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06|回复: 7

[推荐] 历代本草汇编“萆薢”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1-6-12 20: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萆  薢(《本经》)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或绵萆薢等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功效利湿浊、祛风湿。临床用名萆薢。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药性论》:能治冷风疹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本草》: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本草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弔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又杨子健《万全护命者》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干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火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本草经疏》:萆薢得火土之气,而兼禀乎天之阳气,故味苦甘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阳明、少阴、厥阴。为祛风除湿,补益下元之要药,故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正以苦能燥湿,甘入脾而益血,故悉主之。甄权又主冷风弔痹,腰脚瘫缓不遂,手足惊掣,男子腰痛久冷,肾间有湿,膀胱宿水。日华子主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海藏主肝虚。李氏治白浊,茎中痛,痔漏坏疮。已上诸证无非阳明湿热流入下焦,客于肝肾所致。此药祛阳明之湿热以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而疗下元虚冷湿邪为病也。
简误:萆薢本除风湿,若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此真阴不足之候也。无湿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无毒。凡用拯疴,忌食牛肉。果葵根牡蛎,及柴胡大黄。为使宜薏苡仁,治痹尽风寒湿。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痛除。补水脏益精,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老血,扫肌肤延生恶疮。仍主恚怒伤中,尤疗老人五缓。
《本草乘雅》:根多枝节,故一名赤节。主关节之疾,甚相当也。顾萆薢之名,更宜于身之下矣。
萆,覆蔽也;解,解脱也。风寒湿相合成周痹,覆蔽经脉骨节之外,致腰脊骨节强痛,及恶疮不瘳热气,力可使之解脱。与狗脊功力似同而异,狗脊主关机失利于内,致筋脉劲强于外;萆薢主经脉劲强于外,致关机失利于内。虽咸从脾生,内外之情迥别耳。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萌蘖自内,解孚从外也。雷公炮炙论序,一名竹木,亦以其有节也。主治漩多,漩多,即白浊,此风瘅客脬,下焦失于决渎耳,力能通而解之,宜身之下,于此可见。
《药性解》:萆薢,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主风寒湿痹、腰背痛、中风不遂、遍身顽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利水道,益精明目。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牡蛎,忌牛肉。
按:萆薢之入三经,何也?盖肾受土克,则水脏既衰,肝挟相火而凌土湿。脾主肌肉,湿郁肌腠则生热生风,以致荣卫不和、关节不利。而萆薢长于去水,用之以渗脾湿,则土安其性,水不受侮矣。然久用令人小便多,小便既多,则肾气安得复实。今多泥其入肾,用为补剂,亦未深原其理耳。
《景岳全书》:味微甘而淡,气温。能温肾去湿,理阴痿阴寒,失尿白浊,茎中作痛,及四肢瘫痪不随,周身风湿恶疮。性味纯缓,用宜大剂。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补下焦。
甘苦性平。入足阳明、厥阴。胃、肝。祛风去湿,以固下焦,阳明主肉,属湿;厥阴主筋,属风。补肝虚,去风。坚筋骨,风湿去,则筋骨坚。益精明目。治风寒湿痹,腰痛久冷,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痔瘘恶疮。诸病皆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萆薢能除浊分清,古方有萆薢分清饮。史国信云: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万金护命门》云:凡人小便频数,便时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肠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肠愈加干竭,甚则身热必躁,思水,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或过食辛热荤腻之物,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乘虚流入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便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三钱,使水道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便数及痛自减也。肾有二窍,淋证出于溺窍,浊证出于精窍。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前胡,忌茗、醋。
《本经逢原》:萆薢苦平,胃与肝家药也。入肝搜风,《本经》主要脊痛强骨节。入肝祛风,入胃祛湿,故《本经》主寒湿周痹恶疮热气等病。昔人称其摄精之功,或称逐水之效,何两说相悬耶?不知胃气健旺则湿浊去,而肾无邪湿之扰,肾脏自能收摄也。杨氏萆薢分清饮专主浊病,正得此意。又主阴痿失尿,老人五缓者,总取行阳之力,以利关节、助健运也。若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以其温散不利于阴也。菝葜与萆薢相类,《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皆取去湿热、利水、坚筋骨之义。
《本草崇原》:凡草木之根荄,坚硬而骨胜者,主肾。有刺而藤蔓者,走经脉。萆薢骨胜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而主肾。又治湿痹、周痹而主经脉。苦能清热,故治恶疮不瘳之热气。
《本草求真》:[批]祛肝风,除胃湿。
萆薢专入肝、胃。味苦气平,功专祛风除湿固肾。凡人大便燥结,小便频数,每于便时痛不可忍者,此必大便热闭,积热腐瘀等物同液乘虚流入小肠,故于便时即作痛也。杨子建万金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渴,甚则混身热,心燥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症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钱,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且水道不清,则湿热不除,而肝火愈炽,筋骨愈痿。萆薢气味苦平,既能入肝祛风,时珍曰: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缓弱痿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复能引水归入大肠以通谷道,俾水液澄清,而无痛苦之患矣。又安有痹痛腰冷,膀胱宿水,与阴痿失溺,痔漏恶疮之累乎!昔人云,既有逐水之功,复有摄精之力,湿热除则精自不走泄。洵不诬耳。
《得配本草》:薏苡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蛎、大黄。
甘、苦,平。入足阳明、厥阴经气分。去风湿而固下焦。能治周痹瘫缓,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便时茎痛,白浊如膏,及痔瘘恶疮。
得石菖蒲、益智仁、乌药,治白浊频数。佐杜仲,治腰脚痹软;佐旋覆花、虎头骨,治头痛发汗。拌盐炒服,治小便数痛。腐物热毒流入小肠故也。与淋证涩痛不同。
利小水,盐水炒;去风湿,酒拌炒。
小便自利,及无风湿,而有前证者,皆禁用。
小便混浊,病有不同。或阴火炽盛于肠胃,或热邪郁结于膀胱,或肾水不足而肾气不能化。
若以萆薢燥湿之剂投之,则火愈烈而水益亏,浊者愈浊矣。惟肠胃中风湿内郁而溺浊者,服萆薢分清饮始效。
《本草经解》:萆薢气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经,挟脊抵腰中,太阳有湿,则阳气不布,腰脊强而痛矣。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外卫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薢气平入肺,味苦燥湿,肺之皮毛理,而太阳之湿亦逐,所以主腰脊强痛也。
骨节者,节犍之处也,亦属太阳经,湿流孔窍,故风寒湿合而成痹,则周身麻木而骨节更甚也,其主之者,萆薢入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去大肠之湿而理痹也。
恶疮热气,皆属心火,萆薢味苦清心,心火退则恶疮愈,而热气解矣。
《本经疏证》:能化阴者,以其或不花而实也。能导阳者,以其根多节也。夫物之与气,必相感化而发,又必相感化而藏,感化之候,即其极荣之际,草木当花,非其时乎?而萆薢者,不踁踁于花花,亦不于踁踁不花,即花亦其色不一,均无碍得成归根复命之实。味苦秉火,气平秉金,金火相媾,其所趋向,盖不问可知其必在阴矣。何况节之义为阳出于阴,阳阻于阴而终能上出,又且迭出迭微,阴阳因得相称,是其象明著于节卦,犹不可为趋于阴而化导于阳而伸证耶。是故化阴能使阴气化也,导阳能使阳气伸也。腰背痛,骨节不强,阴痿失溺,老人五缓,非阴不化而阳不伸乎?风寒湿周痹及恶疮不瘳之热气,伤中恚怒关节老血,非阳不伸而阴不化乎?若恃他物,则化阴者未必能导阳,导阳者未必能化阴,纵兼取而并收焉,亦已彼此各效其长,而不能一气联络矣,又何以利机缄调缓急耶?惟导阳即以化阴,化阴即以导阳,斯视阴阳如一气,平偏侧为太和,而止者自行,行者自利矣。善夫潜江之言,谓萆薢为足三阴药,而足三阴即足三阴化原,如阳虚则阴必实,能化阴而导阳以达,讵非补阳之助乎?若阴亦不足,难遽补阳,亦惟益其阴气,而借化阴者以导于阳耳。更如益血而不有此以化阴导阳,则骤补之血,不将与亢阳擀格乎?故亦须是以转其枢,盖肾为至阴,脾为太阴,而肝则阴中少阳经,所谓一阴为枢者,固化阴导阳之关键也。即如后世咸谓此能分清浊,夫阴化则清升,阳导则浊降,故能止小水之数,又疗小水数而茎中痛,是非其化阴而清升者,乃所以止便数,导阳而浊降者,乃所以疗茎痛乎?然又何以见其入足三阴也?夫有花有实有茎有叶,而独用其根,故有以知取其入下矣。况茎有刺者根白实,茎无刺者根虚软,而虚软者为胜,不更可知取其松发于内,而条贴于外哉?抑其团结于下而扶疏于上,又确然其根与茎之概,且叶必三叉,则其底里之具于中,效验之著于外,舍足三阴其孰克似之?即其化阴而不致阴亏,导阳而不使阳亢,亦于此可寻其端矣。
《本草新编》:萆薢,味苦、甘,气平,无毒。俗呼为土茯苓。入肾、肝二经。善治痹症,祛风寒湿痹,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能消杨梅疮毒。此物败毒祛邪,不伤元气,但功用甚缓,可治缓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轻粉结毒,正取其缓消,而不损伤元气故耳。然而,经年累月殊无功效者,单藉一味以作汤,而不加补气血之味也。苟用补气血之药,加人参、芪、术、茯苓、麦冬、熟地、山药、元参、地骨皮、沙参之类,用草精数两,先煮汤以煎药,不须十剂,而轻粉之毒全消,杨梅之毒亦散矣。
《本草分经》:甘、苦,平。入肝胃。祛风去湿,以固下焦,坚筋骨。凡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浊分清。
《本草思辨录》:萆薢用根,取其入肾。茎叶俱青,叶作三叉,则入肝。根黄白色,则入肺胃。根多节而虚软,则能化阴伸阳而治痹。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
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萆薢味苦则发,气平则降。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温。为其味淡而温,故能直趋膀胱温补下焦气化,治小儿夜睡遗尿,或大人小便频数,致大便干燥。其温补之性,兼能涩精秘气,患淋证者禁用,醒脾升陷汤后曾详论之。
萆薢为治失弱要药不可用之治淋。《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分清饮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谬若是?愚在籍时,邻村有病淋者,医者投以萆薢分清饮,两剂,其人小便滴沥不通。再服各种利小便药,皆无效。后延愚诊治,已至十日,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脉数近十至,按之即无,因谓其家人曰:“据此脉论,即小便通下,变恐不救。”其家人恳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阴之剂,以利水药佐之。灌下移时,小便即通,床褥皆湿。再诊其脉,微细欲无,愚隐辞归。后闻其人当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证,服药十剂已愈,隔两月病又反复,时值愚回籍,遂延他医治疗,方中亦重用萆薢。服两剂,小便亦滴沥不通,服利小便药亦无效。遂屡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沥,每小便一次,必须两小时。继又服滋阴利水之药十剂始全愈。

【现代药理研究】

1.  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应用也证实其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疗作用。
2.  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谢。
3.  同属植物山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对稻瘟病菌、须癣毛菌及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  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苷能扩张膜稍血管、降压、增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上一篇:历代本草汇编“荜拨”
下一篇:胃息肉经方治疗探讨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1-6-13 0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王好古:“补肝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6: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重订严氏济生方-小便门-淋利论治》:“治小便频数,日夜无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草部》:“萆薢川中者为道地。味苦、甘、平,无毒。扶老补虚,腰疼脚弱,与湿痹牵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6: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7: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明医指掌-卷一-药性歌》:“萆薢味苦,风寒湿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1 17: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医学摘粹-本草类要-攻药门》:“泄水去湿,壮骨舒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1:59 , Processed in 0.07258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