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72|回复: 2

[诗词] 小松    ——录诗一首赠xiaozheng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4-6 19: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有xiaozheng 者,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所谓爱憎分明者也。
       虽二三子非议攻讦,但吾甚敬之,故盛赞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黄煌 + 20 赞!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近体诗入门
下一篇:凤凰游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小松——录诗一首赠xiaozheng

(今日电脑蜗牛速度,就不自己写了。抄袭一篇现成的鉴赏如下。)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

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

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

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

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

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

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

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

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

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

梁之材的。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

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2-4-7 09: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小松——录诗一首赠xiaozheng

既是网速慢,那就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4:07 , Processed in 0.06788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