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48|回复: 2

药性与药效的看法

[复制链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8-6-14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据我的分析,中草药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类:

1。药性
有研究(寒热证的研究进展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yanjiu/zhongyihanre.htm)证实,热药可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寒药则抑制它。治传染病时寒药可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热药则可促进过弱的免疫反应。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故我推测此调节网络的“过与不及”是最接近中医“寒热”的一个解释。药材的寒热之性就是作用于此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构成的调节网络。热药促进此调节系统,寒药则抑制它。

2。药效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很多中药不论是寒药还是热药,都有很多共同的药理作用,像增强免疫功能、强心、扩冠、抗炎、镇静、健胃等。例如桂枝与黄连都有强心,扩冠的作用;当归与地黄都可改善造血系统;白术与黄芩都有止利的作用。这些寒热药都共有的作用暂且称之为药效。

我个人的推论是,当寒药与热药加在一起的话,药物的药性会互相抵消,这些药物的药性的总和便是该方剂的寒热之性。祝味菊和陈苏生师徒有个很贴切的比喻,热水和冷水加在一起会变成暖水,但是水的作用还在。虽然药物的药性会互相中和,可是药效不会消失,譬如附子配伍石膏,附子的热性被减弱可是强心的作用还在。寒热药的比例决定了方剂的药性,伤寒杂病论里制方的思路是有考虑到这点的。
例如半夏泻心汤,黄连的寒性更甚于黄芩,故黄连仅用少量以取其治痞的药效而又可避免方子过寒,也就是取其药效,去其药性。肾气丸用少量桂枝附子我想也是为了中和地黄、牡丹的寒性。还有很多方剂像黄土汤、胶艾汤也是寒热药并用,这样配伍可能是为了使其药性变平和,从而使方剂的适应性变广。
柴胡与黄芩是属微寒的药(本经载两者都是性平),大小柴胡汤寒热药并用,其药性偏平和或微寒。(现代人多用党参代人参,古今小柴胡汤的药性应该有所不同)了解这点的话,少阳病、少阳枢机、和解法这些抽象的概念便很好理解。
从免疫反应的角度看,免疫反应太过就是热证,不足就是寒证。热证要用寒药抑制免疫反应,寒者要用热药促进免疫反应。假如柴胡汤是属药性平和的方剂的话,少阳病就是不寒不热,也就是免疫反应没有过或不及的病理状态。治这病不需要药性去抑制或促进免疫反应,仅需要药物的抗炎、解热、扶正等药效,古人谓之和法也。
以此推理,一般伤寒会发热恶寒,温病会发热不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故其属不寒不热也很合理。
同样的以方剂的寒热来解释阴阳双补这个概念,一个阴阳双补的方剂就是一个药性偏平和的方剂。
当很多热药加少量寒药的话,该方还是属热可是又有该些寒药的药效,譬如热性的乌梅丸就是取黄连和黄柏的某些药效,例如抗溃疡和除烦等。

寒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热药则相反。
治休克需要用强心药,黄连和附子都有强心作用。休克时机体会兴奋交感神经以自救,黄连虽有强心作用可是其性寒故会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用了反会帮倒忙。
有的医案记载用麻黄治小儿遗尿,也有的用干姜。交感神经支配膀胱括约肌的收缩,遗尿是因为交感神经功能减退所致膀胱括约肌收缩无力。故通过增强交感神经的功能便可治愈此病,理论上只要是热药都可用。
寒药可抑制免疫反应,热药则促进免疫反应。
患热利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亢进。干姜与黄芩都有止利的作用,可是如果用干姜的话则有反效果,因为干姜可火上加油使免疫反应进一步亢进。

治某些病只需要药性而不需药效。
清代的徐灵胎讲过治病有的时候要辩病位,有的时候不必。治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甲亢、甲减等病只要利用药草的寒热之性去调整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反应便可。这些病大致上可分为寒与热两种,如果属热则只要寒药都可取效,寒者亦然。有人把这些病分成一个专科,我则认为大可不必,亦有寒热而已。




上一篇:子午流注納支法再質疑
下一篇:针灸治验

197

主题

6833

积分

39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833
QQ
发表于 2008-6-27 16: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贴子,很受启发
西医没有“寒、热”的概念,我觉得是有所欠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3-22 1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里有“功能亢进、功能抑制”。
我想问问楼主;中药的药性从何而知?是对药效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完全正确吗?再证实这种解释完全正确之前,就不能想当然的逆推药效,不然你就会犯逻辑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2:08 , Processed in 0.07424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