炎已3年,近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致食后上腹胀痛,嗳气泛酸,胃纳不振。予上方服之,3天后上腹胀痛减轻,嗳气泛酸消失,服2周后诸证缓解,胃纳增加。
原按:藿香、生麦芽醒脾开胃助消化;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延胡索、沉香理气消胀止痛;乌贼骨制酸收敛。
4. 消炎健胃散
适应证:慢性胃炎胃阴虚而有热者,如胃纳不振,口干,胃灼热感或隐痛,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者,或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者宜之。
药物组成:党参150g,蒲公英、生麦芽、甘草、麦冬各100g,黄连80g,石斛5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用1~2g,温开水调服,12次。或每次10~15g,开水泡半小时后去渣服汤,12~3次。
随证加减:大便秘结者,另用生大黄1~3g开水泡10分钟后去渣服之;胃酸缺少者,另用乌梅、生山楂各10g开水泡10分钟后去渣服之。
注意事项:大便秘结或干燥时用生大黄,如大便润畅则少量或停用。
14   张男,40岁。1981516诊。
患者上腹胀满,食后明显,已经3年,胃镜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来胃纳不佳,上腹不适,口干,便燥,舌红无苔,脉弱,乃胃热阴伤,予上方2g13次,用生大黄1g开水泡10分钟后送服。服2周后胃纳增加,大便润畅,舌有薄苔,乃停大黄,用温开水送服上方,服4周后,上腹舒畅,无不适。
原按:川连、蒲公英清胃热;麦冬、石斛养胃阴;生麦芽健胃助消化;党参、甘草补气健脾,加生山楂、乌梅加强健脾生津助消化之功,胃酸缺乏者宜之。
评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自1728Stall首先使用“胃炎(gastritis)”这一术语,至1983Warren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为止,人们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此病证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高达全国人口的半数。
陈老以四型分类论治慢性胃炎,切合临床实际,易于掌握,不同层次的医生皆可参照运用。但有些病人表现更为复杂,有必要进一步细化而施治。尚学瑞先生将慢性胃炎归纳为九法论治(1.健脾益气法——香砂六君子汤、黄芩建中汤;2.养阴益胃法——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3.消食导滞法——保和丸、枳实导滞丸;4.舒肝和胃法——柴胡疏肝散、逍遥散;5.化瘀散结法——失笑散合丹参饮;6.化湿清热法——平胃散、三仁汤;7.补肾状元法——左归丸(阴虚)或右归丸(阳虚);8.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9.清热解毒法——黄连泻心汤化裁)颇为全面,值得借鉴(引自健康报·传统医药版2004-4-29)。
笔者临床中遇到众多此类病人,主以加味半夏泻心汤(黄煌教授提供处方)制丸治疗,效果满意。如刘男,41岁,农民,安徽无为县白茆镇人。200976诊。诉胃脘不适,似胀非胀,似疼非疼,无以名状,每于凌晨3时许发作而不能眠,上午不欲食而乏力,下午缓解则进食如常,上午时有嗳气,刷牙时偶有恶心,已历3月。在北京治疗无效,特返乡就诊于余。
身高1.68m,体重60kg,面淡欠红润,苔薄微腻,质淡,脉弦。性格略显内向,表述清晰。无传染病史,吸烟史10余年,每天一包以上,不饮酒。(其兄曾患不明原因顽固性腹疼症。2004年就诊于余,予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占位变,据舌质紫斑,形寒肢冷,得温则减,不欲饮水等表现诊为胃肠寒凝、瘀滞络阻证,自拟大剂附子逐瘀汤治愈。)胃镜(北京民航总医院,影像号:20090428000007)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2、十二指肠球炎。活检:Hp+)。
诊为半夏泻心汤证(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处方:炒党参30 g,姜半夏15 g,川连炒黄芩吴萸枳壳各10 g,干姜肉桂(后入)炙甘草各6 g,大枣10枚,生姜5片,12剂,1/日,煎服。
718二诊,诉服药后无效,踌思有时,坚信辨证无误,守原意续治,但改用丸剂,每次6,日3次,口服,7天。
726三诊,服丸剂7天,症除八成,病人喜形于色,要求再配药7天。
82来告,证悉除,已如常人,今日即启程再去北京打工,为防病情反复,要求带半月药。
此案对我们有两点启示:(1)首诊随证处汤剂12剂,毫无效果,改用丸剂(处方大同小异)1周病去成,2周完好如初,提示方证虽的对,剂型须讲究。该病人因病延3月,胃气已虚,运化不及,饮食本已锐减,再进整碗苦汤,难以接受可想而知(而有的病人适应服汤剂,服丸剂反而不舒服,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是医学的最高准则)。改用丸剂一是体积变小但效价不减;二是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而崩解后可形成胃的保护性屏障;三是具有吸作用而有利于病变的逆转(胃粘膜充血水肿,胃内容物排空障碍,可视为所谓的水饮之邪)。
2)该患正值中年身体强壮期,何以突患Hp相关性胃炎?二诊时追问方知,4月初因上感,咳嗽、痰少、色白,不易咯出,在北京某诊所输液8天,输完3天即觉气短胸闷,去医院胸透示气管炎,又回诊所继续输液5天,症状毫无减轻反使胃症日增,输液中自觉胃中寒冷不适,停止输液胃纳遂渐减,乃做胃镜。回顾分析,当初外感,本应辛温解表,一二剂当愈。输液后胃冷如冰,提示所用西药偏寒(“西药中药化”解释某些西药已成中西医结合的一种趋势),抑遏阳气,引邪入里,诱发胃疾,因此可判之为医源性疾病(不是说输液输进了Hp,而是说输液不当改变了内环境,诱发胃炎)。这一问题当引起医学界应有的重视。

七、溃疡病方治案评述
1. 清胃散
适应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所致胃热气滞之上腹疼痛或胀满嗳气、嘈杂泛酸者。。
药物组成:珍珠层粉、广木香各50g,人工牛黄粉1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和匀,装胶囊,每粒0.5g,每服2粒,13次。食前1小时温开水送下。连服4周为1个疗程,如一个疗程溃疡尚未愈合可继续用。
随证加减:如上腹疼痛较重时方中加延胡索50g
注意事项:避免忧思恼怒,七情刺激,忌食生冷、酸辣、油腻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注意勿过饱过饥,暴饮暴食,以防复发。
15   刘男,45岁。1986315诊。
上腹疼痛2年,加重2周,伴嘈杂泛酸,有时脘部胀满嗳气,胃纳尚可。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报告:胃小弯角切迹处溃疡。予上方服1周后痛止,嘈杂泛酸亦减,2周后嘈杂泛酸均解,4周后作上消化道造影复查,胃小弯龛影消失。
原按:珍珠层粉制酸收敛,人工牛黄镇静清热解毒(消炎),二者合用为珠黄散,有消炎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木香理气解痉,加延胡索活血散瘀,加强理气止痛之效。
2. .温胃散
适应证: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痉挛、慢性胃炎见中焦虚寒者,如疼痛发作时喜热喜按,受凉或吃生冷食物加重者。
药物组成:珍珠层粉、红豆蔻各50g,莨菪子5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和匀,装胶囊,每粒0.5g,每服2粒,13次。饭前1小时温开水送下。每服4周为1个疗程,如未愈可继续服用2~4周。
随证加减:如溃疡迟迟不能愈合者,加甘草50g,共研细末;睡眠不佳者,另用石菖蒲10g,开水泡饮之。
注意事项:前列腺肥大而排尿不爽者,青光眼,均忌用。
16   黄男,60岁。1983120诊。
上腹隐隐疼痛半年,加重1周。每于饥时发作,痛时喜热喜按,进食后痛减,食生冷加重,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上方服4天后痛减,1周痛止,1月后上消化道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
原按:珍珠层粉制酸收敛;红豆蔻温中暖胃,现代研究认为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莨菪子解痉止痛,抑致胃液分泌。
3. 痛痉散
适应证:中寒气滞之腹痛,有温中理气之功,如胃、十二指肠溃疡之疼痛、胃肠痉挛所致之疼痛均可用之。
药物组成:延胡索270g,莨菪子3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服0.5~1.5g13次。
注意事项:青光眼眼压高者,前列腺肥大,排尿不爽者忌用。多服久服可引起口干脉数(心动过速),视力模糊。
17   王女,35岁。1978115诊。
腹痛阵发性发作1个月,痛时喜热喜按,排气后较舒,受凉后加重,与饮食无关,钡灌肠造影检查,无阳性发现,诊为肠功能紊乱。乃予上方,每服1g13次,温开水送服。服1天后腹痛减轻大半,服3天后腹痛缓解。
原按: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莨菪子解痉止痛。
4. 止血散
适应证: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呕血,便血等均可。
药物组成:土大黄(大黄亦可)、白芨各30g,三七10g
制法与用法:研极细末,每服5~10g13次,凉开水送服。
随证加减:大便干或秘结者用大黄,大便稀者用土大黄;嘈杂泛酸者加乌贼骨30g共研细末。
注意事项:大便转为黄色,潜血试验阴性后须继续服药3~4天以巩固疗效。
18   靳男,35岁。1976915诊。
上腹时感隐痛3年,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于1周前上腹隐痛,大便黑色,潜血试验(+ + + +),系上消化道出血。乃予上方,服3天后大便转为黄色,潜血试验阴性。
原按:土大黄凉血止血;白芨收敛生肌止血;三七祛瘀止血。大黄通便之力较土大黄为强,但止血之力亦较强;乌贼骨制酸收敛。本方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5. 止血汤
适应证:同上。
药物组成:仙鹤草、藕节炭各30g,地榆炭、煅乌贼骨(研细冲服)各15 g,白芨粉(冲服)12g
制法与用法:先将前三味煎2遍和匀,共约200ml左右,13次分服。待药液稍凉时将乌贼骨粉5g,白芨粉4g和入调匀服之,过热则药粉溶化后凝成胶状,影响疗效。
随证加减:大便干燥加生大黄6g或土大黄15g均可;上腹疼者加痛痉散和入汤剂中服之,每次1g13次。
注意事项:血止之后,仍须继续治疗溃疡病,以防复发。
19   张男,45岁。19701015诊。
患者有发作性上腹疼痛史,冬天发作较频,饥时为甚,进食后缓解,已延5年,曾先后呕血2次,x线钡餐造影示胃小弯溃疡,近1周来上腹疼痛发作频繁,3天前发生呕吐,吐物呈咖啡色,随之大便呈黑色,潜血试验(++++),血红蛋白80g/L,系胃溃疡出血。予上方服1天呕血即止,3天后大便转为黄色,潜血试验阴性。
原按:乌贼骨粉、白芨粉制酸收敛,生肌止血;地榆炭、藕节炭凉血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并有调补气血之功,故民间称为“脱力草”。数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强止血的效力。
评述:消化性溃疡系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局限性组织缺失,累及黏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以胃和十二指肠多见,也可发生于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胃肠道部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常常与慢性胃炎并存,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
陈老辨以胃热气滞、中焦虚寒、胃寒痉挛、溃疡出血等不同类型而分别采取清胃消炎、温胃愈疡、散寒止痉、敛肌止血之法,方简药纯,投无不效,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陈老概以粉剂或胶囊治之,可谓深得中医方剂型运用之真谛。试想,整碗的苦汤作用于溃疡病灶,起到的是冲刷还是保护作用?而流动的药液在胃中又能停留几许?不难理解,粉剂或胶囊剂敷布于病灶的表面,不正可起到护膜促生的作用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0 感谢共享~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求教
下一篇:江厚万贴:集创良方祛百病(陈树森医案评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20:55 , Processed in 0.19846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