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曾读干祖望先生医话“何为中药”一文,初览此题,颇觉无甚可议之处,孰知细读之后方知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在文中,老先生首先例举了数种几乎为公认或默许的关于中药的定义,但最终给中药下的定义是:“不论动物、植物、矿物及人工合成的东西,通过中医理论认为能治病的,都是中药。”既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用的药物才叫中药,那么我们也应该了解和知道何为中医吧?!
读《伤寒论》58条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我的理解是:不论什么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也不论我们医者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例如发汗、涌吐或攻下以祛邪,或补养气血以扶正等,只要有利于患病机体本身的修复愈合功能恢复,无论你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但这个措施的前提是必须方--病---人相对应!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要达到其内外阴阳的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而自愈。
那么,仲景想通过这节条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不越乎汗、吐、下三法;
2:汗、吐、下三法皆属于祛邪法,用于“人身之本无”的“邪气”,但在祛邪的过程当中,会造成“亡血、亡津液”等正气受损的后果;
3:人体自身具有自我的修复能力,似可类同于现代医学所谓的“代偿”,亦即祝味菊先生在《伤寒质难》书中所说的“本体疗法”,那么我们为医者不要忽略和一定要注意到并且加以利用这一生理特点,在治疗操作的具体手法上有两点:A:选方用药既不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简单的对抗、替代乃至压倒;因为在中医眼中,人体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而绝非是被割裂开的,故所选方药也决不是仅仅对于症状为目标,其所关注的往往是症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诸如体质、疾病谱等等;B:我们的治疗不必跟进于疾病的全程,换句话讲,任何疾病,当你把所谓的“邪气”(致病因素)祛除以后,即当在用药方面有所节制,或吃吃停停,或干脆停药,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候气来复”,听其自愈,亦即所谓“中病即止,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结果实际是“不治之治,正妙于治。”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治疗一些情志病方面,这种间隔服药方法更其是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如黄师发明的五二服法、三二服法、隔日服法等等,我们试想,这些患者来诊时,大都经过长期的治疗,并且服用各种药物,患者不但是久经病痛的折磨,而且其胃肠、心理及经济等都在长期承受着压力和痛苦,而我们医者此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态度和服药方法,不但为其减轻了上述的多重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对患者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那就是:您的病情并不像您所顾虑的那样“严重”,您看,这种服药的方法是能针对重病大病用的吗?而据笔者临床观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或可说是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实不失为一剂开心的良药,从而使其在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治疗当中感到一种轻松,一种随意,服药变得不再是那么沉重的负担,甚至可以熔化成为一种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使其在不知不觉之中远离的病痛的困扰,也就让患病机体达到了“阴阳自和”!
4:如果其阴阳达不到“自和”,机体自身的代偿和修复机能不足以使自己恢复生理常态,那么医者还是要通过治疗的手段来继续跟进,而治疗的目的则仍然是要令其“阴阳和”,因为只有“阴阳和”了,疾病才会离你而去,机体才能恢复生理常态,什么是“和”?互无胜负谓之和,换言之,即生理的动态平衡是矣。
所以,笔者以为,中医,就是通过医疗的手段达到令机体恢复中平、中和的状态而已。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各位经方大夫,你怎么辨证论治?下一篇:ZT 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