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19|回复: 1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3730

积分

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08-7-17 12: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二十讲 中西结合说养生
    
广义的养生包括全部医学,即包括全部医学理论和实践。属于专业医学养生或保健的中西医结合理论问题,本书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本讲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养生。
狭义的养生,指社会成员在没有疾病,或虽有疾病但不一定需要专业人员服务时,如何自己防治疾病,保持或提高健康水平,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换言之,养生指社会成员进行的非专业性的自我卫生保健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某些群体行为,一般强调其个体行为方面。
养生虽然是自我保健,但是,一切保健实践都离不开医学理论的指导。其中必然涉及如何中西医结合地认识有关养生实践的理论问题。
正式讨论之前,笔者想强调一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应该随时宣传,精神或心理状态对养生的重要性,并努力纠正患者的不良心态。其他社会成员,则应该认识到,调整精神或心理状态主要靠自己。生活在当代社会,良好的心态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一 关于养生思想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大致是两派。一派是道家的,一派是儒家的。以往对道家养生思想比较重视,中医多强调道家思想。
1.    道家养生思想
传统中医的养生思想,可以用“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八个字来概括。“返朴归真”,包括“恬淡虚无”和“清心寡欲”,所以,也可以用“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十六个字来概括。
今《内经》开篇即讲养生,说: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段话虽然对上古人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有些美化,作为一般养生原则倒是对的。紧接着的论述就表现出比较浓的道家思想色彩。如: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文中虽然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避免外感伤害,但主要提倡“恬淡虚无”的顺应自然和社会。这就是后人、特别是道家常说的“返朴归真”、“清心寡欲”和儒家也提倡的“知足长乐”。所以,道家的顺应自然,不是只顺应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还要顺应社会,特别是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社会地位也是“自然”赋予的。对古人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有过多的嗜欲,不要迷恋声色犬马,不追求时髦,才合于养生之道。
果然按上述要求做到,是否有利于养生呢?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实际上多数人做不到。不但一般人做不到,居于显要位置的人大多更做不到,切莫说那些费尽心机,不惮以各种道德或不道德的手段捞取金钱地位的人。即便是人们认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比如笔者这样殚精竭虑地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问题,也不符合道家养生思想的要求。
总之,传统养生哲学主要受道家“无为”思想影响。
2.儒家养生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更大的是儒家思想。早期儒家鼓吹阶级的合理性,后来也用“三纲五常”统治社会。即认为社会的人,应该守本分。但是,也提倡“君子自强不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所以,儒家是主张“有为”的。
应该说,适当的“有为”,也有利于养生。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看来,下棋、打牌或小赌博,也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好。
自然,这不等于说孔子赞同博弈。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看到宰我睡午觉都很生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会导致大脑功能退化。中枢退化,必然不利于养生。
所以,积极的进取,只要不是长期超负荷,也有利于养生。
因为,有一种追求或生活目标,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比较振奋的精神状态,对肉体有好处。故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孔孟二圣在世时,都栖栖惶惶地到处奔走。目的是改造他们不满意社会现状。虽然到处碰壁,不但统治者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很多隐士也嘲笑他们,但他们还是不改其初衷。孔子困于陈蔡,被不明真相的人围攻,挨饿好几天,岿然不动,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没有这种精神,肉体就会垮掉。
有很高尚的追求自然好,一般人追求个人和家庭幸福,也是正常而且必须的。不然,就尽不到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起码责任。
没有任何追求,必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样不但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对身体健康也完全不利。
如果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成员就都应该促进社会进步,学者们应该为促进科学发展献身,那么,上述道家养生思想就太过消极因而至少是不全面的。用现代语言来说,这只是弱势群体不得已的选择。
“强人”的哲学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们不会赞成消极的养生思想。
然而,一味强调进步,就免不了提倡竞争,最后必然出现难以解决的、危害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这是当代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当代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人类社会总是面临这种两难选择,或不可能彻底克服的矛盾。
当代医学承认社会和心理因素成为现代流行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又承认竞争社会的合理性,于是只好寻找某种折衷策略或措施。
据笔者的经验,为了纠正患者的思想和行为,上述两种养生思想,都是医生应该了解并视对象不同适当宣传的。
此外,养生还涉及如何处理“义利”关系。
3.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与养生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主流是重义轻利。改革开放之前,更长期提倡过大公无私。那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被严厉抑止。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市场规则为全社会公认。这一规则的道德底线是不严重损害他人的利己。不违反市场规则的活动受到法律保护。有一段时间,曾经大力鼓励个人致富。结果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还出现了数不清的富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过去没有或者不突出的问题,其中包括养生问题。
在经济大潮中的强者或幸运儿,迅速获得大量财富,但不一定获得健康,反之,很多人获得财富是以失去健康或生命为代价的。
利益驱动和攀比心理,迫使大多数人为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心疲力竭,于是也要以失去健康为代价。特别是,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养生角度看义利问题,对富人来说,应该积极回报社会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宁。这样的心态不仅有利于养生,也是幸福的主要标准。
同时,无论是大小富豪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认识到,过分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不利于养生。除了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之外,还要注意经济活动不能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
二 养生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理论
温饱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像医疗保健一样,养生是生活水平在温饱之上的人才能讲究的。少数人必须掌握的,特殊情况下紧急求生知识,不属于养生范围。
养生涉及的具体内容,首先是衣食住行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健康。其中,吃喝与养生的关系尤其复杂。
孔子曰:食色性也。于是,如何恰当地掌握性生活,也是重要的养生内容。目前有关科普书很多,甚至包括古代“房中术”。本书主要讲理论问题,不介绍房中术等。
又,“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恬淡虚无,清心寡欲”,虽然多数人难以做到,但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养生意义,比刻意讲究衣食住行等还要重要。中医把人体视为形神统一体,重视情志致病,西医近来也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于是,如何调整心理或精神状态,是现代养生学最重要的方面。
在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如何保证睡得好也有很重要的养生意义。
养生还包括,患病之后在医生治疗的同时,或不一定需要医生治疗时,自己如何保养的问题。其中大都是医生应该提出来的建议或者在处方之内。不过,我国的医生一般不把保养建议开在处方上。很多医生也不重视或不能提出全面而且恰当地建议,他们只看重自己提供的所谓专业服务。只有住院病人的医嘱上,有饮食和活动的粗略要求。其实,对几乎一切慢性病来说,恰当的保养都比治疗更重要。
下面从两性关系、衣、食、住、行、心理调整、睡眠和病后保养八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三 两性关系与养生
儒家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主要从宗族(宗族的扩大,就是种族)繁衍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注重生殖而不注重爱情。他们主张“发乎情,止乎礼”。古时的婚姻,虽然繁文缛节,却没有婚前感情酝酿阶段。最后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入洞房。合法的两性关系这时才开始。婚姻被看作是“天作之合”——自然造成的两性结合。这样的两性思想是纯自然科学的。然而,两性关系无不涉及感情,不是纯自然科学问题。人是感情最复杂的动物,过分地用“礼”压制感情,必然不利于养生。其中,女方受害者最多。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婚姻自主,这是近代后期引进的西方思想。
为了实现婚姻自主,我国大力宣传并且立法保护近一个世纪,至今不能消灭买卖或包办婚姻,其它婚姻问题也相当复杂。这主要是相关社会问题没有解决的缘故。不过,医生还是可以做些工作。此类患者就医时,应该利用职业的方便,尽到责任。有些患者的婚姻问题,医生做到恰当解释,常常能够迅速解决。这样就不仅是治好了一个病,而是使患者得到终生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婚姻环境。
古代西方,受基督教思想统治时期最长,婚姻被看作上帝的安排。婚礼由神职人员主持。不过,比较提倡婚前的感情过程。当然,这种感情过程不等于实质性的两性关系。普遍提倡婚姻自主,是政治上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产物,大体上是18世纪末以后的事。性解放出现于二战之后,主要是承认婚前性行为的合理性。尽管解放的结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人人朝秦暮楚,但是,由此造成的普遍晚婚晚育,却造成生育困难——想生育时过了生殖旺盛期。这样也不利于养生。目前,我国也出现了性解放的势头,医生有责任宣传其中的养生问题。
古代道家的一个流派,对两性问题看法又是另一个极端。他们不注重生殖,也不注重感情,而注重所谓“房中术”,企图通过性交技巧和频繁性交延年益寿,甚至成仙。不能说其中完全没有科学价值,但迷恋此术的人必然大多短寿,故没有向当代人介绍的必要。
实际上,两性关系涉及的生理问题很简单。中医就称性生活为“合阴阳”。男女关系确实是典型的阴阳关系。所以,女不可无男,男不可无女。西医讲生理,也是女中有男,男中有女。因此,丧偶、离异之后的再婚,是天经地义的。不少人丧偶之初,会因为心理危机而就诊,这时的心理治疗——讲清道理并建议再婚,一般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真正的独身主义,无论从医学科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看,都不正常,必然不利于养生。即便独身的意思只是不正式结婚,特别是不要子女,也会引起很多生理和心理问题。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很清楚。
正常的男女交合,对双方都有利。至于怎样才算“正常”,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只要双方感到满足又没有不适,就是正常。当然,男女问题不是纯生理问题,上文已经说过其中的社会和心理意义以及医生应尽的责任。
至于同性恋,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看都不属于正常现象,不利于养生。不过,我国传统上,虽然不认为同性恋值得称道,也不视为大逆不道。有的皇帝也有过“断袖之癖”。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采取过严厉的法律手段制止。笔者以为,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传统看法比较明智。这种异常关系属于少数人的个人行为,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如果一律绳之以法,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二战结束后,西方对同性恋日趋持宽容态度,并且立法保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竞选时的承诺之一就是同性恋者可以参军。
在笔者看来,立法保护同性恋,在我国至少目前没有必要。
近来,有的理论杂志上曾有过长篇文章,讨论同性恋可否合理地(潜台词是合法地)在中国存在。结果,同一作者先说合理,不久又自己推翻。原因是不能同时从生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看问题。生理学角度,就是纯自然科学角度或纯理性角度。科学认为合理的现象不一定合法,不合理的现象不一定不合法。社会学角度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舆论和法律等角度。它们之间常常不一致,和纯理性角度就更不一定一致。不违法的现象,有许多是不合理、不道德、不利于养生的,同性恋即属此例。默许此种现象存在,不等于承认其合理。比如最常见的吸烟,从医学科学角度看,彻头彻尾地严重损害个人和他人健康。但是,至少目前不能通过法律禁止。同性恋等比吸烟危害小得多,实际上又很难禁绝,只好容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合乎理性与不合乎理性的现象长期并存。社会进步只是不合乎理性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从道德角度看问题,结论大体同上。
四 穿衣与养生
中国人最先发明了丝绸,故中国富人的穿戴,曾经是西方人长时期不可企及的。不过,笔者对穿衣与养生的看法很简单。
穿衣不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现代人必须穿衣,是因为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一直穿衣御寒,导致抗寒能力退化。自从织物产量较多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美观成了不少人穿衣的主要目的,御寒等反而常常居其次。笔者以为,刻意讲究的美观衣着,大多不利于养生,故穿衣达到三个目的即可。一是御寒、防晒、防潮、防雨;二是宽松舒适;三是方便。老弱病残孕和儿童尤其要宽松舒适和方便。不过,对特别追求美观的人来说,他们宁可忍饥挨饿、挨冻受晒,也不肯穿不美观的衣服,显然不利于养生。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承认穿美观的衣服总比不穿好。
或问:穿衣可否作到既美观又利于养生呢?
答:“美”虽然不是完全没有客观标准,却基本上是人类的主观感受而且变化很快,穿衣打扮尤其如此。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贵族男子,时尚打扮是峨冠博带、高跟鞋,还要涂脂抹粉,于是,打赤膊的稽康就被看作另类。近一百年来,中国男人从长袍马褂留辫子到最近的西装革履或牛仔服、留长发、染发、烫发,中间流行过许多不同的时尚穿衣打扮。所以,穿衣没有绝对的或持久不变的美与丑。1920年代,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在和别人争论时说:我看不出瓜皮小帽有什么不好。
确实,瓜皮小帽很经济舒适而且小巧方便,不过,今天戴着它出门,人们就会视为奇装异服。在某些年代,还会被视为政治思想问题。既然现代社会日趋宽容,“美”的观念又变化这么快,无妨对穿衣持多元态度。从养生的角度看,达到上述三个目的就是“美”。实际上,主流衣着越来越趋向实用目的。所以,从养生出发,没有必要追求快速变化的美。一般人选择生活方式,从众心理起主要作用,于是,穿戴大众化又宽松舒适,就利于养生。
五 吃喝与养生
1.注意卫生
入口的东西要“卫生”,已经是当代人的常识。这主要是西医的有关知识普及的结果。所谓“不卫生”,指食物和饮水被致病细菌污染、霉烂、腐败或含有其它有毒成分。饮食不卫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曾经是很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卫生知识普及,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主管部门对饮食行业和食品卫生的严格管理,此类疾病相当少见了。不过,主管部门不会进入家庭厨房,也不可能对个人的每次饮食都预先检测,故社会成员经常自觉地保证饮食卫生还是很重要的。
2.吃喝与养生的特殊性
关于吃喝的纯医学理论就是现代西医营养学。当代高等西医教育,有营养学专业。它培养的人才,专门为大医院和其它特殊人群——比如宇航员等,提供专业服务。
不过,吃喝与养生的关系比较特殊。下面通俗地讲一下个人见解。
人为什么要吃喝呢?从纯医学科学角度看,就是为了摄入必需的营养物质(能量已在其中)。除了呼吸氧气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只能通过吃喝——即消化道摄入。(晒太阳、烤火等可以补充少量热量)
人体需要通过吃喝摄入什么营养呢?
按近今的说法,需要的是七大营养要素:即醣、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矿物质和纤维素。其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醣和矿物质还有细分。
为了便于说明吃喝对于养生的特殊性,把它和呼吸氧气一起讨论。
显然,合理的营养,就是人体需要什么就摄入什么,需要多少,就摄入多少。过量的部分及时排出。
实际情况是,人体对上述营养要素的调控方式和调控能力很不相同。
人体对氧气的摄入——即呼吸的调控最敏感或最严格。简言之是:人体内不需要也不可能储存氧气。在正常的氧分压环境中,人体总是需要多少就摄入多少。即正常人不会缺氧,也不会过多地摄入氧气。这样的调控方式,固然有脆弱的一面——对环境缺氧适应能力很差,却很难出现体内氧气过多的问题。
人体对水、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调控方式则是另一种情况——可以超过需求摄入,但不会大量储存,过量的部分会很快排出去。
对糖、蛋白质和脂肪的调控则不是这样——过量摄入而且被吸收的部分,只能储存起来,主要储存方式是把它们变作脂肪组织。这样的调控方式自然有好处——能量摄入不足时有了储备。在食物不是经常充足时,如此调控是必要的。一旦食物总是充足,再加上能量消耗比较少,上述调控方式就有问题了。
至此,读者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现代人会吃出“病”来了。
这就是“过度营养”——能量摄入过多问题。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人达到温饱者的饮食,已经足以造成过度营养。即不但足以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还足以因为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于是,目前的中国城乡,都有许多人体重超标。可见,高于温饱水平的饮食讲究弊大于利。这无疑是对近年来那么多饮食养生书籍的全盘否定。但笔者坚信,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大量实例来看,拙见都是正确的。
试看很多生活在比较贫困地区的农民,终生粗茶淡饭,却常常很健康,有的人年过百岁。足见,高于温饱的饮食养生讲究是不必要的。过去这些地区的人平均寿命低,是其它原因造成的。
从动物进化和目前人类的牙齿构造看,人类属于杂食动物,而且应该以谷物等素食为主。早期类人猿,可能有过消化纤维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现代人”失去了消化纤维素这种多糖的酶系统。故健康饮食应该以素食为主而且不宜太精细,这样的饮食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有利于消化道蠕动并排出毒素。
总之,从纯科学角度看吃喝的养生意义,当代人必须注意的是:
①避免能量摄入过多②食品不宜过精③素食为主。
3.非生理意义的吃喝带来的问题
至今最科学的饮食,应该是长期在太空停留的宇航员的饮食。然而,这种饮食不是美味佳肴,更不是满汉全席。宇航员在太空,想吃多种蔬菜和水果都不可能。可见,最科学的饮食,不是多数人追求的。讲究饮食养生的书籍,没有推荐太空饮食的。这种饮食会非常昂贵。如果有的商家推出这种饮食,出于好奇,有些人会品尝一下,但不会长期满足它。
因此,虽然食欲是保证动物生存的第一欲望,但是,很久以前,人类吃喝就不限于疗饥。它常常作为交际手段,也差不多是日常生活中文化色彩最浓的。因而,吃喝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近来中国盛行的吃喝风,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风行的吃喝绝对不利于养生。
中国料理讲究色香味俱全,更有雕花等讲究。不能说这对消化吸收没好处,但主要是心理满足。至于豪华的餐厅、典雅的摆设、精美的餐具,更是讲排场、摆阔气的心理需求。如果这些都让吃喝者自己动手——即亲自烹调、布置和收拾,吃饭就成了有碍养生的负担。
到海外走一趟,就会发现中国人特别讲究吃。笔者只在英国停留较久,对其它发达国家人怎样吃,不敢说了解很清楚。但是,一到英国就意识到,“天下中国一大吃”。虽然国人还有不能保证温饱者,但是,略有条件吃的人,就吃得花样繁多,吃得怪,吃得排场。伦敦唐人街最好的中国餐馆,均无雅座。吃饭的地方很拥挤。有一次吃饭,有中国大使和英国贵族院的名人到场,还是在相当拥挤的地方吃的自助餐。西餐馆也绝大多数不豪华,但绝对卫生。看看早已传入中国的麦当劳,就知道西方人怎样讲究吃饭场所的卫生了。反观国内许多路边店,大都有雅座和小姐服务,却常常很不卫生。总之,国人吃喝远远超出了疗饥的意义。这种传统文化的好处,是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使许多人得以在国外谋生。
这不是说完全不应该有口腹之欲,偶尔吃喝一顿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吃喝专业户”——笔者对某些现代人的称呼,50岁之前不出现大毛病的极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说明那时富贵人的饮食,已经严重影响健康。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不是因为吃得好,反之,许多当代流行病是吃出来的。简单说,是吃得太好了。尽管多数当代饮食养生书提到如何避免“太好”——主要是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高盐、低纤维素等。但是,按照多数养生书的要求吃喝,还是解决不了上述问题——特别是高热量。至于生猛海鲜,山珍海味,也常在养生书中提到,完全是趋时之举。
总之,饮食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现在那么多讲饮食养生的书,主要是满足某些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出于交际或礼仪需要,讲究的饮食可以理解。此外,饮食足够卫生,又能满足营养要求,就达到了养生目的。
4.关于几种常见的食品
下面给几种食品翻翻案,因为它们已经是目前生活水平达到温饱者的中国人也有条件常吃的食品。
一是鸡蛋:笔者不认为一般人多吃点鸡蛋有什么不好——除非他过敏。鸡蛋可以孵化出一个完整的高级生命,小鸡出壳不久就能独立进食,说明其中含有维持高级生命的各种要素。所以,鸡蛋的营养应该相当全面。即便肝功能不是很好,只要不会诱发肝昏迷而且能吸收,鸡蛋就是很好的食品。只是它不能作为主食,否则,消化系统不适应,不利于养生。
二是牛奶:初生的哺乳动物,完全靠母乳营养发育,其中必然含有全面的营养要素。虽然草食动物和人不完全相同,还是可以把鲜奶看作平衡饮食。多数中国人没有饮奶的习惯,应该提倡适量饮用。
三是糖: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第一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很多人长期低蛋白、低血脂(包括低胆固醇)、低血钾、低血钠等,都不会出现危急情况,更不会速死。一旦低血糖,立即出现危急情况,再低,就会死亡。可见糖之重要。如果有明显消瘦或肝病,糖就更重要。它很容易吸收,又能迅速被利用,参与一切物质代谢,而它的分解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不存在很难排出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原始生命就是靠摄入类似糖的碳水化合物维持。所以,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同样要保持和人差不多的血糖水平。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植物主要提供淀粉和纤维素——都是葡萄糖形成的多糖。总之,不能总是恐惧高糖饮食。比较科学的主食,就是高糖食物。除了少数游牧民族之外,东西方人的主食都是谷物做成的。目前全世界最常用来做主食的白面和大米,含糖量都在80%左右。中医称食物为水谷,就是强调主食是谷物。
5.多喝水
从吃喝角度看,在所谓七类营养要素中,水是最重要的。完全没有水,人活不到十天。水和空气充足,不进其它任何食物,人可以活50天以上。为什么?因为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人的体液构成接近海水,故笔者同意大海生命起源说。虽然有的哺乳动物又返回大海或河流湖泊,最初的陆栖动物应该是从大海中进化而来的。所以,人这种高等陆栖动物还是离不开水。人体最容易丢失的是水,却最怕丢失水,出入人体最多的也是水。人体的一切物质代谢,都离不开水。一切不能以气态和其它液态出入人体的东西,特别是代谢废物,必须以水溶液的形式排出。所以,除非肾功能不好或水肿明显,多喝水是最经济可靠的养生手段。最好饮用普通水,其它一切饮料都有缺点。总之,在所有营养要素中,只有水的摄入可以大大超过基本需要而且有好处。
6.少吃盐
钠虽然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粒子,食盐却并非人体必需摄入的物质。但是,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就学会了制盐,而且摄入越来越多。于是,食盐成为“必须”的调味品,即开门四件事之一。谚云:食遍天下味,方知盐滋味。足见人类对食盐的偏爱根深蒂固。笔者认为,由于生命最初在大海中出现,人类对食盐的偏爱,有生物进化史方面的原因。但须知,高等动物已经获得了很强的保存体内钠粒子的能力,其它食物当中含的少量钠和氯,可以满足人体的须要。吃盐这样大量摄入钠,必须及时排出。故吃盐首先是增加了肾脏负担。又由于大量摄入食盐和必须同时摄入的水,增加了血容量,嗜盐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之一。故不仅一切急慢性心、肝、肾、脑、肺病患者要少吃盐或忌盐,正常人也要尽量少吃盐——营养学建议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中医也嘱咐水肿患者忌盐,但不可能做出满意的理论说明。
中医还有食疗、食补之说,很多地方相当流行。近来还开发出很多药膳和加药的食品。在笔者看来,既然普通饮食足以养生,食疗、食补不仅是奢侈消费,而且很可能导致过度营养。故除非有病,不宜进补。
六 居住与养生
近年来,随着国人收入提高,居住成为多数人最花钱的消费,有关居住与健康的关系,成为很专业的题目。这里只讲最主要的原则性问题。
杜甫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尽欢颜。言下之意,宽敞是居住的高标准。至今,多数人追求宽敞。
不过,从科学角度看,宽敞不是主要标准。文明人大部分时间在住所内(包括非露天工作场所)活动。住所是人的窝儿,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和社会隔绝,以避免环境的直接干扰或损害。过度拥挤的住所,不利于达到这种目的,故最好达到人均一间住房这一比较高的标准。
再高的标准,就是豪华消费,对多数人没有意义。
当代科学手段,早已能够人造一个几乎完全与环境隔绝,又符合健康要求的居住环境。这就是潜艇(特别是核潜艇)和太空舱。能明白潜艇、特别是太空舱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就能理解一切关于居住与养生的问题。不过,潜艇或太空舱只适用于特殊目的。常规的居住设施还是要尽量多地与自然环境适应并协调。对此,只想结合中国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讲一点。
中国人的居住设施,首先要考虑到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
这就是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不能说中国这么大的地域没有例外,但是,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主流文化发祥地,是无例外的。
所以,国人建造住所时,最重要的设计要点是:朝阳而又避免夏日过多日光直射。符合这一要点的,同时就符合通风良好的要求。不符合这一要点,必然不利于健康。某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暴利,总是把建筑用地过度开发。其诀窍是,尽量加大房屋的南北跨度,缩小楼宇的南北间距。这样的建筑,其它方面再好,也不利于业主的健康。
《诗经•大雅•公刘》说:“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这是叙述周人的伟大祖先公刘,到达新迁徙地时,决定如何建房时的关键勘测步骤。
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阴阳思想是中国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长期作用于先民形成的。
七 行——运动与养生
“行”的本义是道路,人类运动的本义也是两条腿走路。所以把“行”和运动一起讲并不勉强。现代人运动太少,主要是因为两条腿闲着的时候太多了。然而,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国人也即将全面进入汽车代步时代。届时,“行”就是乘车快速赶到工作场所。两条腿就成了保健养生的工具。所以,尽量多走路,对任何没有危重疾病的人,都是极重要的养生手段。
为什么运动对于养生特别重要呢?
很多人熟悉“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近乎哲理的命题,它至少对于动物是科学的,否则,动物就不能称之为动物了。
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敏捷而迅速的运动,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宏观手段,也是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完全不能运动的人绝对是废人——植物人。他的大脑功能必然已经严重衰退。生命对他来说,失去了意义。能运动的人不运动,无异于残废。所以,体现人的动物本质的运动,无疑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方面。运动的高级形式是体力劳动。劳动是价值尺度,从济学角度看,这种高级运动又是人的社会本质。
看来,运动——包括劳动,不仅是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养生的必须条件。
这不是说运动或劳动越多越好。运动员那样的运动也不总是对健康有利。他们常因运动过多或过于剧烈而患运动病或劳损。
从阴阳观点看,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的动,自然不利于养生。不过,具体到现代人,特别是多数城市人,缺少的是运动。再联系上文说的动物和人的本质,更应该提倡运动。
中医认为,肢体躯干属阳,脏腑属阴。又,第二讲已经指出,阳为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的主要方面。按照阴阳对立依存原理,无阳便无阴。阳气久衰,阴气必受损。长期运动太少,必然脏腑皆虚。于是,运动的重要性,就更加深刻了。
自西医究其原因,是由于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分别主管肢体躯干和内脏运动)是对立统一的。西医也认为,运动是保持内脏功能正常所必需。长期运动过少,必然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还有必要说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应该说,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大脑的调节,不可能有所谓“体力劳动”。故“脑力劳动”主要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即常识中的读书、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做“脑力劳动”时,人体不是完全没有运动,皮层的积极活动却要抑制一切皮层下活动。于是,长期持续皮层兴奋,就是持续的生命活动不平衡,必然不利于健康。所以,对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要注意安排适当的体力活动——包括体力劳动。笔者认为,这些人最好每天安排2小时左右的体力活动。
从中医理论看,头脑属阳,而且是阳中之阳。故过度的脑力劳动不但导致脏腑阴衰,还会导致全身阳衰。因此,不是过于剧烈或繁重的体力劳动,有助于头脑之阳的充实和恢复。头脑之阳和肢体、躯干之阳分工不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区别的生理基础在此。
总之,无论从中西医哪方面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对立统一的,因而缺一不可。
什么样的体力活动最有利于养生呢?
笔者不强调任何特殊运动形式。只要方便因而容易坚持,任何运动都有利于养生。如果特别爱好某种运动,就更有利于养生。这种运动对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锻炼了肢体和躯干,还能摆脱烦恼,调整心理,甚至是一种精神享受。此类运动,同样包括劳动。
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又不愿意运动或劳动怎么办呢?这时需要强制或强迫运动。这种强迫最好是自律的,不过,即便在别人强制下运动(包括劳动)也比运动太少好。
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手段中,有一种是关乎运动而且外国没有的(最近才输出),即强身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应该发扬这些养生手段,不过,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它们。所以,对多数人来说,还是提倡简便易行的运动来养生。
至于“气功”,则不属于运动,它实际上是精神或心理调整锻炼,弄不好会走火入魔。对它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对它期待过多。
更复杂的身心同时调整手段,如瑜伽功、高级健身体操,需要人指导,有的还需要花钱去特设场所,属于高消费。笔者以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一方面疲于奔命挣钱损害了健康,另一方面再花钱、花时间作这样的保健养生。
如果说有一种运动值得推荐,笔者推荐游泳。游泳中的人体,就像回归了母体之内或又回到大海,处在生命早期的环境。这时的运动受重力影响很小,是最好的“水平运动”。地面上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地心引力作用,加之人是直立动物,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更大。人的脊柱病和多数慢性骨关节劳损,就是直立的必然后果。各种内脏下垂,也几乎是人类特有的疾病。所以,水平运动对人类养生特别有意义。其中,游泳又是最好的水平运动。
八 心理调整和养生
1.医患双方都要重视心理调整
上文已经说过,心理调整是最重要的当代养生手段,医患双方都必须高度重视。
笔者看病的时候,经常向病人宣传几句简单的道理。即判断或维持健康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就是:较好的食欲;较好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较好的心理环境或心理状态。这四个方面看似简单,完全具备的人却不很多。食欲和饮食不完全是一回事,睡眠问题困扰着许多当代人,下面会专门讲一下。运动不足或过劳,上面已经提到,不再说。最难调整的,就是这心理状态。
气血辨证那一讲,曾经特别说明,所有疾病都有心理因素起作用。所有医生都应该具备心理治疗常识。那尽管是在讨论专业服务时提到的,却说明心理问题最常遇到又最难解决。医生通过有意的明讲和暗示尽到责任之后,能否解决问题还要看病人面临的心理问题难易、心理环境和心理素质如何。
2.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呢?
简单说来,是因为人有欲望、追求和感情。当欲望、追求(包括信仰)和感情不能满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严重一点的,就会悲观、失望、失落、后悔、怨望、自卑、苦恼、忧虑、郁闷、孤独、怀疑、恐惧、紧张、焦躁、气愤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持续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各种紊乱。问题是,几乎所有当代人,每天都要碰到多次不良的精神或心理刺激。
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是食欲和性欲。即孔夫子说的“食色性也”。食欲是为了个体生存,性欲是为了种族延续。这两种欲望属于动物本性,虽然是比较低级的,却是天经地义的。没有食欲,意味着个体死亡;没有性欲,意味着没有后代。不过,种族延续首先是群体意义,个体可以没有性欲。不少社会性动物群落,就只让少数个体具备性欲和生育能力。这种控制性欲的方式可否照搬到人类社会呢?技术上不难做到。2千多年前,就有阉人术。我国古代宫廷内,几乎无例外地使用阉人。不过,现代社会,不会接受这种制度了。多数宗教——特别是佛教,是禁欲主义的。性欲尤其在严禁之列。上文讨论男女关系时,已经说明禁欲和纵欲都不利于养生。
总之,要承认没有食欲和性欲就不必谈养生。
与食欲和性欲相关却不是一回事的是求生欲,遇到生命危险,无不恐惧而紧张。
不过,人的欲望不仅限于这三种低级欲望。还有很多高级欲望。这些欲望常常更难满足。具体说来有:
2.1人是社会动物,必须扮演好他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其中有的属于他的欲望和追求范围,但有一部分却是他不得不做到的。当他很不愿意做、或虽然愿意却做得不“好”、或实际上无力做“好”、或者自己认为做得不错,但别人不满意时,就涉及周围成员对他的评价。完全漠视周围评价的人十分罕见。闻过则喜,几乎无人做到。反之,每次听到不满的评价,都是不良刺激。长期受到周围成员不满意的评价,必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2当代人要适应竞争。这一点与上一点有交叉,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竞争意味着永远不得安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固然不利于养生,总是处在竞争状态,就是永远紧张,也必然不利于健康。
2.3当代人常常需要应付紧急情况。面临生命危险时,必然人人紧张。前工业时代的人,较少碰见这种情况。当代人需要应付的紧急情况太多。比如,乘自己的机动车去上班,如果有半秒钟完全失控,就可能酿成车祸。至于工作压力,上司的特殊紧急要求等等,无不使人紧张。
2.4人生常有悲欢离合。比如,丧亲、丧子、丧偶等,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场心理危机。这种亲情关系的较长时间分离,也有些人不能适应。目前比较常见的失恋、离婚,能够泰然处之的人也很少。
2.5人会碰到意外伤害。这种伤害可以是天灾,也可以是人祸,却不是故意的,更没有受害者的责任。虽然如此,也会出现严重不良心理状态。严重意外伤害发生在本人身上,无疑立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亲人身上,也往往会加重心理负担。
2.6人会受到故意构害。这时最容易出现气忿和怨望。其中包括官场争斗、商海拼搏等“大问题”,也包括妇姑勃隙、妯娌斗法、兄弟失和、同事不融洽等“小问题”,导致的心理伤害却是一样的。
2.7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在上述一切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情况都被加剧之外,又迫使人更多的加重大脑负担。即必须多用心,快用心,增加知识量,否则就可能被淘汰。于是,白领阶层也经常如履薄冰。即便不是工作需要,上网和现代信息交流手段都要求人们快速反应。
总之,人常常遇见挫折,难以如愿。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3.调整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
出现上述情况时怎么办呢?
简单说有8个办法。
3.1克制自己的欲望或降低追求标准。古人的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和“知足长乐”。这虽然有些消极,却常常是应该做的目标调整。即应该承认“退而求其次”也是明智的选择。
3.2恰当的自我评价。当自己认为已经尽力时,就没必要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特别是欲望和追求和别人没有利害关系时,周围的评价完全可以忽略。即这时完全可以我行我素。
3.3与周围成员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取得理解和同情,常常还能够得到解释和建议。其中包括倾诉自己的不良感受和解释如何已经尽力。如果确实没有尽力或确实有不应该犯的错误,就应该承认错误。正视现实,就是解脱烦恼。
3.4正向思维——多往好处想。挫折和不如意,是任何人都会遇到的。顺利和幸运也是任何人都会遇到的。不往好处想,就会因为日趋低沉而放弃努力,于是就意味着很难抓住幸运的机会。求生是人的基本欲望,犯重罪可能被判死刑的人,也无不努力免死。就是因为他还是往好处想。那么,碰到其它挫折的人更应该往好处想并为新目标努力。
3.5趋利避害。古人说,趋利避害,君子之义。故这里所谓趋利避害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努力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好处,避免本来不应该遇见的伤害。所谓趋利,就是在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努力追求个人利益。所谓避害,既包括意外人身伤害,也包括遵纪守法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交际圈。
3.6提高精神境界。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达到这一境界虽然不容易,却是应该提倡的。替别人着想多的人,很少受别人的伤害,即便受到所谓伤害,也不会很在意。此即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他人多做好事,就是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的精神境界是经常感到满足的。
3.7转移不良心态。即设法暂时摆脱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可以是社交,可以是运动或劳动,也可以是娱乐或游戏。总之是自己喜欢的活动。故一般来说,现代人最好有一两种业余爱好。
3.8摆脱不利的心理环境。一般说来,这是最后的选择。比如,无法换回的婚姻,理智地分手是最佳选择;工作环境中出现了无法克服的人事矛盾,最好是主动地另谋职业。
九 睡眠与养生
用于睡眠的时间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必然对维持健康非常重要。除了呼吸氧气之外,它的养生意义仅次于进食。
自中医理论看,觉醒和睡眠是阴阳关系。人类的正常生活规律应该和昼夜交替一致,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社会使很多人的作息无法和昼夜交替同步,加之其它原因——如夜生活等,使睡眠问题很突出。
自西医理论理解,睡眠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必需的周期调节。这一调节紊乱,必然引起全身紊乱。故不仅睡眠不佳本身是病态,它还会导致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紊乱。
引起睡眠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原因,即中医所谓情志过度;二是生活无规律;三是脑力劳动过多或体力活动太少。
虽然三种情况起因不同,结果都是导致大脑皮层调节紊乱。
心理或情志原因引发的睡眠不佳最难解决。西医所谓“神经官能症”本身就属于神经病,多数此类患者有睡眠问题。其它精神病大多有遗传因素,但是,多数人发病的始因是精神刺激导致的严重失眠。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一定要重视睡眠问题。
因生活无规律而出现睡眠不佳,一定要重视。不太严重时,只要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大都能自愈。
用脑过度会引起失眠,多数人都知道,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减轻脑力负担。
体力活动过少不利于睡眠,不一定多数人有足够的认识。毫无疑问,适量的运动或劳动是正常睡眠所须要的。
不但如此,除危重病之外,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适当地增加体力活动,都有利于改善睡眠。
纠正失眠的措施似乎很简单,但是,很多患者做不到上述要求。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难解决。因而,使用镇静药常常还是必要的。
医患双方都应该清楚,解决不了睡眠问题,其它症状都不可能改善。睡眠问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目前,很多人长期服用镇静药,其中最常用的是安定和舒乐安定。它们虽然相当安全,却说明当代人的睡眠问题很难解决。
十 病后保养
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数千种,不可能用三千字左右一一说明如何保养。下面分三个题目介绍一下重点内容。
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心态
疾病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假如是比较严重的伤病,首先有一个如何对待疾病的问题,这也属于心理调整的范围。
乐观、豁达而又理智的精神状态,对任何疾病的预后都有决定性的积极意义。所以,医生应该随时注意维护患者的良好心态。
对比较严重的急性病(包括外伤),患者大多恐惧。这时需要医生的解释和安慰。多数慢性病、特别是心因性疾病,患者的第一需要是战胜疾病的信心。此类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常常是为了听取医家的解释、安慰和建议。医生一定要安慰患者,给患者信心。对所谓不治之症和临危患者,也不要放弃。笔者不止一次遇见过,严重病危或不治之症康复的奇迹。
也有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注意保养,应该耐心地晓之以理。有的患者很难理喻,医生却要尽到责任。尽管扁鹊有六不治之说,医生还是应该做到仁至义尽。
2.    外感急性期保养要点
多数外感,可以不药而愈。目前,90%左右的外感是感冒。故求医不宜太积极。尽管目前偶见失治者,更多见的却是医家或病家滥用药物。古人云:“有病不治,适得中医”(《汉书•艺文志》),至今有其可取的一面,对外感来说,尤其如此。
外感急性期保养要点如下: 
①注意休息:很轻微的感冒或胃肠不适,不一定全休。体质很强壮的人,也可能通过强力劳动或体育活动而痊愈。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稍微严重的外感,首先应该休息。道理很简单,因为机体需要调动全身机能和疾病作斗争。带病工作,必然不利于病愈。所谓休息,不仅指不再劳动,还包括收敛精神。
②保证正常进食:饮食是抵抗一切疾病的本钱。除非是急性消化道疾病,一切急性病都应该尽量保证正常进食水。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外感,可以不药而愈。病愈就是机体通过消耗饮食提供的能量增进免疫力。任何药物或疗法,如果严重妨碍进食水,都不利于疾病痊愈。
③使用土方或非处方药:姜糖水或热流食就是桂枝汤义。如果使用非处方药,笔者建议首选藿香正气水。它既适用于上感,也适用于闹肚子或胃肠型感冒。如果发热较重,可以再加用一种经济的成药。
④不要怕发烧:发烧是外感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人体战胜外感必有的反应。故一般而言,外感发热是正常现象。目前,无论中西医治外感,最常见的错误是见发热就立即退热。常常导致热病迁延不愈。
发热到什么程度才需要使用解热药呢?
按西医理论,不超过38。5C,不必使用。持续两三天也不必担心。按中医理论,确认是热证之前,使用辛凉解表或清热法是错误的。
3.慢性病保养要点
  上文提及,对绝大多数慢性病来说,恰当保养,比治疗重要。
主要保养内容如下:
①纠正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会导致许多慢性病。此类行为得不到纠正,疾病不但不可能好,还会继续恶化,而且任何药物治疗都无效。
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吸烟、嗜酒、嗜赌、网迷等。它们和慢性病的关系如下:
吸烟是目前最常见的不良嗜好,它导致的慢性气管炎以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出现慢性支气管炎,戒烟比一切药物治疗都更有效。嗜烟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流行病和一切急慢性疾病,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会导致肺癌、胃癌等也是毫无疑问的。
吸烟的害处无人不知,却相当难戒除。如果吸烟者没有决心,一切辅助手段都无效。至亲充满爱心的劝告和医生的耐心解释,对戒烟者下定决心,有重要意义。
嗜酒者远比烟民少。但须知,嗜酒本身就是严重的病态。多数嗜酒者,不能正常工作。其中不少人,还常常因为酒醉引发家庭矛盾或危害社会安定。上文提到过,“吃喝专业户”们,50岁之前不出现严重后果的极其少见,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他们最常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脂肪肝、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癌瘤、痛风等。其中最可怕的后果是脑血管意外。
饮酒对任何疾病都没有好处。但下列疾病必须戒酒。
急慢性肝胆病,急慢性胰腺病,各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包括神经官能症),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病和慢性肺病等。
嗜赌或过分嗜好某种游戏——比如很多国人热衷打麻将和近年出现的网迷,会因为长期精神刺激、睡眠不足、吸烟过多、不能及时进食等几个方面影响健康。一切慢性病患者,都应该戒除此类嗜好。
此外还有长期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保持某种体位引发脊柱病、其它骨关节病和肌肉劳损;长途运输司机不能按时进食;青少年常见的曲光不正等,都必须纠正行为才有可能避免加重。
②保持身心轻松
50多年前,结核病(痨病)——特别是肺结核很常见。那时没有特效疗法,患者康复主要靠疗养。特别是青年结核病患者,必须充分疗养。常常要求卧床半年。目前,结核病相当少见,加之有相当可靠的特效疗法。疗养不再很重要。不过,凡是结核有活动,还是必须充分疗养。
注意!所谓疗养,不仅指休息,还必须心情平静且愉悦。至于保证营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目前已不存在经济条件问题。
按:恰当的中医治疗,对比较轻的肺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也必须同时静养。读者须知,古代中医认为“痨病”基本上是不治之症。直至笔者年少时,故乡还流行这样的谚语:疳痨气臌噎,阎王座上客。
在笔者的经验中,目前比较常见,又必须节劳的病种是慢性肝病和慢性肾病。此类患者,必须做到休息充分又清心寡欲,即不但体力活动不能有劳累感,心理上尤其要平静。做不到这两点,任何治疗都只会有暂时疗效甚至无效。
由于慢性肝病比较常见,中西医结合地略谈几句,为什么肝病必须节劳和清心寡欲。按西医理论,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中间代谢器官。除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之外,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都必须经过肝脏处理。故肝脏功能不佳时,切忌再增加它的负担。体力活动一旦有劳累感,就是已经供能不足,同时出现了代谢废物淤积的问题。功能不全的肝脏不但不堪重负,还会受到损害。稍微严重的不良精神刺激,会影响睡眠和进食,已经有病的肝脏,会受到明显损害。如果发展到肝硬变——以腹水出现为准,应该立即全休,而且终生不可再求进取。
自中医理论看,中间代谢功能属于脾的运化。脾主运化,又主肌肉,还与忧愁思虑相关,故此病必须节劳并清心寡欲。
慢性肾病也必须长期坚持治疗和保养,但其中大部分可以痊愈。不过,一旦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也应该立即全休,而且终生不可再求进取。其中主要涉及西医理论,从略。
  ③必须坚持锻炼的慢性病
  目前最常见的此类疾病是中风后遗症。急性期之后,瘫痪肢体恢复如何,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坚持锻炼。医生应该对病人再三强调这一点并给以指导。
肥胖病需要坚持运动量比较大的锻炼,这比饮食控制还要重要。
  ④必须注意饮食的慢性病
  此类疾病主要有:肥胖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肠胃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等。
肥胖病自然要节食;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要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饮食;慢性胃肠病主要是少量多餐并避免生冷油腻和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慢性肾病最好忌盐,对高蛋白饮食要审慎;慢性肝病需要高糖、高维生素饮食,没有明显肝功能受损时,高蛋白饮食也不是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肥胖,减肥之后,即可明显减轻。无肥胖甚或消瘦的患者,不可节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一点有甜味的食品(包括水果等),只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主食完全是高糖的馒头、米饭等,特别是大量进甜食。总之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虽然经常高血糖而且尿中有糖,但是损害有关器官的不是糖本身。一旦出现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立即给糖还是最主要的抢救手段。
  




上一篇:(转帖)大陷胸汤证与急性腹膜炎一致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连载)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9-14 09: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s: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2:58 , Processed in 0.16369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