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平脉辨证法之运用
关于运用平脉辨证法,徐师总结为解析学习难题、明确方证病机、简化临证思路三方面,而这三步又是环环相扣的。用平脉辨证的思维,可以对仲景书中很多难解之处得以领会;而更好地理解条文,就可以将散在在各个条文中的方证病机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升华;把握了方证之病机,在临床上就可以执简驭繁,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
徐师举了三个千古疑案,并以平脉辨证之法解释,让我对条文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而这三者之中,我觉得最难解的当属176条白虎汤“表热里寒”之争。
《伤寒论》176条谓:“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历代医家对此条之“表有热里有寒”争论不休。如林亿以350之“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佐证,认为此条当为“表有寒,里有热”。《玉函经》作“白通汤主之”。柯韵伯将“里有寒”改为“里有邪”。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总之,看似改得有理,但都是因为自己解不通原文而改。
徐师认为,要明白“表热里寒”的问题,其突破口在“脉浮滑”上。何为滑?《平脉法》谓:“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而“滑者,紧之浮名也”。
从此可见,滑脉不是单纯地主热、主痰、主食积的问题,而是阴阳和合而生。此阴阳,当为寒热。“沉为纯阴”,而上文提到太阴、少阳之主脉,都有“沉”象,可知沉主里阴之证。而翕,可参12条太阳中风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翕翕发热”,可知翕为热象。故阴阳和合,亦为寒热相合之互名。
而“滑者,紧之浮名”又当何解?《平脉法》又谓:“紧脉从何而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胃虚冷,故令脉紧也。”可见,紧为寒象,自是当然。因脉气为寒所缚,自见紧象。而紧之浮者,就是寒气有化热之趋,则本为寒邪所缚之脉气外发,故见浮象。而寒郁化热,热寒相搏,阴阳和合,故令脉滑也。郁热与痼寒相搏击,不但为滑,而更见浮象,此浮非滑脉之浮紧之象,而是滑而又浮,是郁热外蒸之势。
总结一下,此条即谓伤于寒邪,而正气未衰,里寒化热外蒸,脉为浮滑,以白虎汤主之。可见,“表有热,里有寒”非指表有热邪、里有寒邪,而是指里寒化热外发之机。
似此,对此条的理解就较为深刻了。而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启示:寒郁化热、阳热外发,当脉见浮滑,此类病症或可有其它兼症,但治疗当以白虎之法辛寒清泄,不可以芩、连之苦寒直折而内郁燥热、更伤脾胃。
再由此,我联想到另一个“脉浮滑”的方证——小陷胸汤。其谓:“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同样是“脉浮滑”,为何又以黄连治之?此为痰热内结,非寒邪拂郁所化,黄连可用。可知,176条之“里有寒”更深意了,这是仲景鉴别诊断、明确病机之关键。仲景之文,字字珠玑,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当仔细深思。
根据这两个方证的要析,我们亦可知,平脉辨证,强调脉证合参,这也是前文提到徐师总结的仲景“病——脉——证——治”辨证论治体系的又一明证。
而这,恰恰也是徐师平脉辨证法运用之第二点:明确方证病机。而做到了这两步,对于第三步——简化临床思路来说,我想就比较轻松了。而平脉辨证的临床思路,重点在脉象的把握和脉理的通透,徐师所谓“把脉就是把气”,这个我是绝对认同的。以脉气而候病气,以病气而知病机,因病因而立法,因治法而遣方,看上去似乎繁复,确又纲举目张而条理清晰。
而“平脉辨证”,即“平三关脉动的太过与不及”,“辨别阴阳证候的虚实盛衰”,这一切,又都应该在三阴三阳上去辨识病机。
絮絮叨叨、杂七杂八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后面还有很多内容,但我自己还没完全弄清楚,就不拿出来现丑了。感谢大家的支持,这个系列的贴子也差不多来到了尾声。明天有时间的话,就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
上一篇:医忠百家浅谈病脉证治大概<2012--4--19>下一篇:井冈山经方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述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