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草经典论著十人书》内容简介
像读《伤寒》那样读《本草》,像用《伤寒》那样用《本草》
十人本草书书经典论著,临证必读读到精髓再现
伊尹汤液宗本草,仲景伤寒广汤液,
首分阴阳辨药性,读过序录心自明。
中医典籍十人书系列的宗旨:
古今医著汗牛充栋,学者务宜由博返约,唯善是从。学无捷径,只有勤奋读书,不断实践,才能尽得其学。
——近代名医 李健颐
选定的书:
1.《珍珠囊·珍珠囊药性赋》(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金·张元素·李杲编著 伍悦 点校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经典,医术大进,一次当时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多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治不效,张元素前往诊候,刘氏对他十分冷淡,元素言之于医理,用药一剂而愈,使刘完素大服其能,元素由此显名。
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现存张元素的学术著作不多,主要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节本)、《洁古家珍》等。 李杲(1180~1251) 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富甲一方。曾从张张元素(字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流传较广。 《珍珠囊》张元素编著。 本书1卷,药100味。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李时珍称之为“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本书原著,久已散佚。但其内容,尚可见于《本草纲目》、《济生拔萃》等书中。张氏弟子李杲(东垣)所著之《用药法象》;再传弟子王好古所著之《汤液本草》皆渊源于本书。
底本 《济生拔萃。洁古老人珍珠囊》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元刻本
参校本 19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明嘉靖万卷楼抄本
《珍珠囊药性赋》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李东垣编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卷一为《药性赋》,分寒、热、温、平四赋,介绍了240余种药物的功效主治要点,琅琅上口,如:“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此后附“用药发明”,集录药性阴阳、标本、配伍、用药法象、五脏苦欲、引经、十八反及十九畏歌等中药基本知识。卷二为《诸品药性主治指掌》,实即《医要集览》本《珍珠囊》中所载常用药90味,简介各药主要药性功效。卷三、四亦为《药性赋》,按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分类,以歌赋记 410种药物的主治功效,并加按语作补充阐释。该书集中介绍了中药常识及常用药的功效要点,易诵易记,因此成为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中药入门书。
底本 1914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参校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附:《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是张元素集前贤之大成 ,发《内经》之微义 ,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 ,把药物的应用与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密切相联的本草书籍。本书在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的同时 ,亦使中药的应用形成了理论体系—— 脏腑用药理论 ,使得脏腑辨证之理法方药应用更加准确、方便 ,且可举一反三 ,执简驭繁。张氏于脏腑辨证论治中每每先述脏腑的生理及所主病证 ,详分标本之病 ,再辨寒热而用药。这种药物分类方法很受后世推崇。张氏注重脏腑生理功能 , “恢复其常” 是其用药总法则。这使得后世医家在临床用药中 ,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药类法象》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在易水学派“升降浮沉”,“引经报使”,“气味分经”学说基础上,归纳总结诸药功效要点之外,比较突出地介绍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趋势(如脏腑,经络,三焦及四肢头目等),非常适于临床需要。
《用药心法》则着重介绍与临床用药制方密切相关的一些机理。此二书仅被《汤液本草》引录。从书中行文风格看,更象是王好古师事李东垣时整理的东垣用药心传。
李东垣善于遣药,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有“内伤法东垣”的结论性评价。所以东垣所写《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是中医后学必读书目。
2.《神农本草经读》(另附:药性歌括400味)清·陈念祖撰 伍悦 点校
陈修园 (1753~1823) 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学。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书注解》1卷。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亦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读》简称《本草经读》。四卷。刊于1803年。本书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上、中、下三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除作者本人的注语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的内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附:药性歌括400味内容为:
底本 1954年锦章书局清光绪南雅堂刻本石印本
参校本 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1982年福建科技出版社校注铅印本
附《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学习中医药物的启蒙读物,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本书以四言韵语之文体,介绍了四百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和主治,全书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
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 伍悦 点校徐大椿(1693~1771) 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
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虽曰遵经诠释之作,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刊于1736年。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
本书为选注《神农本草经》之作,徐氏就“市中所有,审形辨味”,因产地、别名不可尽考,故不作注解,其余内容,均以夹注形式逐一阐释,药物之后又加按语。徐氏着书宗旨在于阐发《神农本草经》药品蕴义,因耳目所及有限,“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故仅择取《本经》药物百种,仍依上、中、下“三品”予以笺释。鉴于前人注释本草多谈“其所当然”,故此书从诸药形色、气味、质地、性情、生时、产地等方面阐发其疗病之“所以然”。书中常针砭时医不明药理之害,又能结合个人临床实践阐述药理,故对后世多有启发。
附:《药性切用》为药学专著 。全书共六卷,按草、木、果、菜等十六部,载药七十余种。每种药除记述性味、归经、功用外,尚对其他的药用部分及相类药物加以论述。同时每药多记述禁忌、炮制、产地或异名,同类药尚有功能、性味的鉴别等。全书资料广博,辨述精当详实,且多经验之谈,适合临床医生及初学中医者。
底本 清乾隆元年丙辰吴江徐氏刻本
参校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徐大椿医书全集》竖排繁体排印本
4.《长沙药解》清·黄元御撰 伍悦 点校 黄元御(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出身于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遍览经史著作。三十岁, 突患眼疾为庸所医误随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弃儒从医。他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 著作有《伤寒悬解》、《素灵微蕴》、《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象》、《周易悬象》等著作。 《长沙药解》四卷,刊于1753年。作者选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中的244个医方所用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加以阐解。以药名为纲,结合原书中的方药证治,论述各药药性、归经、功用、主治证及用法。书名冠以“长沙”盖以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故。
底本 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参校本 清光绪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5. 《本草崇原》(另附:医学要诀• 草决) 清·张志聪 著 伍悦点校 张志聪(1616~1674) 字隐庵,浙江杭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医学博洽。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即吴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1673)、《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影响颇大。附:医学要诀• 草决内容为:
底本 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王琦校刻《医林指月》从书本
参校本 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排《医林指月》
清光绪戊戌香南书屋刻本
附:《医学要诀》分脉诀、经诀、草诀和药性备考。草诀注释了阴阳气味升降浮沉,五味所归,五走、五欲、五禁五宜、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药有须使畏恶等法象。其对药物的注释有300种,分别阐述了各种药的性味和功能主治;药性备考分水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菜部、谷部、味部、果部、木部、虫部、鱼部、禽部、兽部等,分别就其中性味、功能主治作了说明。注解简略,贴合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6.《本草经解》 清·叶桂撰 伍悦 点校
叶桂 (1666~1745) 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叶天士少承家学。 《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其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叶天士虚心求教,“师门深广”,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从而医道日益长进、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子孙慎勿轻言医。” 《本草经解》,1724年(雍正2年)刊行。 本书选录《神农本草经》的药物117种,其他本草书中的药物57种,共174种常用药物。对《本经》等书的原文作了必要的注解。各药之后有制方一项,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临床处方。
7.《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清·邹 澍 张金鑫 点校
邹澍 (1790~1844)字润安,晚号闰庵,清乾隆江苏武进人。邹先生一生淡于名利,隐于医,拒绝仕途。道光元年,诏举山林隐逸,乡辈竭力推举,他却婉言谢绝,力辞不出。先生至孝,在父母、弟弟过世后,负债千数,一身以任之,并以侄子梦龙为己子。先生治病“必先单家,而后巨室”,“非盛寒暑,未尝乘舆”,于先生高尚医德可见一斑。邹先生一生著作颇丰,除《本经疏证》一书外,尚著有《明典》五十四卷、《伤寒通解》四卷、《伤寒金匮方解》六卷、《医理摘抄》四卷、《契桅录》四卷、《医经书目》八卷、《医书叙录》一卷、《医经杂说》一卷、《沙溪草堂文集》一卷、《沙溪草堂杂著》一卷、《沙溪草堂诗集》一卷。
《本经疏证》和《本经续疏》对学伤寒很有帮助伤寒论的方子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而本经疏证是最好的解释神农本草的书,他把每味药都用伤寒的方子怎么用来解释,可以在神农本草和伤寒论之间建起一座桥。
《本经疏证》是在清初名医刘潜江《本草述》一书基础上加以阐释发挥而成的,全文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唐本》《图经》为纬,兼取《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等古方,互相印证,逐味详释,以《本经》原文分析古方的应用,以经方药物配伍理论注疏《本经》的内容,其间或以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佐证,“间有不能解者,未敢点竄,宁存其真,勿失之诬”,可见作者的求实精神。《本经疏证》十二卷,载药173种。
《本经续疏》是继《本经疏证》之后依原书体例补充撰著而成。全文依然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唐本》《图经》为纬,兼取《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等古方,互相印证,逐味详释,以《本经》原文分析古方的应用,以经方药物配伍理论注疏《本经》的内容,其间或以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佐证。《本经续疏》共六卷 ,载药142种,与《本经疏证》载药173种合计315种。
8.《本草思辨录》清· 周 岩 著 张金鑫 点校
周岩 (1832~约1905) 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清末名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咸丰六年(1856年)为顺天副贡官刑部主事,于京邸患寒痢,几为庸医所误,遂有志于医。披览医籍,精研岐黄。为人诊疗,亦获良效,遂有医名。其时西医东渐,部分中医自弃其学,扬西抑中。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故推崇徐大椿、陈修园、尤在泾等尊经派医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1898年),《本草思辨录》四卷(1904年)。
《本草思辨录》一改本草著作风格,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立方之义,将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见解。《本草思辨录》不但对于本草学习有所裨益,对经方的学习亦大有促进。
9.《本草求真》清•黄宫绣 编著 刘理想 点校
黄宫绣 (1735~1818) 字锦芳,号绿圃。清代江西宜黄县阴镇君山乡人,是江西历史上的十大名医之一。出生儒家,父亲以儒为业,著有《理解体要》。黄氏自幼聪颖,博涉经史,精通医学,堪称一代儒医。黄氏认为医乃崇高之事业,“千万人之死生系一人之工拙”,为救民众之疾厄,遂专心致力于医学。著有《本草求真》《脉理求真》《医学求真录》《锦芳医案》等医书140卷。 《本草求真》十卷黄宫绣编著。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该书载药520种,其中药物440种,食物80种,附图244幅,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另于卷九中“主治”上下二篇又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卷十为药物总义部分。
440种药物按照治疗作用,分为“补剂”、“收涩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等六大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子目。
全书每一味药的介绍方式,按名称、气味、形质、归经、功用、主治、禁忌、配伍和制法等先后次序分别介绍。
《本草求真》在开创中药以功效分类,创制此类编撰体例方面有筚路蓝缕之功。
清人王光燮评价说:“阅是书,即是了如指掌,判若日星,更知于医研究有素,故能阐真摘要,订伪辩真,发前人所未发”。
《本草求真》是一部严谨求实的药物学专著,是临床医生用药的指南,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10.《本草问答》清•唐容川 王咪咪 点校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早年学文,后来学医,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氏在少年时,从师李本生学文,复又从新都王利堂习理,至十六岁时已闻名乡里。四十三岁时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宗海自青年时代起,就深感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并开始涉猎医学。其父患的是血证,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数年后亡故。宗海痛感自己的医道不精,自此通览方书,精研岐黄。 代表作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证》、《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第一次建立了治疗血证的完整体系的《血证论》,及《医学见能》、《痢证三字经》、《医易通说》。
《本草问答》成书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至1949年, 是作者晚年与当时的名士张士骧以问答形式讨论本草药理、药性等问题的一本中药普及著作。本书分上下二卷,近七十组问答,每一问答集中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实用性。于我们学习《本草经》及临床辨证应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