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78|回复: 1

绿脓杆菌肠炎的经方治疗思维

  [复制链接]

88

主题

1143

积分

21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3
发表于 2020-8-11 0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19751118 于 2020-8-11 16:30 编辑

2020年8月6日的TVBS news一则网络新闻标题为:「发烧、拉肚子小心!女童腿冒疹子急救休克不治」引起了史丹利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讯息,史丹利根据新闻内容,搜寻吴昌腾医师的脸书,并根据吴医师8月4日的脸书贴文,将此则医案整理如下:

病人是一个女童,起初是因为发烧、腹泻就诊,基层西医将她诊断为肠胃型感冒,并给予西药治疗;三天过后,患儿仍然发烧、腹泻,于是再次就诊基层西医,西医师仍诊断为肠胃型感冒;再经过一天,女童开始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家人因此将她紧急送至长庚医院急救。经过吴医师的诊察,发现有患儿神识昏迷,腹部隆起,而且两侧大腿上有明显的疹子等症状;心率为132次/分,血压为62/42mmHg。判断患儿已经出现严重休克情况与代谢性酸血症,有生病危险;经过6个小时抢救,宣告不治死亡。尔后在患儿血液培养中验出绿脓杆菌。

史丹利看完吴医师的贴文后,对这个病例做了深思:「儿童发烧、腹泻,临床上也不少见,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严重?如果是我遇到了,我会怎么处理?女童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吗?张仲景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患者的呢?」,史丹利翻出《伤寒论》找答案,结合了条文与自己的临床经验,史丹利深信若是这个女童初诊就以中医治疗,乃至昏迷后以中药急救,西医辅助,有极大的机率是可以好转痊愈的,底下是史丹利的讨论。

在《伤寒论》的六病辨证中,首先必须分辨患者所得之病是属于阳病,或是属于阴病。《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根据患童有发烧症候,因此属于阳病。事实上,根据史丹利研读《伤寒论》多年的体会,张仲景将外感疾病分成阴阳二类是有很深的涵义的。所谓的阳病,就病人的身体状况来说,都是属于津液充足的情况;而阴病,则说明病人体内明显津液不足;换句话说,得病后之所以有阴病、阳病的不同表现,完全取决于病人体内的津液多寡。

西医定义的同一种疾病,比如流感,在津液正常充足的病人会表现成阳病,而在津液不足缺乏的病人则会表现为阴病。那张仲景是如何判断病人体内津液的多寡呢?很简单,仲景是依靠脉诊来确认的。脉紧、脉大、脉强,都说明病人津液充足,治疗上可汗、可下、可吐;反之,若是脉缓、脉细、脉弱,要用汗、吐、下三法,则必须慎之又慎。因此在三阳病篇中的脉象都是仲景用来确认病人可不可作汗、吐、下的治疗的依据。

言归正传,病儿属于阳病无疑,又根据史丹利临床经验,儿童发烧疾病的发展远比成人要来得快速许多,经常在几个小时内,病情就由太阳病进入少阳病、阳明病,因此对于儿童发烧,史丹利一律以三阳合病看待。

再者,腹泻也是值得讨论的,以中医而言,会在乎患儿大便的气味质地、是否会腹痛…等等表现,特别是张仲景还会做腹诊,如果腹部按压有明显疼痛情形,皆属于实证,即便患儿有腹泻,也需大黄攻之,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可是在吴医师的描述中这些诊察并不可见。

又根据吴医师言:「感染绿脓杆菌幼儿,常常早上看来还算好。只是有些发烧、拉肚子,下午就病情恶化送急诊,到院后立即推进加护病房,有的到晚上就病危。部分孩子更是腹泻到肠子破裂。」说明腹泻是患儿一直存在的症状,因此患儿到疾病发展后期会因为腹泻造成津液缺乏,在津液虚少之后,病情便会从原本的阳病转成阴病,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综合以上所述,初诊时,若依《伤寒论》条文来选择,应该以张仲景的黄芩汤为首选方,并加入少量大黄,因为少量大黄可以加速病邪排出,让腹泻更快停止。若是以史丹利经验来说,会处以防风通圣散加重石膏,因防风通圣散既可解太阳之表,除阳明之热、通阳明之里,并有类似小柴汤养正功能,十分稳妥,因此一直是史丹利治疗小儿发烧的首选方。

在二诊时,已经过了三天,患儿症状依旧--发烧、腹泻,这说明基层西医师初诊时的处方是错误的,因为患儿初起虽是三阳合病,但如果初诊时的处方含有普拿疼之类的发汗解热镇痛剂,在服第一次西药后会汗出,这时表证已经解除,若再服用,不但无效,反复汗出还会加重病情发展--少阳病与阳明病都是禁汗的,所以患儿服了三天西药,病情并没有改善--仔细观察可能发现患儿的体温会比的初诊时来得更高,基层西医师却仍然维持原先诊断,如果诊断不变的话,想必治疗方向也不会有太大更动,这样的处置对于患儿预后十分不利。

再经过一天后,患儿因为腹泻不断,津液丧失过多,出现神识不清,于是送到医院急救。在急诊时发现,患儿出现了「腹部隆起,两侧大腿上有的疹子」的症状,据患儿母亲所言,腿上的疹子在前一天就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在温病的诊断已经属于热入营血的阶段;在伤寒六病辨证则是完全的阳明病,属于阳明里实热症,同时已经伴有津液虚衰,因此史丹利看到此处当下的第一个反应是用桃核承气汤急下。

可是西方医学对这种疾病的处理认识是不足的,因此吴昌腾医师在急救上,只能依循西医标准作业程序,给予输液、强心针、升压剂、广效抗生素…等等处理,但是这些治疗对阳明病而言,并不是有效的对证治疗--输液或许勉强可算是。因此经过6个小时的抢救,依然宣告不治。

如果我们将最后的急救部分来对照《伤寒论》第321条作比较,相信同道会更清楚这个条文的涵义,也会更加佩服张仲景医术的神妙。

伤寒论》第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里「少阴病」是说明病人本身津液已经属于虚少的状态,而且这个病是由外感而来的,同时因为津液虚少的缘故,所以疾病迅速发展,由表入里,成为阳明病;「自利清水」说明病人腹泻,同时便质稀如水样,「自」字更说明这腹泻并非服药所致,而是身体对抗病邪的自然反应,对照「急下之」说明身体「自下利」的力量不足以将病邪排出,言下之意,需借助外在的药物力量来帮助;「色纯青」说明粪水是呈现青绿色状态--这不是很像绿脓杆菌的颜色吗?「心下必痛」,「必」字是肯定语气,心下指的是腹部,也就是患者必有腹痛症状,结合上述《金匮》引文:「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此病不按已痛,更何况按之?因此「心下必痛」是张仲景断定此病为实证的隐语,所以「可下之」,与治疗「急下之」是互相呼应的;「口干燥」,这里应是医者诊察所得症状,而非病人自觉症状,医者观察到病人口腔黏膜干燥,说明体内津液已经虚衰严重;「急下之」,说明这病非下不可,而且病势急迫,稍一迟疑,就可能错过可下之机,毕竟病人已经津液虚衰,而下法又伤津液,因此不得不抓准时机处置,所以用「急」字来表明;「宜大承气汤」,「宜」是斟酌之义,这种病情不一定是用大承气汤,可以适症选方,但肯定是要攻下的。

因此在患儿进入医院急救的阶段,真正的治疗方式应该是以攻下法为主,利用下方式将患儿肠道中的绿脓杆菌及其代谢物排出,使肠道恢复正常,腹泻自然停止,津液便可逐渐恢复,代谢性酸血症得到矫正,血压上升,心跳回稳,人就平安。

在方剂的选择上,史丹利会处以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石膏,煎汤频频灌服患儿,同时辅以西医的输液来补充患儿缺失的津液,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治疗方案。史丹利深信患儿经过这样的处理是完全可以恢复健康的,

可惜目前的医疗环境是西医挂帅的情况,中医并无机会进入急救领域,让《伤寒论》这样出色的临床医学书籍,犹如珍贵的黄金一般,被埋没在尘沙之中,如果同道仔细研读《伤寒论》会发现,张仲景的对于疾病的看待方式远远胜过目前的西医学,它有一套完整而且符合临床的医学理论,是目前西医都未曾发现的,史丹利认为不论是中医或是西医,都应该熟读《伤寒论》,即使治疗不使用中药,了解张仲景的治疗方式,也能帮助西医师将西药使用在最合适的情况。

此外,绿脓杆菌是否为真正的病因,史丹利觉得很值得商榷,因为这极有可能是倒果为因,根据史丹利多方查询绿脓杆菌的感染病发多是在免疫力弱的人群,而以《伤寒论》的分类来说,这类免疫低弱的人就是属于津液不足的人,一旦发病,必定表现为阴病,在西医来说容易是急重症,因此这类人平时就应该多锻炼自己的身体,配合中药辅助,来强化自身免疫力;若不然,只要感染任何一种细菌,因为本身免疫力弱的缘故,细菌繁殖的速度肯定惊人,进而影响人体的代谢,因此着眼于杀菌是意义不大的。








上一篇:我们知道瓜蒌薤白白酒汤在《长沙方歌括》中歌诀如下:胸...
下一篇:半表半裏與少陽病的位置郁保生 楊宇《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

0

主题

170

积分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0
发表于 2020-8-12 0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高论,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8:51 , Processed in 0.15867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