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10|回复: 6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大青龙汤(第二十一方)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303

积分

15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03
QQ
发表于 2012-1-18 09: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大青龙汤(第二十一方)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 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只是两条,不过这两条,历史上引出很多麻烦。由此产生了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说。徐大椿则直接认为,39条有误,必有另外主方。
伤寒论的原貌,后人实在无从知晓,现在大家都以宋本为研究对象。但是可以肯定,宋本距离原貌已经很远。钱超尘老对伤寒论做了大量考证,得出结论:伤寒论最早的格式是按照某某病某某汤、不可汗、不可下的格式写下来的,因此,现在看到的唐本还算接近原貌。
中医,进入宋代,因为崇尚玄学,开始走向歧途;金元时期,则在歧途愈走愈远;到了明清以及近代,到了登峰造极境地,中医与老百姓越来越远。所以我们看到的伤寒论,是后人分篇分条,难免与愿意相违。其中古人手抄竹简,也会造成诸多错误。我一直有一个感觉,伤寒论原文,必是极其精炼,许多解释的文字,恐非原文,猜的,毫无根据。以38、39两条。
38、太阳中风,39伤寒,就这两个词,把后世大家难住了,解释不通,还要强加解释。太阳中风,不该有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伤寒不该有,脉浮缓,身不疼
我看,完全有可能,原文是这样的:38和39 本来就是一条=====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样就完全解释通了。理由:1、古人著书惜字如金,文首冠以太阳,总领下面伤寒和中风两段;2、伤寒论很少注释语言,其实他就是大夫的临床手册,不是理论研究著作;3、伤寒、中风两个词,有可能是错简,后来以讹传讹。这完全是凭空猜测,自己理解而已。不过这样理解,也感觉不对,擅改经书之过,呵呵!原文应该是对的,后面再说。
关于大青龙汤,历来视为发汗峻剂,畏之甚于麻黄、桂枝。是因为后面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其实,就是这个病,和麻黄汤,也会这个症状,本来是桂枝汤证,你喝麻黄汤,肯定也不行。估计后人看到,麻黄用到六两,特意提醒而已。大青龙汤可以视作桂枝去芍药合麻黄合越婢。后人更从易经,搞出来大青龙汤较小青龙汤厉害,是因为大青龙可以云腾致雨云云。
大青龙汤、与桂枝汤、麻黄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有着太深的渊源。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汤

桂枝


甘草



杏仁

麻黄



越婢汤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石膏


麻甘汤



甘草



杏仁

麻黄

石膏


大龙汤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麻黄

石膏


葛根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葛根
一列表,就会发现,大青龙汤,实际可以理解成为桂枝汤+麻黄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的合方,去芍药。
回到条文:太阳伤寒(我自己倒过来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伤寒(我自己倒过来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这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当用麻黄汤。关键是不汗出而烦躁因为这个症状,而增加了生姜、大枣和石膏,也可以理解为生姜、大枣和石膏治疗这里的烦躁,当然学习经方,这样有点不对头。不过这样可以理出个眉目来。为什么不汗出,是因为正气不足,津液不足,故用生姜大枣;为什么烦躁,是有里热,故用石膏。这个时候,需要发汗,所以去掉芍药。曹颖甫,认为,桂枝负责动脉,芍药负责经脉,一拉一推。
所以,大青龙汤证,可以理解为,伤寒,但是正气不足,汗不得出。这里用的是不汗出。55条是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古人用字是多么考究。不发汗,是人为原因,该发汗而不发汗。不汗出,是应该汗出但出不来。出不来,则里热。犹如茶壶烧水,把壶嘴堵死,自然里面热得快,高压锅就是这个道理。里热则烦躁。
“不汗出”是这一段的核心。从“不汗出”三个字可以看出,这个病还真不是伤寒,就是中风,应该出汗,但是汗出不来,他一出汗就好了。为什么汗出不来,推动力不够。犹如上坡的汽车,很是费力,哼哼半天,还是没有上去,这个时候,水箱开锅了,哈哈哈,瞎比方的。水箱开锅,就是里热。这个时候,当然还得用桂枝汤,不过,因为需要推力,就要去掉芍药。但是,前面还有障碍,表不开,需要麻黄杏仁开表,如同扫清前面障碍。水箱开了,怎么办,想办法降温,加石膏。这样一想,就全通了。所以原文还是正确的,太阳中风=====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按照上面的分析,咱还是别改条文了。之所以,别改,是因为说:伤寒,身不疼,但重。因为中风一般身不疼。从语势上看,意思是,伤寒,应该身疼,这里不疼,但重,意思是:伤寒虽然身不疼但是重,重可以理解为疼得较轻症状。这一条更是众说纷纭,质疑者众多,就这么点症状,就用大青龙汤?而且特别说明===发之,从表走。其实理解了上面38条,这条就好办了。这一条,真的是伤寒,而不是中风,中风表是开的。如果正气旺盛、津液充足,就会出现典型的伤寒症状,身疼痛,但是因为正气不足、津液不足,这个邪气、水气,就停留在肌肤腠理之间,所谓皮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从这里看出,大青龙汤,其实是治水的方子。这个时候需要“发之”,不需要疑惑,其实从配伍上看,大青龙汤的发汗力道,远比麻黄汤逊色。回到条文:因为津液不足,所以脉浮缓因为正气不足,所以身不疼、但重,抵抗不激烈,自然不疼,逆来顺受。因为一息尚存,没有全面缴械,所以乍有轻时当然,所有这些是建立在无少阴证的基础上。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发表出汗,用桂枝汤去芍药,增加津液动力,用石膏清里热。
在古代,大青龙汤是治疗瘟疫的一个名方。从现代报道看,大青龙汤也是治疗疫病的良方,如手足口病,流感。
所谓:
千古名方大青龙
谈龙变色无人用
藏在深闺人未识
普劝医人祥研习
胡言乱语一大通,还是看看别人如何说:
略论大青龙汤
作者:私淑仲景   题目为本人加
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
《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於省文。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汤险竣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於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
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於病,而死於医药矣!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线。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如此教人者,怎么含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
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
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咽干历害,则以后发病亦历害;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於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 石膏20g 甘草6g 大枣3枚 切生姜6片。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
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自此以后,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於下:
1、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田之妻王××,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患者发热38 .5,平素身体健康,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与大青龙汤三剂。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3、单硕,男,四岁,患感冒。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其母亲言:今日下午发热38.2。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晚八时,开始服药,服后睡下,出汗,热稍退。无汗后,热又上升。晚十时,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夜十二时,发热时达39.4。又命其服药,次日晨八时,体温为38.7,第一剂服完。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二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二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其实应从早服到晚)。夜间体温在38.5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第三日晨为38.5,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5。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发热38.3,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三次,服之而愈。
5、张×敏,男,33岁,我校教师。1993年3月31日初诊。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晚9点方来求治。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不恶寒,不自汗,亦不口渴。与大青龙汤,每日早晚各服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降至37.3,两日后痊愈。
6、任
×亭,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7.5,咽喉痛。诊之,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后知一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二剂痊愈。
7、秦×旺,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诉鼻塞不通,流清涕,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年4月9日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已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五剂以观其效。以后自言取药6剂(公费),服完4剂,已恢复正常。
8、朱×江,男,19岁,高中学生,1993年4月14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8.5,不恶寒,不自汗。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服二剂痊愈,未耽误上学。
9、朱
×云,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历害。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诊之,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已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引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日本书中,麻黄为桂枝的二倍,《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
大青龙的确在夏天有很多运用的机会,前提不一定要烦燥,但一定是要有内热,此汤也可看成麻黄汤加石膏、大枣、生姜,最近看了不少医案,发现在有内热的情况下用麻桂是很难解表出汗,反而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但加上石膏就容易很多,但生姜、大枣在此汤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此汤如何与麻杏石甘汤区别呢?这里有两个医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发表一下看法。
大青龙汤
一。伤寒烦躁: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
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 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以下应该是倪海厦老师的讲稿:
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痲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技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欧?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
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 味,以 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 二升, 去上沬,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温 服
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四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证的人,也会脉浮缓身重,少阴证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脉浮缓就是外有表证,为什么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湿在中焦,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就代表湿很盛,如果湿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朮茯苓,白朮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湿从小便小掉,如果这湿除了在脾胃中间,还有在关节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龙汤」,如果光开「桂枝汤」、「麻黄汤」,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这湿去不掉,用「大青龙汤」来发,就是得汗解,全身的湿,用汗解,把这湿导到小便太远了,直接皮肤出去比较快。所以大青龙汤除了治疗疫病,也治疗全身水肿沉重。如果单是中焦脾胃的湿,舌苔很白很稠很厚,用白朮茯苓,得小便解,平常白朮茯苓开等量,如果水比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湿比较多,就白朮加重。




上一篇: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麻黄汤(第十九方)
下一篇: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干姜附子汤(第二十三方)

0

主题

0

积分

51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3 13: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名方大青龙
谈龙变色无人用
藏在深闺人未识
普劝医人祥研习
[s:184] [s:184] 确实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303

积分

15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0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dpcy 的帖子

dpcy:千古名方大青龙
谈龙变色无人用
藏在深闺人未识
普劝医人祥研习
....... (2012-01-23 13:35) 
谢谢点评,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2-10-18 12: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学习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积分

5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5
发表于 2012-11-21 1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名方大青龙
谈龙变色无人用
藏在深闺人未识
普劝医人祥研习
有是证,用此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21 23: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22 16: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一招!以前读书知道大青龙汤是发汗重剂,所以哪里敢用。 想到前一阵,一熟人来找我看感冒,感冒大半天,鼻干,咽干,咽略痒,轻咳,口渴,关节酸痛,无恶寒发热,脉浮数,就应该用大青龙汤, 而我想到咽干咽痒,哪敢用麻黄桂枝之类的, 就选用了桑菊饮合银翘散,结果5帖下来没有效果,惭愧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23:14 , Processed in 0.1671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