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884|回复: 2

伤寒论太阳病篇新解(一)

[复制链接]

4

主题

72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2
发表于 2020-3-28 0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顶格条文。
既往多数人认为本条文,乃太阳病提纲或总纲,即所谓的“提纲论”。若如此,“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当是太阳病必有之证候。但事实如此吗?其实,无论是从太阳病众多条文,还是从临床实际表现来看,其远未能概括太阳病或起到提挈作用。那它为什么置于篇首呢?或许它只是太阳病表证,所表现出来的初起症状或一般临床表现吧。依据《金匮要略·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可知,头项、四肢,是机体最阳部、表部的地方,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是机体表部病变的明确表征。置于篇首,乃是提醒大家,但凡患者出现此证候或属于表部症征时,属表部病变无疑,是仲景诊断表证(太阳病)初起的具体示范。若能如此正确理解,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们感冒时首先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咽痛、颈项疼痛、腰背、四肢不适或疼痛,因为它们皆属机体表部。然而,我们知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后面我还会论述“五脏六腑皆有表证,非独肺卫也”的观点,五脏六腑的表证各有不同,所以,万万不能机械地把“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判断是否为太阳病的金标准,它只不过是太阳病初起症状之一而已。若非如此,则是背离伤寒论主旨思想的。故临证当懂得常与变,即应注意疾病的初起症状、一般情况,与兼夹证、类似证、特殊情况、传变证或误治后坏病相鉴别,而不是把本条文作为太阳病提纲去理解。
通篇的伤寒论,其实,就是主要讲述鉴别诊断及其相应证治方法。若能如此理解,或许我们就不再觉得伤寒论艰涩难明;或许我们就更能真正领会伤寒论的精神实质。从而灵活、精准地运用伤寒论方剂,而不是盲人摸象般、黑灯下瞎抓、撞中式地运用伤寒方治疗患者。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阐释:本条文为康平本伤寒论顶格条文。
汗出与否,是判断太阳病中风还是伤寒的一个重要症状,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但太阳病中风证为什么汗出?为什么用桂枝汤呢?过去多认为它是表阳虚证。事实如此吗?我觉得值得商榷!太阳病中风,风邪袭表,风性开泄,腠理开而汗出是也,故不能仅凭“汗出”就说太阳病中风为表阳虚或虚人感冒。尚且“脉缓”更是平人的脉像,而决非虚人之脉像,故太阳病中风,实为平人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感冒轻证而已,即百姓口中的伤风感冒;同理,太阳病伤寒,乃寒邪致病,寒性收引、凝滞,故无汗、恶寒、体痛而脉紧。这大概才是其本质机理。最后,从第下一条文的“必恶寒”看,恶寒是太阳病伤寒的主症。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顶格条文。
从本条文看,大家还觉得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时,就一定要用温病方剂清热解表吗?临床碰到感冒患者,出现太阳病伤寒时,依然畏麻黄汤峻烈如虎狼吗?
太阳病中风,恶风,指外感时,风吹袭过来,身上有怕冷的感觉,但身上穿衣并不多;太阳病伤寒,恶寒,则指不管有无风吹袭,身上均觉得冷,穿衣较多或厚。两者有所区别。
以上三条文,在康平本伤寒论中,均为顶格起文条文,被认为是仲景伤寒论原文。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阐释:本条文在康平本伤寒论中,为独立的四条文,而非同一条文。其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为康平本伤寒论两顶格条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1 格条文;有学者认为退 1 格条文,多数是对仲景伤寒论原文的补充解释,可能系仲景弟子或传人所补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温病也”可推知,口渴乃是热邪致病的主症之一。然后,再详尽地描述了温病表证,误治后的传变、转归及预后。本条文的“风温”与明清温病的风温,有明显不同。从其临床表现可推知,伤寒论风温,或许是温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病情较重,传变迅速,若被误治,预后不良,颇似后世的温疫病。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依据伤寒论后面条文学习,或许宜白虎汤主之;“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者,或许宜调胃承气汤主之。此处的“溲”,依据前有“小便不利”,后又重复曰“失溲”推断,或指没有大便,而非指小便失禁。因汉代的“溲”是可指大便或小便的,非独指小便。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或许宜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主之。若火熏之,一逆再逆者,则促命期。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
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2 格条文。
本条文中的“阴阳”有两重含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此句中的阴阳,其实是表里,而非阴阳学说中的阴阳概念。指发热恶寒者,表证也;无热恶寒者,里证也;是仲景表里病位诊断的首次体现。“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特点与主症,是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诊断条文。“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的“阴阳”则是阴阳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中,火数为七,水数为六,而表属于阳,里属于阴,故曰:“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阐释:本条文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1 格文,属病性鉴别诊断条文,而非传统认为的论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
“病人身大热,不欲近衣者,热也;若反欲得衣者,寒矣。身大寒,欲得衣者,寒也;若反不欲近衣者,热矣”,故本条文实乃寒热病性的鉴别诊断。以上开篇的数条条文,事实已隐约地告示我们,伤寒论是按病因(中风、伤寒、温病等)、病位(表里)、病性(寒热)、体质的模式,进行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2 格条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条文为判断疾病,是否发生传变的具体范例。
“身静、神静、脉静”等表现为“静”之象者,为不传;“吐、下利、烦躁、惊瘛、谵语、脉数急”等表现为“动”之象者,乃传变之征。故其为疾病是否发生传变的重要鉴别诊断条文。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2 格条文。
“太阳病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的表述,清晰地表明,未越原病位,不见下一病位阶段者,亦为疾病没有发生传变的表现,是判断疾病是否发生传变的又一重要方法。
另外,从 4、5 条文来看,是否暗示着太阳病伤寒,较太阳中风证更易于发生传变,且变化迅速?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阐释:为康平本伤寒论退 2 格条文。
太阳病,表证也。表位,在阴阳学说概念中属阳,而阳数为七,故体质稍强者,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未见阳明、少阳证者,将自愈。若过越病位,欲见阳明证者,针足阳明,使其不传,则病退;不然,则病进也。
这是仲景应对疾病传变时,使用截断疗法的具体措施体现。亦是“既病防变”思想的充分体现。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备注:4、5、8、9、10 条文,在康平本伤寒论中,为退 2 格起文的条文,有学者认为此类条文,非仲景伤寒论原文,可能是后人为补充说明或注解而混入,其中可能存在不少错误阐释。
小结:阅读至此,大家是否隐约感觉到,张仲景已暗暗地给我们设计了一张疾病诊断治疗蓝图?我仿佛依稀地听见,他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的疾病认识观和诊断治疗观。开篇首列疾病初起临床症状,目的在于,方便与兼夹证、类似证、传变证、误治后坏病等相鉴别。接着隐晦地介绍了病因(中风、伤寒、温病、中暍、风湿)、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体质的三维疾病诊断模式。随后,又简略地讲述了疾病的发生机理、传变规律、治疗原则及预后转归等。
随着后面条文的不断学习,大家兴许会有趣地发现,部分条文还简要地讲述了症状发生原理及疾病病机。与现代疾病诊断治疗学相较,简直同出一辙。至此,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产生浓浓的敬意。古人在科技极其落后、缺乏先进设备等情况下,设计出“病因 + 病位 + 病性 + 体质”的三维疾病诊断模式,这是何等科学及相对精准!
全书我将沿着“太阳病(表证、表证与半表半里合病、表里同病、三阳合病)、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与里证合病)、阳明病(里热证、里热实证),太阴病、少阴病(里虚寒证)及厥阴病(里虚热证)”这一疾病传变规律主线而阐释;每篇则按疾病的一般情况、兼夹证、特殊情况、类似证、传变证及误治后证治等顺序为辅线,两条轴线齐头迸进,进行了条文次序重排,使得条文之间显得更合理、更有联系性和逻辑性。
仲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认识疾病,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何正确地认识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特殊传变规律,如何具体地相应治疗等等,一幅幅精妙的病案书卷,将在我们眼前靓丽地展开。
转录自廖敦编著的《伤寒论新解》,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试论《伤寒论》的架构
下一篇:泽漆汤在《金匮方歌括》中歌诀如下:五两紫参姜白前,三升泽漆法...

0

主题

961

积分

273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1
发表于 2020-3-28 1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解释已经没有意义,历代都是这样理解的,还是另寻出路吧。

可以先把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弄明白吧,这就是张仲景理解的生理功能。明白了营卫脉,在弄明白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是病理,想办法弄明白生理功能,再把营卫脉和阴阳气顺接结合起来,更深层次的弄明白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24-7-2 15: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防风通圣散治小儿发热性疾病的经验,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50 , Processed in 0.50004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