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148|回复: 0

讀森立之《傷寒論攷注》筆記三五七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 寸脈沈而...

[复制链接]

37

主题

176

积分

14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6
发表于 2020-9-22 05:41:59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讀森立之《傷寒論攷注》筆記
三五七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 寸脈沈而遅 手足厥逆 下部脈不至 喉咽不利 唾膿血 泄利不止者 為難治 麻黄升麻湯主之 方
麻黄二両半去節 升麻一両一分 當帰一両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黄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你)芍薬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砕綿裹 白朮六銖 乾薑六銖十四銖。
右十四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両沸 去上沫 内諾薬 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頃 令盡  *汗出愈
案: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沈而遅者,寸脈指寸口三部而言。《千金》及《翼》無[寸]字可以徴矣。
六七日為已可下時,但大下所不宜。大字字眼。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者,大下後陽氣大虚,邪氣入于肝経*水血之中,故四厥而下部脈不至;下部脈者謂少陰跗陽脈也。蓋其人有宿飲,故大下後水飲猶是閉結,阻隔陽氣,所以為四末厥冷下部脈絶也,是為下冷。厥陰経邪乗虚上溢,侵于肺部,所以咽喉不利唾膿血也,是為上熱。麻黄升麻湯主之。
若其大下後仍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非此湯所能治也。亦是倒置文法耳。
案:此方麻桂苓朮薑以温散飲寒,升石芩知萎以精解飲熱,麦門帰勺清燥熱之餘,養血液之乏。此證竟属壊證,而其*邪熱散漫在経,故此湯主之也。
蓋其人胃氣壮實而有宿飲者,或経大下之後,脈沈絶不至,上為咽痛唾血,下為厥冷。如此者,邪猶在腸胃肝経水血之分,幸而不至胃寒,故用此湯散寒清熱則経脈自通,邪従*汗解。若其大下後胃腸不振,水飲下走令泄利不止者,属陽虚邪實,所以為難治也。
(升麻) 《本草》
白字:味甘平。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蠱毒。
黒字:味苦無毒,入口皆吐出中悪,腹痛時氣。
日華子曰: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 ,遊風腫毒,疳撃。
《千金》巻十傷寒雑治篇木香湯方後云:*熱毒盛者加犀角一両,無犀角以升麻代。
(萎蕤) 《本草》
白字:女萎,味甘平。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揺。
黒字:萎蕤,無毒。心腹血氣*虚熱湿毒。
《薬性論》云:君。治時疾*寒熱 ,内補不足 ,*去虚勢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陳藏器曰:惟有熱不可服。晋稽紹有胸中寒疹,毎酒後苦唾,服之得愈。
日華子曰:除煩悶,止渇,潤心肺 ,補五労七傷虚損,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圖経本草》云:胡洽治時氣洞下下利,有女萎丸。
(天門冬) 《本草》
白字:味苦平,治諸暴風湿,殺三蟲。
黒字:甘大寒無毒,保定肺氣,去寒熱,利小便 ,冷而能補。
《薬性論》云:君。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湿疹,止消渇,去熱中風。
日華子曰:鎮心,潤五臓,補五労七傷,消疾風痺,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食療本草》云:補虚労,治肺労,去熱風。可去皮心。
雷公曰:去心用。
《本草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 ,但専泄而不専収,*寒多人禁服。
李時珍曰:若脾胃虚寒人単餌既久,必病腸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而潤,能利大腸故也。
(相去云云)
案:相去者,毎服薬間相去之時刻也。令盡,謂三服令盡也。凡云日三服者,謂一日一夜令三服之法也,是為常例。如其変例,一一説之,如此云相去如炊三斗米頃是也。

三五八 傷寒四五日 腹中痛 若轉氣下趣少腹者 此欲自利也
〔成〕傷寒四五日邪氣傳裏之時,腹中痛轉氣下趣少腹者,裏虚遇寒,寒氣下行,欲作自利也。
〔銭〕轉氣下趣少腹者,言寒邪盛而胃腸不守,水穀不別,聲響奔,故為欲作自利也。
案:傷寒四五日雖有他熱候,腹中痛者,此欲自利之漸也。若轉氣漉漉下走少腹者,欲自利尤速也。
案:轉氣與轉失氣自別,謂腹中雷鳴也。《千金》五下脹満第七牛黄丸方後云:鬲上下悉當微轉。又《本草圖経》白薬下引崔元亮《海上方》云:腹内如車鳴㽲刺痛,良久當有吐利数行。云微轉、云車鳴,即轉氣之謂也。
〔集〕俚語有之腹鳴者必下。
案:腹痛轉氣者,猶有邪虚下利,則無痛聲,快然而自下,殆不可救也。腹痛轉氣者,猶有邪與正相争者也。至于真虚下利則無痛無聲,快然而自下,殆不可救也。
《病源》霍乱下利候云:霍乱若先腹痛者,則先利也。

三五九 傷寒本自寒下 醫復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 乾薑黄芩黄連人参湯主之 方
乾薑 黄芩 黄連 人参各三両 。右四味 以水六升煮 取二升 去滓 分温再服
《外臺》: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遂吐下,食入還吐出者,属乾薑黄連人参湯主之方。
〔成〕傷寒邪自傳表,為本自寒下,醫反吐下,損傷正氣,寒氣内為格拒。《経》曰:格則吐逆,食入口即吐,謂之寒格。更復吐下,則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與乾薑黄連黄芩人参湯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緩之,乾薑人参之甘辛,以補正氣;苦以泄之,黄連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喩〕本自寒下,是其人之平素胃寒下利也。
〔述〕黄元御曰:本自内寒下利,醫復吐下之,中氣愈敗,寒邪阻隔,胃氣更逆,脾氣更陥,吐下不止。若食方入口即吐者,是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熱,宜乾薑黄連黄芩人参湯。乾薑人参温補中脘之虚寒,黄連黄芩清泄上焦之虚熱也。此説稍妥。
案:傷寒無汗證,其未受邪之前,飲寒内盛而自下利,故曰本自寒下。醫見有諸熱證復吐之下之,吐下固為誤治,然邪亦随吐下而解,餘邪與餘熱相結而格拒于於鬲間,謂之寒格。寒格者即飲閉也。醫吐下之後,更遂吐下不止。若食入即出,即出者,謂上吐出下瀉出也。此證素有宿飲,故幸不至脱。但鬲上有飲熱、鬲下有飲寒,其證與三瀉心相類,故芩連清解鬲上之飲熱,薑参温散鬲下之飲寒,四物等分一齊治之,所云治寒以熱薬(参薑),治熱以寒薬(芩連)是也。
案:此證脈自有胃氣,而舌紅赤乾燥,或淡白者也。




上一篇:哪位同仁能详细介绍下汉方里边的体质概念?比如筋骨质,寒滞质等...
下一篇:桂枝茯苓湯的臨床研究一、前言 桂枝茯苓湯(或丸), 是現在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4:02 , Processed in 0.24334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