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18|回复: 14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7-12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桂林本伤寒论自出现以来,就饱受质疑,至于现在,其为伪书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但因为网络上,少数人的追捧和宣传,很多初学都以假为真,而为祸不浅。我非好辩,然不得不辩,实因此理不辨,则不知多少人将误入歧途,多少人将错立根基!然篇幅巨大,非可一蹴而就,期待有力者,皆能加入,共为萧条的中医做一点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此先行感谢,并敬礼!

同时真诚欢迎大家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




上一篇:追本溯源的文章「藥勢」古典本草藥理學及其於經方之應用
下一篇:刘渡舟谈泽泻汤证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1,宋本伤寒论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而桂林本做: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董红昌按:宋本伤寒论22条本承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也就是说22条和21条本为一条,即: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之证当见:脉促、胸满、恶寒等证。而桂林本伤寒的伪造者,因不知这两条条文前后贯穿,是在22条中多造出“太阳病”三字,多此三字则文意大变,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则只剩下:恶寒一证!然伤寒论中恶寒之证,何其多,又如何鉴别呢?伪造者如此不明经义,可谓鄙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而桂林本做: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董红昌按:心应夏,其脉洪,洪脉者气伤津亏之兆,以夏暑炎热,热则伤气耗津,是夏至以后人多疲惫嗜卧,饮食不甘,汗出口渴,喜饮甘凉,此非气伤津亏之证乎,是金元以来有李东垣先生,据以脉证,创出补中益气诸方,而治疗内伤脾虚火乘之病。而桂枝汤者,桂枝甘草以益心阳,芍药甘草以益心营,姜枣为佐使,调和脾胃。是以桂枝汤发汗者,鼓动心阳行营通经以解肌也。今服桂枝汤后大汗出,是桂枝汤鼓动心阳以驱邪也,然汗则津气两伤,是有洪脉。汗后邪去,是不烦不渴,故直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其证自平。此中道理深微,桂林本的伪造者,又怎能得知?是但见其脉洪大,则以为里热炽盛,而以白虎清之,伪造者竟不察仲景两论白虎之脉皆为滑脉,如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又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白虎汤之使用于滑脉,正因其津气未伤也。若津气已伤,如宋本伤寒之26条,见大汗大渴大烦之证,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是也。且白虎清阳明之热,阳明热盛,当见颊赤、口干、心烦、高热之证,何以仲景25条一无提及,此中道理不言而喻。伤寒论中条文次序皆大有深意,然非浅薄者可明,例如此处25条,大汗出,不烦不渴者外邪已解,直用桂枝汤调理则可;而对比26条汗后大烦大渴者,明示邪已入里,津气已伤,当清当滋,而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于此可见仲圣心思灵巧,他人难及!


而以此观桂林本伤寒论之伪造者,自以为此处天衣无缝,实际上浅薄的让人发笑,以桂林本原非出于医者之手,不明医理也再所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3,宋本伤寒论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讝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而桂林本做: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董红昌按:宋本伤寒论之第30条经钱超尘老从文字学和诸多版本考证,可确定为后人所加条文。我也曾经从学术角度上推理过30条之错谬,原文如下: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thread.php?tid=35446&pid=348821&page=1&extra=#pid348821
而桂林本的伪造者,竟然不知道此条为误,还煞有介事的改编了一下绕口的原文,现在读起来是很顺,但是他却不知道那条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滑稽的逻辑呢?如“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也就是说因为脉浮,所以脚挛急。这个就是桂林本伤寒论伪造者的中医水平,叫人简直喷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4,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而桂林本做: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董红昌按:桂林本的伪造者把宋本伤寒论“脉促者,表未解也”改为“脉促者,热未解也”,虽然只改一字,却文意大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桂林本的伪造者,并非临床医生,要不然就不会闹这么天大的笑话。“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正应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先表后里,为张仲景定下的大法,是此处仲景提示表未解,正为对应脉促之证,而胸满之证蕴于其间也,故当用桂枝去芍药汤先解其表,再议其它。而对比后面汗出而喘的葛根芩连汤,则又可知桂枝去芍药汤证定为无汗,有汗则说明邪已化热入里,胸满之证已除,是当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是可知桂枝去芍药汤证当见:脉促,胸满,无汗三证。而桂林本的伪造者,何其浅薄,竟然把“表未解”,改为“热未解”,热不解当清热,结合喘、汗出二证,此时使用麻杏石甘汤当更为合适,那何必重用葛根来辛凉解表呢?那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与麻杏石甘汤,还怎么鉴别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5,皇帝的新装(中医版)


桂林本伤寒论: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宋本伤寒论无此条!


董红昌按:此条是根据《宋本伤寒论》第七条伪造的条文,第七条如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从这里可以看出桂林本的伪造者,本意当为尊古,好让《伤寒论》面面具到,可惜桂林本的伪造者水平实在太差,可以说根本没有半点临床经验!就如其伪造的此条,直是给仲景摸黑!综合此条条文症状,当见脉浮、头项强疼、发热汗出、咽干、昏沉乏力等证,我想不管您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如果您碰见这么一个病人,拿着下面的方子(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实话,我突然觉得很难过,一个风温的病人竟然被人开出这样的处方,而不明真相的人还争相将其奉为神明,站在一边啧啧称赞!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童话
——《皇帝的新装》,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童话的时候,对这个童话很是不屑,因为我觉的故事中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可能发生!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才发现现实的世界,太多的事情都是这样,而那些清醒的人却因限于种种的禁忌而不敢说出真相!面对丑陋和欺骗,我们互相沉默,还是沉默,大家互相试探者,脸上堆着恭维和笑容,都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一些答案和肯定,可惜谁也不肯说破,因为谁先说破谁就要承担责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所以一幕幕丑剧,还是一天天的在进行者,不知道到底过了多久,终于,有个小孩喊了出来!

我经常在想那个小孩,在那之后,到底要面对什么样的现实,又到底会遭遇什么样的际遇?小孩的声音,是在骗子的威胁和围攻中湮没,还是清醒的人民最终团结了起来?但不管怎么样,日子依旧是以前的日子,我们还是依旧昏蒙的过活!可是有些事情,必须是有人做的,所以我也将继续我的批斗。


此条,既然病为风温,是当先解表透热,自无疑问,麻杏石甘汤略佐滋液之品或为合法。而此处的处方,实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辨证能力。风温的病人,不先解表透热,却用滋润去痰之品,邪无出路自然邪势越长越高,最终难脱液枯津竭之弊!孙思邈云:含灵巨贼,正非此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6,桂林本伤寒论云: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董红昌按:本条与上条所证同为一条,承上而来,也为宋本所无。是此条若不省略,当为“阳旦证,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汤主之”。此条虽云阳旦证,然口渴、烦躁、小便赤,说明热已入于阳明,且津液已伤,而谵语则提示邪热结于阳明,是故此条条文当见“头痛、发热、汗出、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等证,故当用调胃承气汤和之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以化燥结,大黄苦寒以下热积,甘草以和之。故宋本伤寒论29
条: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前后对比,可知此条说述当急下以存阴,调胃承气汤正合其法。而看看桂林本的伪造者,给出的处方(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既然病已热结津伤,为何还用半夏劫阴夺津,为何还用泽泻利水消阴,为何还用黄芩苦燥伤阴!

写到此处,我虽觉理已无可再辩,然不明者,我想依旧难明!理当说于知者听,又谁能为知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7,宋本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桂林作: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董红昌按:桂林本的伪造者,把“太阳中风”改为“太阳伤寒”,两字之变,病之所系已经根本不同!首先从文字角度上,根本而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太阳伤寒”这个名词,已做专文考证,请看《伤寒研究之太阳病三字考证》,地址为: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40487-1-1.html

其次,从理上探析,阳邪先中于上,阴邪先中于下。阳邪其变速,阴邪其变缓。然不管阳邪阴邪,皆可闭阻经络肌表,而出现浮紧脉,因紧者阻滞不通之征。是平脉篇有: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寒者为阴浊,故先中于下,是故宋本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对照上面条文,我们可以知道伤寒初起不即热者,因阴邪先中于下,故当见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身体疼痛等证,以“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也。表寒不解,内外不通,卫气郁于上焦,久则发热,而可见“口烂食龂也”,以上焦为心肺所居,肺主通调一身之气。表不解则肺气不宣,气不下行,因肺居上焦,上焦主入也;上焦不入,则中焦欲化无源,因而上逆,而可见呕吐一证。是此条若果然是伤寒证,则为什么初起即见“发热,心烦”之证?

再,此条本为对应阳明病篇宋本伤寒论中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又,本条其后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一文,此太阳中风表虚证与大青龙汤之中风表实证做对比也,虽然同为中风,却也有虚实之别。若果然为伤寒,又见脉微弱,请问又如何会出现“汗出、恶风”之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8,宋本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桂林本作: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董红昌按:此条桂林本的伪造者把“伤寒”改为“太阳中风”,伪造者解释不了的条文,就私自修改,实在是可鄙可恶!如果此条果然为太阳中风,既见浮缓脉,自当汗出,以缓脉为胃脉,胃主四肢肌肉,是浮缓脉者,病在肌也。是张仲景以桂枝汤为解肌之剂,而非解表者也。是桂枝汤证之脉,脉浮而缓。今既为太阳中风,见浮缓脉,自当汗出,以桂枝汤解之,又如何能用大青龙呢?

而伤寒见浮缓脉,非为寒郁于肌表,既为湿郁于肌表。寒湿郁于肌表,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水气,而见身重之证;水湿互结于阳明,久而化热,而有黄疸之证。是宋本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繋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又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三条条理贯穿,可谓无疑,然桂林本的伪造者,竟然不知。仅改动宋本伤寒39条与187条,而287条则原封不动,真可谓粗心!以此粗粗之思,竟度仲景之巧妙,岂非不自量力!理上至明,可知桂林本的伪造者,既不读书,又不临床,才有如此笑话!千古同见者,当同发一嚎,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7: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洪脉的认识,有虚实两途,实则有余,虚则不足!《濒湖脉学》则主要强调其为实的一面,而对虚的一面则阐述不多。关于洪脉为虚的论述,李东垣论证最详,例如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证都可见洪脉,此时若以白虎清之,则为速死之道。

李东垣以为,脾气不足,则心火乘其位,是当见洪脉,以心脉为洪也。是当治以补中益气,兼以和血!李东垣之补中益气,细细推敲,则可自其取法桂枝汤和小柴胡。

此处我以桂枝汤大发汗后,可见洪脉者。以桂枝甘草汤为补心阳之品,芍药甘草汤为益营之品。两相合法,则可桂枝汤本为鼓动心营,提邪外出。(注,此理柯韵伯先为发明,请查看《伤寒来苏集》。)汗为心液,今经桂枝汤大汗后,心阳已鼓,见洪脉应该为当然,而非偶然!

一点看法,可能有错,还请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8-8-26 15: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认同楼主的看法,怎么说呢?我觉得你的推理见人见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一书?个人认为内容比你说的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8-8-26 15: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病已热结津伤,为何还用半夏劫阴夺津,为何还用泽泻利水消阴,为何还用黄芩苦燥伤阴!

个人认为半夏,苦燥伤阴,利水消阴是积非成是的说法,不可视为定论。治温病用辛温药只要配伍得宜便可,苦燥伤阴也没有根据,古人就有用黄连等药治消渴。至于利水消阴更是附会,伤寒论就有用五苓散,猪苓汤治津伤。
至于其他的条文,楼主用见人见智的医理与推理去判断这本经典的真伪,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
就算桂林本伤寒论有后人加入的内容并不代表它所有内容都是后人杜撰的,宋本伤寒论也有后人增减的内容,难道也是伪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8-28 2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中医之道路上,本来就有很多弯路,加上一些人自己的见解或者增删,过了那么多年,是否有效,实践出真章!所以希望我们广大的医务人员都能带着疑问去学习,多参考些古本,把疑问记录下来,留待一一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9-20 1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董红昌先生以上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分析,俺又“洒洒然毛耸”了,因为我喝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见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之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5.10]),病症已除,但奇怪的是梦中狂奔,是否算病转它经?后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aykm于2008-08-26 15:52发表的  :
既然病已热结津伤,为何还用半夏劫阴夺津,为何还用泽泻利水消阴,为何还用黄芩苦燥伤阴!

个人认为半夏,苦燥伤阴,利水消阴是积非成是的说法,不可视为定论。治温病用辛温药只要配伍得宜便可,苦燥伤阴也没有根据,古人就有用黄连等药治消渴。至于利水消阴更是附会,伤寒论就有用五苓散,猪苓汤治津伤。
至于其他的条文,楼主用见人见智的医理与推理去判断这本经典的真伪,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
就算桂林本伤寒论有后人加入的内容并不代表它所有内容都是后人杜撰的,宋本伤寒论也有后人增减的内容,难道也是伪书?
如果您有兴趣,咱们就更具体的讨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09:28 , Processed in 0.07444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