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甘草泻心汤(第六十三方)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ni匿虫)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一、药物组成及对比
为了学习方便,这次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一块对比。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炙甘草、人参各三两,(生姜四两,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炙甘草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这三个方子,从组成看,都是7味药组成(生姜、干姜都是姜),但是药量稍作调整,则所治则大有不同。
共同不变的药物:半夏、黄芩、人参、大枣,而且用量也一样。
调整的药物(以半夏泻心汤作为基本方):
一是,生姜泻心汤仅是把半夏泻心汤的干姜三两换成干姜一两生姜四两。
二是,甘草泻心汤则是把甘草从三两加到四两。当然是炙甘草还是甘草尚需讨论。
二、症状对比
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或呕而肠鸣。
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半夏泻心汤,原文很简单,依据金匮要略,我做了一点补入,就是或许有呕而肠鸣。
以半夏泻心汤为参照:
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有了:一是“硬”,二是“干噫食臭”,三是“下利”。这里,可以看出,减干姜,加生姜的作用。
甘草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有了:一是“硬而满”,二是“干呕心烦”,三是“下利多,谷不化”。这里,重用了甘草。
其实真的,这三个方子差别不大,如果现在人开方子的用量看,不会有区别。但是古人还真是认真。
三个方子的共证:
看了,差别,还是没有看出大差别,那就看一些共同的地方:
一是,都有“痞”。但是半夏泻心汤一般没有那么多症状,加上金匮要略的,也就是“呕而肠鸣”。所以,方子看成是三个泻心汤的基础方,症状也可以看成是三个方子的基础症状。
二是大便都不正常。半夏泻心汤没有说大便情况,据说一般偏稀。生姜泻心汤,只是下利。甘草泻心汤则是严重,日十行,而且完谷不化。
三是都有动静。半夏泻心汤,说是“肠鸣”,有的可能没有,重在下焦。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则都是“腹中雷鸣”,好像在中焦。
三个方子的别证:
一是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独有特点是“干噫食臭”,这是最大最典型的临床指针。这也许就是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或许是食物在胃的上部久存不下,用干姜只会加重,所以改用生姜,辛散之。现在小孩子,一般没有这毛病,以前农村小孩,吃顿好烦,吃多了,就会出现这个毛病。
二是完谷不化。甘草泻心汤独有的特点是“完谷不化”,这是最大最典型的临床指针。这个仍用干姜,加重甘草用量。拉肚子厉害,一天十多次,吃什么拉什么,有点像四逆汤阳虚。但是这个是寒热错杂型。关键有肚子叫唤这个特点,用甘草调理胃部气机。
三是干呕心烦。甘草泻心汤比生姜泻心汤多了“干呕心烦”这一症状。当然半夏泻心汤也许会有呕,但是不至于心烦。但是这个心烦估计不是栀子剂的虚火心烦,大概类似于现在人说的:烧心或者嘈杂,一类引起。呵呵,纯属臆测。
以上的分析,有点乱,得像本山说的,重新缕一缕。临床上怎么使用呢?
一、见“心下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如果有一点呕或肠鸣者大便不好或,用之亦可。
二、见“干噫食臭”者,并有泻心汤他证者,首选生姜泻心汤。
三、见“下利完谷”者,并有泻心汤他证者,首选甘草泻心汤。
四、见“腹中雷鸣”者,以“干噫食臭”和“下利完谷”,鉴别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不会画图,要是画一张图,就好了。凑合一张表:
心下痞 |
干噫食臭 |
下利完谷 |
腹中雷鸣 |
半夏泻心汤 |
|
|
|
生姜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
甘草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这三个方子,是对治现代人肠胃病的好方子,可惜临床医案见之甚少,用经方的人太少,其原因:一是学经方的人少,二是带来的经济效益太差。很多人本来就是一个泻心汤证,结果西医的各种检查,造出种种病名。中医则是这不和那瘀滞,久久不愈。临床的中医大夫,把这三个方子和几个感冒方子用好了,在现在也就是名医了!
不过这三个方子的组成还是没有明白,特别是生姜和干姜的区别,以及甘草的作用,留待以后顿悟吧。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甘草泻心汤的甘草是生甘草还是炙甘草?特别是到了金匮要略的狐惑病,看起来觉得用生甘草更合适。“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病,上面有点像现在说的“口腔溃疡”,下面不知道是啥,呵呵。总觉得生甘草,解毒效果要好于炙甘草,但是对于药性理解的太少,不好说。差了手头的资料,有生甘草,有炙甘草。我自己先这样认为:用于治疗痞,用炙甘草;用于治疗狐惑病,用生甘草,不知如何?
说到狐惑病,又想起甘草泻心汤,这个方子用于伴有158条的“口腔溃疡”,那是神乎其神。呵呵,看医案来的,我是一次也没有机会用。不过胡老说的很肯定,“还没有见过不好的”。
所以,甘草泻心汤的证,还可以概括为:口腔溃疡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哎!都是猜的!
所谓:
现代之人肠胃病,先师仲景有良方
三个泻心七味药,半夏甘草和生姜
只痞或有呕肠鸣,半夏泻心肯定行
伴有干噫和食臭,生姜泻心功效奏
下利完谷分仔细,甘草泻心和四逆
口腔溃疡腹雷鸣,甘草泻心建奇功
如果只是手足厥,太阴少阴四逆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