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82|回复: 10

《伤寒论》和《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1716

积分

28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16
发表于 2021-4-19 18: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到这里,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受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序的影响,如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后世有不少注家认为,中医只有以《内经》为主的一个理论体系。《伤寒论》亦属于此体系。
             这23个字,杨绍伊有考证,他认为,此为后人所加。有没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影响?我想有。因为《注解伤寒论》是用《内经》的理论来分析注解《伤寒论》的。
             胡希恕1966年讲课时称赞了这一考证:“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运用阴阳哲学思想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内经》是五脏阴阳、经络循行的理论,更讲究“养生治未病”。《伤寒论》侧重疾病的具体治疗,更讲究“药物治已病”。
             《伤寒论》六经与《内经》之十二经脉。到现在,仍有人试图将二者混为一谈,用《内经》之十二经脉来解释《伤寒论》的六经。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的“经”是经络循行的“经”,《伤寒论》六经的“经”,更多讲的是“类别”。两者在都用到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命名“经”,同一概念并存,很容易让人思维混乱。
              有没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影响?我想有。
              这个问题上,日本德川中世时代伤寒著名学者山田正珍谓:“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岳美中指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章太炎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
             胡希恕曾指出:“《内经》六经指经络,根本就与仲景书所说的不是一回事……六经来自八纲。”“对经络发病的反对不是从我开始,徐灵胎就说过……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来自八纲”。
             诸多考证,确证凿凿,《伤寒论》六经确实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要是还想不通,你可以尝试着将《伤寒论》六经用“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或者用别的什么来命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伤寒论》成书的历史环境
下一篇:重新认识《伤寒论》和中医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1-4-19 1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4-19 20:04 编辑

什么乱七八糟的,《伤寒论  序》是受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影响?

关公战秦琼还是本末倒置?
实际上以经络解《伤寒论》六病从来就是汉医界的传统至少王叔和就开始了(如果《伤寒例》真是王氏所作)。
《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北宋医王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
都是用经络解伤寒六经。成氏《注解伤寒论》属于晚晚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1716

积分

28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1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0 14: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六经确实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要是还想不通,你可以尝试着将《伤寒论》六经用“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或者用别的什么来命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1-4-20 18: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1-4-20 14:29
《伤寒论》六经确实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要是还想不通,你可以尝试着将《伤寒论》六经用“一阳二阳三 ...

六经是什么,明代才开始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扩展伤寒方的应用范围。

是什么,想怎样  不是一回事,

就算真是什么,后人也同样能  想怎样。没必要一定说它不是什么

当年那帮老国医大师争的个面红耳赤,结果怎样?两派谁也没说服谁!小子你估计不知道有这事?你还远不够那帮老家伙有资格。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219

积分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19
发表于 2021-4-20 2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费维光先生都认为《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六经的不同

其中费维光先生还做过论证,具体见http://www.hhjfsl.com/bbs/thread-24847-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1

积分

266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1
发表于 2021-4-21 1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哎,哎,怎么说呢,你自己不动脑,总是相信别人怎么说,内经书中具有两种医学理论,一个是针灸的针灸理论,一个是看得见的明明白白的经脉与络脉理论,一个是针灸针,一个是中药,都是起始于内经,慢慢的学吧。不要拿别人的不同见解来强压到张仲景身上。因为谁的理解也和张仲景不一个频道。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积分

1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1-5-11 23:30:26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1-4-19 19:50
什么乱七八糟的,《伤寒论  序》是受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影响?

关公战秦琼还是本末倒置?

《伤寒论》与《内经》的六经没有一点关系,王叔和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那些东西记录整理了出来,挺感谢他的。但王叔和走入了旁门左道,企图用《内经》的东西去解释《伤寒论》,有点像岳不群去练辟邪剑谱。从仲景过后至今,都想从六经的角度来解释《伤寒论》,可解释通了吗?结果是1800多年来,没人从六经辨证解释得了《伤寒论》,顶多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学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六经辨证解释不了《伤寒论》,但却又找不到其它合理的解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1-5-11 2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5-11 23:50 编辑
君羊三叔 发表于 2021-5-11 23:30
《伤寒论》与《内经》的六经没有一点关系,王叔和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那些东西记录整理了出来,挺感谢他的。 ...

后人怎么知道是王叔和的解释而不是仲景的解释?

你估计连仲景医书的各种版本都没有真去翻过,有些篇章,明确说是“仲景曰”,是引述张的话。这些篇章有些明清伤寒家都没有看到过,要看到了,我估计这些人很多话都不敢说。

这种引述的话,要想推翻是很难的!然后没办法了,有的人就一概说:这是伪文。然后就左一篇伪文,右一篇伪文,凡是不合自己那一套的东西都是伪货,除了这样还能有什么招?
前人要立新说,只能责怪王某,那是他不敢非议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1-5-11 23: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圣人必有过,无过的都是假圣人。这是人间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21-5-12 00: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5-12 00:07 编辑

古人用内经去解释伤寒论有什么大不了的?非常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你不信服他的解释不接受就得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金元那几位,不就都各说一偏吗,还不照样能站在药王庙里吃猪头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1-5-12 19: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力是惊人的,这点从三星堆等古代遗址的考古中就可以看到,远隔千里山高水远的两个文明之间都有诸多联系,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两种医学体系之间怎么会没有相互的影响和借鉴。
  学界公认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最迟不晚于西汉末年,两三百年之后的张仲景又出生于一个人丁兴旺的中原大家族,自幼就博览群书,而且秉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态度,没读过《黄帝内经》是不可能的。
  
  山东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由王振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6月出版)一书认为: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官医和民医并存,军、儒、道医相继萌生,出现了教育考试的范本《黄帝内经》等。秦汉时期均设太医令(丞),颁布有关医事律令,医学教育以师徒传承为主,察举制对选拔任用医生产生一定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医学教育以医官教习、家世相传为主,南朝置医学部门以广教生徒,北魏有太医博士等职,均为推行医生教育而设。


  任何一种学术理论,只要它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会在实践和借鉴中不断的充实、发展、完善,所以说《伤寒论》中的{六经}与《黄帝内经》中的{六经}不完全相同是很正常的,如果完全相同,那说明仲景只是运用了内经中的六经理论,并未对其进行拓展和创新。

  中医是实践科学,任何时代的医家,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吸收融会他所处时代最新的技术成果和他所接触到的不同医派的诊治效法。
  比如黄煌教授虽然主要研究经方方证,但却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方-病-人}的诊疗模式,探索了{乔本氏甲状腺炎}的专病专方[柴归汤]等。
  黄师在解析经方运用范围时也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比如《经方的魅力》{经方杂谈}: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这段经文太简略,不能深入理解本方。试想肺心病心衰也会汗出而喘无大热,能用麻杏石甘汤吗?显然不行!这里的喘是支气管痉挛的哮喘,此汗出也多局限于头部,无大热者,提示感染性疾病中毒症状不严重,而过敏性疾病多无大热。据此,可以认为麻杏石甘汤的经典主治是支气管哮喘。


  [木防己汤]
  木防己汤是一张易遭冷落之方,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太多重视。根据《金匮要略》的条文记载,结合支饮特点,可知木防己汤证实质是全身重度液潴留。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心肾功能的衰竭。但肾衰晚期多有呕呃等关格之证,而且“下之”后病情会有所缓解。故本方证侧重于心脏衰竭。“得之数十日”,可知非急性心衰;“其人喘满”即是心源性哮喘;“心下痞坚”是回心血流减少造成的肝瘀血;“面色黧黑”,慢性缺氧面容,如为肾衰,当为黄胖浮肿貌。“实者三日复发”,心衰每遇诱因极易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5:04 , Processed in 0.07733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