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0年初中毕业后考了一个机械中专,那段时间对中医特别感兴趣。我父亲也爱好中医,但不太懂医理,家里有不少中医书,没事就经常翻翻。其中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是读了又读,还在一本算术练习册上写了不少笔记,后来搬家那本笔记被弄丢了。
除了各家学说之外,我已经认识到伤寒论的重要性,但我爸喜欢买医案书,家里伤寒论的书不多,成无忌、尤在泾、刘渡舟、何任的有,其他就很少了。于是我就开始跑书店,经常去的主要是三个地方,愚园路的医学书店,瑞金南路的科技出版社和文庙旧书摊。
我平时住校,学校里每个月有35元的补贴费,我妈每个月再给我30元。那时候不懂目录学知识,尽管买了不少名著,但也花了不少冤枉钱。像学林出版社的一套“何氏医学”,何时希老先生编了有十几种,我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买了,现在看这些书基本没什么价值。
为了买书尽量的省吃俭用,上海科技出的“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要7.05元,光这一本书就花掉我10%的生活费,呵呵。
现在想想当年对于中医的热情真是非常高,但现实又恨无情。记得一年级的暑假,我拿着一本白文的伤寒论,对着成无忌的注解伤寒论死命的啃,一边注解一边背。但是背了三分之一,就走不下去了,我发现这些条文前后都没有什么逻辑,后面背的越多前面忘得就越快。一下子就气泻了,伤寒论怎么会是这样子的,好像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啊。随着暑假的结束,开学后功课一多也就放手了。
之后的二十年,虽然也会时不时的在书架前看看这些中医书,但想读的欲望却是一点没有,反而会胡思乱想,89年要是没有六四动乱,我考个高中上了医学院,这些书可就派上用场了。
|
上一篇:一个职业股民的中医杂侃下一篇:一个职业股民的中医杂侃(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