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7-22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阎德润与《伤寒论评释》
南京中医学院 黄煌 中医药信息杂志---1989年第四期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伤寒论》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 借鉴日本汉医治伤寒论学的观点, 运用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评译《伤寒论》, 成为这个时期伤寒学的鲜明特征。在众多的伤寒家中, 西医出身的阎德润《伤寒论评释》尤为引人注目, 他的著作《伤寒论评释》以新颖的学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阎德润(1 8 9 8 ~ ? ) 字东里, 辽宁海城人。1 9 2 3 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 留校任助教讲师,1 9 2 7 年赴日留学于东北帝国大学, 两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满医大副教授、同善医学专门学校教授, 后曾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校长, 1 9 3 8 年至1 9 4 0 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兼教授, 又曾任伪满民生部厚生司长、长春市卫生局局长兼东方医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 阎氏热爱中医, 于《伤寒论》的研究尤深。
《伤寒论评释》初版于1 9 3 6 年, 1 9 5 5 年重新修订出版。本书改纂《伤寒论》原著条文次第, 而分为症状明理论及治疗辨证论上下两编。上编多附西说, 其中“六经病主证之新志” 一章尤多发明。他以西医学说探讨六经病各主证产生的病理机制, 归纳了近代关于伤寒的邪由皮入说,寒邪并传染说,肤反射说、代谢产物堆积说、理化学现象说、电气说、细菌传染说等, 讨论了发热的类型及生理病理反应、发汗的机转和意义,,以及头痛、呕吐、便秘、下利、鼓胀(病),循环障碍(厥) 等主证的类型及病理。下篇类聚伤寒方, 归纳与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相似, 每方必对药品详加考证, 首列《神农木草经》, 次为历代考证, 日本汉医诸家论说亦采录之, 并有药物成分、药理作用及药用, 均为西医学说
关于《伤寒论》一书的性质, 阎氏主多种热性病说。他认为: “《伤寒论》中之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伤寒, 包括多数热性病而言; 狭义的伤寒, 则犹俗所谓伤风耳。” 因而他认为王吉民、伍连德著的《中国古代医学史》译《伤寒论》为E s s e g o n -T y p h oi d (论肠伤寒) , 是不贴切的。同时,他反对将“ 寒” 字认作气温变化, 认为“ 凡为病因之要素, 皆在其中也”。所以, 阎氏在《伤寒论评释》中主要讨论热性病的诸多问题。
《伤寒论评释》中最精采的, 可以说是阎氏对《伤寒论》阴阳的分析论述其观点有二: (一)《伤寒论》的阴阳与玄学的阴阳有别他说: “ 《伤寒论》中之阴阳, 非形而上学的阴阳, 不过为概念的阴阳而已, ” “若以西医之名词注释, 则病之属于进行者为阳, 属于退行性者为阴; 机能亢进者为阳, 机能衰减者为阴”,“乃定治疗方针之阴阳” 明确指出《伤寒论》阴阳在诊断治疗上的重要意义。他认为, 金元之医受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影响, 以玄学之阴阳解说医学之阴阳,“故与实际治疗上相背而驰”。他又说: “一般误解的玄学的, 遂谓其为荒诞无理者, 非矣! ”批评了当时医学界普遍否定中医阴阳学说的不良倾向。(二)《伤寒论》的阴阳与《素问. 热论》阴阳同其名而异其实。他说:“《素问• 热论》以病势出于表者为阳, 病势内结者为阴”,阴阳的含义固定, 故与“定治疗方针”的《伤寒论》阴阳不能相混。以上的认识, 均与日本汉医的基本思想接近。
对六经实质的看法, 阎氏认为是“阴阳病证中,于善恶缓急上,揣其病位所在依赖相从,各分三种,以为用药治疗之大纲, 此六经病之所由分也”。六经既是病变部位的分类, 也离不开阴阳的分证, 是指导诊断治疗的大纲。此说不错, 但《伤寒论评释》将太阳病释为“多数急性热病之总称”;阳明病为肠胃病,“特偏重于肠管”,太阴病“为阳明病之反对者, 主言胃肠虚弱、腹满而吐、自利益甚”;少阴病“近于太阴病,又兼以循环障碍(心病);”厥阴病更进之,“其文中多言生死”。如此认识, 似乎有失偏颇。
尽管阎氏在以西医学说解释《伤寒论》中有可商之处, 但《伤寒论评释》所体现实证主义与创新精神,是值得重视的。他说:“ 研究《伤寒论》者, 不必论王叔和所撰次者, 是否仲景之旧观, 林亿所校刊者,是否叔和之旧观也。至若书中词意, 时有可疑,亦不必质言何者的仲景文, 何者为叔和掺入, 何者为后人沾益, 盖皆无确证故之也”。他还说:“自金以来,解《伤寒论》者多矣, 然多课于玄谈, 妄假运气, 日人多解《伤寒论》较为审慎, 不拘故常, 方求理效, 尚近仲景意焉”。他还主张接受新的论, 改变《伤寒论》研究以注疏考订为主的传统方式, 指出:“今日科学不断发展, 若仍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则必真髓难宣, 验理未得。”
《伤寒论评释》问世的年代, 正处中西医剧烈对抗时期,然而,对抗之中亦有融合与汇通。以阎德润等为代表的西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学习与研究中医,特别注重吸取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科学成分, 对于以后中西医学的相互交流与结合,起了积极的作用。《仿寒论评释》不仅仅是对《伤寒论》的评释, 实质上是对整个中医学体系的评释;对《伤寒论》的肯定, 即是对中医学科学价值的肯定。在今天研究近现代医学史时, 应当重视这些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