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补中益气汤这张方子让我憋了很久,上个月去晓军前辈的门诊专门问了这张方子的使用经验,晓军前辈谈了一些他的个人案例和体会,获益很多,非常感谢。还是老话,纸上谈兵,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易得真理,欢迎并感谢大家多多分享经验、心得,共同进步。
1补中益气汤组成: 人参 柴胡 甘草 生姜 大枣
黄芪 白术 当归 陈皮 升麻
小柴胡汤组成 人参 柴胡 甘草 生姜 大枣
半夏 黄芩
现在对于小柴胡汤,临床上小剂量的使用很常见,两方仅从药物上对比,补中益气汤为小柴胡汤1 以黄芪、白术、当归、升麻 易 黄芩,2陈皮 易半夏
整个方子变得相对较“甘温”,但是柴胡剂的基本方根----“柴胡、甘草”是没有变化的,其实整个小柴胡汤差不多都在里头。
个人并不认为补中益气汤系列是补土派的一个独立于经方之外的单独方剂群,有很浓厚的柴胡剂成分在里面。是对柴胡剂的一个创造性的运用。
2 功效分析: 补中益气汤最为人熟知的效用有三点:1气虚证 2 难以理解的退热作用 3 升阳举陷
个人认为这是几个独立的症状,分别进行拆解如下
(1)气虚----倾向于“体质”状态的描述,即体质学说中的“虚体”,有人说黄芪也是虚体,人参也是虚体,在体质学说看来,两者差别很大,同时使用有矛盾之处,我是这么想的,李杲对于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变化十分丰富,说明此方的机动性很强,方药的变化,要始终追着患者跑,若患者一眼望去黄肿易汗,腹大松软,黄芪剂量当然要大。若患者倾向于人参体质的干、瘦,心下痞硬,胃肠机能弱,消化不好,人参的量当然要大。人参和黄芪的相对剂量应该是灵活可变的。王晓军前辈在使用此方时的确有患者服用后胃口改善,胃口变好,变得能吃,认为是人参所起到的作用,黄芪虽然令人胀气,但是人参化解了这个负面作用,改善了胃肠虚弱的状况。(旁插一句:三黄和四逆尚且能共处一方各奏其效,黄芪与人参又有何不可?!)
(2 )除热作用----所谓甘温除热,个人认为这是个障眼法,发热的原因特别多,从现代医学的疾病来看,能导致发热的疾病数不胜数,靠一句甘温除热,说服力太单薄了,虚弱体质的形成和外感的迅疾不同,往往是慢性、渐变的过程,慢性、渐变、迁延、恰恰是柴胡剂的方证特点,而柴胡剂本身主证就有发热------往来寒热。本方之退热效果,应是柴胡的作用。但是从相对剂量来看,柴胡证较轻-----胸胁苦满应该不重,反过来想,若患者的柴胡证越明显,本方柴胡之剂量应该随之增加,不应拘泥于后世黄芪为君药的说法,以临床所见之实证为根据,唯证是用。
(3 )升阳举陷------本方治疗某些类型的脏器下垂的确有效,但这是具体效果,是临床治疗经验,不是方义,只能说明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疾病属于补中益气汤的高频疾病谱,过多的臆测和鼓吹,没什么实际意义。
关于本方使用,王晓军前辈用此方治疗过发热不退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大多无外感症状,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没有,也治疗过肠胃功能虚弱的患者,服此方后患者食欲好转,肠胃功能变好。这些都验证了此方的卓越疗效。
怎么样才能将这张方用准用好?归根到底还是具体方证、药证、体质的探索。本人暂时没临床,这方面没有话语权。
不过相关信息还是能分享一些,矢数道明先生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有很好的探索,该书中本方的使用剂量有较大的变化,人参白术的量大于黄芪,临床体质倾向在病案中也很明显,即人参体质,瘦弱、胃肠机能低下患者,本人也赞同此说,毕竟李杲的特点就是脾胃为重,本方主要靶点应该是脾胃虚弱、柴胡证,而非黄芪之“气虚”。
3两方尝试性比对:
和小柴胡的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本方胸胁苦满征相对弱,而疲劳乏力感更强,胃肠更弱,营养状况更差。而柴胡剂的口苦、咽干、目眩,本方证是具备的。
至于方中的升麻这味药,药证不明,我认为是解热,因为其性味 辛甘微寒,能清热解毒,王晓军前辈则提出了升麻的剂量段的问题,不同剂量段主要功效不同,为临床见地,很值得思考和参考
以上为个人浅见,观点偏颇之处还请诸多网友、前辈多多赐教。这个帖子的想法受到论坛一篇QQ病案讨论帖子的很大启发,在帖子里十世遗风先生提到补中益气汤也是小柴胡的看法,实发人之所未发,令我耳目一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感激黄煌老师通过网站短信给我的试药肯定下一篇:肺胸膈心下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