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28|回复: 1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

[复制链接]

69

主题

0

积分

2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11-5-16 1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
                    何丽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探讨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陈伯坛注解《伤寒论》方法学上的特点。认为陈伯坛在全文注解《伤寒论》时采用了以经释论、以论释论、以经验证经的方法。注释经文主要引用《内经》等有关理论详为阐发,并列举《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以互文见义,再参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反复阐述,对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内容,把握仲景本意很有帮助。
    关键词:《读过伤寒论》; 陈伯坛; 注释; 中医学术发掘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乏其人,研究方法亦层出不穷。民国期间以传统方法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虽不算主流,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叶发正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忠实仲景原著,忠实中医的基本理论,以中医固有之理论选精拔粹来注释发挥《伤寒论》,思想趋于
遵经,把《伤寒论》视为治百病的基础和轨范,强调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陈伯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陈氏在研究注释《伤寒》上,不落前人窠臼,独抒己见,有许多创新之处,不愧是“民国期间以传统方法研究伤寒学的著名医家”。其代表作《读过伤寒论》的问世,对弘扬仲景学说,
推动岭南伤寒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金代成无己所作的《注解伤寒论》,首开全文逐条注解《伤寒论》之先河,其注释特点及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历代医家学习和研究的范本。民国时期陈伯坛著《读过伤寒论》,亦受成无已注释影响。从“太阳篇” 起至“痉湿喝篇”止,共十八卷,陈伯坛将其全文做了串解。陈伯坛注释《伤寒论》所采用的方法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基本相同,也是主张用“以经解经” 的方法来研究注释《伤寒论》,其注释方法的特点如下。
    1.以经释论
     重点是以《内经》(《内》)、《神农本草经》、《脉经》等的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原文。陈伯坛认为仲景著作的理论本源来自《内经》、《难经》 (《难》),而《伤寒论》“妙能与《素问》、《八十一难》诸旧本异其辞却同其旨”,若要读懂仲景之书,首先应从《内》、《难》诸经溯本求源,弄清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才能领悟其真谛要旨。因此,他强调说:“《内》、《难》、《伤寒杂病论》可以一揆贯之。凡读《伤寒》而不能作《阴阳大论》读者,究未曾读叔和所读之书” 。陈伯坛以经释论,可以从其引文中得到证实。《读过伤寒论》共引l4家著作,引文次数最多的是《素问》,共128处。此外,《灵枢》、《本草经》各有18处,《脉经》5处, 《难经》2处。上述所指的是明引,即直接出书名,而书中暗引则大大超过此数。
   《内经》的问世,为《伤寒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对外感热病有专门的论述,且内容丰富。如《素问 热论篇》、《素问 评热论篇》、《灵枢 寒热病篇》等专篇,以及散见于全书各篇的基本理论,都为《伤寒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借鉴和启迪。陈伯坛注释《伤寒论》,所引《内经》原文范围甚广,涉及《素问》的篇数有32篇, 《灵枢》的篇数有11篇。其中,引用最多的是《素问 热论篇》,计有36处,主要用于阐明伤寒概念、伤寒分证、治疗大法及其预后转归。其次,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内容l3次,重在解释伤寒的病因病机。此外,引用较多的还有《素问 痹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举痛论篇》、《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等。下举一例以窥其貌:如对太阳病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日风温。??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瘼瘦,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的注解,陈氏引《素问》释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之温也,属个人之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风之温也,属时行之病。仲景互文见义而两及之”。又日:“无论自汗误汗,一逆尚引日,无论被下被火,再逆促命期,此与伤寒正比例。经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与暑皆得自伤寒,热论已连类及之。本篇未引暑热为陪客,先引温病为陪客,非恐人谓伤寒非温病,恐人谓温病非伤寒。故特冠太阳病三字,即论末中热中喝三书太阳之义也” 。该引证恰当,切中病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此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日本人森立之评价说:“夫医之有《本草》犹学之有《说文》也。??未有不辨药性而能为医者”。张仲景于东汉末年著成《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曾提及参考过《胎胪药录》等书。对此,陈伯坛认为:“药而日录,则《本草经》亦有所遗。最宜玩者,方下畋咀二字,匪独以牙代刀之谓,有尝药精意。仲圣可以入口作神农,有调药精意。仲圣可以锯舌成伊尹,是有神农为先导”。而且,《伤寒杂病论》用药174种,绝大多数为《本草经》所有,只有少数见于《名医别录》,其用药规律亦与《本草经》主治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用药之渊源。基于此,陈伯坛于《读过伤寒论》中每引《本草经》来阐释药物的主治功效,阐明仲景用药理论。例如:他解释用治太阳病心阳虚损,心神浮越之心悸烦躁证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义时说: “龙牡非清火也,能镇火耳,《本草》并称其治惊。二物俱得天地之静机,乃阴阳之互根,不为外物所挠,故能航海梯山,殊无障碍。用以镇摄龙雷之火,以静制动,舍龙牡无以易矣”。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脉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方,则释日:“葛之义,针对项背之葛藤;根之义,拨正阴阳之互根也。??葛根入土最深,得土味最厚,《本草》称其起阴气。味‘起阴气’三字,正教人物色葛根之真诠。盖起地气以为云,自尔引天气以为雨,一味药能上下其阴阳,已非寻常所可及,尤异在右旋者根,而左旋者纹,更莫名其转圜之妙。即谓手足太阴,首以葛根为更始可也。凡用葛根,皆本此义”。可见。陈氏引文不仅确切,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使人一目了然方中加葛根的意义。陈伯坛除以经文释伤寒,还引用了《脉经》、《外台秘要》等其他医书来发明仲景奥旨。不过,从内容上看,陈氏引文不甚严格,往往根据需要进行省略,或只引原文大意来证实医理,阐释理论。故多为节引方式,亦有部分意引。
2 以论释论
     陈伯坛大量引用《金匮要略》、《伤寒论》的内容来串释仲景原文,阐幽发微,相互印证,使之前后照应,血脉贯通。首先,主张读《伤寒》应与《金匮》合璧而观。陈氏认为仲景自序明言“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杂病论云者,即将《金匮》纳入《伤寒论》中,犹乎将《针
经》纳入《素问》卷中也” 。《伤寒》与《金匮》是“论合卷亦合,分之则书亡”,因此,两书不应割裂,要参照学习。其次,主张研读《伤寒论》应从原著人手,而不要被注家拘定眼目。陈氏指出:“《伤寒》毋庸注,原文自为注”, “仲圣所已言者,如‘阴’字、‘阳’字、‘外’字、‘表’字,正题中最大眼目。其余数不尽之语助辞,如‘其’字、‘自’字、‘而’ 字、‘此’字之类,莫不有虚神实义于其间”。尝谓:“读仲景书当从原文上探讨,勿以注家先人为主所囿” 。他对仲景汤证立法和应用均了然于心,在注解《伤寒论》时,每每列举有关方证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阐发其义理。如对太阳病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陈氏注日:“五不可发汗证《金匮》有其四,本条载在淋病类矣。淋有五,日石、日沙、日血、日气、日膏,《金匮》只以‘小便如粟状’五字形容之,太息其水谷之精变为粟也。粟状之坚者为沙为石,似精凿而不华;粟状之软者为血为气为膏,似精微而不泽,此精不归化之病形。正如《金匮》所云: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水谷与寒水不相入,但热流下焦而止。热在下焦主尿血,亦令淋闳不通,尿血不言痛者,血未成淋耳”。解说概念明确,条理清晰,阐发仲景之旨,融会贯通。再如释霍乱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这条经文时,陈氏将与之相关联的方证一一进行比较阐述,他分析说:“是又与脉微欲厥同论,非通脉四逆不为功。少阴病脉厥尤可治,本证则当预防其脉厥矣。何以上文仅主四逆汤耶?上两条一则手足厥冷无脉绝,一则脉微欲绝无厥冷,且非吐已下断,正腑病连经之时,非经病连脏之候,故厚集其药力于中州也。四逆汤与通脉四逆之比较:两半干姜则草为君,守中之力余于达外;三两干姜则姜为君,达外之力余于守中也。四逆由中以及旁,通脉则由胃脉通经脉,由经脉通肾脉,脉生于胃而始于肾,交通趺阳少阴,故日通脉也。虽然,邪不入阴而药力则人阴,倘药力未到,而邪气先窜,势必以少阴为逋逃薮,是驱邪人阴者通脉四逆汤也。加猪胆汁汤主之,神乎神乎!太阳加减法具在,何尝有加猪胆汁乎?人尿取给于三焦,以人尿通调其水道。胆与三焦同气化,以胆汁涤荡其三焦。且胆为中正之官,十一经皆取决于胆,胆气并能折服阴经之乱邪也。人尿和令相得,胆汁人尿皆腑中之资料,后纳则二味先行,令乱邪先受胆尿之气从腑解。缘霍乱乃少阳腑乱,故纵乱邪之出路者
    以此,杜绝乱邪之去路者亦以此也。又与白通加猪胆汁汤反比例。彼方引真阳以归坎肾,无胆亦可用;本方恐乱邪之人坎肾,未有日无胆亦可用也”。行文流畅,层层剖析,铺陈排比,解释透彻。非熟读医论者,岂能有此高见?《读过伤寒论》引《金匮要略》文共有128处,引《伤寒论》文标书名者2处,其余大量引文未给出书名。
    3 以经验证经
    陈伯坛医术高明,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谯并称民国广东四大名医。他临床经验丰富,注解《伤寒论》既以经解经,复以经验证经。他尊古而不泥古,著《读过伤寒论》“既不取前贤注释只言片语,亦不采一时风靡之西说,一切解说均独出自胸臆”。对仲景原文的阐释,其“不管条文错简与否,字句是否通达,不纠缠各派之纷争而以临床实践出发”。陈氏认为:仲景学说“是即教人从没字句之空白处寻出字句来,还向病人身上寻出有字句之书,简直是仲景全集已藏人病人十二经中矣,失病人便是失仲景”,故此,“须认定正气之所在,对照邪气之所在,息心静气逐句逐字读《伤寒》”。这种以实践来检验真理的方法,的确独具慧眼。陈伯坛注释经文,常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明辨详论,以透仲景之旨。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一条,陈氏解释用葛根汤义在:“合病则合治,方足尽葛根之长,匪特变通麻桂也,且推广葛根也”。他认为:“是证得诸幼龄为居多,俗传乳孩出牙,必自下利者,可与本证参看。以手足阳明脉人齿中,阳明欲反阖为开,当然泻而不存,俟太阴开则阳明白阖,勿治之可也”。并指出医者治疗此证往往“防患太甚,遇下利动以急当救里为务,致虑中一失”。应引以为戒。陈氏注释经文,不落前人窠臼, 自成一家之言。如在解释“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棍散主之”时,就对历代注家之说提出质疑。他说:“本条注家读作男女易之为病也。原文则日阴阳易之为病。注家谓女病差后传不病之男,男病差后传不病之女,何以冠首不日病差后乎?且病既差矣,男以何病传女,女以何病传男乎?即传亦不过毫末之余病,何至发生种种剧证乎?” 他认为: “书阴阳易之为病,明明太阳病易为少阴病,非指少阴病易为太阳病。太阳篇伤寒二字不胜书,少阴篇无伤寒二字,少阴病三字又不胜书。冠伤寒不冠少阴,阳病易为阴可知”。陈氏还举例说明之: “粤俗向有夹色伤寒之臆说,动以苦寒生草药戕命无算,对于本证,则茫然不知所云。吾姑如其说以破若人之惑,假令为伉俪者立防闲。与其警告之日慎勿夹色伤寒,毋宁警告之日慎勿伤寒夹色。盖夹色得伤寒,则太阳方受病,而房事已毕,断无阴阳易病之理,作太阳病治可也。惟伤寒再夹色,是将太阳病印人情欲之中,安得不阴阳易位乎?间有因人房而六死者,乃太少两感证。人房固死,不入房亦死,然亦百不遇一也。其余死于生草药者十之九,不能卸过于闺房之事也。长沙特为带病人房者戒,而以秽亵之物相馈饷,殆有人道之理存焉也”。此论不囿前人之说,密切结合临床,见解颇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陈伯坛治学皓首穷经,临证经验老到,在《读过伤寒论》里用了很多功夫作经文考证,点评伤寒注家的过失。如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陈氏日:“方末一本有黄耳桎三字,汪苓友云想系置水器,吾谓当系量水器,取限制之义。楚人谓限不得日桎治。可悟二升药大有分寸,初服则气浮于,尽服则味余于气,取一升之气,留一升之味,非止妨逾量也”。再如他解释大柴胡汤方时指出:“方下云一方用大黄二两数语,疑属后贤补遗,姑存其说,为强人服大柴者进一解。惟本方当然无大黄,以余邪全非剧烈,一降则下也。末又云少阳之枢,并于阳明之阖,故用大黄以调胃,类修园语,削之”。解释柴胡加芒硝汤方时也提到:“上条两柴胡汤作一汤用,本条一柴胡汤分两汤用,同是变通柴胡汤,而有先后大小轻重之不同,况以他药妄投之乎?注家不明方旨,徒于等分上较量,末附此药剂之最轻者数句,又类修园语气,要其所以轻用之故,皆由其实状不及柴胡证之半,非故为避重也。彼欲为重用汤方者戒,雅不欲没其一见之长,姑照录之云尔”。
    陈氏在《读过伤寒论》最后的注文中总结日:“全论以本条(痉湿喝篇最后条文)为总结,热论亦以暑病为总结。热论以勿止汗为叮咛,本条以汗下加针为叮咛。章法句法,务与热论相吻合,以示其撰用《素问》之微意。长沙圣不自圣,其本原之学可师也。虽然,热论不过医学之萌芽耳。若枝叶蕃茂,庇荫千载以下之病人者《伤寒论》也。苟人人知论内一训一诫,不啻为我病而设。日与其文字相周旋,则仲圣是我临床之神物。无论热可也,寒可也,仲圣必应念而来,行将俯仰遇之也”。由此可见仲景撰写《伤寒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陈伯坛“以经解经”研究《伤寒论》的论依据。
    4 结语
    陈伯坛研究仲景学说数十年,颇具独立思考之精神。他自称《读过伤寒论》“非集注体裁,无一句敢取材于注,但求与仲圣之言诠相吻合,方且寻绎《内》、《难》、《伤寒杂病论》之不暇,何暇搜罗各家之学说”。他诠注《伤寒论》,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照应,互文见义。文中喜用对偶排比、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文字功夫相当深厚,岭南特色并不突出。陈氏串解《伤寒论》,在体例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经解经”。他强调说: “若引用《内》、《难》为《伤寒》脚注,觉《伤寒》还超出《内》、 《难》,《内》、《难》复融入《伤寒》,欲征明其处处有来历,必以意逆志而始得。若引用《伤寒》为《伤寒》脚注,觉下条即上条之变相,彼证即此证之陪客,欲征明其笔笔有照应,必互文见义而始详” 。据此,其注释经文往往引《内经》、《难经》有关阴阳、气化、开阖、标本中气等理论详为阐发;并列举《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以互文见义;再参合自己的心得见解和临证经验反复阐述,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伤寒内容,把握仲景本意




上一篇:略论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研究价值与现状
下一篇:南国名医陈伯坛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5-17 16: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详细,有助于了解陈老的书籍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7:22 , Processed in 0.2249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