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张仲景药证内涵有二:1,显证,显露于外。2,隐证,隐藏于内。纵观仲景方,以显证为主,隐证为辅。显证极具操作性,隐证当分虚实寒热表里详辩而用。
1、 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可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剂分解: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可知,也可兼心下悸,气上冲,痉挛拘急,腹痛,汗出,恶风等。
药证分析:
桂枝汤属于典型的显证隐证方剂。《本》: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显证分析:1,汗自出,恶风====桂枝显证。若兼汗自出或恶风,即可加桂枝,注意的是,阳明蒸蒸汗出不用,2,补中益气=====桂枝隐证。3,干呕===桂枝显证。咳逆上气的互词。身体抗邪积聚于上而呕,桂枝降气逆。4,补中益气====芍药隐证。《本》: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5,干呕====生姜显证。《别》: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别录明言,治疗咳逆上气。6,病在表,生姜辛散走表====生姜隐证。6,健脾养胃(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大枣隐证。《本》: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芍药禁忌:寒性下利丢芍药。胸满丢芍药。生姜禁忌:脉细丢生姜,因生姜辛散。大枣禁忌:肋下痞鞭丢大枣,因甘缓不利于病愈。参考小柴胡汤。咳者丢大枣,人参。腹满胃胀满丢大枣。桂枝其他药证:温通血脉(隐证)。生姜其他药证:治呕吐,活血化瘀。
2、 桂枝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
药证分析:1,心下悸(感觉气上冲)====桂枝显证。《本》:治上气,桂枝加量,可知气上冲甚。可参考桂枝加桂汤。2,病急迫,甘草缓急====甘草隐证。《本》: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甘草其他药证:痛甚(缓急),如芍药甘草汤。气短(少气)。咽喉痛,如甘草汤,甘草桔梗汤。热性津液伤,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3、 桂枝加桂汤
方剂组成: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温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药证分析:1,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显证。2,气上冲====芍药显证。《本》: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说芍药利小便,真武汤有小便不利,芍药可治之。张锡纯用白芍配干姜温阳利水,配白芍利小便。配赭石镇冲降胃止吐衄。以此看,芍药有向下之能,自然可以治疗气上冲。3,病急迫===甘草缓急。4,气上冲====生姜显证。《别》: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别录明言,治疗咳逆上气。可知,生姜不但能治呕吐,对上气也是功效非凡。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人必定惊悸烦躁不安====大枣显证。《本》: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可参考甘麦大枣汤。纵观此方,桂枝,芍药,生姜,此三味药,皆有向下震摄之能。合力用之,功效叠加,自然效如桴鼓。
4、 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药证分析:桂枝汤证,多腹痛一证。芍药加重。腹痛====芍药显证。《本》:《本》: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此处取其“主邪气腹痛”之能。大实痛(恐有郁结)====大黄显证。《本》: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此处取其通结之功。芍药其他药证:利小便,如真武汤。缓急,如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芍药禁忌:寒性下利不用,如真武汤方后云: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反之可推知,干姜治疗寒性下利。胸满胸闷不用。
5、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药证分析参考上文。大黄禁忌:脾胃虚弱者慎用。孕期,哺乳妇女慎用。大黄其他药证:破症瘕积聚,如大黄附子细辛汤。活血化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清热止逆,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甘草汤。
6、 桂枝加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方剂分解: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兼证参考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药证分析:桂枝汤证,多项背强几几一证。1,项背强几几或兼项背强痛====葛根显证。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项背强几几或兼项背强痛,乃太阳表证,津液不畅所致。葛根解诸痹,起阴气。取其濡润之功,津液得畅,项背拘急可除,2,项背强几几====桂枝隐证。桂枝温通血脉,与葛根合力。自然功效叠加。温通血脉之功,可参考桃核承气汤。葛根其他药证:消渴(升津液)。止下利,如太阳阳明病,葛根汤。
7、 桂枝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方剂分解:桂枝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药证分析:少阴表证。1,恶风===桂枝显证。2,小便不利====桂枝隐证,可参考胡老一说:小便不利都搁桂枝。此小便不利,乃营卫不和所致,非水饮不利,故不用茯苓白术类。3,小便不利====芍药显证。《本》:利小便。4,遂漏不止,津液大伤===大枣隐证,甘草阴证。《本》大枣,补少津。意思就是补津液。甘草养胃生津液。瓜蒌根也补津液,其所治乃津液导致口渴的热证,而此处非热证,也非口渴,故大枣,甘草即可。5,阴证汗漏不止====附子显证。《本》: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别》: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阴证汗漏不止,可参考别录“强阴”。强阴,其意即是固摄。附子禁忌:阳热证丢。附子其他药证:寒性腹痛,如附子粳米汤。寒性肢体痛,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阴证小便难,如真武汤。
8、 桂枝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剂分解:桂枝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去甘草。可兼有心下悸,腹痛拘急,恶风,汗出,肢体麻木不仁等。
原文:
黄汗之为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者,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则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名黄汗也。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加茵陈蒿散主之;假令脉浮,当从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药证分析:1,汗出,恶风====桂枝显证。2,汗出甚====黄芪证。黄芪治疗汗出比较严重的情况,胜过桂枝。若是汗出而肿,黄芪加量。比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便是。《本》: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禁忌:亡阳者丢。黄芪其他药证:汗出而肿。体表皮肤脓疮。补虚,如黄芪建中汤。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请教大便后出血如何治疗下一篇:药证直解经方小品片段!(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