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说, 湿~饮~水气都是一东西, 全是水, 就是轻重和形态不一样. 所以我把这三章(金匮第二~金匮第十二~金匮第十四) 连在一块学习.
今天整理学习了金匮第十二, 这一大章讲的非常细非常好, 尤其是饮的脉法, 有弦(有单弦, 有双弦), 有沉, 有伏; 还有饮在五藏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
饮有四: 1是痰饮, 2是悬饮, 3是溢饮, 4是支饮.
1) 痰饮,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痰饮者, 温药和之.
短气有微饮, 应当利小便, 劫微饮, ,实人用苓桂术甘汤, 虚人用肾气丸.
甘遂半夏汤
己椒苈黄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五苓散
外台茯苓饮
2) 悬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 咳唾引痛.
悬饮内痛, 十枣汤主之.
3) 溢饮, 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痛.
溢饮者, 就有表证, 所以当发其汗, 大小青龙汤主之.
4) 支饮,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支饮者, 饮从下往上, 饮冲逆于肺.
木防己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泽泻汤
厚朴大黄汤
小半夏汤
葶苈大枣汤
小青龙汤下已, 多唾口燥, 气冲,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味甘汤); 冲气即低, 反更咳, 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咳满即止, 而更复渴, 冲气复发, 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水去呕止, 其人形肿, 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面热如醉, 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黄汤.
饮在五藏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
水在心, 心下坚筑, 短气, 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 吐*沫, 欲饮水.
水在脾, 少气身重.
水在肝, 胁下支满, 嚏而痛.
水在肾, 脐下悸.
5月22日看倪师注解:
溢饮(需要发汗), 四肢有水肿, 最浅的药是麻黄加术汤.
水在心, 心下(胃)坚筑, 短气, 恶水不欲饮------茯苓杏仁甘草汤.
留饮, 一个是心下, 背寒如掌大, 小青龙症; 一个是胸中. 伏饮比留饮更深一层.
肺饮, 脉不弦, 苦喘短气; 支饮也会喘, 不能平卧.
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渴, 小便不利), 冬天生在北方的毛孔小不容易发表的人, 用利小便(五苓散)的方法来除湿.
脉伏(积脉), 用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和十枣汤的区别, 前者能平躺, 后者不能.
大小青龙汤里, 麻黄与杏仁等量, 不会出问题. 外寒里热是大青龙, 外寒里寒是小青龙, 小青龙是肺里寒.
时疫(瘟疫), 一个是大青龙汤(病在表), 一个是五苓散(渴, 小便不利).
支饮, 木防己汤(气喘+心脏病+面色黎黑+胃口好+肚子大). 防己入三焦, 木防己和汉防己, 与别人讲的不一样.
泽泻汤治疗眩晕, 脾脏有积水, 左肋痛, 脾在左, 肝在右;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都会眩晕, 术附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治疗极度眩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