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要随便打吊瓶,危害很大!!!
7456 次点击
3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ast2012 于 2012/6/5 15:43:0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
●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吕媛表示,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童朝晖表示,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
童朝晖表示,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
童朝晖表示,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
上一篇:仿黄师泻心汤治疗支扩咯血一例下一篇:白术附子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